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升农村小学生生活能力

2023-10-02周廷敏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语文

周廷敏

(白银市景泰县第二小学 甘肃 白银 730400)

1.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现状分析

新课改下劳动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旨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改明确要求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在不同地区差异性较大,在教学水平相对较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劳动教育发展较好,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教育观念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劳动教育。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忽略学生的劳动教育,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在潜意识里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这对于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

(2)对阅读文本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

全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劳动素材,但是学校方面没有组织培训,没有将劳动教育划归到教学目标之中,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谦虚好学的态度,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按照以往的做法省略,没有深入探究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久而久之,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潜意识中就自动忽略了劳动教育部分,缺乏对于劳动教育资源的深挖学习,与新课改要求下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劳动教育融合路径单一

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摸索融合方式方法,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受场地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能有依靠简单的方式,两者的融合途径较单一,效果不仅人意,这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4)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果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利于两者融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整体的教育环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学生本身在放学后就需要参加家务劳动,这就导致农村地区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如果在学校开展劳动课还不如帮助家里干农活,从而整体环境抵触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考核评价目标中放弃了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缺乏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对于学生的劳动表现无法准确衡量,所以一般都是整体性鼓励,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伦凯勒有一句名言“美德在劳动中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收获美德,人的一生中要不断的劳动,劳动也是为他人服务,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价值观不太成熟,通过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相融合,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我们所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所换来的,作为农村地区新时代的少年,你们在日常都帮助家里做过哪些农活呢?”这时就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他们帮助家里所做的有意义的劳动:收玉米、割韭菜、挖洋芋、除草等等。学生通过干农活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有助于弘扬劳动精神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一部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宅在家中,长时间的缺乏劳动,导致身体素质直线下降,生活精力日渐消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完成学业,劳动量严重不足,导致体弱多病,极易引发懒惰心理,这无论对于学习还是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把握教材,从日常生活出发,将劳动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劳动书写伟大的篇章。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获得大量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适当的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将劳动教育有效渗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3.1 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劳动教育观念

3.1.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堂渗透劳动主题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加强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可以身心健康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适时渗透劳动主题,让劳动和语文教学互相辉映,防止出现两者割裂的情况。例如,在《秋天》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因为农村的学生大部分家里都是务农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帮助父母去丰收果实,等上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同学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周末都帮父母干了哪些活,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时刻教导学生劳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劳动。

3.1.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劳动教育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关于劳动的文章仔细研读,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劳动的文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古诗词《悯农》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父母在收麦子的时候是否也存在古诗上表达的这种情形,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加强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在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下自己是否和作者一样为了生计挑媒,是否有因为饥饿而自己通过劳动去解决温饱问题,再让学生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为了生活付出了多少劳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放映人民劳动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师时引导学生劳动的创造力,从劳动的角度对这篇文章展开论述,愚公在自己和孙辈们不畏艰苦的劳动下,终于创造了奇迹,教师要在教学中弘扬劳动之美,让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正确的劳动观。

3.2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后延伸加强农村学生劳动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还要在课后布置劳动任务,小学语文课堂时间有限且劳动要注重实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实际劳动起来,提升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设计劳动的作业,如让学生帮助妈妈做饭、洗衣服、在周末帮助爸爸在田地里种土豆等,等土豆丰收的时候,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去收土豆,这样学生会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且一方面让学生也会对父母的不容易感同身受,加强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动手感受劳动的美和劳动的价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天花费十几分钟时间固定的打扫家里的卫生,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无时无刻都在劳动,劳动是生活中非常常见且长期存在的,帮助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3.3 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劳动教育渗透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述文章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劳动之美,如在学习《秋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劳动者丰收的喜悦,让学生对劳动产生热爱之情。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劳动者的人物描写,加强学生对劳动品质的认识,如在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人物的良好品质,如作者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下,没有想着去乞讨或祈求别人的帮助,而是用自己小小的身板通过挑媒去解决生活的困境,作者在挑媒过程中身上被划伤,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伤心难过,学生通过这篇文章人物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人民不畏艰苦的形象,感受到劳动的伟大,让学生明白历史就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出来的。

结语

总而言之,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对于提升农村小学生生活能力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小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心理上也习惯了享受现状和依赖别人,对优秀劳动文化存在认识偏差。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文素养,也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学会独立能力和必备的劳动技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语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