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的中医文化内涵及其英译研究
2023-09-28梁静陈骥
梁静,陈骥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中医药作为中国原创的知识体系,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概念融入临床实践中, 形成一套具有完整而独立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以贯之。因此中医理论除了具有医学与科学的属性, 还有显著的文化属性。 这种现象决定了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本质是跨文化传播, 语言和文化是对外传播的主要因素和挑战。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既有赖于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也依赖精确的中医英译[1]。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所产生的理论和语境与西方医学系统截然不同, 由此容易产生语言及文化的相通性问题。 因此中医英译需要解决中西医背后的文化异质性问题, 而不同文化源流是造成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关键所在, 研究术语背后的中医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
1 中医文化内涵的概念
中医文化内涵并不是指在临床治疗中的采用具体方法和原则, 也并非谈论中医学的传统方法与技艺、名医名家等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形式、 内在结构与基本框架构建的影响[2]。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框架,演变出了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气、阴阳、五行、六淫等核心内容,并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中数千年始终如一, 从而能够使中医可以区别于他种医学的内容。 对这些中医基本名字术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
2 重要中医名词术语的中医文化内涵及英译
2.1 “气”的中医文化内涵与英译
“气(简)”是象形字,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与“三”字甲骨文三横等长有别,最初用甲骨文的三横来表示云气。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和了解的越来越多,气的含义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含义从单纯的云气,空气,逐渐演变为气象、节气、呼吸、气色等常识性概念。到了东汉时期,道教文化将“气”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个时期,在常识性的概念基础上,人们开始赋予“气”更多的含义,即“气”可构成世间万事万物,乃生命起源及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此后的医家将这种具有哲学意义的“气” 引入医学当中,形成了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气具有常识性概念和哲学性概念,“气”在不同语境下,其含义大相径庭,因此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需要辨句施译。
“气”在中医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根据研究表明,“气”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2 952 次[3],在《金匮要略》中出现212 次[4],在《本草纲目》中也频繁地出现。 其含义可指哲学意义上的气、呼吸症状、药物性质、疾病的病因、腑脏等器官的功能等[5]。 因此在翻译“气”相关的中医术语时,一定要注重辨句施译,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黄帝内经》中与气相关的中医术语很多,如有正气、真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中气、肾气、心气等概念。 这些概念与生命起源及精神的学说密切相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有的范畴。这些概念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 英文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建议采用拼音法,统一译为“qi”,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提到中药的“四气”,即指寒、热、温、凉的4 种药性。通常温热类的药物治疗寒证,而寒凉的药物治疗热病。因此四气中的“气”要选择意译策略,翻译为property,从而减少误解;此外 “气” 还与疾病发生的病因有关。 例如: 邪气(pathogenic factor)、六气(six climatic factor),此时也建议采用意译的方法。 使用意译的方法, 虽有失原貌,但内容相符,风格适应。 译者成功地把源语文化信息完整地传达给了目标语读者,减少了文化隔阂,可以提升读者对内容的接受度。
最后,“气”还有表示常识性概念“呼吸,气息”的含义,如在《金匮要略》第七章第四节“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中“上气”意思为喘急气逆,喘息而烦躁;而在第十二章第十三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道:“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其中“短气”意为气喘严重,呼吸短促。这两句话中气的需要采用直译法,译为“shortness of breath”,从而表现出患者呼吸急迫的情况[6]。
2.2 “阴阳”的中医文化内涵与英译
阴阳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长河中,阴阳经历了大致3 个阶段:自然的阴阳、哲学的阴阳、医学的阴阳。 最初阴阳只是用来简单地记录和描述指阴晴变换、日光照射等和古人日常劳作、生活息息相关之自然现象[7],并没有上升到哲学概念;阴阳连用并上升到哲学概念,据考证应该是在《周易》当中。在这本书中,“阴阳”已经从之前阴晴变化、天地自然之气上升到哲学范畴。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学说进行了延伸和完善, 将阴阳学说应用到了医学当中。由此“阴阳”这个概念从简单朴素的自然阴阳上升到了哲学概念的阴阳,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中,阴阳被逐渐被运用到针灸、中药、方剂学中,成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至此成为医学上的阴阳。
