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待泾村“华丽蝶变”启示录
2023-10-01葛子长沈羽
葛子长 沈羽
编 者 按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春风劲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1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愈来愈多地被“重点照顾”,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和发现它的价值。
村兴民富、花香满溢、四季有景。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成面”,生态园遍地开花,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逐步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一块靓丽招牌。如何能够让远离市镇中心较为偏远的经济薄弱的农业农村“脱胎换骨”?让我们乘着花海列车驶入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一探究竟……
如果诗意生活有具象轮廓,或许现代都市人会给出这样的描述:在城市郊野的雅居美庐小栖,围炉畅谈,暗香浮动,满目叠翠。都市人的这份念想已然就是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村民的现实生活。
金山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金山区很大,但相较市区也很远。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关于金山区农业的定位十分清晰,那就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
待泾村位于金山区朱泾镇西部,这里离朱泾镇有5公里,离金山区政府36公里,离人民广场66公里,村域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63.44亩。全村共有村民小组35个、1276户,户籍人口4390人。这里区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居民住房多依河而建,曾几何时,这里虽有典型的“鱼米之乡”风貌,却深受水乡洼地的内涝之苦,庄稼种不出,收入不稳定,部分有想法的农民就开始搞起了养猪养鸡养鸭等农副产品养殖,于是久而久之“黑脏臭”成了这里的代名词。经济搞不上去,环境脏乱差,待泾村年轻小伙子常常为找不到对象而发愁,于是,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或跑到上海市区另谋出路。
待泾村的华丽转变,正是从六年前朱泾镇引入“花开海上”生态园项目落地开始的。开园6年多,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新亮点和沪郊旅游的新品牌。
依托“花开海上”生态园,项目与村民构建了利益联结机制,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村集体,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村民每天住在了风景里,享受着“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保障,幸福感与获得感充盈,离巢的年轻人纷纷回归故里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花开海上”在吸引八方来客前来“寻香”之旅的同时,待泾村这个曾经的偏远乡村也悄然成为一方“奋斗热土”“创业沃土”“幸福乐土”。2020年,规划近3800亩的“上海南郊花海 芳香小镇”呼之欲出,以“花”为媒、延展“香”主题产业,待泾村探索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这些改变,均来源于四个字——乡村振兴。
这些年,朱泾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金山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和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全面探索出一条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软硬兼施”,同频共振打造一个“美”字
待泾村“变形记”的故事得从头说起。
俗话说穷则思变,早在20世纪80年代,待泾村的村民们便开始为改变命运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家家户户都开始养猪养鸭。我家当时养了50多头猪,还有很多鸡鸭,年收入能有上万元。”村民曹保金的家沿河而建,门前的蔡家溇河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但是,收入慢慢增多了,这条河连同整个蔡家溇埭的环境,却“遭殃”了。
“河道不通了,河里都是垃圾,一到夏天家里蚊子、苍蝇很多,连门都不敢开。”蔡家溇河离家不过十来米远,一条发黑发臭的水沟常年横亘在门口,那样的日子更令曹保金“不堪回首”。而这样的“一塌糊涂”景象绝不仅限于蔡家溇埭。
整治此类不规范养殖,对村委会而言过程非常艰辛,光大型的养殖大棚就拆了七八十亩地。这种大力度整治,阻力可想而知。但是待泾村村庄改造的决心没有动摇过,脚步也越迈越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往往成为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山区各级政府始终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开展,科学规划布局,持续美化村容村貌。
据待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雷辉介绍,“近幾年,在区和镇两级政府的规划下,待泾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全方位优化。通过村庄改造、‘四好农村道路建设、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前后共拆除不规范养殖4.5万平方米,整治全村14条河道共14.2公里。现在待泾村的河水更清了,道路更干净了。”
为调动村民投身村域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待泾村探索实施“值日生”制度——每周由一户村民值日,做好清理路边垃圾、上报安全隐患等工作。待泾村还培育起由路长、河长、埭长、桶长带头的4支村民队伍,以润物无声的乡村治理,让自觉守护家园的村民们越来越多。乡村振兴没有旁观者,每个村民都成了美丽家园的守护者与“追梦人”。
在此基础上,镇村两委不断创新党建引领的方式方法,探索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抓好社会化管理,做好网格化建设,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了待泾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项目推进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坚持从村民的真实感受出发,推动每一项工作,解决村民与企业共谋发展的向心力问题。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表示:“我们因地制宜,在待泾村率先试点了‘三堂一室‘微治理模式,把村民议事会开到了纠纷现场,把调解室设到了景区旁,让村民把建议提在前面,把矛盾解在埭头;另一方面,我们支持老百姓在土地、务工、经营等多渠道参与芳香小镇项目,通过实实在在从中获得收益,从而提升获得感、自豪感,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
