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基于技术支持教师研修的分析

2023-09-28王小根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修空间教师

王小根,谢 兴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无锡 214000)

一、技术支持教师研修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

(一)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发展历程[1]

1.前技术阶段:技术支持认知学徒制下的课例观摩

传统的教师研修发生在校本范围内,遵循“观摩-思考-行动”的研修体系。新教师通过观摩指导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教学记录,学习教学技能,并基于自身反思在行动中予以检验。[2]然而,这样的模式存在可供观摩的范例较为单一、记录完整性不足等问题。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教学录像,依托优秀教学录像,教师能锁定重要的教学场面,反复训练其对应的方法,逐一地把握带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学录像克服了课例的“不可重复性”,开启了精准与个性化研修之门。

2.远程学习阶段:大规模网络研修的出现

认知学徒制适用于校本范围内的教师研修,具有很强的私人属性,实践性知识在小范围内实现流通。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教学平台(如中小学继续教育平台等)的开发,基于网络的大规模远程学习成为主流。远程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专家案例等。此时“学习参与”“学习时长”等成为重要的学习指标,体现了对研修评价中对学习行为达成的关注。

3.MOOC学习阶段:开源学习社区的兴起

远程学习实现了时空的突破,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教师主动性较差,刷课、挂课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远程学习面向大规模学习者,往往涉及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难以激发教师学习动机。MOOC的出现使得开源学习社区进入人们的视野。MOOC中资源众多,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权,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相应的资源。同时,MOOC中的开源学习社区给了教师相互讨论交流的机会。MOOC打开了教师学习的新模式——自主选学。但MOOC中的监管机制缺乏、优质资源筛选不足等问题都使MOOC形式的教师研修遭遇阻力。

4.混合研修阶段: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结合

2019年起,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后简称“2.0工程”)开始实施,“整校推进、精准测评”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是一次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尝试。学校需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和目标,以此明确本校教师参与微认证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研修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行为数据,而是以“微认证”的形式来评价教师能力的达成,体现了研修对实践的关注。2.0工程体现了对作为个体的教师发展的关注,也体现了对校本范围内学校发展愿景和教师个人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关注。表1展示了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形态、评价方式、发展取向和存在问题。

表1 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发展脉络

首先,通过梳理技术支持下的教师研修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修时空限制被打破,研修边界逐步拓展,跨校跨区域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成为研修新形态。其次,随着技术融入的不断深入,教师研修逐步从关注资源建设转向关注教师需求。研修资源是重要的研修因素之一,但研修的本质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研修逐步从“教”转向“学”,从关注技术支持下的资源制作、呈现等转向更关注如何利用技术为教师营造更具沉浸性的研修场景。最后,研修评价[3]方面,从关注学习行为达成到关注教学行为改进。研修评价从参与度、满意度评价逐步开始向交互、迁移度、增值评价等方向发展,体现了对研修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本质的关注,而非对某一次研修效果的评价。

(二)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问题分析

基于对技术支持的教师研修脉络的梳理,技术支持下教师研修的边界得到了拓展,研修形式发生了变化,研修评价也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然而,结合笔者对2.0工程参训学校的调查和对参训教师的访谈后,发现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研修平台数据沉淀不足,难以反哺教师发展

4月21日下午,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水电恢复组实地核查玉树地震损毁比较严重的禅古、西杭、当代等3座水电站。

如前所述,在研修发展历程中,研修的评价经历了从静态的、单一的研修评价向动态的、生成性的评价转变。其中,数据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修平台的升级和混合式研修的开展,海量教育大数据被互联网记录下来。不少研究者基于教师在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浏览、标记、互动等行为时产生的数据痕迹开展了研究。有学者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教师对话反思文本,发现教师反思聚焦于TPACK。[4]有学者构建了在线学习投入量表,并根据登录次数、点击率等行为表征,分析学习者学习行为投入。[5]此外,随着数据样态的丰富,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使数字足迹不再局限于在线数据。有学者对混合同步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作了分析,提出了改善远端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教学改进策略。[6]研修数据的深入挖掘,经过处理和分析能够揭示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研修的改进指明方向。然而,数据处理分析依赖于平台对数据的自动挖掘与分析,纵观现有的研修平台,往往停留在研修空间支持、研修资源提供等层面,对研修所产生数据的分析能力弱;同时,基于平台的研修常常被视为必需的形态,研修项目结束后,因项目而汇聚成的研修社区可能就不复存在,研修过程中的研讨和反思难以进行知识共享和沉淀汇聚,也就难以反哺教师的发展。[7]