阴阳的英译的变化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医典籍中出现的阴阳大多是指哲学意义上的阴阳。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译的时候多采用拼音法。但是在中医典籍中,阴阳同时又被赋予具体的医学内涵,根据语境又可表示男女、性生活、阴经阳经、阴邪阳邪等概念[8]。以《素问》中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为例,这句话中有三对阴阳。 其中前两对阴阳因为指代的是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属于哲学范畴上的阴阳,故而可以采用拼音法; 而最后一对阴阳如果还是用拼音法进行英译,其译文就会显得非常奇怪。 众所周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阴阳和,故而能有子。 ” 这句话的含义指的是男女到了正常的生育年龄,气血调和顺畅,就可以孕育生子。 由此可见,“阴阳喜怒”中的“阴阳”已经不再是哲学概念,而是医学概念, 指代的是男女的房事, 并且是不良的房事习惯,故而在翻译的时候要进行意译,并且还需要适当的增译, 这是因为只有房事过多才会导致疾病,例如,在WHO 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中就译为“sexual indulgence”。 这样就完全切合这个术语它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让译文更加通顺,并且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2.3 “五行”的中医文化内涵与英译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说。 五行的翻译目前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有两种:“five elements”以及“five phases”。 前者的翻译借鉴了古希腊文化中的“四元素”:风、火、土、水。 这和中医的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非常相近,因此将“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 但是随着学术界对“五行”认识的逐渐深入,发现“five elements”不能很好地体现“五行”本身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继而在2017 年的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five phases”的英译。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庞大且复杂的思想体系。 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材说”,其中“五材”说的发生的时代虽稍晚于“五方”学说,但在学术界中接受度最高。 《左传》中记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显示五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此外《国语·郑语》中也提到了五材中以“土”为主,从而相互影响,衍生万物[9]。在整体性和功能性思维的影响下,“五材” 的功能和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到了《尚书·洪范》中首次将“五材”朴素的物质概念向形而上的属性层面转化。 在这本书中不仅指出了五行的名称并进行了定义, 同时对五行的功能属性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把“五材”的自然属性上升至抽象的功能属性。 由此“五材”彻底蜕变为五行,并最终演变为可以阐释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五行系统[10]。
通过对五行背后的中医文化内涵的认识, 人们可以从五行的物质层面的认识上升到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抽象层面的转变。“五”指木、火、土、金、水5 种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行”指运动变化。五行学说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Five elements”虽然没有充分地体现五行背后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接受面非常广泛, 因此学术界对于这种翻译基于约定俗成的原则得以保留。 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更合理的英译进行探索, 因此后来学术界提出了“five phases”对五行的英译进行补充。
2.4 “脏腑”的中医文化内涵与英译
在藏象学说中, 学术界中对于五脏六腑中涉及的脏器(三焦除外),其英译都是采取直译的方式,即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stomach,bladder,gallbladder,large intestine,pericardium。虽然中医中的五脏六腑与西医学非常相似, 绝大所属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脏器,但其实“脏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以世界卫生组织(简写为WHO)和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的翻译标准中, 五脏六腑这个术语多采用直译结合音译的方式,如五脏的翻译Five-zang organs, 六腑的翻译多采用Six-fu organs, 脏为zang organ,而腑则以为fu organ[11]。 但是曾经也有学者采用visceral and bowels,depots and palaces 等翻译。 那么为何脏腑的翻译标准中采用的方法要选择直译和音译相结合呢? 这是由于二者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所决定。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其理论体系都需要结合一定的解剖学基础。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通过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及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对“脏腑”功能的独特认识。 如:“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12]通过《黄帝内经》的记载可以发现,中医里脏腑的概念最初采用的是“藏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藏府”演变到“脏腑”。
众所周知,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易、儒、释、道四家学说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说对中医的影响深远,中医脏腑学说中“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 的等级划分及中药处方配伍中的君臣佐使,都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思想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中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以及整体观的指导下,把五脏六腑比喻为古代朝廷。其中“藏”的原型是古代帝王用来放置重要物品的库房, 如珍宝印玺、文书档案、诰命册书等。 这些物品相当重要且珍贵,通常只进不出,所以古人借此来表达人体“五脏”的“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特点;“府”则是朝廷用以收纳6 种生活必需品的场所, 这些地方后来被称为“六府”。 由于这六种生活必需品总是处于不停地出入当中。因此,古人借用“六府”的这种特点来形容人体“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特征[13]。