面对乡村老宅换新颜,原住民黄元根激动不已,“不仅园子里好,我们整个村子都好了,现在进了村就像进了花园,很多来这里玩的城里人都羡慕我们,还有很多多年前搬到镇上住的小辈,现在一到休息放假都愿意回来了,老的小的都觉得日子越来越好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待泾村通过硬件环境的建设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同时,软环境的治理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生态环境优势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成就一个“强”字
二月梅花、三月樱花、四月海棠、五月虞美人……本是一到汛期就被淹没的“老大难”摇身蜕变成一片浪漫的花海,然而风景再好也至多是几个小时的游览,如何让“速食观光”变成一两天的“慢旅行”?拉长乡村游产业链势在必行。
为了充分利用好农业低效用地,让村庄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朱泾镇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双向转化,从零开始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明确了“以乡村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4年,朱泾镇调整规划,从村民手中流转出土地,并下好两步“先手棋”:第一步引进社会资本,投入1.3亿元,盘活600亩洼地,开展土地整形、河道疏浚、苗木种植,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一举将“低洼地”变成了“聚宝盆”;同时,开展村域环境综合整治,统一打造了小三园,“花开海上”生态园就此亮相待泾。
“花海经济”让村集体和村民尝到了甜头,但因为缺少基础服务配套,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日益凸显。“为此,我们接着迈出了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第二步。”夏红梅告诉记者。
2020年,待泾村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在区镇多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成功走通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点状供地的不动产权证办理路径,在 3800亩芳香小镇区域内,为横跨12个自然组的113.02亩土地顺利办出了99张不动产权证书。土地评估价出炉后,镇集体、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了上海花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了在全市探索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经营的头一例。
2021年,秉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政策方针,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镇村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芳香小镇项目成功落地。
至于为何独具慧眼选择这个项目投资呢?记者联系到了上海花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丹得到了解答,“蓝城集团一直秉承以商业模式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并且认可乡村,愿意培养项目团队扎根深耕乡村农旅事业,一直在上海周边寻找合适的项目。首先,待泾村吸引我们的是地域优势,位于上海远郊,而且金山区本身也是农业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其次,项目的基础条件已经有了2000亩的流转用地,同时当地镇政府也比较支持,在流转土地、文旅配套的建设用地指标上全力突破困难,为企业解决难题,所以我们也愿意进来,和朱泾镇进行合作开发建设,也还在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共谋发展,现在已经有如木守酒店、明月松间酒店、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单位入驻。”
芳香小镇入选了国家级的特色小镇名单,作为金山区重点建设项目,朱泾镇将依托此项目,建立市场化合作平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家庭园艺、芳香芳疗精油产业和农业文旅观光等产业。根据发展构想,芳香小镇对标法国格拉斯小镇,以花为媒、香为魂,通过不断深挖花文化,延展香主题产业,实现为原住民、游客、新居民营造一年12个月的生活场景,建立景区度假村产业复合模型。
现阶段,除了积极推动芳香小镇商业街的筑巢引凤工作,加快精品酒店的建设,朱泾镇还在推进产学研项目的洽谈,前期已经对接了知名高校、工业园区内现有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等资源。
未来,该项目会围绕精油以及精油衍生产品的“研学”“游学”等新兴消费需求,开展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在芳香小镇培育一批高品质、专业化的芳香研学教育示范基地,也为高质量打造“食、宿、行、游、购、娱、怡、学、养”的芳香主题度假区提供更高层面的保障。
作为长三角地区值得期待的国际IP亲子娱乐主题乐园度假区,位于金山区枫泾镇的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目标定于2024年开园,开园后将与芳香小镇遥相呼应。为充分利用毗邻乐高乐园的区位优势,更好承接其溢出效应,芳香小镇将以“优势互补、时间错位”为策略,积极创新、抢抓机遇,一方面,构建好芳香产业链,设计和产出更多元的芳香疗愈体验和芳香特色产品,凸显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夜间旅游新模式,开挖“花文化+夜间旅游”项目,通过推出日夜不同主题的亲子科普、闺蜜乐享、精品康养活动,不断丰富全年不同时段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带动“芳香经济”新引擎。
产业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待泾村将村民的闲置资产通過流转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由企业资源整合、规划提升和逐步运营,推进了闲置资产的激活变现,发展以特色芳香文旅产业为主导的复合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能。同时,联动即将建成的乐高乐园,共同形成金山北部地区娱乐度假片区,共同构建G320文旅连廊,成为上海文旅行业的标杆。
在各项产业的带动下,待泾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更上一层楼,红砖绿瓦的花园洋房在村内随处可见。2021年,芳香小镇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当地百姓也正式走上了“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
