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3-10-02成阳春
成阳春
(会宁县土高山乡中心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23)
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最容易引发解题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有看清题目”,这是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弊病。教师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时,大多会将重点放在教材知识内容的教学上,很少教导学生如何审题,因而学生在学习当中体现出来的解题正确率不高。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时,需要加大审题能力的培养力度,重视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意义
1.1 明确解题方向
部分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学习和解题经验直接解题,但是到最后结果错误,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降低解题效率。小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帮助其明确解题方向,让学生知道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要直接上手,而是需要观察题干的已知条件,从而确定解题思路和方向。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忽视了审题这个步骤,就很有可能存在错误的解题方向,难以达到解题的目的,还会忽略数学知识内容和信息,导致其在后期学习当中受到影响。
1.2 提高解题效率
一些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比较缓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任务,导致自身的解题效率较低。当其他同学已经完成解题任务,但是自己还在解题时,会产生焦虑的心理,降低正确率。教师就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打好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进而在短时间内完成解题任务。在长期审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数学题目考察的知识点,还可以在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减少后续解题思考的时间。
1.3 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促使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其形成一种积极的行为倾向,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生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小学生学会审题之后,就可以在看到题目时分析数量关系,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提高身体意识,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拓展性思维。
2.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不高的原因
2.1 存在定势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当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定式,因而在教学中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形式,但是部分教师在具体落实相应的教学工作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能够经常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思路。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由教师作为引导,当教师存在思维定式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定势思维,尤其是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很难在学习当中摸索全新的数学思维表现形式。小学时期的数学题目以大量加减法运算为主,教师经常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反复训练,以题海战术作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措施。在这种形式下,学生非常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受到了限制。在解答其他类型的数学题目时,也不会审题,而是直接按照自己掌握的解题方法下笔,导致其得到的结果错误。
2.2 缺乏审题习惯
一些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只是粗略地扫一眼就直接提笔做题,虽然看起来胸有成竹,但是每一个步骤之间缺乏关联性,出现失误的几率很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缺乏审题习惯,没有明确数学题目的解答要求,急于求成,在没有认真读题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开始做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在没有打好数学基础的情况下盲目解题,影响了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3 基础知识薄弱
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根本,小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缺乏对数学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导致其在思考时没有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难以找到可以用于解题的数学知识,也没有形成有序的数学思维,进而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部分学生在长期审题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思维的形成,没有从基础知识内容的深化着手,对于数学题目考察的内容和知识点不熟悉,限制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端正审题态度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首先需要端正学生的审题态度,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端正、严谨的态度,明确审题要点,为解题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目大多以算数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学生会算错。究其原因,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粗心大意,没有看清题目,甚至还有学生在抄写数据时抄错,影响审题成效。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数学审题,以长远发展的角度为主,让学生认真、详细地审题,阅读题目内容,掌握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强化提供保障。
3.2 培养审题技巧
数学身体并不是一味地阅读题目,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部分小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只是反复阅读题目,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审题技巧,传授审题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审题方法。根据目前的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来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寻找关键的数学信息,对其进行标注,在审题过程中明确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进而在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把握一个题目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以勾画的方式将其标注出来,加深学生对于题目关键内容的把握,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审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回顾和反思,以查漏补缺的方式减少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忽略的内容,避免学生产生审题不清的问题。在培养其审题技巧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在审题中的不足,调整自身的身体形式,从而持续提高审题技巧和能力。
3.3 夯实数学知识基础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以高水平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为主,减少学生在审题和解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明确基础知识薄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佳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使其对数学基础概念、原理和数学思想等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要遵循现代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应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的要求,通过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减少其在审题过程中的失误和影响因素。比如:教师在题目问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为36cm,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应该让学生先根据正方体的周长求出这个正正方体的边长,然后结合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公式进行解答。这就要求小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各种计算公式和方法,如果学生没有牢记相关的公式,或者缺乏对正方体棱长的数量的掌握,就很可能会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失误。因此,教师要不断夯实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引导其挖掘题目中的数学条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3.4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建立在数学事实和理论上的一种数学概括形式,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要求对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培养,为解决数学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内容大多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经验,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其在学习当中还是容易产生问题。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其学会去繁从简,更加清晰地把握数学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常用的数学思维主要是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可以让学生讲复杂的数量关系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更加直观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且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学生还要注意身体过程中转化思想的运用,将未知的内容转化为已知向,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表现形式,从而降低数学题目的复杂程度,通过科学审题更加迅速地梳理解题思路。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促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注意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让其在日常身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题目关键信息内容,做出标记,以正确的审题方法作为基础,推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自己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审题错误的现象就需要进行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提高审题效果,为后续解题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