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防护能力助力打赢未来之战
2023-09-30王丹张旭
王 丹 张 旭
时至今日,精确打击武器、人工智能系统、认知软杀伤、无人蜂群作战等无一不在挑战作战人员的决心意志,甚至有人预言未来智能化战争将弱化作战人员的作用。本着不丢掉每一寸优势、不忽视任何一个可能致败因素的理念,保持作战人员的心理优势,着眼未来战争趋势,提升心理防护能力对战斗力的发挥有维持、巩固和激发的作用。
一、心理防护的意义
心理防护是运用我军政治工作学原理和军事心理学原理,为抵御战场恶劣环境和敌心战攻击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建立和巩固官兵心理防线所开展的教育引导、心理调控、信息管控与反制等一系列行动的统称。心理防护是战时心理战攻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平时心理服务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只有提前打好基础,战时方能有效工作。战斗力由武器装备、人员配合、指挥决策、情报能力等构成,而军事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战斗力发挥的基础,是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使用各种手段打击的重点。战场心理防护虽然是防御性质,但其重要性不亚于战场进攻。从时间纵向看,心理防护能力是先发制敌的优势资源,基础体现于平时培育,关键着眼于战前巩固,效能提升于实战之中,贯穿于平时和战时,对于控制战场心因性减员、阻滞敌方心理攻击、适应战场恶劣环境、提振我方士气意志有积极作用,是确保圆满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未来战争对军事人员心理的影响特点
(一)不确定性升级加剧负面情绪
现代战争从迹象显露到结束,可能只是传统作战时间的零头,大大压缩了军事人员的心理缓冲时间。科技掀起军事革命,各国争相在争夺非对称作战优势,技术发展制造的终极武器还无从知晓,恐惧、焦虑等情绪虽然指向于现实威胁,但是未知武器技术的威胁往往具有更大的心理杀伤效果,将导致个体失能,由于人群的易感性而威胁到整个军队丧失信心和斗志。
(二)认知作战渗透瓦解心理防线
从信息传播看,信息社会极易导致“认知迷雾”,信息搭载互联网以瞬时计算,顷刻间覆盖大量用户,重复性、选择性、精准性信息从各种渠道交叉渗透,即使人们感到无暇顾及过多的信息,潜意识中早已经被大量刺激种下“心锚”。同时,借助阈下信息技术等进行无意识领域的攻击,让变幻莫测的心理、情绪、认知对抗藏于无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信息采集更加高效隐秘,使得掌握海量互联网用户的运营商能够轻易预判人员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态度意向,这使军事心理对抗更加充满变数,守牢心理防线任务更加艰巨。
(三)人工智能掀起决策革命
思维决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样也是设计战争、打赢战争最根本、最深层的力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正加速进入军事领域,“智能”将导致战场形态、体系形态、力量编成深刻改变,尤其以智能感知战场态势、筹划作战决策、精算作战行动会使得指挥系统发生革命性转变。海量信息覆盖战场全角落,迅速形成假设估计,自动化形成决策方案,大大减少了犹疑时间。
(四)生物武器挑战军人生理极限
睡眠武器、脑机接口、脑控武器、基因药品等生物武器的产生,直接从生理入手影响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影响方式更加直接和致命。战争剥夺军事人员睡眠的事实已经广为流传,早在上世纪70 年代,英国就开始睡眠武器的研究。从保持己方人员清醒的睡眠眼镜、“不夜神”药品到致敌嗜睡渴睡的软杀伤电波,未来从基因上改变生理极限的研究正走向战场中心。最近研究开发的脑控武器,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成为现实,也是未来改变战局的终极武器之一。如此层出不穷的生物武器,冲击着战斗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引发军事人员的生理、心理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三、以未来战争的眼光提升心理防护能力的建议
(一)着力提升底层心理能力,应对武器技术带来的影响
以不变应万变,加强底层心理防护能力。从战争的发展来看,武器装备对于战局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作战人员的心理打击力度日渐升级,但是从心理毁伤目标看,无论技术怎么改进,打击目标无外乎情绪、认知、意志、行为等基础心理品质,区别仅仅在于刺激程度。值得关注的是脑电控制、生物武器等手段,将打击方式从外作用向内部器官转变,形成了由间接到直接的刺激致“病”效果。解决这种由于攻击方式转变而产生的心理杀伤效果,需要从打击方式方面进行防御,虽然不能完全通过教育、训练等传统方式进行干预,但是提升底层心理能力依旧会有一定作用。针对传统武器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如恐惧、厌烦、焦虑、紧张等,应该继续以常态化心理训练、教育为起点,重点提升心理适应力、心理韧性和心理复原力,通过讲授、自学、巩固等方式使作战人员掌握自我调节方式和技巧,通过模拟真实的战场环境,利用学习的正性迁移规律,锻炼注意、记忆、直觉、想象、推理等心理官能。
(二)开展多维立体的心理训练,全面贯穿军事训练全过程