“五金”村民黄元根笑脸盈盈,“我现在的房子就是出租给衡山集团做民宿,我给民宿管理绿化,老伴在‘花开海上生态园里做后勤,一个月都能领2000多元。平时把自留地里富余的菜拿去外面卖,一年还能赚个近10000元。加上一层楼一年的租金近40000元,土地流转金5000多元,再加上113亩土地入股和门票收益的10%的部分分红款,现在两口子加一起的收入是过去的将近3倍。”
“花开海上”生态园开业至今,已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近200人,另外还有作价入股的分红、门票收入分红、土地流转金、房屋出租的租金、自产自销农家菜等收入,村民也实实在在鼓起了“钱袋子”。据不完全统计,“花开海上”运营以来,累计带动村民增收近900万元,每个村民都能切身享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谈到镇党委政府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怀去规划和落实乡村振兴,夏红梅动情地说:“始终把困难百姓记在心头,将百姓的福祉铭记于心,把落实民生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文化浸润德化人心,用精神文明演绎一个“和”字
除了环境美丽和物质富裕之外,“精气神”的提升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朱泾镇为此绵绵用力,坚持把党群服务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嵌入到组埭网格,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待泾村村委深化“家文化”建设理念,为更好地让广大村民学有场所、学有所长,浓厚“家文化”氛围底蕴,他们搭建村民学习平台,借助社区学校资源,打造待泾花灯学堂,弘扬非遗文化,全面提升居民的修养和素质,共建待泾村“大家庭”的和谐与美好。
与此同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待泾村不断建设完善农村“三室一站一点”(标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综治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点),持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面文化墙、一支文艺队伍)。
待泾村通过挖掘宅基埭头上的“传家风、立家规、扬家风”的先进典型,制定村民公约、宅基公约,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并将评定结果、优秀事迹等在“美丽朱泾〇频道”上公开公示,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热情。待泾村还成立“待步泾”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乡风文明宣导队等六支志愿服务队伍。
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朱泾镇也持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条古巷、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间老屋乃至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处村庄的独特符号。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朱泾镇挖掘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守住最有味道的生活静物、最原始的童年记忆,使浸润乡愁的村韵真正成为“心灵的故乡”。其中“清代古船舫遗址”就是发掘文化内涵的典型。
“清代古船舫遗址”就在待泾村。2016年初,这里发现了七根石柱子,后经专家的发掘、考证,这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遗址,距今已有250年历史。现在,这座清代古船舫遗址已经竖起了“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极大地丰富了待泾村的历史文脉。近年来,待泾村还不断发掘历史乡贤和当代名人的寻根文化,以此引导和教育下一代,记住乡愁,传承历史和文化。
如今“水清、岸绿、村美、物丰、人和”已经成为待泾村美好生活的“标配”,如果说“水清、岸绿、村美、物丰”是物质基础,那么“人和”才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对此,朱泾镇和待泾村“两委”可谓下足功夫,从待泾村持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村容村貌美容工程,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整治黑臭河道,抓好农民庭院、休闲广场、主干道路绿化,积极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到开展“统一堆放宅前屋后物品,统一设置晾衣架,统一规划菜园果园,统一评选文明户,统一放置垃圾桶”“五统一”工程;从村干部下楼办公,落实“接待全岗通、受理全方位、服务全天候”“三全值守”制度,提升服务效能,再到推行“路长制、河长制、埭长制、桶长制”、一户一周轮岗“值日”、“三堂一室”民事民议等措施,实现自治共治共享;从构建“实践站-实践埭-实践点”三级体系架构,成立六支志愿队伍,到积极挖掘、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传承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花灯制作孵化基地建设;从打造文化“加油站”,定期组织开展乡村音乐节、农民画展示等大型乡村文化活动,建立读书角、开展全民阅读,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到传承非遗文化,积极保护、修缮农村历史民居、古建筑、文化遗迹,彰显乡村人文魅力;从制定村规民约、宅基公约、党员公约,开展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创建,到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平安社区,实现阳光政务等——这些文明规范、乡村治理和德化育人措施无不体现系统治理的清晰路径,而这背后依托的正是镇村“两委”呕心沥血的顶层设计——《待泾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待泾村郊野单元(村庄)规划(2017—2035年)》。
近年来,待泾村连续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这些累累硕果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待泾村长期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树立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如今,待泾村正踏着坚实的步伐,坚持内外兼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建设,把美丽融入田园乡村,把精神文明融进人们的心田,把和谐共治落实到各项工作,让幸福成为人们好日子的最亮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