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
2023-09-28赵泽仙
赵泽仙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毕节 551700)
贵州长征文化是贵州各族人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于长征期间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与贵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重组、筛选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激励一代代贵州人民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开发贵州长征文化资源, 对于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进而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改变群众传统落后观念,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结合贵州自身优势,“积极发挥长征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结合各地长征文化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模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建设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
1 乡村振兴战略与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把握我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提出的推动“三农” 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 作为新时代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刻把握国情农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要求进行了升级,突出了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总方针”中,产业兴旺是基石,生态宜居是保证,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核心,生活富裕是目标。
1.2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 1930—1936 年,先后有6 支红军主力转战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8 个县(市、区),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4 个革命根据地”[2]。贵州境内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整体上形成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红色文化资源、安顺市红色文化资源、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红色文化资源、毕节市红色文化资源、铜仁市红色文化资源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红色文化资源8 个版块。长征期间, 红军在贵州进行革命活动长达近半年之久,召开了一系列事关革命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重要战役。 短短数月,红色人物、会议、战争、故事等交相辉映, 广大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于贵州的山川河谷之间,进行殊死搏斗,战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故事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贵州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贵州长征文化资源。
1.2.1 物质文化层面
从物质层面来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红色革命遗址(旧址),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红色纪念场所,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猴场会议纪念馆及各地分布的纪念馆、陈列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革命人物的故居(旧居),如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物的旧居及一些本土革命人物的故居;红色纪念作品,主要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包括文献资料、红色书刊、红色诗歌、红色电影、红色歌曲及其他形式的文化作品”[3]。以遵义会议为例,既有关于遵义会议召开的一手文献资料,如《遵义会议资料汇编》《遵义会议文献》《遵义会议纪实》等。也有专门研究遵义会议精神的相关文献资料,如《遵义会议精神文献研究》《遵义会议精神研究》《遵义会议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等,还有关于遵义会议的连环画、邮票、纪念币、纪念章等文化作品。实物性的长征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市、黔东南州、毕节市等地, 这些物质载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重现了革命时期红军战士前仆后继、 勇往直前的战争场面,展示了无数英雄儿女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依然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革命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对今天贵州人民开创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修缮,并结合贵州发展实际开发利用。
1.2.2 制度文化层面
从制度文化层面看, 贵州长征文化主要指服务于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进行革命活动的指导思想、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法规条例等。不仅在当时规范着党的领导人、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的行为,对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重大事项会议决定制度。从红军长征之后开展革命活动的足迹不难看出,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致使红军长征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中国革命走了艰难的弯路。 因此,中央红军进入贵州之后,党中央便召开了一系列在党的历史上、 红军的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主要有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通过这些会议来决定事关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事项, 如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开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新征程。 “每次会议的召开,均形成了统一的战略决定, 从而为红军的具体行动指明了方向,确保中国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 ”[4]
第二,党的民族政策在贵州的实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杂居的少数民族省份, 省内绝大多数县(市、区)、市(州)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尤其是以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红军长征到达贵州之后,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贵州的革命实践和地域民族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制订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制度。 首先,主张民族平等与团结。 红军进入贵州后,通过标语口号、布告、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民族革命武装等政策主张。 中央红军路过锦屏县时, 就留下标语:“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侗人和汉人有同样的权利”“苗人下山来与汉族人民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5],明确强调争取民族团结,主张民族平等。 其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红军在贵州进行革命活动时,向群众广泛宣传公平交易,保护工商业,而且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犯商户一分一毫。 最后,组建少数民族革命武装。中央红军在黎平时组建了由苗族、侗族群众组成的少数民族武装自卫队, 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接见;红二、红六军团在途经毕节时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大定(今大方县) 八堡六寨的苗族同胞自发组成了地方革命武装力量,1936 年2 月, 受到了红二六军团政治部领导的接见。这些民族政策在贵州的实施,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革命事业进一步发展。
1.2.3 精神文化层面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 贵州长征文化主要指以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 红军转战贵州期间留下的红色歌谣、戏剧、绘画、演讲、标语、口号、对联等宣传语及红军和贵州各族人民相处过程中留下的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在伟大精神力量和动人故事的感召下, 这里培育了不计其数的英雄儿女,他们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奋力拼搏,将同舟共济、保家卫国的革命理想和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谱成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奋斗赞歌,为贵州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着数万贵州儿女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挫折中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没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在面对“白色恐怖”包围时,革命先辈们也许会动摇;如果没有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在面对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时,革命先辈们也许会退缩;如果没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革命先辈们也许会迟疑。穿过历史的天空,去感受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感人事迹, 可以把贵州长征文化的深刻内涵表述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被贵州的后继者薪火相传,跨越时空的隧道,一直延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扩充和完善了“三线精神”、毕节试验区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等内容。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会面临来自不同领域的困难和挑战,但贵州人民始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2 乡村振兴战略与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
贵州长征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经过艰苦作战和顽强斗争凝结而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烙印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丰富内容中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活富裕”,要求通过乡村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价值立场看,二者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赤诚情怀,具有浑然天成的契合性。
2.1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2.1.1 贵州长征文化的精神文化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和力量支撑, 贵州长征文化从精神层面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热血行为,无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 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大有作为所需要的力量源泉, 鼓舞着他们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民干事的士气,推动他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乡村振兴, 由内向外迸发出自觉自愿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的主观能动性。
