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汉语电视字幕研究
2023-09-28何绮雯张艺
何绮雯,张艺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如今影视行业日益兴盛, 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被创作出来。在观看由电视播放的影视作品时,观众一般都关注作品本身的立意、内容、叙事结构,演员的演技、台词,以及作品的剪辑技巧和拍摄手法等,鲜少会注意屏幕下方呈现的字幕。 字幕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是与画面、声音共同构成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观看影视作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广播电视辞典》中对“电视字幕”的定义为:“屏幕文字是电视画面上叠印的文字。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有说明、补充、扩展、强调等作用。它常用来介绍画面中的内容,说明时间、地点。 ”[1]
目前国内对字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视字幕本身,如字幕的制作、分类、使用规范,以及字幕与二语学习、视频教学的关系等方面。 戴劲“按照字幕的隐与现、字幕与原声语种的异同、字幕与话语的语言对应关系、 字幕显现与话语播出时间差的大小等情形”,分别将字幕分为:闭路字幕—开路字幕,母语字幕—外语字幕, 诠释式字幕—全对等字幕, 下线字幕—在线字幕,这4 对不同的字幕形式[2]。 张婧提出字幕分类的重要意义, 并从电视字幕与节目内容的关联性的维度, 将其分成直接相关字幕和非相关字幕;从字幕与电声、画面的配合关系的维度,将字幕分为声画协同字幕、声画空缺字幕和独立字幕[3]。 国内对字幕的分类研究大多立足于本国的字幕体系,与国外字幕进行比对的意识尚浅。 台湾学者陈佩真曾指出,“除了在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 非汉语国家的电视节目几乎没有字幕的呈现”。即汉语国家使用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观看的电视字幕是其独有的。 究其原因,陈佩真认为“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大的决定因素。”[4]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旨在以数字电视为媒介进行播放的影视剧中的对话字幕为对象, 以是否自动呈现字幕作为划分字幕的标准, 探讨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字幕使用上的差异及其背后存在的原因。
美国使用Closed Caption (下文简称CC 字幕),即隐藏式字幕,又称软字幕或封闭式字幕。观众可以用电视遥控器上的按钮选择打开或关闭字幕, 一般情况下默认不显示字幕, 字幕主要是为有听力障碍的残障人士、老年人,需要在无音条件下观看视频的群众以及非英语母语者服务。CC 字幕除了会显示影视剧中角色的对白以外, 剧中出现的所有重要音效也都有相应的字幕提示。比如影片中远处有人在哭,字幕上就会显示 “远方的哭声” 字样。 与Closed Caption 相对的是Open Caption(开放式字幕),又称硬字幕或内嵌字幕, 是中国当前主要使用的电视字幕,它内嵌在视频之中,无法关闭,只展示角色说话的内容,来辅助观众观看视频。 但另一方面,这也剥夺了听力正常者不想观看字幕的权利。那么,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1 隐藏式字幕和开放式字幕的含义及优缺点
隐藏式字幕将字幕文件单独保存为SSA、ASS或SUB 格式,字幕与视频分开,通过打开或关闭字幕解码器来实现字幕显示自由,字幕就如同“浮标”一般。 优点是观众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爱好来选择是否收看字幕; 缺点是需要播放器和字幕插件的支持,具有不兼容性。
开放式字幕通过压制, 将字幕与视频放在同一组数据文件里,二者无法分离,因此无法关闭字幕,字幕就如同“水印”一般。优点是只要数码设备支持,视频文件都能播放,兼容性很好;缺点是一旦字幕出现问题就需要重新修改整个视频文件, 且用户无法关闭和修改字幕。 隐藏式字幕和开放式字幕的最大区别便在于观众是否能自主选择打开或关闭字幕。
2 国内外字幕使用的发展及现状
西方国家配备隐藏式字幕, 应用体系已经十分完备。电视字幕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给有听力障碍的观众提供服务, 其公益性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应[5]。1992 年的统计资料证明:美国四大电视网70%的节目有隐藏式字幕,黄金时间节日和全国性公共电视节目则全部使用隐藏式字幕。美国在1990 年颁布的《电视解码器电路法案》规定:自1993 年7 月1 日开始,凡出售的大于13 英寸的电视机都应配备隐藏式字幕解码器。 2010 年《21世纪通信和视频可达性法案》实施以后,美国公共电视台节目100%配备了隐藏式听障者字幕。 目前,国外知名在线视频平台,如YouTube、Netflix 等也都配备了完善的隐藏式字幕。
与国外听障者字幕相比, 我国的影视作品字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听障者字幕, 均为健听者字幕[6]。而且,“国内电视字幕起步较晚, 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 1984 年5 月民政部党组报告中共中央宣传部, 请示审批关于在中央电视台试办手语节目和带字幕节目事宜。 1984 年6 月,中宣部同意了这一请示。 ”[7]但在之后字幕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1 年7月中央电视台决定在电视节目中增加字幕。此后,字幕开始得到广泛推广,2012 年实施的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录像制品应当配备字幕。目前,中国的影视剧配备的都是为健听者服务的开放式字幕,然而,听障者字幕缺乏、手语节目寥寥无几、音视频网站中几乎没有提供影像描述服务的问题仍然存在[8],这也是当前汉语字幕的最大问题所在。
3 汉语语言体系对字幕使用的影响
