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2023-10-02崇风
崇 风
(永靖县刘家峡中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前言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知和概括,对于发展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物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点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它成为引领学科教学的新方向。据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师要深入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抓住核心素养目标,探索有效的物理教学策略,以推动学生物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1.物理课程核心素养概述
1.1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其基本定义上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学科能力,它从综合角度出发,囊括了学科能力、个人品格、思想认知等多维度的能力,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思想。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物理观念,它是指学生所认知的物理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科学思维,是指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和实验手段,分析论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积极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意识,良好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等。
1.2 物理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逐渐回归本真,逐渐跳脱出传统应试的教育方法,并越来越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就使得物理教学必须能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围绕书本进行理论教学,这是符合物理教学发展需要的。而核心素养的确立给了物理课堂更明确的教育方向,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物理教学,能从思维、认知、能力和态度等多个角度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掌握良好的科学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同时,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物理教学,教师能实现教学创新,打破物理理论性的束缚,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上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科学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形成科学态度。因此物理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关键价值。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他们对自然、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有着鲜明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核心素养,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2.1 关注核心概念梳理,有效形成物理认知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涉及诸多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而正确地认识这些知识和理论,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自然规律,认清自然本质,才能客观、理性地接纳物理概念,正确地看待物理规律。所以形成客观的物理观念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形成客观的物理观念,更好地深入物理知识体系中去。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章节教学为例,声现象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了解声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就能更好地掌握生活中声现象的原理,理解物理的趣味性。该章节中涉及诸多的核心概念,如声音的传播、声速、频率、振幅、音色、噪声等等,这些都是了解物理现象所需要掌握的概念,理清这些核心概念,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声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本章节时,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核心概念的梳理,利用思维导图等对声现象的不同概念进行发散性罗列,并进一步探索,将这些概念与生活中真实的场景相关联。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以不同概念为主题的微课程,让学生深入地解读这些概念内涵。由此就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在学习时有良好的理论和概念基础。
2.2 创设丰富教学情境,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物理原理源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现象的科学抽象,因此,要让学生将物理原理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就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能在学习中充分调动感官,自主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而教学情境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知识体验场景,学生可以从具体的物理现象中思考、探索,逐步活化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情境的形象直观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科学探索体验,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有效发展。
以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汽化和液化是液体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生活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珠等等,这些都是汽化和液化的常见现象。这样的例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容易理解,但液化和汽化不仅仅限于水这种液体,还适用于其他液体或气体。这其中,气体是怎样变成液态的呢?这个过程并不那么清晰,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直观地看到其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演示情境,用多媒体等技术向学生动态演示石油气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也可以液化。还可以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搜罗丰富的资料,探索生活中还有什么汽化和液化的现象,以及它们变化的原理。在这样丰富的情境中,学生需要进行细致的探索和严谨的分析,由此就能逐步领悟到科学研究的特点,从而利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3 组织多元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理解基础原理和现象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索,从中发展出良好的科学技能。因此,实验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物理课堂必不可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围绕物理课程内容,灵活地组织多元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中自由地进行探究,发展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力,实现科学创造。
以八年级下册《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为例,该课重点讲解了浮力与排开液体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这样的知识理论性很强,同时也具有实践价值,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更好地内化理论,提升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学生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抛出探究主题,如“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弹簧测力计、小烧杯、细线、金属块等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探索。在实际的操作实验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排开液体的重力与金属块在液体中所承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据此也就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避免了传统理论讲解的弊端,而是让学生真正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物理原理,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探索的技能。
2.4 结合生活应用体验,发展科学精神态度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与自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物理学科以实践为主,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将其应用于生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活改造,因此,关注实践应用是物理教学的必然。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地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应用契机,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就能更好地让物理学习与生活变化接轨,在实践应用中有效地发展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以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为例,该课主要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引出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应用价值。杠杆是最简单的物理机械之一,不仅材料简单,操作也很简单。那么杠杆到底在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呢?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的生活应用体验,以增强他们对物理应用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待生活的科学态度。比如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一看古时候咸阳宫建造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古代杠杆的样式和应用场景,然后再在生活中选择一种场景,让学生真实地去体验。比如在玩跷跷板时,让学生去找一找两边的平衡点,怎样使跷跷板平衡,或者怎样让较轻的学生翘起较重的学生。或者让学生尝试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划船的船桨,让人能在较为省力的情况下划出更远的距离。在这样的生活问题中,学生需要积极地思考、探索并逐步验证,提出质疑,重新论证等等。很快他们就发现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很难存在的,由此,他们就会感受到物理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能正确地认识物理学科的作用,发展良好的科学精神。
结语
物理学科是集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在物理课堂能有效地探秘自然科学,提升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对于新时代的人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他们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课堂更加应当关注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从观念、思维、能力到态度与责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师可以关注核心概念,通过有效梳理,促进学生物理基础认知的发展;借助丰富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组织多元实验活动,从实际操作着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依据生活应用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探索物理,发展出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基于这些有效的手段,学生的物理能力就会逐步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