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摭谈
2023-10-02栾维强
栾维强
(陇西县崇文中学 甘肃 陇西 748100)
前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美术课堂中所蕴含的“美育”理念恰恰印证了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转变角色,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美术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有句话说的好,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个领域感兴趣的人,才会主动去研究,然后自己动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应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1.“双减”给美术课堂带来的影响与机遇
1.1 为增强学生美育提供契机
大数据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参加美术课堂的机会并未显著提高,家长们也处于观望状态。最让人担忧的是“双减”的政策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同时又担心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美术教育上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化课。但是,不管“双减”政策如何实施,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并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1.2 更加重视学校美术教育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社会、教师、家长都对学校美术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教育一下子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发展到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教育界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如果说传统的美术教学只在形式上的位置,“双减”政策已把美术教育贯彻到实践中,鼓励学校和家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锻炼出学生自身发现美、鉴定美、创造美的能力。
1.3 有关美术课堂所提出的质疑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但如何抓住这个契机,让学校的美术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就需要学校教师进行认真的教学课程策划和教学理念指导。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们现阶段已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美术教育,师资水平是否合格?其次,如果美术课在我国农村初中全铺开设,那么现有的美术课水平是否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审美需要?最后,就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艺术教育需要长周期多维度培养学生,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经历。那么就会让家长产生很多担心,例如:美术课会不会和中考产生矛盾?会不会给学生造成一些文化上的压力等等。家长的这些顾虑都是在“双减”的情况下,学校美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2.美术教学课堂中现存的不足
2.1 教材与教学实际脱轨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科书各版本的区别相差并不大,但是部分区域因硬件条件的限制,某些相关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比如,陶瓷手工、沙画版画、水彩国画等,由于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器具与场所,无法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美术教学理念。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很多学生缺乏从小的艺术氛围熏陶,审美意识较为薄弱,而且初中美术中的诸如苏绣、陶艺等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相隔甚远,如果没有真实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用具进行支持,很容易造成课堂环境设计、美术课实施性等方面的学习效果减弱。
2.2 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教育意识程度不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理解美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美的感知、体验、理解、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不大,认为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学知识,对他们的中考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和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美术学科教育已然成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在农村教学场景之下,有非常多的有内涵的民间艺术值得学习。这些民俗内容虽然不和考试成绩直接相关,但是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点滴的能力,提升学生发现美的感知力。在这些抽象的、非功利性的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会给学生一生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美术教师的自我创新意识不强
优秀的老师可以给课堂注入生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不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都被边缘化了,美术老师缺乏充足交流,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美术学科的专业发展。而且艺术发展本身来源于创造,教师应当根据美术专业自身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另外,有些农村地区美术课程的开展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轮班进行授课,教师上课状况参差不齐,也缺乏对美术学科的创造性发展。
3.“双减”背景下提高农村美术教学的对策
3.1 创造自主学习的机遇
当前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教师以民主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固化的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使目前的中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了生机。教师也要勇于创新,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空间,培养其基本的美术素养。比如,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们按照课本讲解一些美学理论和技巧,引导学生看着教材上的图片进行多角度思考。但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艺术氛围的浸染,很难把握住画家的想法,只能是看图生意,无法和作品创作背景进行串联,教学方式单一。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摆脱对学生的限制。比如在美术课上,可以采取新的方法,例如学校可引进VR 虚拟器,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以及教学时间有限,在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公用体验馆,小班授课,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设备操作,减少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画作。
3.2 以协作方式拓展美术的思考领域
有些人觉得艺术是一种寂寞,在创作的时候,画家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误认为艺术是“高处不胜寒”,是时时需要“剑走偏锋”、“特立独行”,但是实际上,中学美术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基本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一起分享美、鉴赏美,避免学生在画画的时候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难以进步。因此,在目前的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学生的主观认识,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按照美术课堂的教学题目,开展目标导向模式学习。教师在教室里布置课堂任务,鼓励学生们欣赏一幅画,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同学们就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在评析七年级上册插图山水画《山高水长》,有同学觉得应该淡化一些,这样才能凸显出一座山来,而另外有的同学则觉得可以将山川河流都表现出来,以体验画作的主体。此时,教师可以鼓励两方同学自己按照想法展开自己的山水画作,看看彼此的区别,再对照一下原作,看看三者之间的异同,以亲身实践进一步领会画作内容。然后两方就可以开始画了,画完了就可以互相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开阔视野,交换思路,从多个视角进行创作。另外,在团队合作之后,学生们可以互相点评,很多时候,他们忽略的问题,都会被其他人指出,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美术水准。
