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2023-10-02苏桂珍
苏桂珍
(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 甘肃 会宁 730712)
引言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特色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受社会之美,欣赏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感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尊重语文内容的特点,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1.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可采用各种美的手段,训练学习者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美的体验、认识与鉴赏能力[1]。但是,身为语文老师,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培育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的语文素质得以整体提高。所以我相信,培育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训练一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灌输文艺科学知识,而是仅仅为了锻炼和养成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手段完成对人的心灵塑造,它使人如同春风化雨样的,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认识、体会、感受,使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养成了审美意识。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艺术美、人生美在诸语言文规范化课程当中,也普遍出现在小学语文之中[2]。作品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的文学精粹,而无不是人们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诗歌杰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审美材料,文学作品中又具有着充实深厚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颂扬了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美好,而且还凝结着我们的丰富审美思想[3]。学生们观看着这些佳作,就像是畅游于美的艺术世界里。把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能激起学生们旺盛的欣赏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高贵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生活品质,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初中语文审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1 缺乏正确认知
当前许多初中的教师对于语文的审美鉴赏教学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相信阅读教学会占用时间,并影响其他科目的表现。一些初中领导和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允许学生阅读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外书本,也会耽误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并影响他们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成绩[4]。
2.2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许多老师甚至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自由阅读。但是如果盲目地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良的逃避心态,并且他们在阅读时无法冷静下来思考。因此必须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5]。
2.3 缺乏审美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美育已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考研和进修的情况下,初中语文朗读与鉴赏的审美培养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从老师的视角分析:从老师的学科素养层面,部分老师并未根据课程标准的特点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计划。在没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制定的教育计划将不可避免的盲目而没有科学性。许多教师的语言教育和欣赏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在会考获得分数,因此他们经常忽略学生的审美经验和课文指导。教师直接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在幻灯片上。孩子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机会。从学生的观点出发:尽管大部分学生都对读书和欣赏教科书感兴趣,可是学生们花费在读书上的时间却比较少,而且实际读书时间也很少。因此学生们完全没时间考虑认真读书作品的审美乐趣,而且大多数阅读书籍都是为了考试。
3.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策略
3.1 加强改革,融入审美教育
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只能从根本上加强改革,融入审美教育。作为一位在课堂上得到启发和指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相关的审美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们通常都会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与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相结合。其次,教师们也应提高文学素养,探索在课文中的运用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第三,教师应根据审美教育实施的要求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6]。
3.2 把握教材,发掘审美内容
教材都是精心为现在的学生编辑出来的最适合他们的学习工具。在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尚待发掘的审美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在老师的抄写下学到的诗歌的内容,或者其理解是有偏见的。它不仅影响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制约了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这方面着手,主动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能更深的去理解教材。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过程中获得美学发展的认识。以“观沧海”为例。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属于细节。如果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能够认真分析这些矛盾,就会获得很多关于审美鉴赏的收获。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的内容,并感知诗人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本章开始时对风景的描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树木和草木的茂盛与凄凉的秋风之间的矛盾。秋色凄凉,但曹操所描写的秋色充满生机,丝毫没有丝毫悲伤。这看似矛盾,但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写诗时对自己的伟大事迹充满信心。即使凄凉的秋天风景也无法消除曹操的内心喜悦。这个细节显示了曹操的野心。另外,在详细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建安的慷慨。这样教学不但让学习者从细致的研究中提高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在探索文本的真实含义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理解的发展,并使他们能够独立欣赏并分析未来建安文学作品的积累[7]。
3.3 整体感悟,培养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全面的看待事物,要从整体感悟,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1.设计简洁以激发审美兴趣。为了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进入美的艺术观念,教师首先应具有丰富的美经验,要充满激情,并善于满足中学生的兴奋感。2.指导朗诵获得审美享受。认真思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作者的情感语言成为学生的情感语言,而作者的欣赏之美就成为学生眼中的美。营造课堂环境,营造阅读的感性氛围,让学生听到自己的情绪,在现场,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从而获得一种美好的享受。3.对美学意识的深入分析与训练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对诗歌词汇与语言的研究,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培养美学鉴赏意识,激发学生丰富的思维,感受作者的审美感受,从而逐步建立自己正确的审美观。4.拓展与延伸,提高美学意境有效的延伸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观念出现差异,引发了他们个人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从而实现审美创新,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境[8]。因此,在讨论“荆轲刺秦王”中,不妨让他们评论荆轲的刺杀秦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一些学生认为,荆轲的公义与死亡值得肯定。但是,暗杀秦王不符合历史发展。秦统一世界,大势所趋。如果秦王被杀,人民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战争,这种观点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从暗杀事件中,我想到了世界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并不只是教会他们如何去体会美的艺术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它的真实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创造美,这对教师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中所包含的一切美的元素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培养他们利用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美的能力,指导他们在不断地体味的同时,进行对美的想象,并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地提升自己对美的创造的实际能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语言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语言老师能把语言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图像,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感知到美、创造美。例如,在初中一册的《再别康桥》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康桥”的美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让大家感受到这首诗的美,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首诗重新写成一首美丽的诗歌,通过描写康桥上的金柳,白云,清澈的池塘,水草,来创作这首诗。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吸收优质和美观文本中的营养。教师只有不断丰富美育的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崇高的情操,才能引导学生充分在阅读鉴赏中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对于语文的综合水平。综上,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应实施审美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和专业素养,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提高对学生审美要求的探索,增强学生的艺术境界,通过培养审美情感,加强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审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