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高扬 精神长存
2023-09-27
汉江硝烟弥漫处 虎啸龙潭军威扬——《百面战旗红》之“‘屡战屡胜’二级英雄连”
樊玉莲 叶征
昼夜兼程,忍饥挨饿,徒步涉过冰冷的大同江,14小时急行军145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创造了步兵雪原徒步行军的纪录!
1950年11月28日7时,3连比敌人早5分钟到达三所里,堵住了美第9军南逃退路。美军发现后,骑兵1师5团在10余架飞机、近百辆坦克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冲击。3连激战一天,打退其十几次进攻。
这时,大股美军向龙源里移动,3连立即机动。饥寒交迫、困乏至极的3连,29日4时抢先赶到龙源里。南逃的美第1军和第9军、北援的骑兵1师,全把矛头指向龙源里。
3连连长张友喜带领全连堵头、断尾、斩腰,10分钟就解决了敌先遣车队15辆车,缴获大量物资。4小时后,南逃之敌主力数百辆汽车涌向龙源里。3辆坦克和2辆汽车开到3连阵地前嘶吼。3连爆破组杨太秋、唐永祥、郭凤祥,在副班长徐汉民带领下,向敌坦克直扑过去。被炸的3辆坦克和2辆大卡车撞在一起,死死堵在敌人前进的路上。
美军红了眼,纠集1个营,由24架飞机掩护,向3连1排猛攻。张友喜立即带2排增援,连续打退敌3次冲锋。接着,敌坦克增加到70多辆,飞机增加到40多架,对3连轮番冲击,工事掩体大部分被毁。失去屏障的3连干脆冲向敌人,战士陶玉友端枪直立猛烈扫射,副班长徐汉民一枪打倒敌人指挥官,敌群龙无首,迅速退去。
10时,敌机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我军阵地一片火海。一个身上冒着火的战士,顺势扑上去抱住敌人。身负重伤的3排排长刘序学是阵地上最后一个守护者,美军冲来,他从血泊中跃起,用最后一颗手雷与敌同归于尽。
“有种的跟我上!”张友喜带领八九个轻伤员反击。突然,一颗凝固汽油弹在附近爆炸,掀起的气浪将他们抛向空中。张友喜爬起,来不及扑灭身上的火苗,“唰”地甩掉棉衣,向前奔去……3连硬是用刺刀和手榴弹,将美军一次次赶下去,将阵地一次次夺回来。
阻击龙源里,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3连战至最后仅剩40余人,却像一道钢铁闸门,死死卡住南逃美第9军的退路,使南逃北援之敌仅相隔不到1公里,却始终不能会合,为志愿军主力全歼南逃之敌作出关键贡献。
第四次战役,3连扼守汉江南岸西官厅北山。美骑1师为打通这个“焦点”,向3连连续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前3天激战,阵地前躺满了美军尸体,3连伤亡也在增加。到第四天,美军出动50多架飞机、60多辆坦克,用一个团的兵力反复向3连冲击。
第四次战役中,连长郭忠田率领3连苦战四昼夜,抗击了数倍于己之敌的10多次进攻,毙敌260余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阵地寸土未丢。
除夕之夜,在汉江南岸的白马山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激战一夜,歼敌万余,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3年底,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总部组织部队表彰战争中的功勋单位。1954年1月,经各大单位层层推荐,反复遴选,鉴于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功勋卓著,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其“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并颁发“屡战屡胜”锦旗一面。
听到“祖国”就来了劲——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樊玉莲
本刊记者 钱敏
因功勋卓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3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并获颁“屡战屡胜”锦旗一面。《百面战旗红》系列文章中专文讲述了3连在朝鲜战场上迅猛突击、屡战屡胜,打出“虎军”威风的故事。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文章作者之一樊玉莲。
记者:作为《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您在整理和写作这面战旗故事时,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樊玉莲:最感动的情节是337团老团长温治印面对疲惫不堪坐在路边的战士的动员。凌晨4时左右,走到90多里时,战士们实在走不动了。3连连长张友喜急得大叫:“要再让敌人跑了,咱就真成‘鼠军’了!”这时,337团老团长温治印气喘吁吁赶上来,站在坡上提高声音对大家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说着,他用手指了指北方,“同志们,是祖国,我们是为祖国而战!放跑了敌人,对得起祖国吗?”一听到“祖国”二字,战士们就来了劲,他们互相鼓励,继续前进。