2.研修平台工具性明显,教师深度交流不足

教师研修发展的数据从单一个体的发展逐步走向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教师的交流也从传统的师徒制逐渐走向更广义的交流。其中,研修平台无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研修平台为跨区域教研提供了可能,也为深层次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8]然而,当前的研修多是由国家或区域发起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能够确保研修的顺利开展,但难以保证质量。有学者基于对教师在网络研修平台讨论帖的分析,发现教师发帖多为经验分享,较少上升到实践知识生成以及应用。[9]此外,当前研修的预设性较强,呈现出时间安排紧密、研修内容固定、主题设置明确等特点,这虽然有利于研修的组织开展及优秀经验的分享,但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个性化需求,[10]这种背景下的研修难以激发教师的深层学习动机与学习参与,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不足。由此可见,当前研修平台虽然发挥了工具属性,拓展了研修的时空边界,但更多是媒介通道上的革新,其促进跨时空专业研讨、借助区域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反思与改进的内在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彰显。

(三)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诉求

1.技术促进研修评价进一步精准化

基于数据的精准分析能把握教师教学的痛点问题,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与质量,使教师研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11]例如,教学视频自动分析技术可以对课堂中师生行为表现进行自动化分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提供数据支撑。[12]研究者指出,教师画像对教师行为特征进行可视化的数据表征,有助于教师进行精准反思。[13]数字孪生在数字画像的基础上,技术来源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数据挖掘走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线程、XR/VR/XR/AR,内容构成从画像特征标签走向物理实体、虚拟实体、孪生数据、连接与服务五个要素构成,生成过程从二维呈现走向构建一个与现实物理实体高度仿真的线上虚拟实体。[14]教师数字孪生技术在教师画像的基础上,构建物理世界的虚拟镜像,教师通过孪生体观摩自身发展轨迹,反思教学及自身需求。因此,采集教师研修数据,构建教师数字孪生体,是促进研修评价精准化的重要途径。回应教师数字孪生体数据采集的需求,构建虚实相融的混合学习空间至关重要。

2.技术助推研修模式深层次变革

为更好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发展的新需求,教师研修应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究,聚焦教师真实教研需求,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探索技术助推研修模式的深层次变革。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验证了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师研修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研究者基于经验学习圈理论构建了AI支持下的教师研修模式,运用智能平台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与智能化分析,服务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15]有研究者构建了CDIO框架下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并在欠发达地区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16]有研究者基于SECI模型设计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隐性课程,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17]但在多数研究中,技术支持往往只在单一环节发挥了作用,如技术提供资源支持,技术打造研修空间等。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赋能研修形态、研修模式、研修评价等全流程变革。[18]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有必要从教师学习规律与需求出发,打造研修环境、研修流程、研修资源、研修评价一体化的研修新形态。因此,结合智能时代教师学习规律和需求,推动教师学习真正发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诉求。

二、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研修模型构建

(一)新画像:复刻教师个性特征,生成教师数字孪生体

图1 教师孪生体模型的构建

1.教师个体数字孪生体模型的构建

首先,基于教师的行为表现,生成动态更新的教师孪生体,对教师的基本信息、任教学段、教学能力、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于数据的了解,可以为后续的研修资源推荐提供依据,以便教师进行更精准的研修。其次,教师孪生体是教师的数字化身,借助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教师成长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最后,研修往往需要汇聚群体智慧,共同解决研修真问题。因此,精准化的小型研修社区组建尤为重要。基于教师孪生体,为教师打上个性化标签,有助于汇集同质化教师,共议教学真问题,能够增强教师的驱动力。

具体而言,教师孪生体的构建需要依托数据采集工具,采集教师的资源检索、授课行为、反思日志、课例资源、竞赛科研、能力微认证等数据,以对教师当前的发展给予明确定位。孪生体的动态更新有赖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教师在网络中的数据留痕能够帮助构建更完善的数字孪生体。

