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2023-09-30孙燕鹏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激励机制

摘要: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融合了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旨在真实而复杂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产生整合性的理解与成果,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锦州市实验学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方式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一条着眼于顶层设计、注重实施策略和机制建设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科研引领;激励机制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面对如何创设动态的学习时空、多元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锦州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注重顶层设计,让项目化学习有规划

(一)规划路径

基于项目化学习需要整体建构、需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依托学校的课堂与活动、需要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导向等要求,学校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课程体系相融合,确定将跨学科活动项目和跨学科教学项目同时推进。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项目过程的实施、最终的学习成果紧紧围绕六个原则,即基于文化、基于地域、基于生活、基于素养、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同时又指向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指向探究、合作与问题解决等跨学科素养。

(二)开发资源

学校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全力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在生活中挖掘资源

学校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

一是在家庭生活中挖掘资源。如开展以“品味幸福中国年”为主题的家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分年级开展的祝福、贺岁、采购、出行、美食、联欢等不同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习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问题。

二是在校园生活中挖掘资源。如“银杏果收集器”和“落叶清扫机”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校园实际生活,解决了银杏果、落叶的清扫与回收问题,在破解学校难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收获知识与能力。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资源。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保存了大批战争遗址,修建了大量纪念场馆,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鉴于此,学校组织开展了“锦州印象·追寻红色印记”项目化学习活动,着眼于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共生性关系,探索本土红色教育实现价值的多重路径,提出优化策略,深化红色教育的育人效果。

2.在教材中挖掘资源

同年级组的各学科教师联合教研,从学科视角寻找教材里内容相同、相近、有关联的教学内容,以确定跨学科教学项目的内容。

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班级旧物市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商量》和辽海版美术教材中的《奇思妙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发现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确定跨学科教学内容为“锦州实验旧货市场交易记”。二年级学生在学校通过模拟旧货市场交易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数学课“班级旧物市场”的内容是让学生制定旧物市场的策划方案,复习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语文课“商量”的内容是让学生在购买或交换物品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美术课“手工制作”是让学生将制作广告宣传牌的知识在跨学科项目中进行迁移应用。

(三)项目试行

学校确立试点项目,并将其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进行统整,引导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进行深度体验。

1.确立基础课程主题

基础课程主题从属于跨学科教学项目,主要是依托自然班,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的项目。其流程是“确定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1)同年级的教师通过联合教研确定主题

如上文提到的课程主题为旧物交换。教师提出驱动型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的书和玩过的玩具会怎么处理呢?”接下来,教师进行了数学、语文、美术3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分成4课時,长短课相结合。第一课时为时长为20分钟的数学课,主要是制定旧物市场的策划方案;第二课时为时长20分钟的语文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购买或交换物品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第三课时为时长40分钟的美术课,教会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牌;第四课时为时长40分钟的数学课,引导学生开展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探究实践活动前的策划方案、活动准备、买卖或交换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动手操作,并且亲身实践买卖、交换的过程,不但巩固了学科知识,还培养了理财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能力,更增强了旧物循环利用意识。

(2)从一个问题入手确定主题

如“陆地赛龙舟”这个项目,就是依据学生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如何在校园里举行一场陆地龙舟赛”生成的。项目确定后,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体育3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引导学生对话端午节由来、畅谈端午节习俗,并策划竞赛方案,运用一双巧手让废旧纸箱巧变龙舟,最终在运动场上团结协作,完成比赛。学生在组织、策划、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感受到陆地赛龙舟的独特魅力。

2.拓展课程模式

拓展课程模式从属于跨学科教学和活动两个项目,主要依托社团或者组建团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余时间开展项目。其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发布任务书—班级动员—社团活动—成果展示—评价”。

例如,秋天,学生在清扫校园落叶和银杏果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清扫落叶的效率?如何既能解决银杏果掉落造成的清扫负担,又能不浪费银杏果资源?学生带着贴近校园生活实际的驱动性问题,组建团队并进行项目化学习。为提高清扫落叶的效率,学生化身设计师角色,研发落叶清扫机,成为校园小主人。在活动中,学生经历真实场景,不断遇到问题,如银杏果收集器应做成什么形状?尺寸如何确定?如何固定在树上?银杏果收集后怎样取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高阶认知解决问题,提升创新素养和综合能力。

项目化团队研究制作的“银杏果收集器”和“落叶清扫机”分别在2020年度与2021年度全国项目式学习优秀项目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3.综合课程模式

综合课程模式从属于跨学科活动项目,是依托班级、家庭、社会,利用寒暑假時间开展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其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发布任务书—班级动员—学生实践—班主任、家长、社会人士联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

