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导向下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干预路径研究

2023-10-02符新勇张永鑫刘雯秀茅晓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双减

符新勇 张永鑫 刘雯秀 茅晓宇

(1.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2.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当下,由于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沉迷电子产品、生活方式不规律等现象,我国中小学生正常睡眠情况堪忧,身体形态状况欠佳,肥胖率和近视率等问题不容乐观。新时期、新理念的发展对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双减”政策的发布,可以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培训的负担和压力,增加体育参与的时间,进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对于课外体育锻炼这一行为,个人行为和外界干预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相关体育手段积极干预,提高和促进中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心理认同和参与已成为重中之重。

1 “双减”政策的提出与意义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给学生施加的学习压力过大,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7 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陆续印发一系列文件确保“双减”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所有人的一致期望。自“双减”政策发布后,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都针对作业任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对各种课外培训广告野蛮生长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减轻了课业负担,缩减了课外培训的规模,给了中小学生更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时间,使得家长的时间分配更加自由,可以有效增进亲子互动,也有利于家校联动,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2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2.1 身体健康问题

1979年,我国首次针对16个省会城市的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自1985年以来,我国共组织了8 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尤其是肥胖、近视、脊柱侧弯、颈椎性损伤等问题较为突出,其中肥胖和近视的检出率始终居高不下,弯腰驼背等病理现象也屡见不鲜。2021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为33%,虽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与预期仍相距甚远。种种迹象都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所以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2.2 心理健康问题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况。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完善,且心理疾患发病率逐步上升。由于家庭关爱的缺乏和校内课业的压力,学生渐渐开始把自我封闭起来,长期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相处也变得更少,造成了严重的自私和叛逆心理等。虽然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不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容易在体育锻炼中显现出来,当产生攀比心理时,这些方面就可能会对部分学生的自尊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也是现在中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之一。

3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近30 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发展状况较差,极大程度上是缺乏体育锻炼导致的。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应当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从来不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学校体育或某一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多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1]。

3.1 学校重视程度不足,体育活动开展力度不够

作为中小学生来讲,一些行为和发展会受到校内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还存在诸如“体育不重要,体育是副科;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只要能提高考试分数比什么都重要”之类的想法,所以经常布置繁重的课业任务,学生在放学后依然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写作业。文化课教师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给学生施加不小压力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再加上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更是让体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在中考体育制度下,学生可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也仅仅是围绕着考试内容进行一些应试练习,达不到合适的运动量,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更无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3.2 家庭对体育的认知存在误区

同学校一样,很多家长也存在体育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认为现阶段一切都要为学习和考试让路,即便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体育锻炼,但又怕出现伤病问题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和考试,也就造成了束手束脚、不了了之的情况。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也是家长考虑的因素之一。有些家庭经济水平较差,考虑到孩子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支出,增加经济负担,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阻碍,也逐渐磨灭了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此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可能会越支持孩子全面发展,而文化程度较低,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阻止孩子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制约孩子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体质健康的增强。

3.3 社会进步是把“双刃剑”

随着科技越来越普及,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有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沉迷网络的趋势。之前的体育运动等娱乐方式也逐渐被取代,体育锻炼也逐渐被中小学生所遗忘。生活环境和交通方式的改善,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小学生锻炼放松的机会。

过去,人们过多地将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行为减少和体质下降等健康问题归咎于学校,并且不断地从学校方面找原因,却忽视了家庭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和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责任与重要性。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受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方影响[2]。

3.4 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中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自主能力,面对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如果自制力不强,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发生改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未形成合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懒惰等现象。自制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相应的教育,也会提高自制力。《自控力》一书中也指出,提升自控力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运动[3]。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自制力有利于其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也对中小学生的自制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4]。

3.5 中小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

如果学生本身就有身体上的疾病或障碍,便会对体育锻炼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同时可能会因为身体和家庭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爱运动。加之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出现逆反心理导致不爱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也是常有的现象。

通过对可能造成中小学生产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外界因素和个人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家庭和学校存在一些错误观念、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以及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产生了限制。而体育活动是一种健康的社会化行为,体育参与是否充分,对奠定体质健康基础,甚至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都有很大帮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都会直接对其产生影响。该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如何寻求相关干预措施,应该考虑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能如何支持和塑造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4 促进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干预措施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愉悦身心。课外体育锻炼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应从多方面发散开来。1998年,沈建华教授鉴于当时学校体育的状况,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体育理念,并指出一体化体育发展,这是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性[5]。而现在随着各种政策的支持和要求,更应该从一体化的角度去深入看待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及时采用一些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改善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4.1 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加强引导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不足,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等情况。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体育锻炼也有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学校应提高对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要扩大师资力量,要有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更科学的引导和训练。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持,还要有硬件设施的保障,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运动场地的建设,并购置足够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学校还可以健全制度,每年举办体育节,将体育活动常态化,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督促检查课外体育活动,在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中教育、鼓励并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课外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健康发展[6]。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动干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课堂,但家庭是第一课堂,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等,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课外体育培训盛行的今天,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学校可以多依靠社会的力量,与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体育培训机构引入校园,开展更加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更适合的项目。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喜好和长处开展适合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2 提高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家庭体育观

家庭和家长是孩子的教育启蒙。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家庭教育也更加不可或缺。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家庭体育所肩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关系不仅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伤害,还会给其健康观带来影响,使其失去本该有的活力。

其次,父母要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摒弃体育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无论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高低,都要在能力范围内支持中小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同时,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其在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成长发展。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资源,以身作则,在空余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通过言传身教,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Bandura 等人[7]提出“角色模范效应”理论,即青少年对父母的认同感,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有效的影响形式。父母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儿童更容易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而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参与与其父母的体育参与之间存在正向关系[8]。

最后,家校共育机制正不断强化,学校在努力促进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同时,家长更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积极响应学校所举办的亲子运动会、趣味体育等活动,多与学校沟通孩子的爱好和长处,让其充分感受到浓厚的体育氛围,不断提高体育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让家庭体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道路上发挥积极、巨大的作用。

4.3 加大宣传,健全组织,创新方法

除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外,社会体育也十分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小学生不仅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生活,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对促进其课外体育锻炼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课外体育锻炼后续的发展中,要围绕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始终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借助更多更加科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全方位不断改善提高,帮助中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支持路径,不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其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

全民健康才能托起全面小康,参与体育锻炼则是促进健康最有效的方式。对此,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统筹规划,加大宣传,加强引导,不断加强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各类体育部门、培训机构乃至社区要坚决贯彻落实相应政策,为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提供支持和保障。培训机构要积极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将更多更丰富的体育项目、内容形式以及更专业的教练团队带入学校甚至社区,给予中小学生更多更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增强体育意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同时,社区也要加大对公共体育资源的监管力度,确保不出现汽车占用场地、广场舞占用场地等情况,为体育活动参与提供保障。随着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也可以进行网络推广干预,一些短视频软件和健身软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大对体育锻炼方面的宣传,尽最大可能使体育参与深入人心。

5 结语

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逐渐呈现一体化和联动化,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也逐渐相互融合。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学校体育开始“引进来”,家庭体育也开始“走出去”。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增强体质、放松娱乐、缓解疲劳是他们参与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所以,在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时,应在场地设施、时间等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组织安排适合他们的项目,并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加强某一项目的练习,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表现的差异性,设置相应的练习内容,在增加锻炼时间的同时注意锻炼的强度和负荷,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达成练习目标,进一步保证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使其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不断激发并维持他们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总之,要设身处地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在普及体育知识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才能改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终向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锻炼双减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