李波:红土地我去了无数次,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的变化,都有一些体会。从景区的角度看,土地撂荒没有农作物的种植后色彩的变换,目前的确已经在衰落。至于乡村旅游,未来走向,可能跟政府的布局有关系,还无法判断。但一度很热的红土地摄影,如今已经很难找到过去那种风景了。不仅环境变了,村子、人都变了。
祖国是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力量源泉;祖国是战士们不惜一切,舍生忘死,甘洒青春和热血的母亲。沉甸甸的祖国,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啼鸣的雄鸡,是摸得着、带着温度的一片沃土。
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樊玉莲:最难的是贯通文脉。如何将3连极限出击、两条铁腿赛车轮,闭关打狗、坚决阻击似闸门,死守北山、顽强防御如铁壁3个环节用“为38军正名扬名”贯穿起来?写作战旗故事,首先需要搜集相关材料,求得纪实性文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其次是构思布局、贯通文脉,巧妙的构思往往可以使死水生出波澜,使尘封的历史复活,让英雄人物回归现实,声情并茂地与我们对话,鼓舞并激励我们投入新生活;再次就是探求语言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使战旗故事趋于完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记者:您如何理解这面战旗的精神?
樊玉莲:3连随38军首批入朝,参加了前4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3连憋着一口气,参加了“万岁军”的成名之战,在英勇的连长张友喜带领下,穿插三所里、龙源里,阻击龙源里,为阻断美军会合作出了重大贡献,为38军正了名,还赢得“万岁军”的美誉,与38军全军一起,打出了“虎军”的威风。第四次战役中,3连又参加了“万岁军”的扬威之战——汉江南岸保卫战,在机智的连长郭忠田带领下,坚守西官厅北山四昼夜,打退美军疯狂进攻,为大部队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
3连指战员胸怀祖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每读一次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38军的前身是“红军”,是“虎军”不是“鼠军”!要一雪前面贻误战机之耻,必须以超人的时速与敌人的汽车轮子比速度,必须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拼耐力,必须与极度疲劳争毅力。3连,赢了!
阻击龙源里,3连以极大的代价扼住了敌人的咽喉,使敌两支部队相距不到1公里却不能会合。第四次战役中,3连苦守阵地四昼夜,伤亡巨大,但硬是坚持迎来了志愿军主力。3连,胜了!
3连不愧是“万岁军”的一员,战士们是38军的骄傲,更是祖国的好儿郎。他们用鲜血染红了猎猎高扬的军旗,为“万岁军”的殊荣注入了殷红的底色。3连点燃了我的万丈激情,我希望也能点燃读者缅怀英雄、甘洒热血的强军强国梦。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百面战旗红》之“新兴里战斗模范连”
欧阳青 郝建军 董晓军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0年11月27日天黑后,志愿军27军80师239团2营4连李昌言连长和庄元东指导员率领全连踩着厚厚的积雪,由新兴里东向西搜索侦察。为了隐蔽和伪装,干部战士都反穿棉衣,保持着与雪地相近的白色。
位于丰流里江入长津湖口东岸的新兴里,是一个南高北低、东西狭长的村子。村北因地势平坦,建有运矿的铁路和公路。村西滨湖,地形狭窄,不便于大部队展开。村南三座突兀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势,为新兴里到下碣隅里公路之咽喉,易守难攻。
新兴里当面之敌,是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加强步兵团,是美陆军精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团曾率先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被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亲自奖励“北极熊旗”一面。
晚上7时,4连行进至细水西北1455.6高地东侧,李昌言发现丰流里江北岸以及东山区一带有敌人数处明火。根据这一情况,李昌言判断1100、1300高地可能是新兴里敌人的前哨阵地。
晚上10时,4连开始沿山麓运动。指导员庄元东带领1排走在最前面。当前进到1100高地附近时,留下3班控制整个高地,1班、2班沿铁路继续前进。
走在最前面的1班第1组翻越过1100高地时,发现20米远处有美军哨兵藏在隐蔽部里。组长盛玉伯、战士苏连高立刻从侧后慢慢靠近,以奇袭动作活捉了这名哨兵。继续边侦察边前进时,又发现前面山腰凹部内有美军两个避风的帐篷。
庄指导员当机立断,命令全排消灭这股敌人。就这样,战斗突然打响了,1排果敢向前方机动,趁美军不备迅速插进,抢占帐篷入口,端起冲锋枪迅速射击。