3.3 扩大场地,提高美术的领悟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世界就是艺术的发源地,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多尝试实践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就拿传统的课堂来说,教师们都会利用教室里的空间,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学生们的创造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教师对美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把美术看作是绘画,把美术的概念束缚在纸上,使美术的联系受到限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应努力拓宽教学场所,突破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限制,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美术展览、学校的艺术画廊等。在农村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通过实际操作,制作出各种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编织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一次竞赛,选出最漂亮、最有质量的作品,并由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判,并将作品通过摄影、录制短视频等形式制作成微课或网上作品,供其他班的同学参考,使学生认识到美术是不受形式限制的。
另外,美术课堂还要强调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流,在学科之间形成整体。就拿风筝来说,古人有一首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见孩子对风筝有天然的亲密之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借此作为切入点,把形状各异的风筝展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近和认识风筝。通过了解风筝的发展历程,了解风筝的形态,了解其结构,指导学生分组做风筝,老师还可以把风筝的造型与空气动力学、物理、美学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造。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学习与鉴赏的价值。与课堂相比,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会有更多的想法。总之,当代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创造性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中学阶段拥有更好的美术基础,这样才能达到“双减”的要求。
3.4 将美术思维融入生活
“双减”的深层含义是:从“灌输式”的形式向深层“思维式”的教学转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变化。拿“色彩”这节课举例,本课的目标是让同学们了解三种颜色,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情绪。老师会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颜色列出来,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建议,然后在投影上罗列出不同的颜色,让他们根据不同的颜色混搭以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孩子们一看到红色,就会联想到喜庆、热情或者危险;看到绿色,就会联想到自然、凉爽和安全;一看到黑色,就会联想到严肃、恐怖和沉默;一看到白色,就会联想到和平、纯洁、神圣、光明,当学生理解了这种颜色的情感表达时,老师就会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颜色的场景和相应的情绪吗?此时,同学们就会想方设法地想一想,春联的底色是红的,表示喜庆;走廊上的安全指示灯为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在不同的场合,礼服通常都是黑色,象征着庄重和严肃;而医生和护士们,则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代表着纯洁、光明、救死扶伤。运用这样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帮学生将美术色彩联系到生活实际之中,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3.5 整合评估,指导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校本化的评价机制。现在的美术课堂已经不能只注重作业的完成度了,也不能把“卷子+作品集”作为最终的考核,而是要按照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有层次有选择地布置作业。同时,学校要建立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搜集他们在课堂上的代表作品和课堂表现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指标,给予学生动态评价。教师要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评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发现他们在进行美术创造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估来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比如,有的学生在画完画后,并没有将颜料放回原处,老师可以说:“你的画作很有创意,最好是在完成后,也要注意桌面的整洁干净。”通过这种指导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的优化中,要把过程评估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评估,从而使“双减”的实施更加有效,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用鼓励的语言取代批判的话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使“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3.6 丰富作业计划的形式,回归到“双减”的本质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基础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当前,学术界对“双减”教育中学生的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反馈等三个领域的研究都很多。落实到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本教学材料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美术创作的构思,使其达到专业的水准。教师所留的设计作业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而且要把学生的真实思想意识融入到作品之中,必须具备实用性和动态性。教师要针对单元或课时的特点,结合班级和小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作业,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阐述和绘制出自己独到见解,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嵌入式的学习”中,获得更深入的美术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双减”背景下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应使基础教育活动更具趣味性。把枯燥乏味的知识打造成切实的教学活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要强化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还可以在课堂以外的地方预留一些社会性美术作业,把学生与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经常组织自主阅读、汉服日等有趣的学习活动。同时,老师还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对每个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地体会到美术的乐趣。总之,美术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学,它对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美术形式的丰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术感受,进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美术精神。
结语
“双减”政策对美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农村中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途径。“双减”政策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里程碑。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有一种有温度、有感情的教学,使学生在“减轻负担”和“高效学习”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人文素养。在美术课堂的“视觉、联想、感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的思想和美术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使他们的整体美术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双减”教学目标得以切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