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02李胜娃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师

李胜娃

(通渭县襄南镇黑石头学校 甘肃 定西 743300)

1.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课教学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生物科技人才的启蒙教育学科,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教师的精心施教,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物教学还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生物教学设施不完善

国家高考中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成分是分数,其他的政治表现、综合素质等所占比例很少,这就形成了中学教学对高考科目格外重视和其他会考科目不够关注的想象。再加上初中升学政策中规定50%的初中学生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50%的初中毕业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成为职业劳动者,当然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的,但由于各地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办学专业不全、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对初中毕业统考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学科高度重视,认真备考,从教育主管部分到学校再到科任教师等都是高度重视,层层加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学校争得荣誉,也为学校争得了生源,同样争得了效益。对生物等学科重视不够,实验器材不全,导致实验课不能正常进行,这样以实验为主的初中生物教学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应付的心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2)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在以分数论高考、中考的大背景下,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基本没有得到落实,还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在“满堂灌”模式下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很少考虑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大脑中生物知识的构建途径,只注重教学结果——考试成绩。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教师用来装知识的“容器”从而被动接收老师对知识的“灌输”,单一而没有创新的教学形式,加上很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导致没有学习的激情,教学成绩主要来自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不是来自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3)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生物实验的内涵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生命运动现象进而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在实验中会呈现出很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奇特现象,初中学生对这些现象充满了好奇心理,但这种好奇心理过程不够持久和深入,总是停留在实验的表象之中,只为好奇而进行实验,不能深层次的思考实验现象,也不能把实验现象和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不能深层次的把握生物实验的内涵。

(4)学生对生物抽象概念的学习热情度不高

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之中,形象思维还占着主要的成分,因此,学生对一些简单可视、可摸的现象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但对生物学中不断出现的抽象概念感到陌生和不能理解,例如染色体、遗传等这些生物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大脑中没有相关知识的链接,形不成新的认知,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会慢慢降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影响到生物学科的学习效率。

(5)生物实验教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教学,由于受设备的限制,很多学校实验课不能正常开展,还有的学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下政府配套的生物实验器材害怕损坏而不敢使用,包装排列整体后放在实验室,以应付将来上级部门的检查活动。有的学校为了完成生物实验“记录”,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只是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没有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本质,没有感受到实验的意义和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失去了兴趣,对生物教学也失去了信心。

2.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坚持“生本”原则

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新思想理念,生本教育思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知识、情感、价值。生本教育理念提出减少统一考试的次数,把考试这种评价手段不断弱化,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科任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快乐发展。要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坚持以下生本教育要求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生活教学中,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在合作学习和实验活动中掌握知识、感悟情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形成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坚持“合作性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同样需要会合作的人才,需要具有“合作共赢”意识的人才。由于初中学生年纪小,思维发展具有差异性,各自的知识构建不同,再加上初中生物实验需要合作开展。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把不同性格和知识层次的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安排到一起,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思考、分组实验,形成积极合作学习的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合作共赢”奠定基础。当然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但包括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与共同发展,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包括生物课堂上学生与“电子老师”的交流合作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媒体学生与校外、省外、国外的学生、专家教授之间的交流合作。第三,坚持“全面性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体学生的发展,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验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分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层级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快乐,都能在知识结构、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第二层含义是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生物教学,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在生物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2.2 强化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的准备,备好课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材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全面的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拟定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内容和互动措施,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切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那么就只能教师一厢情愿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率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也只能是师生之间为各自完成任务而被动的应付活动。例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一节时,教师不急于讲解书本内容,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人体上肢的运动规律,在学生反复直观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举起各自的上肢,再逐一引导学生认识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结构位置和名称,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这些部位在上肢运动时的作用,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理,理解了伸肘和屈肘各部位的运动特征,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健康与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知识。

2.3 完善实验设备,上好实验教学课

实验是学生认识和探索生命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掌握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探求生命奥秘的激情。因此,在初中阶段,从学校领导到科任教师再到实验室管理员等都要提高认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生物教学和重视生物教学,备全生物实验设备,配齐生物教师。像考核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考核生物教学,特别是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好实验教案、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御方案等,确保实验安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实验之中,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增长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激发探索生命真谛的兴趣。

2.4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生物科学的学习之中,对生命科学产生敬畏感、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进而沉浸在生命科学的海洋里,不知疲倦的探索生命科学,否则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兴趣呢?笔者认为除了开展科学的生物实验课之外,生物教师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开展教学,把生命科学的秘密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由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组成的课件揭示给学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时,我先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细胞结构的课件,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用眼睛反复观看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课中的显微镜观看,这样更容易掌握细胞的结构,对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再如,在进行实验课“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小麦、大豆、蚕豆等不同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然后再查找到做种子发芽实验的最佳装置,再动手寻找生活中具备的实验装备进行实验,最后用相机或者手机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还有,在“观察和饲养蚯蚓”的实验中,先让学生把蚯蚓分别放在玻璃板和木板上观察其运动状态,把得出的结论发布到学习群或者互联网上,跟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加深了学生实验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2.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科学的习惯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每节生物课教学中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主要检测学生通过现代信息媒体搜索、下载、整理相关生物内容的情况,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预习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内容、借助互联网向“电子老师”请教,逐渐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作业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完成生物课的作业,养成借助社会学习生物科学的习惯,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2.6 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所研究的生命现象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也就是说生物科学研究的生物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生物资源。首先,要利用好自然生物资源。例如七年级生物有《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课,在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郊区,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寻找荠菜、苦菜、灰菜、苋菜、蒲公英等植物。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里吃过这些野菜,并听大人讲过这些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这时教师先让这些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述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再让学生讲述这些菜的食用方法和营养价值,当学生介绍完这些菜的营养价值特别是药用价值后,大家给予了掌声和羡慕的目光,讲授者体验了被大家认可的成就感,更加坚定了学好生物的信念。其次,要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学好生物的有效资源,教师要用这些资源服务与生物教学。例如,很多学生家里都养牛、羊、兔子、猪、狗等动物,在教学《哺乳动物的特征》一节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组,利用节假日到饲养这些动物的学生家进行观察、记录,并让家里养牛、羊、猪、狗、兔子等的学生做讲解员,给大家介绍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小组在课堂上选代表发言。让学生做讲解员的教学模式,不但利用了学生的经验资源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7 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无论是先天的因素所致还是后天的环境所致,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情感、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实际存在,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这种差异不能看做是教学的障碍,而要视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中巧妙的借用这一资源,进行生生互动,达到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育教学的增值,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推行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获得一样层次的发展,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认识、情感、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因材施教,才能给优秀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给学困生留有发展的机会。为了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不但药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消化所学知识、重组知识、新旧知识之间重新构建而形成新的知识,也就是将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认识水平。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教学中,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一切可用的生物教学资源,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教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第12话 完美生物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