1班班长宋保苍在后面命令将机枪架设在篷子左侧,配合冲入帐篷内的2人小组对美军猛烈扫射。枪声响起时,距帐篷40米处冲出3名美军直接冲向了宋保苍。宋保苍和盛玉伯眼疾手快击毙了敌人,宋保苍也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令人痛心的是,就在庄元东指导员指挥攻打第二座帐篷时,被美军的机枪击中,英勇牺牲。
午夜12时,4连另外两个排在连长李昌言率领下,从侧翼向敌纵深穿插时,发现前面房子里有美军。李昌言一声令下,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把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立即组织反击。伏在一块石头后面的李连长,被猛烈的火力打得抬不起头来。于是,他派两个战斗小组利用地形地物敏捷而隐蔽地贴近了美军据守的房屋,一个小组利用射击死角,迅即将几颗手榴弹从门窗缝隙塞向屋中,另一个小组直接端着机枪向里面扫射。
28日凌晨2时15分,进攻中4连发现了美军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屋,周围有哨兵和几辆汽车,不远处还有几座房屋。李连长按照贴身缠打的套路,很快就将其攻克。
冲进去后,发现房内各屋均有电话机、报话机,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地上还有未燃尽的作战文书和被击毙的军官。原来此处正是美军“北极熊团”指挥所,横尸地上的就是“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
后来,李连长发现山下还有个美军炮兵阵地。于是又迅雷不及掩耳地突入敌停炮场,左右包抄,勇猛冲击,捣毁了这个57野战炮兵营A连阵地和炮兵营指挥所。
这次穿插突袭战斗,4连采取“挖心作战”的战术,以牺牲13人、负伤54人的较小代价,毙伤美军300名、俘虏9名,缴获榴弹炮12门以及大批汽车物资等。
战后,志愿军27军授予239团2营4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
新兴里夜擒“北极熊”,志愿军击毙“纸老虎”——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付冰冰
作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长津湖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里战斗取得胜利意义十分重大。1950年初冬,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遭遇百年未遇奇寒,最低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比异常天气更危险的是,美国侵略军打到了鸭绿江边,朝鲜危在旦夕,中国危险陡至。志愿军第27军克服极寒带来的种种困厄,以一个加强师的微弱兵力优势,创造了一个装备上以劣胜优、战力上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刻下了唯一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印记,大大提振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斗志。战后,志愿军27军授予239团4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近日,撰写这面荣誉战旗故事的作者之一欧阳青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2营4连被光荣授予“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荣誉战旗,请谈谈您创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欧阳青: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长津湖之战英勇悲壮、可歌可泣。我志愿军第27军80师在遭遇朝鲜百年未遇奇寒、最低气温超过零下30摄氏度的严酷环境下,身着薄棉单衣,啃着冰冻土豆,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精锐部队第7师“北极熊团”在新兴里狭路相逢。我志愿军将士以“炒面加步枪”打败美国人的“飞机加大炮”,一举歼灭狂妄至极的“北极熊团”,创造了志愿军一个师歼灭美军一个建制团的光辉范例。其中,以“常胜模范连”著称的第239团4连再创佳绩,缴获了曾经被美军视为荣誉象征和军队灵魂的“北极熊团”团旗,彻底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创作“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战旗文章的缘起。
记者:您本身也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军人,您如何评价4连打败大名鼎鼎美军“北极熊团”的事迹?
欧阳青: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无比崇敬老一辈革命英烈和坚强战士。对于志愿军第239团4连打败大名鼎鼎的美军“北极熊团”赞叹有加,敬佩至极!