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13 年8 月批准发布的《数字电视隐藏字幕系统规范》中,有对隐藏式字幕做出规范要求, 但该要求并未在中国强制执行。 这说明开放式字幕在汉语国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原因,陈佩真认为:“决定汉语国家普遍有字幕设置而非汉语国家普遍无字幕设置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文字系统的差异。”汉语及汉字本身存在的显著特点对开放式字幕的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3.1 单位空间内容纳的信息量
汉语由汉字组成句子, 汉字与汉字之间的空隙较小,以免影响阅读的连贯性。而英语一个字母就要占一个字节,一个单词所占字节更多,且单词与单词之间的空隙较之汉字更大, 以免造成阅读的干扰和障碍。此外,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与句子连接的逻辑关系上所依靠的手段不同。英语重形合,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汉语重意合,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因此,汉语的表达具有流散性,为了避免长句引起的逻辑混乱,常用大量的散句、短句来表达意思。而英语对语法的遵守程度远大于汉语,从而造成形式上的规整与烦琐,往往意义相同的一句话,汉语的表意更为简短,即汉语字符所占的空间更少。进而可以得出,在同等空间内汉语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更多。 字幕作为屏幕下方的提示符号,宜简洁明了,不应过多遮挡视频画面。因此, 同等空间内容纳信息量更大的汉语字幕更加适宜观看。
3.2 字形结构影响眼动加工模式
韩玉昌等人认为,“中、 英文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 汉语加工眼动有效性高, 英文加工眼动有效性差。 在反应时间方面,人眼对图画的反应时最短,英文词最长,中文词居中。 ”[9]方块汉字结构密集,信息集中,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阅读知觉广度大,注视覆盖率高, 能够有效降低视觉水平扫描和回视的次数,从而提高视觉理解性和整体性知觉。 因此,汉语观众能够有效利用汉字字形加快信息加工和文字阅读速度,在字幕观看上更加具有优越性。而英文单词是由音节组成的线性字符串,且单词之间留有空隙,不易形成知觉的整体性,阅读时目力分散,从而延长了注视时间。因此,英语国家观众的阅读速度一般都慢于语速和听力速度,观看字幕反而会增加负担,不容易跟上人物对话,进而干扰观看气氛。
3.3 字形结构激活整体思维感知
“英文的阅读脑需要三个神经系统: 左下顶叶、双侧腹颞枕叶、左腹部前额叶。 中文阅读时,大脑还需要左背侧额叶, 这个神经系统主要是处理具有表意功能的视觉化的象形文字。 ”[10]以汉字中占比接近90%的形声字为例, 形声字在意象的思维基础上侧重于视觉形象的表达, 同时又巧妙地综合了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对于听觉和视觉敏感的特性, 并通过左右结构,既有了形与声综合的形式,又整体协调了大脑左右半球之功能, 从而达到整体识别形声字的效果,贴切地折射出中国人整体思维上的特性。而汉语的阅读正是采用了这种“积累”模式,即只有当整字或整词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 也就是往往在视觉加工完毕时,才能获得足够信息,用来提取音、义信息。 这也解释了尽管阅读汉语时汉字符号同时激活了该字的音、义信息,但是有相当积累的熟练汉语阅读者会借由字形直通语义,而不借助语音信息。这便是因为汉字书写系统的语音信息具有不可靠性,也说明了字幕这种视觉符号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也佐证了上文所说的汉语母语者信息处理速度较快的现象。 而英语观众则不用通过视觉符号的完整输入来理解视频内容,例如,当“buil”出现时,绝大部分人都会在脑海自动映射“building”这个词,即不用采用“积累”模式,通过部分信息,英语观众便能理解整体含义,字幕因此也显得多余。
3.4 语言符号的视觉输入
汉语中的同音词很多, 光依靠听很难区分,比如,“世子”和“士子”,“星星”和“猩猩”,“失忆”和“诗意”,“意味”和“异味”等。尽管字形上有很大差别,但前文也提到观看影视节目时观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很多时候只凭借语音输入无法及时分辨和识别准确信息,从而引起误解和歧义。 但是,也正因为“汉字是视觉的语音符号,便可以形体的区分度来弥补语音符号区分度不够的缺陷。 ”[11]文字符号包含形、音、义三方面的信息,对于文字符号的加工过程主要涉及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个体在加工记忆一个文字符号时, 最直观的信息就是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即字形。独特的方块字形结构鲜明醒目, 字形区分度很高, 若语音输入无法区分,那么视觉输入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帮助观众理解含义。 就这个意义来说, 汉语的表意相对明确,且字形区分度高,是否能够准确表音并无太大影响。这就是汉字与语音有距离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何在不同的方言区具有不同的音值, 但同样可以记录方言而使其他方言区的人在阅读上并不感到过分困难。 同理,尽管各地区语音差异巨大,却并不影响人们观看同一部影视剧, 即使是一部带有浓厚方言意味的作品, 因为依靠汉语字幕便能极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英语国家的观众接收视觉符号时,则必须先将文字转换为语音,才能进行解码,文字只是语音的再现,对于理解电视内容并没有帮助,反而会耗费更多时间,这会降低观众对电视内容理解的效率。
3.5 形音义的对应方式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表音方式不同。 汉语以几千个方块字形为核心单位, 每个方块字一般都是以非线性的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对单字形状的感知。汉字的每个符号个体,都能表示语音的一个音节,而在代表音节的同时,它还表示语音中这个音节所代表的语义。 因而汉字所代表的音节其实是由意义制约着的音节,强调“形—义”连接的重要性。 所以字幕作为一种视觉辅助信息呈现在屏幕上,更易受到汉语观众的青睐。而英语作为一种拼音文字, 只包含26 个字母, 分辨起来较为简单,每个字母都有对应的音素,可以直接读出,但不表示意义,只代表语音的一个片段,与语义的关系需要在字母结合成为单词才能明确, 其实质是通过视觉符号转写接收到的听觉信号,强调“音—义”连接的重要性。因此,表音文字本身就是依据读音来直接识别意义,加上字幕进行阅读反而会显得累赘。
