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娃娃”郎铮:15年努力终圆北大梦
2023-09-28依江宁
依江宁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3岁多的郎铮在废墟中掩埋20多个小时后获救。他躺在担架上举手敬礼向救援人员致谢的一幕,感动了无数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敬礼娃娃”。15年来,他一直心怀感恩,努力学习。今年7月24日,他如愿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向解放军战士敬礼致谢的一幕感动了全国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汶川,造成巨大破坏。绵阳日报社记者杨卫华当晚便火速赶往重灾区北川县,但因道路不通,直到次日早上6点才抵达县城。
眼前是一片废墟,周围一片死寂,杨卫华突然听到一个孩子隐隐的哭声。他心里一紧,四处张望,但目之所及全是残砖断瓦,无法判断孩子在哪儿。于是他立即拿出手电筒往四处照,并大声喊:“你能看到光吗?”孩子没有回应,仍然在哭。循着哭声,杨卫华渐渐锁定了孩子可能被掩埋的位置。
他立即和赶来的几名解放军战士展开救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孩子被救了出来,他就是郎铮。当时郎铮浑身是血,左胳膊稍微一动就哭。战士们将他的左臂固定,用担架抬起来准备送往医院。
杨卫华给郎铮喂了点儿盐水后,出于职业习惯,准备给他拍张照片。没想到,左手受伤的郎铮忍着疼痛,举起右手,向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了个礼。
郎铮出生于军人家庭,爷爷是老红军,爸爸是警察。父母从小就教育他,想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必须有坚毅的品格、感恩的情怀。他刚会走路就学会了敬军礼,也知道敬礼的意思是尊敬、致谢。感恩,是父母给郎铮上的人生第一课。
杨卫华用镜头捕捉到了这感人的一幕。照片刊登在《绵阳晚报》上,经网络传播,感动了国内外无数网民,大家都称他“敬礼娃娃”“敬礼男孩”。
郎铮被送到医院后,杨卫华经常去看他,陪他聊天,给了他家人般的温暖,也与他和他的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后的郎铮这样说:“他不是作为记者,而是作为亲人去关心我、照顾我。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杨伯伯太好了。”
郎铮上小学一年级时,杨卫华和郎铮的父母一起送他到学校;郎铮参加少先队、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升国旗,杨卫华都在现场见证,并用相机记录了他成长的关键时刻。
心怀感恩,向阳生长
对郎铮来说,被废墟掩埋的记忆一直是心里的一片阴影。有段时间他很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不敢关灯睡觉。每逢下雨、刮风,他都很害怕,紧紧抱住大人,上厕所也不敢关门。直到9岁,这种情况才慢慢好转。
从废墟中获救的郎铮左上臂肱骨骨折、桡神经损伤。手术后,他左手的部分小指、无名指被切除。身为警察的父亲鼓励郎铮进行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舒缓心情,建立自信。在父亲看来,健康的身体是实现梦想的基础。所以,父亲不仅鼓励他,还陪他一起运动。周五放学后,父子俩经常在小区的篮球场上进行较量。
郎铮在运动中疗愈了心灵创伤,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他以球会友,结交了不少朋友。他还是校足球队的主力,乒乓球也打得很好,曾代表学校参加绵阳市乒乓球比赛,荣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长跑也是郎铮的强项,小学三年级,他就打破了母校田径800米纪录。在他的书架上,挂着十几块足球、乒乓球等比赛的冠军、亚军奖牌。
灾难过后,郎铮一家人始终心怀感恩。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郎铮从来没有忘记。他说:“感恩,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他一直试图寻找将他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几名解放军战士,家人也十分支持他。2009年,郎铮在父母的陪伴下赶往重庆,找到了救命恩人。每逢节假日,他都会给曾经帮助他的解放军叔叔和医护人员发短信问候,还会打电话向他们汇报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2014年,杨卫华因肝癌住院,郎铮一有空就去医院探望。在病房,杨卫华告诉郎铮的父亲,他已安排好郎铮今后读书的事,初中、高中都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学校就读,并委托朋友以后帮忙照顾。
