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23-09-27任芹
任芹
F教材“阅读与思考1、2”
【引思】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我们身边有哪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有看不见的物质形态吗?它们有什么共性?
【导学】
1.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 物质的含义和唯一特性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澄清误区
误区:客观实在就是客观存在。
澄清:①“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②“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
3. 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归纳总结
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即时训练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3”
【引思】人和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社会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属于物质范畴吗?
【导学】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即时训练2】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说明( )
①物质总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属性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有客观物质性
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4、5、6”
【引思】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导学】
1. 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2)要求: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即时训练3】下图漫画《每个人心中的上帝》蕴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幻想世界
②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创作主体的主观创造
③艺术作品无法摆脱客观事物固有属性的制约
④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7、8、9”
【引思】世界上有哪些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何共性?物质和运动有什么关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吗?
【导学】
1. 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澄清误区
误区: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是一回事。
澄清: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等)而言的根本属性。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不是一回事。
2. 運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澄清误区
误区:“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现象,都是规律。
澄清:规律不等于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①规律比现象深刻,而现象比规律丰富。②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③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而规律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④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解释客观存在的规律,但并不意味着现象就是规律。
【即时训练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以上哲学观点的是()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①→③→②
F教材“阅读与思考10、11”
【引思】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目的?
【导学】
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1)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3)違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拓展延伸
(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2)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归纳总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即时训练5】农作物在种子成熟期,如遇连阴雨不能及时收获,常会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022年12月,我国科学家找到了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一对“开关”,有望为避免穗发芽导致的大规模农业损失提供解决方案。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
②揭示调控穗发芽的奥秘,是科学家研究的根本目的
③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④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规律的前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即时训练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年来,多地持续开展生态调查工作,创新调查技术手段,调查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政策制定、公众科普教育等方面,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体现了()
①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具有主观性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调查得到的结论都能促进社会进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12、13”
【引思】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标,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导学】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归纳总结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即时训练7】贵州新建的花鱼洞大桥摒弃先拆后建的常规做法,提出“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设计思路,实现“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目标。该桥是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被国际桥梁大会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桥梁界的“诺贝尔奖”)。这体现了()
①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②人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创造新规律造福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④尊重并利用客观规律能有效改造客观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4. C 5. A 6. B 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