虽然在西医学中也有脏腑的概念, 但是对中医五脏六腑的文化溯源, 不难发现这个概念和西医的脏腑是有较大区别的, 直译会极大程度地削弱其深厚的中医文化内涵, 而Five zang-organs 和Six fuorgans 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医学中“脏”和“腑”的独特性,引发读者对其含义的探究欲,从而更好地学习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
2.5 “六淫”的中医文化内涵与英译
六淫是中医的病因学说(Etiology)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一章节涉及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多个概念。其中以六淫的英译种类最多。其原因是六淫其背后蕴含着浓厚的中医文化。 六淫的英译常见的有six climatic evils,six pathogenic factors,six excesses[14]。 WHO 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中对“六淫”的翻译包括six pathogenic factors,six excesses 两种。其中笔者认为six excesses 最能体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6 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中医药学概论》中这样描述六气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便称为六淫。 ”[15]从文中可以看出“六气”是在绝对或者相对过多的情况下才会转变成为六淫。 “绝对太过”多指的是六气发生太过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而“相对太过”则是指发生不及,如冬季不冷反暖,此时热相对偏盛,故而是热邪;而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人体无法承受正常六气的改变,出现“六气”相对太过。但无论是相对或者是绝对,都是某一气出现过多。“淫”意为过多的,放纵的,故而可以看出古人采用“淫”字正是表达了“六气过多”而致病的病机,故而称之为“六淫”,也是点出了其致病的机理:过多而致病。 在《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中,“excess” 的定义为“to describe amounts that are greater than what is needed, allowed or usual”,也就是“过多”的意思。 因此six excesses的英译方式为直译而不是意译, 当然也是最符合其中医文化内涵的翻译之一[16]。 从六淫的英译我们不难发现汉民族自古以来十分崇尚的“味外之旨,韵外之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言不尽意”“文有尽而意无余”的意境。
2.6 “中”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中” 字在中医典籍中也是经常出现的词语,从《黄帝内经》中的“中和”“中焦”“中气”延伸到现代的“中国”“中医”。 由于中医学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模糊性、多意性,其英译内容也深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影响。“中”字有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对“中”字追溯中华文化根源,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时人们用旗帜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 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 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17]。 这是“中”概念的原始认知,主要指空间上的“中间”“中央”之义,可以是英文的“middle”或“center”。 我们熟知的“中焦”(middle energizer)、“中气”(middle qi)、“温中散寒”(warm the middle and dissipate cold)、“补中益气”(tonify and replenish the middle qi)里面的“中”便是体现了空间上的“中间”,于人对中焦这一位置的直观感受。 因为中焦乃人体为三焦的中部,中焦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而脾胃又是中焦最常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难经》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故而在指代空间的位置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18]。
随着人们对“中”的理解和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中”字逐渐从实物概念演变出“中正”“不偏不倚”等含义。此时“中”指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通过运动变化而达到“平衡”或“执中”的状态,因此“中”概念很多都被“中”的意境所取代,如“平”“秘”“平衡”等。因此当“中”表示的是一种运动变化的状态时,需要体现其动作性, 可将其译为 “moderate” or “balanced” “neutralization”。
除此之外“中” 字还常出现于许多地方的方言中,意为恰到好处,“确定、可以”[19]。 如《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九条云: “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句话中“不中与之”若根据字面意思提取文本信息,即“无法与之中和”,那么和整个句子的语境就大相径庭,前后无法连贯。 此时要考虑《伤寒论》中常用倒装结构,“不中与之”也不例外,其语意实际上是指“柴胡与之不中”。 而“不中”为典型南阳方言,音为“bù zhōng”,意为“不行”或“不好”。 到了现代“中”字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指代,如“中国”,因此中医的英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药译为“Chinese Materia Medica”。
3 结束语
中医英译并非单纯地中英文之间转换, 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生, 中医术语的翻译是将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纽带, 因此译者要重视理解术语背后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 并将其完整真实地表达出来,为中医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