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CGSS 的实证分析
2023-09-28龚会莲李雯钰
龚会莲,李雯钰
(西北政法大学a.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b.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一、引言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一重要理念[1]。自此,获得感迅速成为国家主流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社会治理创新、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这进一步表明政府可通过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提升获得感。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获取者,其产生的公共服务获得感与其对政府的绩效评价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且公众对制度绩效或治理绩效的经验判断是政府信任的主要来源[3],由此可知,公共服务获得感对政府信任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推动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将实现社会公平置于关键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从战略角度充分肯定了社会公平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公平感知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平状况所持有的一种主观认知评价,公众实际感知到的社会公平程度会影响其对政治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可,因而它是衡量政治体制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尺度,是建立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公共服务获得感及社会公平感知在政府信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为样本数据,进一步探索分析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综合来看,政府信任这一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公共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丰富,我国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来源从“意识形态合法性”与“经济绩效合法性”进一步转变为“公共服务合法性”[5]。与此同时,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对于提升政府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本文以政府信任作为核心要素,探讨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对它的影响作用。
(一) 公共服务获得感与政府信任
随着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着力点。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举措。研究显示,政府可通过对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及基本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增强公众的民生保障获得感,从而提升政府信任[7],并且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感知与政府信任有着正向的影响关系[8]。可见,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感知评价与其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公众基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而产生的主观感知和客观实际构成了公共服务获得感,公共服务的充足性、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对构建公共服务获得感发挥着重要作用[9]。政府可从社会公众的需求侧出发,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众的获得感[10],以此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政府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与回应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可以使公众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对公共服务进行感知与实际获得,从而产生获得感。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有效供给,则公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得到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提高。反之,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未达到有效供给,则公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缺失,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减退。
因此,综合上述探析提出假设1:公共服务获得感正向影响政府信任。
(二) 社会公平感知与政府信任
社会公平是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对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各种权益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11]。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提出,社会公平是以权益平等为前提的价值判断,其与公民基本经济社会权益紧密相关,且社会公平对政府信任存在关联影响[12]。既有研究发现,若政府通过变革向公众提供众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使公众从现有制度和政府政策中获益,增强其社会公平感知,改善其生活质量,则会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13]。且当社会分配的结果得到公正对待时,公众便会认为社会基本制度符合正义原则,具备道德基础,反之制度便是非正义的,公众便会怀疑其德性和能力,形成政府信任的缺失[14]。而公众对社会公平一系列主观认知与评判的集合构成了社会公平感知。社会公平感知是公众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成员关于政治系统的支持和认同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15]。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公众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对政府分配的政治经济权利及机会产生的一系列综合主观认知,构成了社会公平感知。若公众对政府分配的结果感到公平,则会增强其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认同,从而提升政府信任。反之,若公众对政府分配的结果感到不公平,则会减弱其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认同,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减退。
因此,综合上述探析提出假设2:社会公平感知正向影响政府信任。
三、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项目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因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政府信任的指标变量在2015年度有较好体现,故研究选用2015年度的数据作为实证分析来源。CGSS2015调查涉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无法分析的数据进行清理,最终选取有效样本量7895个。
(二) 变量界定
1.结果变量
本文依据主题选取政府信任作为结果变量。目前学界对政府信任的测量大致分为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两类,因数据库中没有直接体现政府信任的题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通过间接测量的方式,依据CGSS2015问卷中对政府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对政府信任进行测量。测量包含9个题项。回答设定为5个等级,对其进行反向赋值为1~5,由低到高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如表1所示,可靠性检验测量得出Cronbach’s Alpha值为0.895,内部可靠性较高。且本文通过运用最大方差法从9个题项中旋转提取出一个公因子,将其命名为政府信任。
表1 政府信任变量的因子分析
2.解释变量
(1) 公共服务获得感
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极为密切,政府可通过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升公众的获得感,从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16]。故本文将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政府信任的解释变量,在借鉴阳义南[9]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CGSS2015问卷中“您对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的充足程度/均衡程度/便利程度/普惠性程度的满意度如何”共4个指标题项,来测量公共服务获得感。回答设定1~5级,从低到高为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
(2) 社会公平感知
社会公平作为一种公共需求,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社会公平感知作为政府信任的解释变量。马克思社会公平理论重视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提出社会公平具有相对性。公众在经济社会关系中对收入、教育、机会公平方面有较强的相对比较性,故本文基于数据选取CGSS2015问卷中“现在有的人挣的钱多,有的人挣的少,但这是公平的”“只要孩子够努力、够聪明,都能有同样的升学机会”“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人和农民的后代与其他人的后代一样,有同样多的机会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这3个指标题项来分别体现收入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对其进行反向赋值为1~5,回答设定为5个等级,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同时选取“总的来说,您认为当今的社会公不公平?”这一指标题项来体现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总体认知,回答设定1~5级,由低到高为完全不公平至完全公平。
3.控制变量