2.专题化教师研修社区的构建

基于教师个体的数字孪生体模型,根据教师的特征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师匹配相应的群体,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加入专题化教师研修社区。在社区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互,寻找自己所遇到的困惑的答案,产生出新智慧。同质性的研修社区为共同需求、认知冲突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个体数据与群体数据的整合又生成并更新的教师群体的数字孪生体模型,为更广义的教师交流提供了数据保障,也为孪生体知识库的更新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新空间:联通线上线下学习空间,实现知识虚实融通

教师数字孪生体的构建依托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因此,构建联通线上线下的学习空间是实现孪生体生成和知识虚实融通的空间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虚实融合新空间的构建

1.线上虚拟学习空间

虚拟学习空间分为社群公域、教师私域和监管平台三大部分。其中,社群公域是指公共的学习空间,包括资源交流共享空间和资源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等发布在这一空间,供所有教师开源查看。其他教师如有感兴趣,则可通过资源与资源发布教师产生联系。教师私域包含教师的个体训练空间和孪生体管理空间。个体训练空间中主要包含情景化、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主要是针对隐性知识的精细化设计。隐性知识为教师较难掌握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经由反思性实践不断生成的知识。在虚拟学习空间中,为教师打造了隐性资源训练场,将默会的知识以场景的方式呈现,教师进入训练场进行训练,其实就是经历了一次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在这个“黑箱”当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学习与转化。

孪生体管理空间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通道。在孪生体管理空间中,教师可以看到自己的孪生体的数据状态,查看是否有提示、预警以及资源推送,为后续的研修提供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身的教学反思记入孪生体管理空间中,实现实体与孪生体的交互链接。

2.线下教学实践空间

线下教学实践空间指以学校、教室等真实教学场景为依托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这一空间中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备课-授课-研课-磨课的循环,将虚拟空间中所学予以运用和验证,并将结果反馈至孪生体中,在持续迭代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线下教学实践空间需要依托传感设备、视频拍摄等构建数据驱动型学习空间,以保障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同时,线下研修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校本学科组、首席信息官等的支持。

(三)新模式:技术支持下的双线研修模式

教师的发展关键在于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研修需求通常来源于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从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出发,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与探索的欲望。同时,理论学习也是教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专家主导的研修模式和教师主导的草根化研修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支持下的双线研修模式

1.专家主导的研修模式:从理论到实践

(1)理论研讨:理论引领,共研教学问题解决新方法。专家主导的研修模式,顾名思义,由专家引领。专家基于自身的理论探索,在研修空间中发起以理论为主题的研修,基于平台工具包开设研修课程,将理论以案例化的形式展现给研修教师,介绍理论的本质、如何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如何解决和回应教学中的真问题。学科教师根据自身需求按需选择专家课程。

(2)设计教学:小组协作,运用所学理论设计教学。基于专家的讲解,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开展教学设计,这个过程中,小组交流协作研讨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结合自身课程进度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组内互评与专家点评,改进教学设计。

(3)实践应用:开展教学实践。基于修改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师可首先在虚拟研修空间中进行训练,模拟可能出现的场景,而后开展教学实践,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观察学生反应与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感受理论作用机制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4)反思优化:基于数据的教学总结与反思,理论螺旋改进。授课结束后,教师基于数据分析报告再次进入研修空间,与专家、教师研修共同体一同探讨理论作用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方向。一次研修结束后,基于研修过程及实践过程数据,更新教师孪生体。

2教师主导的草根化研修模式:从实践到理论

(1)问题识别:回归教学场景,共议研修“真”问题。研修开始前,基于所构造的教师孪生体原有数据,结合课堂教学的数据分析,教师孪生体为教师呈现可供参考的研修主题,教师分析自身需求,确定某一个或几个研修主题。教师与孪生体是相互监督、相互影响的伙伴关系。孪生体中包含教师的学科知识库,以便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确定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匹配与自己经历相似、遇到同样问题的老师,以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坊主。针对教师研修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问题,即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此时首先为教师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与影响力较大的名师工作室等。另一类问题属于非典型问题,即较为小众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虚拟教学空间发起研修活动,成为该社区中心人物,并根据推荐邀请一批同质性教师参与。在这一过程中,研修发起人不再固定为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等,而是趋向于“草根化”,任何人都能成为社区的引领者。