郎铮清晰地记得杨卫华跟他说的最后的话。那天,骨瘦如柴的杨卫华,眼神异常明亮,嘱咐郎铮好好学习,将来上个好大学,回报社会,末了还叮嘱郎铮不要担心他:“过段时间我再跟你继续玩。”
2015年2月26日,杨卫华不幸离世,郎铮哭成了泪人。分别那天,他并没有像当初那样用敬礼的方式向恩人告别,而是像儿子一样双膝跪地,送杨卫华最后一程。后来每年清明节前,郎铮都会和父母一起为杨卫华扫墓,春节也会到公墓看望恩人。
杨卫华的魅力始终感染着郎铮,积极、阳光成了他身上最突出的特质。除了爱好体育运动,郎铮还喜欢阅读,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他家有一个专门属于他的书房,书架上摆放着《军徽闪耀》《二十四史》《水浒传》《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郎铮最喜欢读名人传记,也喜欢看军事战争书籍和历史书籍。他觉得读书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此时的他已经摆脱了童年的阴影,甚至不再害怕谈及地震的话题。
不懈努力,圆梦北大
读小学期间,郎铮的学习成绩优秀,但到了初中阶段,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尤其是数学,是他的短板。上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他的成绩很不理想,在班里排名倒数十几名。那几天,郎铮比较消沉,在心中暗暗自嘲:“在我们班,我就是个学渣吧!”细心的班主任赵静觉察到了他的低落情绪,找机会跟他聊天:“郎铮,我觉得你身上有一缕最漂亮的光,是勇敢,敢于面对。”郎铮不敢相信:“真的吗?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勇敢,怎么办?”赵老师鼓励他要强大自己的内心,脚踏实地地前行。那次聊天之后,郎铮回到家,看到墙上杨伯伯拍的那幅《生命的敬礼》,想到地震时那么多人都坚强地挺了过来,有那么多人一路关爱着他,他暗暗发誓:决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变得沮丧。
很快,郎铮调整了心态,不断给自己打气:在学习求知的漫长道路上,只要每次超越自己一点点,步履不停,终将变得优秀。为了“每次超越自己一点点”,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終于在中考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数学仍是他的短板。面对困难,郎铮没有放弃,在兼顾其他学科的同时,勇猛地向数学这座“险峰”发起了冲击。幸运的是,上高中后,郎铮遇到了一位性格幽默、爱打篮球的数学老师。他喜欢和这位老师一起打篮球,学习上紧跟老师的节奏,渐渐发现数学不再那么难学。班主任刘昌志老师每次问他状态如何,他都说状态很好。高考前的那个寒假,其他学生都回家了,郎铮仍坚持每天早上8点到学校上自习。一旦认定目标就不停地努力,郎铮的坚韧让班主任感到欣慰。在班主任眼里,他聪明上进、开朗大方,发展全面而均衡。
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郎铮还不忘为老师分忧,发现班里哪位同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者情绪上有什么异常,他都会主动帮助。有段时间,他发现有位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情绪不稳,成绩下滑,就主动陪同学聊天、散步,聊一些同学比较喜欢的东西,转移同学的注意力,成功帮助同学走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在临近高考只有3个月的时候,郎铮自己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开始失眠,晚上睡不着,而早上6点还要起床早读。持续失眠让郎铮一度非常焦虑。但在失眠的煎熬与高考迫近的压力中,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自我调整的办法,比如打篮球、发呆,尽量让自己放松身心。他还不断自我暗示:“你行!要相信自己。”一直到高考临近,他都顶着压力没有放松学习。
2023年6月23日,四川省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郎铮高考总分为637分。得知自己的分数后,郎铮激动了一阵子,然后把自己“藏”了起来,买了新书,每天看书、打篮球,把假期规划得井井有条。
从小郎铮就很关注时事,平时周末一家人团聚,也会聊一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高考前他就决定将来就读国际政治专业,目标是北京大学,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2023年7月24日上午,郎铮收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亲自送达的录取通知书,愿望得以实现。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