每年暑假,学生外出探究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较多。学校因时因地开展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经历“锦州印象·追寻红色印记”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生性研究。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分年级设计主题和驱动型问题,体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层次性。如一年级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二年级学生担任红色讲解员、三年级学生演绎红色经典、四年级学生打卡红色地标、五年级学生设计红色印记创意作品。

暑假期间,学校150个班级的7000余名学生走进锦州市20余个红色文化学习场所进行项目化学习。开学后,学生展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成果:一张张动人的画卷、一首首精美的小诗、一段段感人的解说词……看到这些精致的作品,教师团队又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能不能组建师生团队,将发生在锦州的这场战役“搬”进校园,打造一个小型的锦州战役主题展馆,将其作为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热爱家乡的德育基地,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擦亮他们的人生底色呢?

从确定选题、设计内容、活动开展到成果展示,历时6个月,百余名师生联手打造了锦州战役“伟大胜利”主题展馆,师生利用数学、科学、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绘画、剪纸、篆刻、木工、布艺、雕塑等多种方式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了锦州战役沙盘、功臣号坦克、塔山英雄树、迫击炮等作品,真正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内化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该项目在2021年度全国项目式学习优秀项目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注重实施策略,让项目化学习有实效

(一)科研引领

学校以科研引领实践,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建设。根据需要,学校把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让教师自愿、广泛参与,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热情,凝聚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同时,做到规范、科学、严谨,各级课题都有开题、研讨、汇报、总结、交流甚至是成果推广等环节。

目前,学校立项的市级课题“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已结题。同时,学校申报的省级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和“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全国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均立项成功。

(二)逐层推进

为更好地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校采取逐层推进的策略,即学习—模仿—实践—创新。

其一,学校作为成员校参加了国家级课题“基于协同学习的小学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同时,组建重点项目研究团队,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培训。

其二,学校在学习的基础上促进教师尝试。项目团队指导了“家庭诗词大会”和“旋转吧,小陀螺”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均在课题组线上研讨活动中进行展示。

其三,学校围绕山楂和落叶等主题,组织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主题式跨学科学习的若干课例。

其四,学校迭代升级,创新开展了“浓情实验,玩转端午”“品味幸福中国年”“锦州印象·追寻红色印记”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

近一年来,学校又进行了全面实践研究,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写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校统一规划自我成长、家庭生活、校园空间、锦绣家乡、魅力中国、地球家园六个方面的主题设计,全面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这六个方面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凸显爱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三)及时评价

首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校在项目化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设置时间节点,每个节点通过学生提交的过程性资料和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对其知识掌握、活动情况、能力素养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学校对最终的作品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维评价,并加入家长、专家等评价形式。

其次,注重展示班级作品和学生作品。每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后,学校会择优在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进行文字或者视频展示。更重要的是在展示前期,学校项目化顶层设计团队会逐一对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成长。

三、注重机制建设,让项目化学习有保障

如何让项目化学习不流于形式?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机制保障促进项目化学习有效实施。

(一)重视价值引领

首先,重视教与学变革的价值引领。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践行课程标准,把握好各学科、各学段课程的育人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育人,助力教师适应新变化。

其次,重视营造课程文化氛围。学校构建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整合。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主要采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形成主题式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让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领导者、设计者、开发者与实施者,让每个教师成长为有思想、有课程意识的研究型教师,促进其主动适应新变化。

(二)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组建团队,共研共进。一是组建跨学科项目化顶层设计团队,负责整体设计和策划;二是组建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主要任务是参加培训学习、模仿尝试,确定不同年级的主题,从实践层面进行教研设计与实施,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迭代更新。

其次,专业引领,强化研修。学校以专家引领、校际交流为手段,充分发挥好线上、线下培训体系的效能。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成员、全体教师参加项目化学习培训,助力教师理念提升和专业发展。截至目前,骨干教师团队成员共参加了10余期线上培训、1次线下专家指导,全体教师参加了3期线上培训、1次专家培训。从专家报告到案例分享,教师都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力求释疑解惑。

(三)制定激励机制

学校的项目化学习由校长直接管理,对相关教师和团队在获得荣誉、外出学习、购买专业书籍等方面予以支持与政策倾斜。

教育探索,永无止境。学校将继续进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问诊课堂,问道教育,多措并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强化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教育优化升级,以时代赤子之心,承载时代教育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宇玉.为素养而教:活动类型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22(10).

[2]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

[3]李健,李海东.数学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设置与启示:基于美国《Big Ideas Math》教科书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2(8).

[4]包宜人,刘徽,陈宇韬.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评价: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J].上海教育,2022(11).

[5]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国际理解与本土框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6).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孙燕鹏,锦州市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激励机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