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视越飞越高
2023-09-29徐茸
徐茸
数字技术生产力
从地球表面到9万公里高空,一架太空电梯直冲霄汉,升空细节逼真,宇宙背景瑰丽。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里这组特效镜头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引发人们热议。不只太空电梯,电视剧《三体》中皑皑雪山上的大科学装置、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灵动可爱的毛绒玩偶……这些生动而富有质感的数字特效应用,为丰富影视作品视觉效果、提升影视艺术水平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数字特效技术的“用武之地”不断扩大。无论是展现宏大场景,还是刻画精微细节,数字特效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迭代升级和深度应用,正让影视创作绽放视听华彩,助推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4月7日下午,2023青岛影视周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幕。青岛影视周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题,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大命题,聚焦影视工业化发展之路,推动构建影视生态,延展产业链条,全方位打造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之都”城市名片,扎实推进青岛世界“电影之都”建设,为影视强国建设提供山东方案,贡献青岛力量。本届青岛影视周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出品的虚拟数字推荐官—— 演员“拾忆”正式对外发布。作为本届青岛影视周形象大使,虚拟数字人“拾忆”拥有链接穿梭电影世界、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能力,后期将广泛与影剧综艺项目及文旅产业等多领域进行联动,创造延伸产业价值,以虚拟+现实的技术,互动讲述影都故事,展望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目前“拾忆”首发视频已在全网视频平台上线,成为数字影视新IP。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影视基地,像青岛东方影都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引领电影工业为己任,因为这份担当,“流浪地球”系列,在东方影都横空出世,成为了必然。2019年,东方影都在5号摄影棚内建成了亚洲最大、国内一流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联合华为云建设国内领先的影视工业化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可视化剧本”的作品拍摄实践。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个虚拟拍摄空间里,演员穿上带有标记点的动作捕捉服,摄像头就可以实时计算其运动信息,生成人物骨骼动画,传输到虚拟引擎里,剧组就能看到“变身”后的演员和场景渲染在一起后的画面,相当于“把抽象的剧本进行了可视化预演”。
首个尝鲜这项技术并受益的就是郭帆团队,在2021年6月份,《流浪地球2》剧组用将近3个月的时间,最后剪成了一部约2.5个小时的预演片,进行多次调整修改后,才正式启动演员入场拍摄。“通过预演实现了剧本可视化,能让剧组人员非常清晰地知道要去拍什么、怎么拍,解决了多个场景同时拍摄的难题,减少了现场沟通时间,节省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拍摄效率。虚拟化制作平台为电影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工具。”郭帆评价道。
改变影视工业
被誉为“中国影都”的怀柔,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大片中就有9部在这里制作和拍摄。怀柔作为“中国影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积淀,自1995年星美影视城落户怀柔杨宋镇后,《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众多的电影电视剧都在此拍摄。201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怀柔)影视产業示范区。近年来,随着北京电影学院、博纳影业、阿里影业、爱奇艺等落户杨宋镇,这里已经形成了影视产业聚集群。2021年,影视文化收入95.68亿元,增长33.7%,全市排名第一。
对中国影都来讲,注重“数字体验”尤为重要,已实现了用数字驱动影视制作的模式,基本形成了虚拟拍摄、数字制作、算力应用等数字闭环制作模式。比如,《长津湖》《安国夫人》等影视作品部分内容就是用最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拍摄的。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将影视制作的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近年来,中国影都与科研机构加强对接,加强影视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怀柔科学城引入了中科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院所,中国影都积极跟这些与影视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密切联合协作,为怀柔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算力方面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影都还注重整合数字相关资源,充分融合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中国数字产业基地等数字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用于影都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特效制作效率,更改变着影视工业流程。通过大量数字特效制作实践,创作者们认识到,制作流程管理的探索与创新至关重要。虚拟拍摄就是数字特效技术与影视制作流程融合创新的产物。
通过不断探索,影视创作者们发现,如果将后期制作流程前置到前期拍摄中,不仅可以帮助解决特效问题,还可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提升视效水平。在正式拍摄前,虚拟拍摄将作品需要的道具、场景、视觉元素数字化地生成于电脑软件中,演员虽在没有实物的空间中表演,但导演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渲染,在监视器上实时看到有道具、有背景的场面。这样,创作团队就有了许多预演、试错的机会。
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
伴随着以网络和信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登场,电影与数字的“联姻”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2014年《星际穿越》上映后,收获了较高的口碑和市场。影片讲述了宇航员去外太空寻找人类第二家园的故事,片中出现的黑洞画面反响很大。这个黑洞画面是由30位科学家用1年时间、几千节点(通信端点)、800T B(计算机常用存储单位)不断运算得到的成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苟利军结合电影案例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影视行业注入数字元素后,让电影更具吸引力、传播力了。
“电影消费群体中,‘Z世代的年轻人最具消费潜力。”德勤中国副主席施能自在调研中发现,“Z世代”人群需要体验感、科技感、同时兼具新鲜感。如今,创作优质电影要照顾“Z世代”,也不能忽略中老年观众群体。他建议,影视作品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观众群体需求,这样创作者便能依据需求拍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姝介绍,据统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表”显示,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已超过10%,“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这个数量将超过15%。她表示,公民拥有科学素养意味着有更高要求的电影受众已经准备好迎接更多高品质的科幻电影。
当前,全球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影视产业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表达的数字之路,是我国影视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去年的金鸡奖·鼓浪屿论坛上,与会嘉宾结合技术、内容和发行等环节,阐述了数字化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黄建新表示,数字化为每个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很多以前只能想象的事,变成了可能。“数字化展示的魅力,有一种主观化的魅力,”黄建新解读说,数字化可以更加拓宽观众的感知力,将人心灵深处的、潜意识的部分更好地展示出来。
于冬则以电影《长津湖》的拍摄为例,阐述了数字化为中国电影带来的变化。于冬介绍说,《长津湖》中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由数字化拍摄完成。在这部电影里,集合了中国电影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实现了90%以上的特效技术国产化。“这是中国电影数字化大踏步的前进,也是中国电影的飞跃。”于冬说。
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曾经表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影视行业也是如此。“影视作品的生产是复杂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对于影视行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信息化,通过系统信息化的处理增加效率;二是智能制作,结合新时代的A I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好内容不仅要被生产,还要被高效率地持续生产,这也是爱奇艺一直在推进的影视工业化的目标。”
朱梁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元化,网络视频逐渐成为观众获取视听内容的普遍和快捷通道。“ 以用户最直观感受的的画质、音效为例。目前在影视行业,4K拍摄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支持4K、HDR也已成为各家电视厂商高端机型中的标配。”
朱梁介绍道,《苍兰诀》的数字资产和天猫做了“云游苍兰诀”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一尝试中,观众可以进入到场景里面进行回顾,同时还能够领取优惠券、购物卡等奖励。“这是爱奇艺在资产拓展应用方面做出的尝试,产生了从P V C的内容进入到C端的用户合作和共赢。”
“爱奇艺在不断推动着高规格视听标准的进步与落地,协同产业上下游全面提升视频消费质量,力求从源头到播放实现标准化运营。”在朱梁看来,中国影视產业正处于向“工业化”进化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化升级都还有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这将是持续发展的过程。4K+5G,8K+AI,虚拟化制作、虚拟数字人、基于We b3.0的数字资产应用、影视内容和元宇宙应用结合等,都会是影视制作当前一段时间和未来的发展重要方向。”朱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