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主题项链”模式在助产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3-09-28彭慧蛟彭霞郑长花赵国玺王雪
彭慧蛟 彭霞 郑长花 赵国玺 王雪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学是与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更是“一头连着教育强国战略,一头连着健康中国战略”(刘建国,2020)。医学救死扶伤的本质,决定了其除了具备治疗疾病的科学属性外,还具备丰富的人文和社会属性。医疗行业从业者往往需要具备比一般行业更高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要求,加强医学生的思政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罗青清,2021)。助产士关系着母儿的生命安全,高职助产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精湛技术和高尚品德的合格助产士,这既有专业教育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启了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帷幕。当前,已有许多关于如何在医学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探讨,然而对于助产学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方面的研究仍十分缺乏。
助产学是助产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助产专业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立项了助产学课程思政课题,对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进行探索及研究。本文将重点探讨助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并以助产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分娩机制”为例,探讨在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一、助产学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情况
(一)前期准备
1.政策解读与文献检索
准确解读相关政策文件,查找相关文献,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了解其他医学院校和助产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做好背景研究。
2.问卷调查
对学习者进行前期分析,利用问卷星平台+自制问卷调查学习者对课程思政的学习需求、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课程思政的学习意愿,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开发。
3.师资培训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专题培训,提高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
(二)课程建设
1.教学研讨
通过课题组集体备课的方式,邀请医院专家进行教学研讨。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学习需求及课程特点,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修订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知识体系重新解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形成一套新的教案和课件;利用视频、动画、微课、新闻案例、图片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2.搭建助产学课程思政网络云环境
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APP、问卷星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创建课程思政的网络云环境。具体分工见表1。
3.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主题项链”教学模式
课题组根据助产学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结合思政资源,梳理成对应的四大主题,每一主题均包括细分的具体思政资源。各主题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以专业知识内容为骨架的项链上,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呈现,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主题项链”教学模式。具体内容见图1和表2。
二、助产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实施情况
我们基于互联网平台,结合“主题项链”模式,实施助产学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以“分娩机制”为例进行介绍。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助产学;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使用教材:《助产学》第2版,魏碧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授课内容:分娩机制;授课学时:4学时(理论+实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助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实施应对举措如下。
1.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成为优秀助产士的意愿强烈
在教学中多利用正面积极的思政元素如“感恩母亲”“尊重生命”“人文关怀”等进行正向强化,增强其学习动力和职业素养。
2.学生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学习新知识,喜欢实践,不喜欢纯理论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切忌在专业课中强行进行思政说教,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职教云课堂等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思政元素以新闻案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推送;同时采用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产妇的境况,提高其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意识。
3.学生劳动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较薄弱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骨盆平面模型等小教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国际助产联盟(ICM)指出,“能够促进自然分娩”是助产士的核心胜任力之一(侯睿、黄静、胡寅初,2022),而分娩机制则是促进自然分娩的重要基础,是助产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通过产道时,为了适应产道的形状与大小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分娩机制是宝宝与妈妈的第一次亲密合作,体现了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神奇,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团队为了实施课程思政,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政元素挖掘,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拆解、分析、融合,最终提炼出教学设计方案,具体见表3。
(四)教学目标修订
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根据往年学生的反馈,“分娩机制”历来是助产学课程中的教学难题,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操作技能难以实施。以往的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而课程思政理念将素质目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学团队根据临床助产士岗位需求,结合学情和课程思政理念,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了修订,详情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分娩机制的概念及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在模型上指出胎头的矢状缝、前囟、后囟、双顶径、枕额径、枕下前囟径。
(2)能使用模型演示枕左前胎位的分娩机制。
3.素质目标
(1)认识分娩的自然规律,树立促进分娩、回归自然的责任感。
(2)由分娩之路引申到人生之路,树立不惧困难、能屈能伸的人生观。
(五)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团队基于职业教育理念,以临床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综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借助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六)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活动、课堂教学、课后活动3个环节,具体教学实施情况见图2。
(七)教学评价
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既往文献中没有已形成体系的评价方法。本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结合职教云课堂平台的线上数据,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本次内容的过程性评价包含课堂考勤、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制作骨盆平面模型和绘制胎头径线图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观后感)等;终结性评价主要为分娩机制的操作考核,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纳入思政评价指标,如对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活动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分娩的不易,学生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高,参与人数更多。
第三,课后测试显示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度较高,期末操作考核评分较高,其中思政指标的评价分也较高;课后调查中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不错。
总体上,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在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顺利地达成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三、结语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作品《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举措。医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21LX081);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0502);2019年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项目(项目编号:1907);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學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3KCSZ074)。]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