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研究
2023-09-28郑雪玲李婷
郑雪玲 李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中青年人数最多、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技术应用最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本人的素质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复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概述
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宋惠昌教授是当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他在《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书提到,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哲学的基本范畴,其基础应该是一定的阶级或者是社会经济,立足自身根本利益,自觉对现存社会关系进行反映,从而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同时是一种思想理论依据,是一定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行为准则。从宋惠昌教授的研究总结以及现实实践可以得知,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它与社会存在、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互联网等媒介手段十分发达,意识形态借助媒介可以随时随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和现实都一次次警示我们,凡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都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凡是违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形态,都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器”、社会动乱的“催化剂”。可以说,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突出强调。为此,高校当把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工作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的思潮是多元的、是复杂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思潮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既有正能量的,也有中性无害的,还有负能量,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感染性。不良的社会思潮会在日常浸染中慢慢侵害人们思想,其所带来的后果是极端的、严峻的。比如,“新自由主义”,这一思潮反对公有制,反对实施国家干预政策,它极力宣扬的是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是利益工具,代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工具。但从我们国家而言,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这一制度的基本要素。新自由主义反对公有制,事实上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就是反对我们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还有些人做出了不利于国家发展,伤害自己同胞的事情,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我们要着力加强培育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是有助于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血气方刚、思维活跃,有着极强的交流、表达欲望,因此高校也是国内外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交流的重要阵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积极开展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能够扩大群众基础,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二是有助于积极应对我国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多年来发展迅速,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也紧随其后。部分西方势力的言行也流露其目的,意欲通过争夺中国青年、拉拢中国青年,引导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通过文化渗透来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为打破时空限制,互联网成为西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时候,加强对互联网这一阵地的关注及研究,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和方式上扩大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增强其吸引力、凝聚力,削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三是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与抓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辅导员等一线工作力量,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日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机会较多。随着“00后”进入大学校园,作为“网生一代”的他们表现出与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大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新的思想状态和行为特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路径,能够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解“网生一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高校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扩展新的载体与抓手。
三、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一)善用学习资源
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立足于校园生活,了解校园动态,结合新近的党史國情、社会发展趋势让主流文化和思政知识流入学生的思想。思政工作者需要用好学习强国、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抓住短视频、网络平台等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辅导员对于党团支部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等,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将诸如此类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日常工作的宣传做大做精,整体地反映出学习风貌。同时要建立完整的资源收集作用系统,除了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来收集,还可以广泛发动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和学生个人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供稿机制,打通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个人联合供稿的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培养人才团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推进得好不好、网络平台运营到不到位、推广宣传工作到不到位,与人才团队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建立以教师、专业传播人员为指导,学生为主要操作对象进行专人专业培养,打造学生运营团队。具体实践上,强化学生网络平台团队的技能培训,包括提升采编团队前期的选题策划能力、摄影团队的拍摄技能水平、技术团队的后期剪辑效率、平台运营和管理团队的传播理念等,制作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作品,增强学生学习体验,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认同之后主动成为其传播者、讲述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力。
(三)建强育人平台
各高校或二级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搭建融媒体平台,维护好高校融媒体的线上线下运营场景。在线上,依托网络文字传媒所积累的流量和用户优势,针对学生大力推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发挥网络对学生在教育、服务方面的功能。在线下率先培养一批能力较强、创作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进而扩大辐射面,来带动学校或学院其他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四)完善宣传机制
网络时代,传播规律需要被人们把握,更科学、更完善的宣传机制正在被呼唤。完善宣传机制,需要从传播流程开始着手。首先,传播主体需要打造矩阵传播模式,利用好各大网络平台,把握用户优势和流量优势,“火力全开”地向外宣传。其次,从以往线性的传播模式变成中心发散型的传播模式,上下级的界限不再变得那么模糊,跳脱了以往因线性传播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所造成传播效率低下的桎梏,学校官方账号—社团组织账号—学生个人账号形成有机统一整体。最后,重视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对传播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及时调整。思政工作者尤其需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哪里可以做好、哪里可以改进,增强交互性,提升学生观看体验,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宣传机制。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多元复杂,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个人的思想也会在日常浸染中慢慢受到侵害。上文通过对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分析,明确培育高校学生对其认同的重要意义,构筑用好资源、建强平台、培养人才以及加强宣传四个途径,完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构筑。
参考文献:
[1]陈继娜,李惠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问题研究——以佛山高校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1):32-3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22(21):4-26.
[3]李珍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2.
[4]丁丽春.甘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2.
[5]张丽.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研究[D].揚州大学,2021.
[课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研究——以广佛地区高校学生为例”(编号:SCNUKFZC003)。]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