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构建

2023-09-28陈晓静陈莲君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互联网+育人

陈晓静 陈莲君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给中职德育教育带来的,不仅有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有顺势而为的机遇。新时代中职德育教育,要求借助“互联网+”跳板飞跃提质,适应新形势、打通新出口、凸显新特点、构建新模式。基于此而构建的“一座桥梁、二条脉络、三全育人”的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从平台载体、资源整合、内容方式等方面阐述探索创新,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中职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德育目标泛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技术型人才的职责。每个行业对人才的道德素养评判不一样,但是目前中职德育教育情况采用统一培养的方式,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中职德育课程设置往往缺乏职业实践,教师仅仅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复读课本内的知识,造成德育教学略显枯燥,学生在实际工作很难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无法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效率不高。

(二)德育內容陈旧

中职德育教育往往局限于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特点,过于强调德育课程理论性。由于思政课教师对校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导致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有一定的落差,并不能满足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中职德育教育中采用传统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时期对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全面的新型劳动者,成了中职德育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三)德育手段单一

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和载体仍占据主要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以满堂灌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面对高高在上的道德讲授,学生自然不能触动内心的真实世界,自然也难以内化为学生道德领域的内在需要。

二、“互联网 +”时代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构建

(一)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之一座桥梁

“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中职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之间,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更加便利、畅通的桥梁,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各种移动平台和APP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德育的渠道,其依托强大的社交网络和数据处理能力,建立起一个实时互动、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生态环境。

校园德育桥梁的搭建,首先要打下坚实厚重的桥墩。第一,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网站,在德育网站上,依据德育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丰富而颇具特色的栏目,如“思政课堂”“家长学校”“班级主页”“心情驿站”“校园明显”“翰墨书香”等。智慧教育平台搭建“班级圈”。第二,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搭建“班级圈”。在“圈中”学生、老师、家长可以利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发布动态,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发起共同话题;参与实践活动;展示成长点滴……“班级圈”已成为家校合育的新窗口、学生自我展示的新舞台、文化交流的新阵地、学习生活的新空间。

校园德育桥梁的搭建,其次还要铺设宽阔厚实的桥面。充分借助各种移动终端,发挥它们轻便、实时的特点,如使用智慧远程互动课堂的校园直播台进行每周的思政课教学,安全教育平台开展有计划的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开通学校公众号、校园官方微博号动态宣传德育活动成果,向学生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校家APP,构建“互联网+学生成长档案”的德育评价体系。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智慧学生卡,通过手机端随时记录,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实时生成评价数据,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最大限度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收集,这是“互联网+”新时代下方便、实效的德育管理方式。

(二)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之二条脉络

“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起中职德育崭新的桥梁,而在这座桥梁上,双向车道奔跑的是中职德育工作培育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新精神”。它们借“互联网+”平台疾驰,形成两条清晰的脉络。

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职德育的第一条脉络,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师生成长中,注重培养教职工仁爱为本、匠心育人,学生孝廉礼敬、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品质,致力于培养情怀深、视野广、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首先坚持每年度的学校传统文化大赛,让各班级成为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单位;同时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将“国庆扬红色”“清明祭先祖”“重阳孝父母”等要素融入主题班会活动当中,增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再次,坚持每日国学经典诵读,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进校宣讲,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列入重点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源”“孝悌先”“约以礼”等优秀传统文化,将日常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探索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德育之路。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新精神作为中职德育的第二条脉络。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中职学生是国家技术人才的培养对象,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德”,应界定为满足新时代所需要的、更加宽广和高阶的职业素养,在一般品德要求之外,还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团队意识、诚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当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课堂思政、实训实操、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的各个环节,植入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新的时代精神,培养中职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中职学校烹饪专业,举办“粤菜师傅”活动,带领学生送技送学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用助推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的社会担当,引领学生厚德立身、学技自强、报效祖国,激发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志向决心。

(三)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之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时代背景下,就是将互联网植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培育德育工作新理念、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革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创造性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三维构建“互联网+德育”新格局,更高效地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首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联通网,实现人人育人。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德育工作中缺一不可,编织三维合一的联通网,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为學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学校PC端、学生与家长手机APP二屏融合的优势,充分把握互联网传播的核心规律,切实增强“互联网+”中职德育建设实效,精心打造“家校协作”栏目,开设“教学相长”“一起长大”“家长学校”等版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知名教师开展讲座,共同探讨当下中职教育的热点话题;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微视频征集,以真实可感的教育故事传递教育理念。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打造家庭教育联通网,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融互动的“互联网+德育”阵地格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其次,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域网,实现时时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德育阵地的作用,精心编织学校“一网一微多群”的互联网宣传的广域网,积极主动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园德育工作集群,不断活化教育载体,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多元互动,以优质、高效、特色化的“互联网+德育”打造学校的德育工作平台。“一网”即学校德育网,“一微”即学校公众号,“多群”即学校各班级群。“一网一微多群”能实时更新德育资源,展示德育成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新精神持续及时地传递给学生。

再次,组建班级德育工作的移动网,实现事事育人。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蕴藏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小事中。班级作为育人的常态化、日常性场所,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设贴近学生、富有创新的德育工作环境,构建德育工作的移动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利用各类教育APP、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方式,通过便捷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随时随地随处展示学生日常德育表现,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活动,将德育课程融入日常班级管理,同时全面开展线下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知行合一。通过构建德育的移动网,让思想道德建设的空间和时间大大延伸,实现了教育时时有、处处有、事事有。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德育教育应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推进德育工作的现代化,进一步营造“互联网+德育”的氛围,针对传统中职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构建“一座桥梁、二条脉络、三全育人”的中职“123”德育创新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建立班级网络沟通机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新精神,建立家校联动德育协助机制,改善德育评价形式,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网络化条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改善德育评价形式,做到德育育人全面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课题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1年度)课题“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36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互联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