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书法课程实践探究
2023-10-02徐爱平
徐爱平
(和政县马牧沟学校 甘肃 和政 73120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美术作为小学美育的代表课程,可以无限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美术课程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书法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不仅具有艺术特征,还具有浓厚的德育价值,书法的沉稳与美术的活泼可以对小学生的性格进行全面的塑造,而且书法的与美术同样追求细腻美、艺术美,这也使得美术与书法得以重叠、交汇,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教学,从而丰富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书法课程的育人功能
1.1 德育功能
长期、系统的书法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冶炼性情、塑造人格品质、饱满学生的生命价值。这些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书法书写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从用笔到结体,从临摹到历史溯源,学生在对书法的不断了解和熟练中可以感悟“心正则笔正”的人之正气,感受汉字书法与大自然、与人的性情之间的想象关联,体悟先贤的精神和品性,并感叹汉字书法发展历史的独特风采。这些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而言是有益的,这也能够有效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渗透。
1.2 启智功能
首先,书法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了解汉字结构的建构美学,也就是结构书写规则,这需要学生自己在书写中观察、探索、总结,从而掌握书写技巧,这个过程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积极作用。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书法的书写和学习主要讲究沉稳、严谨,这就需要学生付出专注的精神,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书写水平,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特点,书法学习亦是,正确的书法学习不是一味的临摹模仿,而是在先贤的指导下通过想象和尝试建立自己的书写个性与风格,而想象力和实践力的提升同样可以助力学生智慧的进步发展。[1]
1.3 养心功能
书法课程的养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情怀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以及心性的沉淀。书法之所以能够蕴养学生的情怀主要是因为书法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精神,书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初步的了解,借此激发学生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意志的磨练是因为书法学习不同于现在常用的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顿笔都需要反复练习,千锤百炼,从形似到神似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在书法学习中持之以恒。而小学生活泼好动、情绪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强,所以坚持良好的书法习惯,能够让小学生在书香之气和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实现心性的沉淀。
2.小学书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书法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的小学课程体系中,书法课程并不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书法课程的学校多是将书法作为艺术选修课程或者校本课程来开展。书法课程之所以不被普及主要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因此书法课程大多都被边缘化设置,也有些学校并不开设书法课程。另外,书法课程的归类始终很模糊,有些学校认为书法属于美术课程内容,还有的学校将书法内置在语文课程中,但多数语文教师都只是训练学生的硬笔书法,而且训练方式多为字帖临摹。由此可见,书法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并不被重视。
2.2 缺乏完善课程体系
书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自身系统的学习体系。从站姿到坐姿、从握笔到下笔、从笔画到结体、从历史到现代、从临摹到创新,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匹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书法教学中,学校对书法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多数教师都是直接通过模仿和临摹开展教学,而且教学的字体多为楷体,不仅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而且学校很少针对书法课程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书法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接触书法时间较短,所以书法水平也难以获得提升。[2]
2.3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师资源问题是现在小学书法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学校严重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大多数书法教师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者其他爱好书法的任课教师担任,还有部分学校是聘请的兼职书法教师,这使得教师整体的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教师本身对书法课程的教学认知不足,不能正确认识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学态度并不积极。而且在教学过程因为书法课程为新兴课程,教师缺乏经验,所以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摸索,这也使得书法教学的有效性被大大降低。
3.小学美术教学中书法课程的融合路径
3.1 以生活为媒介融合
美术与书法的融合并不是小学美育教育的“心血来潮”,二者的融合展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像是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福字、窗花等,都能看到美术与书法结合后的艺术,这也表明在美术与书法的结合早就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书法的“形”在很多地方都能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与美术相连接,像是书法中的“点”与生活中的水滴形似,就可以利用美术进行形态教学,再比如书法中的“横”与生活中的一些骨头相似,教师也可以在关于骨头的美术教学中渗透书法“横”的形状书写技巧。这种种举例都说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书法课程是可行的,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打开视角,提取生活元素来为美术与书法的融合搭建桥梁,同时也增加书法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术或者书法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
3.2 以游戏做方法创新
在没有兴趣基础的情况下,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课程的趣味性要略强于书法课程,而且作为基础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教师需要在美术与书法融合的过程中重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特征。多数小学生对于游戏都不是抗拒的,教师可以以此为途径来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巩固美术与书法基础。比如:美术课程中有一些手工课,像是在学习拼接画的时候,教师会寻找一些生活物品作为画作的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制另一部分,组成一副完整的画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反其道而行,给学生准备一些书法中的笔画或者简单的文字,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粘贴上其他物品,将其变成一幅画,或者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物品或者半幅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书法笔画的添加来组成一幅新的画作。假设教师提供一座房屋的贴纸,学生就可以利用书法中的“横”和“竖”来勾画出房屋的栅栏。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共同创作,同时组织创新绘画小竞赛并准备一些小奖品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这样学生就能在玩中学,在竞赛中启发思维和智慧,在参与中激发对美术和书法的学习兴趣。
