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猪瘟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控制

2023-09-29王沛琦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毒力包膜毒株

文│王沛琦(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典型猪瘟是家猪和野猪最重要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在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后,在几个国家已成功被根除。但世界上大部分生猪养殖地区,典型猪瘟仍不断出现,南美洲、中美洲、东欧和亚洲都常有报道。控制措施包括系统接种疫苗、及时和可靠的诊断、扑杀受感染的猪群、建立疫区并限制区内猪群活动和买卖、追踪可能的接触猪只。

一、病毒特性

典型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瘟病毒属成员还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边界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最近瘟病毒属的重新分类,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被重新命名为瘟病毒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被命名瘟病毒B,典型猪瘟病毒被重新命名成瘟病毒C。包膜病毒颗粒由四种结构蛋白组成,即核心蛋白(C)和包膜糖蛋白E1、E2和Erns,核心包裹着约12.3kb的单链RNA基因组。八种非结构蛋白为Npro、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包膜糖蛋白E2和Erns是病毒附着所必需的,病毒包膜与生物膜融合后,病毒核被释放到细胞质中,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并进行翻译。检测主要针对包膜糖蛋白E2、Erns和NS3的抗体,主要的免疫原是包膜糖蛋白E2。

典型猪瘟毒株的分类主要基于包膜糖蛋白E2基因,也基于非结构蛋白NS5B基因。在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典型猪瘟病毒可分为3个基因型和3个或4个亚群:1.1、1.2、1.3,2.1、2.2、2.3,3.1、3.2、3.3、3.4。所有的基因型都在亚洲出现,但基因3型主要出现在亚洲,基因2型主要在东欧,基因1型主要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大多数高毒力的毒株属于基因1型,基因2型和基因3型为中等毒力毒株,遗传变异性相对高于基因1型。在全球范围内,过去几十年最流行的是基因2型。

二、临床症状、病理和流行病学

猪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10天,猪群感染的进展相对缓慢,病毒侵入猪群几周后,临床症状才逐渐明显。对于繁殖期猪群生育能力可能会降低。感染进程主要取决于病毒毒株的毒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动物的年龄。年轻动物感染后的死亡通常很严重,高达80%,而在年老猪中,感染引起的症状较轻,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只是亚临床症状。

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三种感染形式,即急性(短暂)、慢性和晚发性(持续病程)。急性形式的特点是仔猪(<12周龄)高烧(>40℃),成年猪的发热稍轻(39.5℃)。最初症状包括结膜炎、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便秘或腹泻,病猪通常嗜睡,神经症状变得频繁,例如抽搐、麻痹、动作不协调和步态蹒跚甚至瘫痪。发热后约2周,可能出现皮肤出血或发绀,部位包括腹部、后臀部、耳朵和尾巴。在急性致死的病例中,死亡通常发生在感染后2~4周,根据动物的年龄和病毒毒株的毒力,10~30天的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该病毒可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白细胞减少,由此产生的继发感染症状可能会掩盖典型猪瘟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呼吸道和胃肠道继发感染会使病程复杂化。在康复的情况下,强烈的体液免疫会持续终生,从而抵抗感染,抗体可在感染后2~3周被检测到。剖检显示不同器官(如肺、肾、肠、喉和膀胱)浆膜和黏膜表面的淋巴结肿大、瘀斑和出血,还可观察到扁桃体炎、肠内坏死性溃疡、淋巴网状系统病变、非化脓性脑炎和脾梗塞,因此常被误诊为非化脓性脑炎。

慢性只发生在少数感染猪身上,大多数是年轻猪,这些猪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来清除典型猪瘟病毒。公认的观点是慢性感染总是致命的,感染猪在2~4个月后死亡。临床症状与急性感染类似,不过相对比较温和,随着疾病的发展,临床症状变得不明显,如波动性发热、慢性肠炎和体型消瘦等。病理性病变包括胸腺萎缩、淋巴器官耗竭、小肠、结肠和回盲瓣坏死和溃疡。慢性形式的继发感染往往是复杂的,从而掩盖了最初的典型猪瘟病毒感染。尽管免疫系统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了抗体,但始终无法完全消除病毒。