(2)沟通对话: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智慧生成。确定研修主题后,教师进入各自的研修空间开展学习。教师分享自身实践遇到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知识共享的过程遵循SECI模型: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经过实践反思,再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寻找伙伴进行课例分析,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理论生成:实践赋能理论生成。研修过程中,教师往往基于某一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修,实践性强但可能理论性较为缺乏。教师可以依托研修过程中的课例数据,从实践中挖掘理论方法。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也有助于教师对理论的掌握,以实践赋能理论生成,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4)实践反思:促进知识成果内在化。研修结束后,教师回归真实教学场景中,继续开始新一轮的教学实践。理论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内化,并在实践中生发新的探索,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由此,形成问题-探究-理论-实践的微循环。

以专家引领的理论-实践研修和以草根化引领的实践-理论研修的双线研修,依托虚实研修空间和教师数字孪生体,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专业化与实践化的桥梁,为教师研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与理论指引。

三、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策略

(一)加强教师教与学的理论研究,提升隐性知识训练内容的设计质量

教师学习依托工作场所和自身实践经验,设计教师隐性知识训练内容,应首先加强对教师教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如反思性实践、转化学习理论等。[19]其次,隐性知识训练有赖于隐性知识的可视化,因此,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研修场景,并根据教师学习者的反馈不断改进其内容设计,是未来需要突破的关键。其一是构建沉浸式研修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等逐步深入研修场景中,但目前存在着设备庞大、昂贵等局限,未来应进一步普及轻量化设备,为教师打造无感化研修环境,提升教师研修过程中的沉浸性;其二是加强孪生体与本体之间的数据回溯,打造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使教师学习的变化可以及时同步至孪生空间,为教师提供生成性空间;其三是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场景打造,为了更好地培训教师的隐性知识,应打造隐性知识库,当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有培训需求时,可以选择相应的模块,进入研修场景进行隐性知识的锻炼和提升。未来应注重隐性知识的属性,如学科属性、成熟度属性等,致力于推进隐性知识训练内容的精细化,与教师孪生体进行双向的关联,为教师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隐性知识训练服务。

(二)完善研修激励策略设计,提升教师学习自主性

研修激励策略的设计是影响教师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在2.0工程中,采用“微能力”的形式,根据教师教学实践成果对能力进行认证考核,体现了对关注差异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关注。[20]教师研修的全过程都应该纳入评价的范畴,进行目标引领下的过程评价,为教师发展设计微认证体系,能够有效地捕捉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个成长点,进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增值评价。[21]此外,当教师能力发展数据与研修活动、学生发展、竞赛科研等各类数据关联时,有助于激发教师依据自身需求参与成果认证,提升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三)构建多方协作机制,增强研修协同的紧密性

研修过程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学生等。研修并非教师个体单独的行为,而是教师个体在研修场域中与群体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缺陷并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主动性,更多时候需要依托多方协作的保障机制。为此,一种较为合理的建议为:研修方向由地方教育行政单位主导,研修制度由地方行政单位与学校共同保障,研修社区与研修资源主要由教师培训机构来提供,而教师研修成果评价,由于需要考虑“研修行为”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因而需要教师培训机构、学校和地方行政单位共同介入,以确保教师学习过程的真实发生与研修成果的富有成效。

(四)优化平台数据安全机制,保障教师数据隐私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教育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共享等环节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22]为了保障教师的数据安全,增强教师研修过程中数据使用的信心和积极性,要完善以教育数据安全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探索多源数据汇聚、数据脱敏、数据防护技术方案,健全教育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等数据标准,构建教育数据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形成贯通国家、省、市、县、校多层级与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的协同监管机制。

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为教师研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可以为教师混合研修提供新空间、新模式以及孪生体画像。本研究从基于智能时代知识、学习与实践转型的视角对教师的研修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教师研修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视角。未来应继续探索沉浸式学习空间建设以及无缝数据收集,为教师研修模型的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研修空间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最美教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教师如何说课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