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背景分析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

2023-10-02缑亚明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历史作业设计

缑亚明

(天水市第五中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引言

作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业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初中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习历史事件、文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思维。作业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定具体的作业设计目标。双减则强调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减负增效,以形式、内容、目标优化方式,使作业针对性、有效性得到保障。

1.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原则

1.1 趣味性原则

减负增效并不单指作业量的减少,同时也包括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心理感受,不会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产生心理负担以及抵触情绪。以趣味性原则为导向设计作业,将趣味元素、生活元素等融入到作业设计之中,使得学生感觉完成作业并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游戏、一项活动,这更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不同,兴趣范围和兴趣点也有所差异,教师如何找到匹配学生兴趣的元素,将其融入到作业设计中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对于作业完成度提升而言更具优势。因此,教师以双减政策要求为引导,将趣味性原则融入到作业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共性,同时降低学生的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以积极性驱动学生完成作业[1]。

1.2 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节课程、每个单元均需要布置课下作业,用于知识训练和知识拓展。如果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机械重复,则学生难以长期保持积极性,甚至在枯燥乏味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对历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多样化作业设计也是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教师应遵循多样化原则开展作业设计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作业的形式、作业内容、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不断调整、优化作业类型,思考如何完成作业的创新设计。教师的作业设计以多样化原则为指导,可消除重复、机械作业内容对学生作业完成度产生的影响,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在体验,可以在多样作业完成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1.3 精确性原则

精确性又被称之为精准性,双减政策下所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中避免无用功,也就是避免作业设计的形式化。形式化作业是教师作业设计阶段未设定具体目标、未结合课程要求,使得作业没有起到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作用。在精确性原则的导向下,教师遵循学生个体发展规律、遵循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要求,科学设定作业设计目标,将重点、难点等内容融入到作业设计中,学生在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自身的知识掌握、素质能力等也有所提升。

1.4 个性化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且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学习能力、优缺点等均有所不同。以往的作业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得最终的作业设计不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丧失。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以个性化原则为导向,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爱好倾向,有倾向性选择个性化作业和共性化作业。作业的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上,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

1.5 以人为本原则

深度解读双减政策下对作业设计提出的要求,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督促者、评价者、引导者,应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为最终目标,提供作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设计作业内容。在学生完成作业阶段,积极与学生沟通、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积极调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状态,帮助学生解决作业完成过程中的难题,这对于作业设计的减负、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2.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优化方法

2.1 作业设计难度优化

双减政策的实施强调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法,在具体作业设计过程中贯彻落实各项基本原则,以减负、增效为作业设计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优化设计中将多余、繁复的内容删除,保留原本作业设计的精义,同时调整作业难度,使得作业难度符合学生学情。

首先,减少作业数量是双减政策落实的第一步,将作业设计中繁杂的内容剔除,补充精要内容。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设作业为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并辩论秦始皇在历史中的功过。这种作业设计形式以辩论为主,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因此文化了解具有重复性。教师将重复性的内容删除,保留核心的作业内容,仅仅要求学生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即可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使得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

其次,以“删繁就简,难度适中”为原则导向的作业设计,应提高作业设计的精度。在课程单项作业设计上,教师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在精炼内容的同时,围绕核心内容开展作业设计工作。例如,在《科举制度的建立》作业设计上,围绕“制度”强化作业设计的精度,要求学生就“制度”一点查阅相关资料,搜索有关科举制度的发展文献,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确定核心、围绕要点的作业设计形式,使得作业设计精度有所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在难度控制上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学情开展作业设计工作。适当的难度控制,可以规避难度对学生作业完成积极性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采取阶段性、层次性的作业设计方法,逐步提高作业设计难度。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作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第二个阶段为阐述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阶段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这种阶段性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循序渐进增加作业的难度,使得作业设计更加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2]。