在朝鲜冰天雪地的极寒之夜,端着冲锋枪的志愿军第239团4连指战员,奋不顾身地向安营在御寒帐篷里,周围有地雷、铁丝网,身边有轻重机枪,远处有榴弹炮的“北极熊团”冲击。顷刻之间,这些睡在鸭绒睡袋,吃着黄油面包,喝着咖啡、威士忌的美国大兵或纷纷毙命,或重伤倒地,或四处逃窜,根本看不出这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荣誉的“北极熊”,在原本擅长的冰天雪地里有何作为,其反而露出了“纸老虎”的虚弱原型。志愿军第239团4连指战员越战越勇,一举重创“北极熊团”作战指挥所,缴获“北极熊团”团旗,乘胜捣毁其57野战炮兵营A连阵地和炮兵营指挥所,展现了“胶东雄师”强悍攻坚的战斗力和勇往超前的奋斗精神。
记者:“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战旗蕴含的精神是“干部处处率先垂范,骨干个个奋勇争先,战士人人不甘落后”,您如何理解这一精神内涵?
欧阳青:“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战旗精神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在战斗中要永争第一,无论是干部率先垂范、骨干奋勇争先,还是战士不甘落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向第一看齐,并且争取第一。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虽然没有经历持久的战争锻炼,但先辈们永争第一的奋斗精神已融入后辈官兵的血脉中。我们在新形势下,要牢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刻苦训练,磨砺意志,强化本领,敢于攻坚,善于坚守,为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挑重担,勇毅前行。
群英壮志撼山岳 勇士辉煌化金星——《百面战旗红》之“杨根思连”
初见 胡金韬 胡国新 叶征
1950年11月,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还没从第一次战役顿挫中回过味来,第二次战役又打响了。
11月27日晚,杨根思率领3连,在9兵团20军58师172团编成内,对长津湖地区美军展开了分割围歼战,对手是海军陆战队1师全部和美步兵7师大部。
杨根思带领3连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每人只靠一把半生不熟的黄豆充饥,以一夜130里的速度接连翻过4座山,来到下碣隅里的大南里。
下碣隅里南侧有个1071.1高地,俯瞰着下碣隅里公路,东南面有个小高岭,是高地的屏障。
夺路而逃的美海军陆战1师的榴弹炮,对这处交通命脉一打就是两个多小时,总共倾泻了6000多发炮弹,坚守小高岭的我军6连所剩无几。
紧急时刻,杨根思毫不犹豫请战:“人在阵地在!3连没有完不成的任务。美国鬼子想从这条路逃向南面的水门桥,我们就要把这里变成敌人的‘鬼门关’。”
11月29日拂晓,美陆战1师突围行动开始。他们首先集中火炮和11架F-86型飞机,对3连阵地猛烈轰炸,然后发起攻击。
杨根思命令战士们:“等敌人靠近再开火。”随着美军士兵越爬越近,他率先一枪撂倒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大喊一声:“打!”重机枪随即向美军射出密集的子弹,一枚枚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美军没想到志愿军阵地突然增强了火力,马上调来8辆M26坦克,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杨根思沉着冷静,当美军靠近时,命令手榴弹、轻重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只见前面的敌人抱头往回跑,后面的敌人还在不断地往上涌,小高岭前一片混乱。
趁此机会,杨根思带领战士们跳出工事,冲进敌群,用刺刀、铁锹、石块同敌人拼杀。没有格斗意志的美军再次向山下退去。
紧接着,美军以8辆M26坦克为先导,再次发起了攻击。看着隆隆上来的坦克,杨根思这个第3野战军有名的“爆破大王”怒从胆边生,抱起炸药包,决心先干掉它们。刚要跃身,却被战士赵有新拉住:“连长,我去。”
赵有新敏捷地将炸药包塞进坦克履带,还未等他撤回,“轰”的一声巨响,领头的坦克就在硝烟中趴窝了。
战至上午10时,杨根思带领3连,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机智灵活的战法,硬是以劣势装备,击退了美军8次进攻。此时,3连仅剩4人。杨根思命令战友把负伤的战士背下阵地,独自坚守小高岭。
敌人判断阵地上的志愿军已经打光,怪叫着冲了上来。就在这时,杨根思夹起最后的10斤炸药包,猛然从战壕里冲出来。只听轰然一声巨响,杨根思和40多个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中!敌人碎成一片烂泥,英雄化作一团金星。
美军陆战第1师这个不可一世的“二战王牌”“美军精英”,在长津湖之战中受到重创,吞下了建师以来第一颗“败果”。据战后美军方统计,陆战1师此次共损失1.17万人,其中战斗减员4414人,非战斗减员7313人,除两个团部分兵力逃窜外,大部分被志愿军歼灭。
杨根思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授予他首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颁布命令,将其生前所率领的3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一级勋章、金星奖章。
小高岭的大英雄——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何娟
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每晚行军130里,翻越4座大山,仅靠一把半生不熟的黄豆充饥……“杨根思连”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机智灵活的战法,以劣势的装备和落后的条件,以身肉搏大炮和坦克,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接连击退了美军8次进攻,坚决坚守小高岭,把水门桥变成了敌人的“鬼门关”。
烈士埋黄土,青山依旧在。近期,《群英壮志撼山岳 勇士辉煌化金星》作者之一初见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追忆首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致敬小高岭的大英雄。
记者:100面战旗,100个故事。创作组成员众多,您为什么选择参与“杨根思连”这面战旗的写作?
