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落户与良治社会
2023-09-29李井奎
李井奎
最近,公安部制定推出的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等,颇为引人注目。
我国编户齐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和制度由来已久。新中国自1958年实施户籍制度后,对人口的迁徙做出了严格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只有农忙和春节时才会回到农村,但他们却难以取得城市户籍,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和服务,还造成了“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逐步放宽放开落户限制,改善上述由户籍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困境,是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的集聚现象。许多人担心,城市规模过大会造成经济运行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这种担心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面前是多余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对此做出过阐发。他认为,正是职业的分工使人们彼此提供商品和劳务成为可能,他们相互依存,汇聚起来,才形成了城市。
柏拉图还给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模型。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住所和衣服的需要,不得不有一人专门来生产食物,再有一人来建造住所,还要有第三个人来织布做衣服。为便于他们相互帮助、利用社会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他们聚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的雏形。不过,自然而然地,这些人的需求会再召唤其他人加入他们来提供补鞋服务,进而再招来第五个人来提供医疗服务,如此等等。
最终,源于城市的扩张所带来的收益(由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实现的专业化报酬递增)與随之而来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导致城市的规模趋于均衡。在这一均衡点上,城市“不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聚居地……也不会只是一个小村落”。也就是说,城市最终不会无限扩大,也不会表现得非常分散,变成老子心目中的“小国寡民”。
使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达柏拉图阐发的这一城市经济学基本原理就是: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劳动分工上的收益,最终会与它所造成的成本相当,此时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城市的扩张自然会停止,从而处于均衡状态。
那么,城市生活所体现的现代良治社会特征,如何才能扩及乡村,使得整个社会都能享受到现代经济发展的治理结果呢?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首先在城市得到发展和繁荣的商业、制造业,会呼唤并且切实地确立良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和秩序,然后这种富裕的状态和良治的社会秩序,会在三个方面惠及农村地区。
首先,城市为农村的产品提供了市场,这会激励农村的发展;其次,城市的资本可以通过购买农村的田产,改良土地,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再次,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商业和制造业逐步地把秩序和良好的治理引入进来,同时引进来的还有个人的自由和安全。”
亚当·斯密的这些话,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在上述第一个方面可以做到相对有效的激励,但在第二和第三方面,却因为农村地区多项财产权利的不完整,尚且未能达到亚当·斯密所预期的那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