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2023-10-02刘太萍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老师

刘太萍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引言

国学经典是经过漫长时间积累和沉淀,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精华。在教育领域中,国学经典的作用日益凸显。小学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回归传统文化必将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指导作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传统历史,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感,并且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1.国学经典的概述与其诵读的意义

1.1 国学经典的概述

国学经典包含了秦汉唐宋元明清众多文化名著,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把它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需要对学科进行专业化的改造。学科改造的专业化水平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学”与“西学”教育的区分。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小学生在初段就可以得到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情感体验,扎实的语言功底有很好的帮助。

1.2 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校的校内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实行的核心和关键。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传统的国学经典。通过将国学知识与汉语课程相结合,可以开展包含国学元素的教育项目,如朗读比赛、知识型讲座、文化墙活动等,在让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国学知识,还能体验国学内涵,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愿望。此外,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趣味和崇高品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在国学经典的引领下,校园文化得以更好地承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2.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现实状况与问题

2.1 诵读国学经典的现实状况

当前,我国政府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这也促使老师和学生们提高自身能力。在小学阶段,老师按照要求让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传统的阅读,然而,在汉语课堂上,传统阅读的重视程度仍不足。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经典句子,而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孩子的认知水平的考察,仅仅为了尽早完成老师的作业。此外,因为成绩的压力,一些老师只是单一地让学生朗读国学经典,而不是让他们深入了解历史和语言背景。这是中国初等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诵读经典教学出现的问题

(1)诵读时间的短缺

在教育领域,诵读经典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诵读时间的短缺。学校的琐碎事务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使得老师的教学工作变得异常繁忙。此外,很多教师还很年轻,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导主任的监督和指导。在诵读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全程的引导,以确保正确的阅读方式和流畅的朗诵。如果出现意外的停顿或错误的阅读方式,将会影响孩子们的阅读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们诵读经典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老师对国学经典认识不深

在教授古代经典时,许多教师直接会解释经典的意义,并让学生背诵它们。但这种方法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古代经典的内涵。相反,这样做可能会削弱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因此,在朗诵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解释意义,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领会,从中获取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深刻理解,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不佳。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国学水平,掌握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资源,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3)让学生背诵代替诵读

在繁忙的教学日程中,有时会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背诵,取代诵读教学。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诵,而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事实上,诵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锻炼,更是一种思维和情感的训练。通过诵读,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文化和历史的内涵,体会到经典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诵读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经典,而不是简单地把背诵作为取代方式。

3.教学中小学生心理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的汉语课程中,经典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遵循正确的教学方法,因为小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心理不同,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诵读国学经典时要密切关注,在实施这项工作时,语文老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包括鼓励原则、差异原则、模糊原则和主动原则。

3.1 对学生的鼓励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激励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老师可以增强他们对经典学习的热情和热爱,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诵读质量。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例如读音准确、语调生动或朗读流畅,这将激励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了鼓励全体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如班级荣誉称号、奖章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心,促进经典学习的深入开展。这样的激励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

3.2 对学生的差异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针对学生的差异,老师需要采用差异原则,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阅读传统经典文献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力和兴趣等都有所不同。比如,对于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适合阅读的,但由于篇幅较长,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需要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逐步分解、梳理思路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成绩奖励和竞赛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对学生的模糊原则

学生的模糊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分解释国学经典的意义,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语感。在小学生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简洁明了的方式来介绍经典诵读材料的主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国学经典,同时不会因为过度注重理解而失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在学生掌握诵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深入阐述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有效使得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

3.4 对学生的主动原则

教师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主动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引导学生们自己阅读,自主地去思考,并自主总结。在阅读国学经典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的经典,同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互动性的沟通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激励,一起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教学指导,积极引导他们热情地参加活动,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对策

4.1 提升老师自己的专业修养

《师说》中有一句话说:“为师者,故为授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品质和人格素质的提高直接相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培养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师资。因此,在提高传统文化地位的同时,必须积极开展中国特色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包括以下途径:

对现有的汉语师资队伍进行培训。有关教育单位和各学校应重点加强汉语师资的培养,以提高现有汉语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迅速弥补当前汉语教学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传统文化学科的新老师进行培训。师范院校和有关教育单位应该开设相关学科,注重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师资,以促进我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建立中国特色文化师资队伍的两个途径,它们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对现有汉语师资队伍和传统文化学科新老师的培训,才能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4.2 挑选合适的经典,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诵读形式

(1)挑选合适的国学经典诵读

在选择国学经典并制定适合学生的诵读形式方面,教师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以及他们的年龄和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经典作品和诵读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对于初段小学生来说,老师可以推荐《三字经》《百家姓》等简单易懂的经典作品,并采用轻松愉悦的诵读方式,如唱歌、朗诵、合唱等,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对于高段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更加深入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大学》等,并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选择经典作品和诵读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

(2)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诵读形式

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诵读形式。比如,对于小学生这类精力旺盛的学生,可以采用问答、小组活动、竞赛等形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国学朗诵活动,增强其兴趣和学习动力。对于比较沉稳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互动讨论、阅读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语文老师还应注意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声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4.3 反复诵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的国学兴趣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内涵

诵读国学经典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最简单方式。通过反复阅读,孩子们能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产生问题意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答案,从而培养自己的求知欲。这种反复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并且接触到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为未来的创作积累素材。举个例子,当老师带领学生早起诵读《三字经》时,可以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内容开始,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单词的节奏,并且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增强感受。接着,老师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解释,并再次诵读,通过领悟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深地铭刻在记忆中。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改变。

(2)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国学的深刻内涵,可以将一些经典国学改编成剧本,让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例如,小学阶段可以选择杜甫的《三吏三别》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制作道具和剧情脚本。不同的人物和场景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反复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国学的精髓。作为搭建节目的主角们,学生们也更容易被吸引。通过思考每个句子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表达技巧。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少量时间来组织“古诗”活动,或者让小学生自己写诗,或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国学和四大名著的知识竞赛。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习成为学生学好汉语的关键。通过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在寒假期间选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学前往省市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古诗研究中获得更好地提高。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整个课堂的发展。

4.4 传授诵读技巧,连接国学精神世界

(1)巧用范读方式

小学汉语经典阅读教师应该善用范读方法,让孩子们口齿流畅,能够倾听汉语的韵律,感受它与当代语言的差别。范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时,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背诵,但他们缺乏一种独特的技巧,显得有些生硬。这时,老师可以开始朗读愚公移山,强调每个词之间的空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节奏,然后让他们模仿老师一起朗读,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韵律,理解古代读书人“摇头晃脑”的意义,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范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与国学经典的情感纽带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历代文人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些作品成为了连接我们和传统文化的纽带。在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运用这些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通过朗读课文,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呈现出充满气氛的画面或录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例如,在朗读《己亥杂诗》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老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情感纽带,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只要教师们积极探究和创新,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老师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