依托军事训练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和军事训练是分不开的,从原理来说都是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提高行为的效率、完成度和配合性。区别在于心理因素是军事训练中的一项军事素质,也是确保军事训练能够进行开展的基础品质。要在平时的军事训练结束后及时收集意见反馈,注意倾听感受和感想。要改变把讲感受者、谈情绪者视为弱者的认知,分享感受感想是改进训练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计心理模型开展针对性训练。组织编制以人格特质、情绪控制、感知觉、记忆力、空间定位能力等要素的全体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指南,全覆盖、标准化地推广。而对于有特殊作战任务的军人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作战心理训练内容,依靠军事心理学专家和一线官兵共同参与,要深挖模拟训练中的疲劳饥饿、睡眠障碍、情绪激越等体验,根据作战时的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多维度、多方面、多要素的作战军人心理素质模型,有针对性地提高特殊任务、极度环境下的作战心理素质。要提高团体性心理训练的占比,增进集体的信任度、配合度,提振士气、带动绩效,促进战斗力衍生。
(三)打造攻防兼备的认知战线,提高战场感知预警能力
打造认知优势,把握战场制信息权。透过战争迷雾分析研判,永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制胜点,要打造全维度的战场信息截取方式,提高数字战场感知能力,全面掌握战场情报,掌握主动权,对于减轻敌方对作战人员的感觉、思维干扰有积极的作用。
主动出击,建立优势传播平台。如同枪械离不了子弹,认知对抗也离不开信息,要关注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方式,锻造可靠的信息获取平台。从俄乌冲突中可以看出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实施认知作战行动的新场所,谁能掌握自媒体平台谁就等于获得了全球信息流动中的非对称优势,因此必须重视自媒体对于作战人员的心理影响,从源头解决干扰不只是切断敌方释放的易感信息,更要掌握绝对可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社交平台,利用认知规律将理、法、情融于一体,从源头上覆盖敌方认知信息,塑造坚固的我方认知防线。
(四)打造高效复原机制,建立完善的身心支持系统
及时组织战场救护,提供可信的保障支持。生命处于生死一线时,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源于对组织的信任。信任是通过平时的小事、身边的常态来建立的,始终如一地履行战场救援承诺,以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为宗旨,构建救援专业力量,会提升每一名作战人员的心理复原能力,促进作战能力的放大。
预防战时心理疾病,以调控应激反应为主。从一战时的炮弹休克,到二战时的战场神经症,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军人在战场上出现的精神异常本质上是战斗应激反应。在战场上,应激的发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来源于对于死亡的恐惧,这属于人的本能。恐惧本能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平时模拟战场环境进行训练适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战时积极的互助干预、个人放松调控进行相应缓解。
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全社会性支持系统。目前我军的心理工作者主要由院校专家、医院精神科医生、部队心理医生和基层心理骨干组成。作战人员的心理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需要从战时杀伤角度考量,也需要从平时生活入手。因此,打造全社会的支持系统,要吸纳地方高校心理专家、医院心理专家、社会上的心理人才和社区心理工作者,纳入战时应急性辅助治疗机构。
(五)针对战时心理损伤特点,列装战时心理恢复装备
目前我军在一线部队已经配备了部分心理器材,如音乐治疗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团训箱等心理服务设备,但是这些装备对于战时心理调节作用还不明显。战时具有时间紧、节奏快、秩序乱、兵情杂等特点,仅仅依靠随队心理骨干、医护人员鉴别问题、实施干预会滞后人员的归转情况。针对战时的心理损伤特点,纳入战时心理恢复装备,高效、及时、标准应对战时心理问题。如引入目前已经广泛流行的放松椅,或是重点研制漂浮疗法为核心的漂浮仓,搭配音乐、催眠等功能,实时监控使用者的生理体征,达到缓解肌肉紧张疼痛等身体症状、减少情绪干扰的目的,压缩治疗的中间环节,提高恢复效率。
未来战争严酷性加剧,相较于科技的爆发性增长,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曲折缓慢的,只有经受住考验困难,才有可能飞跃。因此,对于心理防护能力的建设应该把握客观规律,不可漠然了事,更不可揠苗助长,必须谋划长远,渐进式发展,具有全局考量的系统性思维。不仅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干预,也需要从集体、组织的方面进行调控把握,更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抓住不变的心理底色和素质,顺应未来战争变化发展之形式,才能真正巩固、提高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