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02高积全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习作评价语文

高积全

(通渭县襄南镇黑石头学校 甘肃 定西 743300)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完善自我,塑造灵魂。学生的写话、习作实际上是一个表达学生情感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习作练习表述学生做人的原则和标准,也就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方式。从学生习作中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例如四年级的习作训练《同桌的优点》,通过写同学的优点表达自己的内心认知和情感追求,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文如其人的境界。

1.2 展现个性,放飞梦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习作中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既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做人的“准绳”。学生看到什么就真实地写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真实地写出来。习作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习作中思考生命的真谛,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在习作教学中,我不会安排命题作文,而是安排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题目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学生就能自由发挥、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思、写自己所感,把自己鲜明的个性展现出来。

1.3 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不管是小学二年级的写话还是三年级以上的习作教学,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小学生经常面对习作任务感到无话可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心中没有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生活中面貌各异、性格不同、外貌千差万别的人物都是习作的对象,各类发生在身边的感人的、令人气愤等大小事件都是写作的素材。因此,小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观察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过“生活即语文”。我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随时记录在日记本上,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发生这样的事会形成什么样的效应(正能量、负能量)。同时我在语文教学中开设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两个学生演讲,依次轮流,直到全班同学讲完再进行第二轮,循环不尽。让学生把近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讲给大家听,并讲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事件的评价,每周写一篇周记,把自己近期观察到的人和事写出来,每当学生演讲完毕,我都要组织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周记要进行鼓励性的书面点评、全班展示性点评和学生间相互点评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累素材、实事求是的美德。

1.4 丰富情感,做有情人。生活是多彩的,有苦也有乐,写话和习作是对生活事件及其看法的表达。作为学生习作源泉的生活总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快乐、成长的烦恼、不断地思考。我在习作课上,或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的艰辛、或面向山川河流欣赏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或到法院的庭审现场旁听对犯罪分子的审判、或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或坐在教室里观看与习作相关的影片等等,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讲给同伴听,最后用书面语言表现在习作本上变成习作,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多种情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理念也需要更新,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现代教学中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主,以此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加特长的人才。但是,在现代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认为习作教学就是为了应考,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因为习作成绩占语文考试成绩的很大比例,教师通过押题、范文背诵等形式让学生被动地提高习作水平,只追求辞藻华丽、文章流畅,不注重文章是否表达真情实感和素材来自生活。这样的教学理念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初衷,偏离了习作教学的方向,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2 习作中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是令师生最头痛的事,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学中教师对习作教学的认识不到位,主要以命题作文为主,注重学生习作的形式而忽略对习作内容的评价,把学生的习作跟教材中优美的范文进行对照,要求太高,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习作时往往挖空心思还是无从下笔,大脑一片空白,最后东凑西拼地堆砌华丽辞藻,行文没有真实可言,文章没有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二是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都是统一的模式,内容都是东拼西凑得来的,没有特点和没有新意,教师无法批阅,评语无法下笔。

2.3 评价误导习作教学。习作教学要接受多方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学生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教师习作教学的评价等等。现在学校教师的“婆婆”越来越多,学校教研组长、级主任、教务主任、分管校长、校长、中心校校长、学区督学、学区校长、教育区督学、教育局局长等都是语文教师的“婆婆”。在这些“婆婆”中,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的不乏其人,但对学校教学“乱点兵”,以示自己的“权威”,不同的“婆婆”有不同的指导意见,没有统一的基调,今天这些“婆婆”检查教学,把习作教学指向这个方向,明天另一些“婆婆”视察学校,对语文教学向着相反的方向指指点点,结果形成误导,教师无所适从,只能做多面人来应付检查,把习作教学当成应付检查的工具。例如,笔者曾经经历过这样教学督导检查,一位教育局的督学到学校检查工作,总结会上对二年级某教师的语文教学进行评价:“以前检查过的A 学校,二年级的作文教学次数多、学生书写整体、教师批阅认真、你们学校要向A 校学习,继续抓好二年级的作文教学……”这位领导竟然不知道二年级的是“写话”还是“作文”,凭着想象发号司令,让二年级进行规范的作文教学,严重违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误导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不利于学校语文教学改革。