2.1.2 贵州长征文化的物质文化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生产力
贵州长征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启迪思想、磨炼意志、锤炼党性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资源, 也是一笔能产生巨大物质能量的经济资源。“当作为‘精神存在’的文化向‘客观实在’的产业转化时,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能换取‘真金白银’的物质生产力,为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了基本的着力点,让产业、文化振兴有的放矢。 ”[6]遵义作为贵州长征文化的主要阵地, 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 留下了大量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旧址、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等,还有诸如《伟大的转折》等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和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 为遵义及贵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同时,贵州长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山区特色”的高原文化,与井冈山红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等有一定的区别, 贵州可以将贵州长征文化作为动力引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进而保障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群众增收。
2.2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贵州长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团结和睦的社会风气、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民力量,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正确地分辨是非曲直、 善恶美丑, 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同时,开发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高乡村文化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旗帜与指引。把握贵州长征文化的传承性,充分发挥其蕴含着的文化传承、资政育人功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3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思考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和运用好这项工程是实现贵州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抓住机遇, 不断优化创新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以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带动绿色生态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实现两者互融互通、共同发展。
3.1 整合长征文化资源,推动长征文化协同发展
现阶段,各地区都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但由于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总体而言,开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因此,将长征文化资源进行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及跨区域的合作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合理整合旅游资源。 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旅游观光与教育修学, 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度挖掘不同文化资源内涵、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景区(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第二,区域之间联动合作,实现共赢。各区域加强彼此之间交流与合作,具体分析各地长征文化资源优势和劣势,有效整合长征文化资源,以共建共享的模式共同开发,实现资源的共享,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 在传统的小作坊产业中融入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元素,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 跨部门、 跨区域渗透融合, 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第三, 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独具特色的高山、峡谷、森林、江河、野生动植物、气候等资源,与长征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长征文化+生态”的旅游模式,发挥其教育功能、体验功能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旅游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3.2 深挖长征文化内涵,打造长征文化特色品牌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 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应深入挖掘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继而实现品牌溢价,形成名片效应。 第一,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对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传承和传播。 一方面,贵州境内不同地区可以设计一些体现当地长征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等文创产品,不仅使长征文化资源借助更直观的形式表现其精神内涵, 更能让游客在游览之余体验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购物销售平台大发展的情况下,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可以借助官方红色文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 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搜索到富有贵州特色的文创产品, 进一步延展贵州红色文化发展的产业链,以多元化、多样性的形式促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传承[7]。 第二,拓展长征文化资源的外延。在以贵州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吸引游客的同时,加大对餐饮、住宿、交通运输、自媒体等行业的支持与投入,形成红色旅游一条龙服务,以服务水平上升会反哺旅游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打造贵州红色旅游特色名片, 让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在红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有效开发和传承。
3.3 开展长征文化活动,推动长征文化融入乡村生活
“红色文化资源外在于人, 不会自觉地去教育人。要发挥其教育人的功能,就必须使它进入人的视域,回归现实生活。”[8]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只有进入人民的视线, 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才能落实、落细、落小,才能使长征文化“活起来”。第一,各大、中、小学(包括中、高职业技术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 战斗遗址及党性教育基地等,使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中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接受革命的洗礼。 第二,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时,大多是路经偏僻乡村,可以通过乡村休闲度假模式,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乡村,把长征精神融入田间劳作, 使新时代的老百姓在劳作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红色文化, 感受长征时期红军形成的不畏艰难困苦及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 从而将长征精神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第三,利用图书、小册子、板报、文化长廊等方式将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人物向老百姓展示和推介,使他们在真人真事中认识和了解贵州长征文化,加强对党史、长征史的深入学习。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艺作品下乡活动。利用少数民族歌节、戏曲等方式组织相关文艺团体或者大学生实践团体下乡, 活跃农村文化,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培育文明乡风民风[9]。
3.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筑牢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主体力量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是中共党史、 红色革命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扬好其自身的历史教化作用与当代价值功能, 离不开一大批红色文化人才的积极努力。 因此,各级部门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建设不同的专业平台,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打造一支熟悉党的历史知识、 全面了解和掌握贵州长征文化的专业化“红色专家团队”,推动贵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依托党校、高校及其他有关部门, 培养长征文化课程开发的专业师资队伍。 推选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深厚、业务能力突出的领导干部及教师加入红色文化课程培训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 以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线、以红色文化教育为特色,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培训建设[10]。 第二,依托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建立红色文化、党史研究队伍,不断挖掘贵州长征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好长征史料,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军途经贵州这段历史,强化红色文化研究力度,深化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第三,依托组织部、文体旅游局等部门, 建立红色旅游讲解员培训常态化机制,围绕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和社会影响好的“五好标准”,加大对讲解员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以情景故事、展板宣讲、歌曲、朗诵等形式,送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村寨、进机关,有效提升讲解员讲解水平和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开发贵州红色文化资源、 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4 结束语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全国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开发、保护的今天,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与时俱进,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融合,使之在开发过程中实现价值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施,推动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