初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场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悲壮惨烈的战役之一。宋时轮将军曾评价其“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此战,涌现了无数英雄,杨根思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从多方面资料中了解到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深受感动。参与此篇战旗故事的创作,希望尽自己所能,把“杨根思连”的故事及其英勇作战、勇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者:“杨根思连”这面战旗的故事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打动您的人物、最难忘的细节和战斗场景有哪些?
初见:这面战旗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连长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战斗宣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最难忘的是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
安排战友送走负伤的战士,杨根思选择独自坚守小高岭阵地。他从容地脱下军帽,拍去尘土,端正地戴在头上,仰天深深地吸了口混有硝烟和泥土气息的冷空气,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搜集了阵地上所剩的武器,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用生命实践“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敌人从我方稀疏的火力判断,阵地上的志愿军已经打光,一股脑冲上来后,杨根思猛然夹起最后10斤炸药包,走出战壕迎向敌群。伴随着轰然一声巨响,杨根思和他身边的40多个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中……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记者:为这面战旗著书立传,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启示?宣传报道“杨根思连”,有哪些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初见:我希望通过这篇战旗的故事,用文字的力量,让“三个不相信”精神化作永恒的精神利剑,勉励新时代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逢敌亮剑、亮剑必胜”,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品德气质,值得被传承和弘扬。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三个不相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伟大斗志,鼓舞着人们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希望更多人从“三个不相信”精神中汲取昂扬的志气、勇气、锐气,在各自的“主战场”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0多年过去了,“革命意志坚如钢,视死如归不畏难,敢打必胜勇争先”的战斗精神,已经成为我军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必将感染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勇向前。
尖刀出鞘挫钝敌 登锋履刃过大江——《百面战旗红》之“临津江突破英雄连”
董晓军 欧阳青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第三次战役行动已箭在弦上。冰天雪地之下,志愿军指战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隐蔽在距离临津江100多米处,却未暴露一点蛛丝马迹。
临津江是朝鲜中部的一条大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中间一段正好横亘在“三八线”上。时值严冬,江上大部分结冰,冰厚约15厘米。南岸多为天然峭壁,易守难攻;北岸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易于隐蔽展开。
防守该江段的是南朝鲜军第1师,为阻止我军突破,其凭借临津江天险,构筑了一条纵深9公里、由3道防御阵地组成的防线,各守备要点均筑有明碉暗堡,以轻重机枪、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等直射、侧射火力构成绵密的火网。
16时40分,天渐暗去,3发红色信号弹突然在北岸腾空而起,瞬间,无数嘶叫着的炮弹飞向了南岸敌军防御阵地。炮火刚一延伸,北岸雪原上立刻跃出成百上千的志愿军39军战士,伴随着冲锋的号角,他们怒吼着、奔跑着,一批人扑倒在冰面上,一批人又义无反顾地向南岸冲去……
担任左翼一个尖刀连的是346团1连。2排5班第一个从结冰的江面上冲向敌岸。冲到一个小山头前,班长韦吉先灵活指挥,用手榴弹连续炸毁敌人7个地堡,消灭了半个班的敌人。