2.4 读写分离,分开训练。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论证技巧,使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存增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师经过反复实践的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的分割开来进行,导致写作水平只能停留在对形式地追求上而很难突破瓶颈。一是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而专门分开训练写作与阅读,看不到阅读和写作结合训练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是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在课堂上不再专门进行写作训练,把写作的任务留在课后,当做课后作业安排给学生,这样在学生的心中造成了习作不重要的误解,把写作当成了给教师完任务,继而应付差事。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讲评不够认真,评语没有新意,习作本发下来以后,学生不再关注教师的评语,不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

2.5 忽视生活素材的积累。现在的小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身边发生的事不闻不问也没兴趣,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没有更多的生活见闻成为写作的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缺乏对学生通过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引导,使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不会借助生活积累素材,背离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理念。

2.6 教学方式僵化,训练手段单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一些机械的习作模板。例如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结、高潮在第几部分等,固化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出现了全班学生千篇一律的习作现象,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优化对策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同样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视野。要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先提高管理者以及一线语文教师的认知水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科学管理和按照教学规律进行习作教学。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除了向教育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外,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是一条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学习新课标,更要让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各级管理者思维之中,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基层教学。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有:“养成平常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见闻,积累素材,具有自己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了每个学段习作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使教学指导工作不再有太大的随意性,能够按照科学的标准进行施教,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不但要精通习作之道,自己会根据教学中习作的训练写出“下水作文”,而且要精通习作教学之道,教会学生搜集习作素材的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写作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3.2 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与风格、增加词汇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和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训练,有效的提高习作水平。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位的教学内容与文章的风格基本接近,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安排一次习作,旨在让学生熟悉单元教学的基础上模仿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习作训练。但是这样的习作训练相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可以说习作教学脱离了阅读教学。为了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笔者主张在每教完一篇阅读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练笔活动,在可写在学生的日记本上,及时的进行习作操练巩固,提高写作能力。

3.2.1 借助阅读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句子、段落、篇幅进行小练笔。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高质量的范文,每篇文章都有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的独到之处,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选择优美的句子、段落、篇幅进行仿写,创造性的仿写,这样可以“趁热打铁,及时训练”,形成新的知识构建,同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仿写活动要分层安排任务,优秀生仿写段落,后进生仿写句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习作训练,都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培养积极的习作态度和习惯。

3.2.2 安排学生在阅读教材空白处进行小练笔。很多文章在写作中留有空白,也是和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空白处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第四自然段后的空白处续写,因为第四自然段是描写作者想象的部分,最后一句是“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了一个梦……”让学生续写作者的梦境,进行小练笔。

3.2.3 在阅读教学的概括处引导学生开展口头习作训练。在很多的阅读教学中,文章的词汇精炼,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这些概括性的词语、段落让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但给学生留下了口头习作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概括性的词语、段落发挥想象,进行习作小练笔。例如,我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文章遇到了李时珍辨别中草药时的一个概括性词语“品尝”,我借助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李时珍“品尝”中草药时的神态、动作等。又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文章中出现了“轰动”一词,我借助“轰动”一词让学生想一下“轰动”的场面情境,然后在小组内开展口头习作,达到了小练笔的作用。

3.2.4 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达到练笔的目的。教材中的很多范文都在末尾给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意犹存而言未尽写作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让学生把作者没有写完的话补充完整,也是一种常用的习作小练笔,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3 以日记、微写作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习作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素材的有效积累,习作就等于“无米之炊”。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素材用日记、微写作的形式及时的记录下来,经过日积月累就成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习作时也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

3.4 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习作教学中说教形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单一的作文作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到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习作水平。 例如,组织开展征文活动、诗歌比赛、朗诵会、读书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平台,强化学生的创作动力。

3.5 注重习作评价的多样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只能靠教师单方的评价,教师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习作,会产生不全面、不到位、标准太高的现象,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习作的评价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生生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提高习作质量。

总之,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读写结合,通过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说真话表真情,形成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习作评价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习作展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