3.6 整体性的认知效应
文字系统会对认知效应产生影响。 阅读拼音文字时具有连续性,因为它最接近于同形、同音的结构和解码的言语。 而阅读象形文字则需要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符号的空隙,是非连续性的。 从宏观上说,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属于右脑导向,认知是非线性的, 不注重因果关系, 偏向从整体上来把握事情;使用拼音文字系统的国家属于左脑导向,认知是线性的,注重因果关系,更具有逻辑性,偏向分割肢解地认识事物。“中国传统思维是具体的、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动用具体的形状、 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这也使得汉语母语者更擅长形象语言,汉字的象形特点正好贴合这一点。英语是拼音文字,拼音首先要知道语音的要素,并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与意义没有直接关系的语音符号来间接表示意义, 这就需要具备较突出的主观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 比较容易上升到抽象思维。 ”[12]而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文字认知和文字的眼动识别方式, 在字幕阅读上便体现出差异。因此,字幕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文字载体对形象思维更强的汉语观众帮助性和针对性更强。
4 传播学视域下汉语字幕使用原因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信息传播的主体可分为发出者、接收者和媒介,字幕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信息载体,观看字幕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影视剧本身是信息的发出者,观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字幕加上声音便构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通道媒介。因此,除去汉语语言体系本身的特点, 还应当从观看字幕的主体——观众的角度,以及汉语字幕本身的功能角度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使用开放式字幕的原因。
4.1 观众的观看习惯
影视作品字幕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文化和外界环境有关。 首先,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都采用现场同期录音、收音条件不太好、环境噪声很大,很多时候听不清楚演员说了什么, 在此情况下字幕能起到提示作用。其次,当时港剧在大陆风靡,受众很多,但是,港剧中的粤语对话内地观众大多不能听懂,因此需要配备字幕。 再次,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大量引入美、日、韩等国的影视作品,部分影视剧会采用后期中文配音的方式, 但绝大多数作品都会配备汉语字幕,便于观众理解。 长久之后,国人在观看视频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字幕的影响,养成了观看字幕的习惯,而随着影视剧的普及及观看习惯的影响, 国产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也开始广泛使用字幕, 从而促进了开放式字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4.2 汉语字幕自身功能的优越性
4.2.1 提供信息通道
研究表明,“听力障碍者主要通过加工字幕而不是视频画面来了解电视节目中的信息。 听力障碍者对字幕注视的时间占总注视时间的84%,而注视画面的时间只有14%。 ”可见听障人士对字幕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是他们获取影视剧信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 字幕对于接触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士来说也起到了很好的提示、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字幕还增强了观看视频的选择性和便捷性。 在安静和嘈杂的场所,受众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关掉视频声音或听不清声音的情况下, 通过观看字幕来帮助理解视频内容,既方便自己,也不影响他人,体现了浓厚的关怀意识。
4.2.2 消除语言隔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虽然国家已实行普通话推广政策,但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 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可见实现普通话全国覆盖任重而道远。正因如此,我国各地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差异巨大, 给电视媒体的语音传播也带来很多困难。给视频配上字幕,可以让听不懂普通话却看得懂汉字的观众了解、熟悉视频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也解决了因人物吐字不清或口误造成的理解问题。
4.2.3 便于理解视频内容
