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3-10-02陈小军
陈小军
(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 甘肃 定西 748100)
1.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缺乏个性
数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记住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如教师在教授某个新的数学元素的时候会涉及一些数学方程式,有些学生就会死记硬背记住这些方程式,但是为什么这样?这个数学方程式怎么来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的比较少。虽然记忆是理解的前提,但数学是思辨性的学科,只有理解后,才方便记忆,并保持长期记忆。研究表明,普通学者和专家型学者的区别在于对知识的“理解”,普通型学者对知识只是单纯的记忆,而专家型学者是通过理解的记忆并寻找背后的原理。就高中生而言,本质其实是普通型学者,因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理解”,更不要说“个性化的理解”了,对高中生的学情来说,实属是不易的。
1.2 数学知识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
高中数学教学有着时间紧、任务重、课程难的特点,教师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这就导致了课堂内容较为紧凑,课堂教学方式单纯的以教师为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更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数学学科的特性也无法体现出来。互动式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很难显现,因为互动式课堂以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为主,课程紧的现实无法让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所以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成为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授课模式。
1.3 学生理解能力差
造成学生理解能力弱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学习内容难度大,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所需的实验课程不得不由教师示范完成,学生对实验只是以观察记忆为主。第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有很扎实的数学基础,有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有时候解不正确,就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扰,且现代科技发达,计算机运用普遍,计算机有时代替了手算,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造就了理解能力差。第三,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一,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能力弱的学生当遇到太难的问题时,就越容易放弃,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减弱,对数学的兴趣逐渐递减,这些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己探索的能力也会减弱,培养优秀的数学家就是难上加难了。
1.4 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提升、不断优化的过程。高中生此时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质是学生能够考虑到事情的发展和变化的逻辑顺序。为了迎合该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课程安排也应当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使得数学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素养得以提升。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2.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建构主义提出支架教学的模式,所谓“支架”,就是“架子”,该概念起源于建筑学上的“脚手架”,是房屋建筑的基础,在房屋建筑的初期,工人们将“支架”按照设计图纸搭建好,接着再根据支架添砖加瓦、装修装饰,最后才成为用以生活工作的建筑,在这里“脚手架”起到了支架的作用,教育中的“脚手架”就是教师作为学习伙伴,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支架的构建作用,当构架一旦支撑好后,学生就要按照教师辅助所搭建的支架继续独立的完成任务,这就是支架的撤离。支架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实际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在同伴或者是教师的辅助下,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学习新的知识,这种进步是跨越原先的发展区的。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业界没有确切的概论,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被学界所认可,支架学习的前提是教师不得掌控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做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认为可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境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
支架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支架的搭建——独立探究——合作探究——效果评价,教师的参与也是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到最后,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掘数学知识。
2.2.1 支架搭建
支架搭建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前,教师结合学习内容搭建基本的学习框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如新手教师在教学时,教师会强调“这是要考的内容,请同学们划出来并记住”,但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会从问题的反面出发,问学生“对不对?不对的话正确的应该是怎么样的?”这种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2.2.2 独立探究
在支架搭建好之后,教师可以给与学生帮助,但是不能过多的指导,整个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2.3 合作探究
支架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是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以三人或者三人以上讨论的方式,探究共同的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得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精神以及思维能力。
2.2.4 效果评价
评价不是单纯的课堂评价,而是以多种方式的评价为主,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各种方式的评价。评价过程不只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种评价方式共存。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学目标,是基于目标与学生真实学情的科学性评价。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借助数学知识构建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架
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学生解题思考的“支点”,只有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才能解决数学中的更多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抽丝剥茧地了解问题背后的知识考,才能更加清楚、准确、快速、高效地做出题目来。
数学知识是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数学知识的识记是学生数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当学科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之后,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连接。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先教会学生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反推法”来探究所学的知识,学生听了教师讲后有了一定的印象,然后再经过自己的反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学生清楚这个知识点后,可以再将这个知识点放入整个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所学知识。
3.2 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独立探究
当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后,大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师此时可以抛出类似的或者相关的亦或是相反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此时,学生借助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我掌控的能力。
如教师在讲向量的时候,可以基于某一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答题思路,并且基于这道题思考向量背后的基本考点,再总结这一类题的思路,将这些思路写在笔记本上。
3.3 借助含有知识的问题情境进行合作探究
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有梯度的。教师教授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就实际的学生情况而言,数学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高,思考问题的缜密性还不是很强,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念的基础之上延伸出自己的观念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整合课本知识,将知识以阶梯化的形式呈现,再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层层深入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学生在与教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学习,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量变形成质变的规律中形成敢于打破权威的勇气。学生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3.4 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评价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教学评价有了,教学环节才算是完整,教学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同样也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双向的,是教师的自测,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自我的评价,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同样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其教学评价应该是多样化的。应以多种评价方式为主,如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成长记录袋,当第一次学完向量这个专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学会的知识以及不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他会的和我不会的),经过一轮一轮的反复学习之后,学生再看关于向量这一章的评价,看学生不会的是否解决。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有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少量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