3.3 以媒体促多元发展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演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先辈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祈愿,这个过程同样是一幅奇妙的画作。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的描述和平面图形的观察欣赏是略显乏味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多媒介表现功能将书法的发展过程“动态化”,赋予其美术的活力。比如:教师在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多是从简单的事物学起,像是太阳、月亮这些平面图形,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日”“月”两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动态化展示,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到楷体,让学生在动画的演变过程中感受中国书法的发展。另外,媒体媒介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使用的多媒体和白板等工具,同时还包括互联网、APP、自媒体等各种平台,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浏览、筛选、归纳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美术与书法的融合路径,实现小学美术与书法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式发展。[3]
3.4 以活动来深化实践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学生思维创新、动手实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将课堂中难易实践的教学方式落实到实地。美术与书法的结合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为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实践平台,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有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为契机组织美术书法活动,以传统节气中的立秋为例,这个时节代表丰收,是硕果累累的象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丰收为主题进行美术书法作品征集。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小学美术与书法融合效率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体现自我价值。
4.小学美术教学中书法课程的实践策略
4.1 提高重视程度
书法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和育人价值,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和教师需要正确认知书法课程内容对小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将书法课程作为学校育人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开发美术课程与书法课程融合的校本课程。以此来明确书法课程的独立地位,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书法教学是必须开展的,进而端正教师生的教、学态度。首先,小学可以将书法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借此浓郁校园内的书法学习氛围,进而兴起书法学习之风,让书法可以成为学生常态化认知和学习的一部分。其次,根据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特征,学校可以将软笔书法作为艺术课程内容开课并将其与美术课程融合教育,然后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纳入语文课程,从而助力学生形成对书法的更加全面认知。这些措施和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书法教学的重要性,有利于营造高质量的教学氛围,为小学美术课程中书法课程的实践奠基。
4.2 完善课程体系
小学美术课程中书法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课程目标的制定。目标是课程得以规划、实践的指向标,目标的科学制定可以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需要将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和书法课程的育人目标进行融合。小学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为图像说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维度,而书法课程没有较为明确的核心素养总结,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书法育人的目标,结合美术课程核心素养进行完善和补充。书法讲究“形”和“神”,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形”的要求将平正流畅添加到教学目标中,然后根据书法的其他育人功能在美术课程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维度中进行补充,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为教师的教学指引方向。[4]
第二,课程内容的制定。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和书法课程都是最为基础的内容,课程内容要具有基础性、趣味性、衔接性、系统性等特征,既让学生可以对美术与书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能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夯实基础,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所以教师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书法教学内容和二者的内容融合部分上,书法从形到质、从质到神的衔接要自然,同时还要利用生活元素将书法的应用性展示出来,更要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来增强书法育人的厚度,从而也实现美术与书法课程内容的多维度融合衔接。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会比较重视文化课教学,从而将美术、书法这些艺术课程边缘化搁置,如此也使得一些学校中的美术课程不具备完善的评价体系。所以在新时期的小学美术课程与书法课程的实践融合中,教师需要着重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与教学目标形成首尾呼应,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学评价要多元发展,一方面要丰富评价内容,除了美术与书法课程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另一方面,评价主体要多元设置,除去教师评价还可以融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有全方位的认知,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4.3 强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匮乏是现阶段小学美术和书法实践融合课程中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要提升小学美术与书法课程的融合质量,学校需要在教师资源上给予更多的支持。首先,学校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书法教师任教,这不仅可以提升书法教学的专业性,还能为其他教师的书法水平提升提供指导和支持。其次,学校可以从线上为有书法兴趣的教师、美术教师、语文教师等任课老师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书法培训课程,让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最后,学校也可以组织线下培训工作,邀请一些书法名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从而帮助教师丰富认知,提升素养。
4.4 获取多方支持
小学美术课程中书法课程的实践融合的重点在于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就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程中书法课程的实践现状来看,校园力量对于美术和书法的融合教学显得较为薄弱,无论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还是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延伸,亦或者是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发展都需要其他群体的支持。比如:在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需要社会专业人力资源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及其他部门机构的支持,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参与。在教学内容的延伸过程中离不开生活元素的补充。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亦需要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的评估。所以为了实现书法课程在小学美术课程实践中的高质量融合,学习需要与社会、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以及合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书法课程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蕴养学生的品质和心性,这对于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落实有重要意义。而美术课程与书法课程都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挖掘书法与美术教学内容中的契合之处,实现二者的融合教学和多元化教学。学校则需要针对现阶段书法课程的教学现状,构建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为教师的教学和自我提升提供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同时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构建完整的书法教学队伍,进而提升小学书法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