与其他猪瘟病毒一样,典型猪瘟病毒能够在妊娠阶段穿过胎盘,妊娠时间和病毒毒株的毒力是影响感染结果的关键因素。晚发性是子宫内感染或极早期产后感染导致持续病毒血症的后遗症,尽管母猪通常只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但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和胎儿畸形是较常见的结果。晚发性通常是低至中等毒力毒株感染的结果,一般不会立即杀死母猪或胎儿。妊娠第50天至70天的子宫内感染和仔猪出生后的早期感染,导致持续感染的仔猪出生,临床表现为正常或生长迟缓,不会引起严重临床症状。仔猪出生后生长不良,并逐渐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例如皮肤点状出血和消瘦。尽管晚发性典型猪瘟是致命的,但仔猪仍可以存活几周到几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仔猪持续大量排毒,充当危险的传染源,因此这些仔猪在流行病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没有任何症状是典型猪瘟病毒感染所特有的,许多其他感染也会导致类似的疾病症状,如非洲猪瘟、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Aujeszky’s病、钩端螺旋体病和丹毒感染。

典型猪瘟病毒的易感宿主是猪科的不同成员,尤其是家猪和欧洲野猪。典型猪瘟病毒可以水平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通过感染猪和易感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间接传播途径包括喂食受病毒污染的垃圾或泔水,以及通过接触人类或饲养设备进行传播。接触感染通常通过口鼻途径发生,较少通过结膜、黏膜、皮肤擦伤、人工授精和使用受污染的器械发生。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可能在猪群内流行中起到作用。受感染的猪从感染开始到死亡或产生特异性抗体,都会排出病毒,主要途径是唾液、泪液、尿液、粪便和精液。在疫苗接种不完善的感染国家,传染性较低的典型猪瘟病毒毒株的传播往往被掩盖,再加上管理和生物安全问题(泔水喂养和共用设备等),使得病毒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典型猪瘟病毒可以长期存活,因为它对各种化学和物理条件都有很强的抵抗力,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的病毒在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典型猪瘟病毒向山羊、绵羊、牛和兔子的实验室传播是成功的,这成为新的可能的感染源。

典型猪瘟病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差异很大,尤其受温度的影响,也受其所在基质的影响,在寒冷、潮湿和富含蛋白质的条件下存活率更高。在猪排泄物中典型猪瘟病毒在室温下的存活时间为几天,5℃下可存活几周,高于35℃存活时间大大减少,几个小时内即失活,高于50℃的条件下几分钟即会失活。对于受污染的猪圈,这意味着病毒在寒冷的冬季可能存活至少几天到一个月。典型猪瘟引起的损失主要是大规模的扑杀和运输、贸易限制,由于随之而来的猪只流动和贸易限制导致生猪和猪肉产品出口市场的丧失,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诊断

1.抗原检测。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是检测典型猪瘟病毒最早的实验室技术,猪肾细胞系(PK-15和SK-6)通常用于分离典型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通常通过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来观察。

抗原捕获ELISA使用ELISA板上的抗体来捕获典型猪瘟病毒蛋白。商业ELISA试剂盒主要用于检测血清、血液、血浆或组织提取物中的包膜糖蛋白E2或Erns。快速(在4小时内提供结果)且易于执行,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大多数其他诊断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已取代传统的反转录PCR,成为典型猪瘟常规诊断的重要技术,是确认临床病例和典型猪瘟病毒感染流行率的重要方法。缺点是成本高、操作复杂以及由受污染样本或实验室污染引起的假阳性和由样本中的PCR抑制剂或降解RNA引起的假阴性。

下一代测序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技术方法,用于生成序列数据和探索病毒的遗传特征。但下一代测序平台的建立成本高昂,需要专业熟练的研究人员。

2.抗体检测。病毒中和试验是抗体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黄金标准。但该技术是一个工作密集且耗时的过程,不能自动化,因此不适用于批量样品分析。

抗体ELISA是典型猪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快、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检测动物血清中的E2抗体是监测典型猪瘟暴发期间和暴发之后感染率,以及检测疫苗效率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局限性是特异性较低,即典型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和其他黄病毒属病毒的交叉反应。

四、控制

当前典型猪瘟病毒的毒力逐渐降低,临床上高毒力的毒株被中等和低毒力的毒株所取代。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执行控制措施阻断疫情蔓延。区域内的高密度家猪和野猪种群以及家猪与野猪之间的密切接触都是导致典型猪瘟传播和传播风险的因素。野猪的典型猪瘟不仅威胁到受影响国家的家猪,而且因为野猪越境和非法贸易也威胁到邻国。因此疫情的控制需要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控制家猪和野猪的接触。

猜你喜欢

毒力包膜毒株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