观看一集没有字幕的电视剧, 观众可能会因无法理解剧中人物说的某些内容而产生歧义。 一边听人物对话,一边注视屏幕下方的字幕,则能起到理解记忆的作用,尤其是在出现同音词、生僻字、专业术语等情况下。 例如,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创作出无数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将作品翻拍成影视剧时,人物在对话中也难免使用一些当今已接触不到的生僻字词和古雅词句,因此,字幕的视觉提示作用也就相应地弥补了听觉输入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画面、声音、文字并茂的立体信息能够把“眼见为实”的概念瞬间带到观众面前。
4.2.4 丰富画面
观看同一个画面时间过长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尽管大部分视频会不断切换场景,但有时一些视频只会集中于几个场景甚至一个场景, 容易使受众的注意力逐渐脱离视频内容。 加上不断变化的字幕之后则会让视频显得更有动态感和趣味性, 丰富画面,吸引注意力。 有规划、有目的地将语音内容以字幕形式显示,还能发挥其强调、提示、补充或说明的功能,让节目内容的结构更加合理、科学。此外,字幕还能体现汉字的对仗美和音韵美,具有审美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加强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
5 对未来汉语字幕的展望
正因为汉语观众观看字幕的必要性, 因此对字幕的规范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改进十分重要。信息化时代,语言已经和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如何将科技与语言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贯彻“信息平等”理念,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信息平等,是指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进行信息沟通。 字幕作为新媒体载体下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也应当用来保障各类人群的观看需求。
2022 年5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信息无障碍白皮书》 中指出:“我国有8 500 万残疾人和2.64 亿60 岁以上老年人,他们在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能让这部分特殊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享受信息化发展数字红利,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且生动的体现。 ”[13]贯彻信息平等理念,着重需要考虑的是三类特殊人群:第一类是因听障、视障、智障等而导致的语言障碍者;第二类是老年人;第三类是外来人(包括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
目前,我国开放式字幕只具备“一般开放性”,在对特殊人群的服务上并不到位。首先,听障人士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 他们的第一语言大多是手语。 然而,除却新闻类节目,电视播放的影视剧是没有配备手语版的, 听障人士只能依靠字幕这一单通道媒介获取信息, 其带来的问题便是字幕语言理解困难以及无法确定说话者和情节背景等。其次,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群体。大部分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及反应速度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读完字幕。且老一辈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字阅读能力有限,大部分汉字对他们而言难认难记。在这种情况下,观看字幕反而成为负担。 最后,是外来人和少数民族人的观看问题。 如今的中国是开放包容且日益发展的文化大国, 影视剧早已有了很多外来受众, 其中有不少是在中国大陆生活乃至定居的外来人。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士是看不懂汉语字幕的, 这也是当今汉语字幕应当考虑的问题。在此方面,美国的隐藏式字幕便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例如,字幕会显示说话人物的名字、背景音、特效音等有效的提示信息;且用户可以自定义字幕样式,如颜色、大小、语言等,十分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中国在电视字幕的相关技术及推行方面已有了较大进展。 “2017 年下半年开始, 湖南广播电视台创新性地将加入了智能处理模块的‘高清电视多语种隐藏字幕系统’嵌入到湖南卫视高清频道电视节目制作、上载、审查、播出、传输、接收等各环节,实现播出域、传输域、用户端的全域打通。 ”从而解决了听障人士、少数民族和外国观众观看汉语节目的字幕问题[14]。 虽然目前来看依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比如, 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 但这项举措无疑是中国电视台的一次勇敢尝试和重大突破。 中国的影视作品字幕建设必将迎合时代的发展,真正从普遍适用性出发,满足更多观众的实际需求。
6 结束语
影视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示范阵地之一,字幕作为影视语言最直观的文字符号, 是汉语发展的一面明镜, 清楚地映照着汉语发展的脉络和新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汉语发展的新趋向。而一个个精致的组件——汉字, 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细腻的智慧,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随着我国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与汉字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必将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