为深入剖析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本文在研究分析中加入了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这4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将其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相关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见表2所示。
表2 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三) 模型选取
因政府信任为连续型变量,故本文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在回归模型分析中,采用逐步纳入的方法,首先加入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分析控制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其次逐步加入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探究解释变量对结果变量政府信任的影响。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GT表示政府信任,a为常数项,Xi表示为各个自变量,αi为回归系数,i的取值为1至N,φ表示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回归模型分析
为验证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回归分析研究,回归共有4个模型,见表3所示。模型1探讨控制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了代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4个变量,考察公共服务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了代表社会公平感知的4个变量,探究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模型4纳入所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检验模型在不同变量下的解释力变化。4个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VIF值在1.0231至2.5482之间,表明各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回归分析
由模型1结果可知,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F=100.3421,p<0.001),R方值为0.0484,表明常规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政府信任有4.84%的解释力。由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这3个变量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年龄与户籍这2个变量与政府信任呈正向相关。年龄每提升1个单位,政府信任就提升0.0042个单位,这表明年龄越大的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高,这可能与政治代际对政府态度的影响有关[17]。户籍每提升1个单位,政府信任就提升0.1078个单位,这表明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相比,农业户口的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农民对国家帮扶政策的感知力度更强。受教育程度与政府信任呈负向相关。受教育程度每提升1个单位,政府信任就下降0.0634个单位,这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倾向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政府的行为[16]。
由模型2结果可知,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F=264.9799,p<0.001),R方值为0.2119,比模型1上升了16.35个百分点,表明公共服务充足性、均衡性、便利性、普惠性这4个代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变量对政府信任有较好的解释力。同时由模型2可知,公共服务充足性、均衡性、便利性、普惠性均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公共服务获得感正向影响政府信任”成立。此外,这4个变量按照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共服务普惠性(0.0964)、公共服务充足性(0.0931)、公共服务便利性(0.0716)、公共服务均衡性(0.0621)。这表明,政府在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时,要充分注重对普惠性与充足性的提升。
由模型3结果可知,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F=211.2067,p<0.001),R方值为0.1765,比模型1上升了12.81个百分点,表明社会公平、收入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公平这4个代表社会公平感知的变量对政府信任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由模型3可知,社会公平、收入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均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2“社会公平感知正向影响政府信任”成立。由此可见,社会公平感知作为公众对政府认同和拥护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众心中良好信任形象的塑造。此外,这4个变量按照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公平(0.1280)、收入公平(0.0873)、教育公平(0.0853)、机会公平(0.0489),这表明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贫富差距增加,人们对于通过教育与努力上升的机会越来越重视。故政府应加强提升公众在参与政治经济生活交往时所感受认知到的整体社会公平,从而增强政府信任度,以期推进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由模型4结果可知,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F=263.4138,p<0.001),R方值由模型1的0.0484增加为0.2862,说明该模型的总体解释力较好且得到提升,提升了23.78个百分点。同时可从模型4得知,公共服务充足性、公共服务均衡性、公共服务便利性、公共服务普惠性、社会公平、收入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均对政府信任有着积极影响作用。这表示:这8个指标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分别相应提升0.0829、0.0445、0.0603、0.0852、0.0868、0.0677、0.0752、0.0444个单位。且从4个模型结果综合来看,尽管模型4中代表2个解释变量的8个指标变量系数降低了,但是其显著水平与模型2、模型3显著性水平基本一致,从而再次验证了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这两个解释变量正向影响政府信任。
(二) 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Bootstrap方法对这3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依照前文研究,保持控制变量不变,Bootstrap抽样次数设定为5000,置信区间的置信度设定为95%。由分析结果表4可知,在95%的置信度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为[0.0402,0.0525],置信区间不包含0,可表明社会公平感知这一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估计值为0.0464。在95%的置信度下,公共服务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直接效应检验结果为[0.2592,0.2938],置信区间不包含0,效应估计值为0.2761,由此可得出社会公平感知在公共服务获得感与政府信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的结论。
表4 中介效应估计及检验结果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CGSSS2015作为实证分析样本,通过运用相关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经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公共服务充足性、均衡性、便利性、普惠性这4个代表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指标变量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通过提升公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第二,社会公平、收入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公平这4个代表社会公平感知的指标变量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社会公平感知对政府信任有着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在本文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中,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这3个变量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年龄、户籍与政府信任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与政府信任呈负相关关系。第四,社会公平感知在公共服务获得感与政府信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共服务获得感可直接影响政府信任,也可通过将社会公平感知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政府信任。这充分表征了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社会公平感知是政府信任的两大重要来源,是提升公众对政府信任与支持的关键驱动力。由此,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均已得到有效验证。
鉴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为提升政府信任提出可发展方向。首先,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需平衡。政府应贯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从公共服务均衡性、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需要为中心,驱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边远地区倾斜,缩小城乡与地区间的供给差距,从公众的需求侧出发对公共服务进行有效供给,提升公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提升社会环境的公平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故政府应注重加强社会公平公正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政策保障,从各方面清除收入分配、户籍、教育、就业等方面制度上存在的不公。同时政府应关注弱势群体,减小城乡与阶层差距,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从而巩固其对政府信任的心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