2.2 作业设计形式优化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性学科,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认知的培养。教师在作业设计优化中,应从形式的角度着手,以多种原则为导向优化作业类型,强调不同类型作业设计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单一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探究类作业、演绎类作业、个性化作业、合作类作业等,确保作业类型的丰富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情景模拟类作业,要求学生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模拟长征时期的道路,充分认识到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探究类的作用,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度的了解。例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九一八”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九一八”事件的历史教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观看有关“九一八”事件的视频,并在观看视频后撰写心得体会,阐述自己的心得感悟。作业设计的形式优化强调多样性作业设计形式的应用,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作业类型。

2.3 作业设计评价优化

评价与反思是找出作业设计问题,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成效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改善作业设计质效有着积极作用。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评价工作应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将鼓励与批评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融合。教师在作业评价设计上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完成作业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例如,在《明朝君权的加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设作业,了解明朝时期的君权制度。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将自己总结和学习的成果加以反馈,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的全面性、准确性开展评价工作。并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在对比、竞争过程中找到不足,在后续作业完成过程中,更加勤奋和努力。

3.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优化措施

3.1 问题情景类作业设计

问题情景类作业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的作业设计形式。传统问题情景设计,并未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未经过思考便可以回答问题。因此,教师优化问题情景类作业设计,强调作业的思维导向性,减少利用机械性重复记忆完成作业的情况。例如,在《百家争鸣局面》的作业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情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较多,在教材中并未完全体现,但主要的学说在教材中已经明确。教师在问题情景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找出各家学说及学说的核心思想,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查阅的文献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论述教师提出的问题。随后,学生在课堂上反馈后,不同学生阐述了不同的见解,教师将学生回答的问题整理成框架,并将学生提出的原因分类、归纳,形成统一的知识框架体系。在问题情景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梳理,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不仅在难度上更加适宜,也减少了学生的身心负担,符合双减政策对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提出的要求[3]。

3.2 自主探究类作业设计

自主研究类作业设计以任务为驱动,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理解的方式,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设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倾向性,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发布相关的课件、视频、文本等资源,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供所需的材料,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三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任务。任务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哪些?任务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任务三: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和“科学”分别是指哪一些。教师在布置完任务之后,将课件以及相关视频发布到网络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展示任务完成的成果,表达可阐述自己的观念。教师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自己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及理解分享给其他同学。自主探究类作业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个任务设计的同时也注重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理念的应用,对于减负、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4]。

3.3 历史演绎类作业设计

历史演绎类的作业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提质增效,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合作与交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现。该类作业设计优化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创新演绎形式,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演绎历史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编写课本剧的方式布设人物,要求小组成员确定剧本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教师学生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开展评价,指出学生演绎过程中不符合历史背景或者不符合人物形象的地方,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戊戌变法”为历史背景编纂人物故事,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为对象编纂课本剧,并在课堂上演绎历史故事。学生在编纂课本剧的过程中,深化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同时在演绎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学生的角色演绎,通过播放视频、播放背景音乐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历史背景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历史演绎类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在演绎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文化。

3.4 实践探索类作业设计

实践类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实践之中感悟历史,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该作业类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作业完成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甚至在当下社会中仍有很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教师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调研、阅读研究等工作,在实践调查过程中了解当下工业发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间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感悟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力产生的影响。教师在与本地工厂、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后,减少学生实践调查中的阻碍,使得学生实践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全面[5]。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的实践作为对比,切实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3.5 趣味生活类作业设计

现实生活是历史的镜像,教师将历史作业与生活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的历史元素,符合学生的趣味选择,且学生对这种新奇的作业形式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度和积极度有所提升。教师的趣味生活类作业设计可以将社会热点、文化遗产等作为设计对象,例如,在《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工业化发展相联系,阐述两者之间的影响。正值我国召开“二十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二十大视频,了解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查阅教材资料、观看二十大视频、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我国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烈士陵园、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为学生设计更多生活类的作业,使得学生在生活之中感悟历史,了解历史文化对于现代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悟。因此,定期设计优化趣味、生活类的作业,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作业的优化设计应从趣味性、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理念,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提升作业实效的方法开展作业设计工作,可以在减少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使得作业的质效得到保障,从而将历史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符合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猜你喜欢

历史作业设计
快来写作业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新历史
作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