这时,1排从右侧插向了江岸的一条公路,迅速向另一个小高地冲去,一阵猛攻,消灭了敌人,占领了山头。
扫清外围后,副连长刘玉元整理了部队,率领全连向192高地发起攻击。2排副排长王友才和战士韩魁连续向敌人3个碉堡进攻,子弹、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向敌人。韦吉先带着全班战士冲向192高地,直至夺取阵地。
担任左翼另一个尖刀连的是346团4连。1排3班班长张财书毅然冲入雷区,用手里被炸断的半截自制扫雷杆拉响了一片地雷,身负重伤,人被震昏。醒来后,他再次拖着伤痛的身体滚进雷区,为进攻部队拉响了最后一群地雷。
3排在通过敌人雷区时,排长被地雷炸伤,但坚持指挥、不下火线。8班战士张双负伤后,仍用机枪掩护战友们冲锋。9班班长褚光荣孤胆奋战,一个人冲上山头,炸毁了敌人的碉堡。
担任右翼一个尖刀连的是347团5连。副连长胡德根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里,2排副排长王殿学紧跟着也跳了进去。敌人的炮弹在江里炸起了一个个高大的水柱,落下来将江中的战士冲出去好远。王殿学带领尖刀班全然不顾,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冲上了对岸。
担任右翼另一个尖刀连的是347团7连。尖刀排在排长王凤江带领下冲在最前面。冒着敌人的炮火,他们先在冰面上冲锋,然后又跳进寒冷刺骨的江心激流里前进。
到了敌岸,江边结着厚厚的冰,战士们的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上岸很困难,相互帮扶着终于都上了岸,可冷风一吹,军装立刻又冻成了冰筒。7连战士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互相配合,利用“钩梯”爬上悬崖,一阵猛冲攻进敌人的阵地,开辟了登陆场。
战役结束后,在突破临津江防线中立下头功的116师346团1连、4连和347团5连、7连4个尖刀连,均获得了“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一面战旗同时授予4个英雄集体,这在我军百面战旗中也是特例。
猛龙过江,旗卷四方——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付冰冰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3颗红色信号弹在150米宽的临津江腾空而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序幕正式拉开。是役,我志愿军116师346团1连、4连和347团5连、7连“先锋龙”“常胜龙”“彰武龙”“钢铁龙”4个尖刀连队宁当猛龙勇过大江,不做爬虫蝇营狗苟,以隐蔽奇袭战略战术横渡150米宽、1米深刺骨江水,在10分钟内撕裂临津江天堑防线,在跨江攻坚战中为主力部队渡江开辟了通道,而后又一鼓作气向纵深发展进攻,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首次联手,8天歼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9万余人,挺进100余公里,解放了汉城,在世界造成重大政治影响。写下这场战役故事的作者之一欧阳青,于近期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请谈谈您创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欧阳青:临津江之战,是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序幕战,志愿军决心乘第二次战役胜利之威,打过“三八线”去,将“联合国军”赶至“三七线”一带,打破美国霸权。
志愿军第39军116师率先突破临津江之后,副司令员陈赓将战斗胜利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突破口选得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提前1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觉,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的工事。
刘伯承元帅听取汇报后说:“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打个满分!”后来,总参谋部和军事学院将这次战斗加以总结,作为师进攻的典型战例供全军院校和部队学习研究。
记者: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创作难点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并解决的?
欧阳青:刚开始,我和董晓军、郝建军、叶征教授分头撰写,只拘泥于347团7连这面“临津江突破英雄连”战旗,但总显得单薄,并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后来,叶征教授联想到,鉴于4个尖刀连队几乎同时突破临津江防线,难分伯仲,因此均被39军光荣地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称号及奖旗。4个连共获一面旗,这在我军历史上并不多见。所以,干脆大胆地把4个连队的英雄事迹放在一起写,这样就丰满、完整、好看了,也得到了罗援将军和李玲站长的一致认同。罗援将军还在导语中把4个连曾经获得过的奖旗都贴上“龙”的标签,至此,“先锋龙”“常胜龙”“彰武龙”“钢铁龙”四龙归一,化作一条战龙,那就是临津江突破“英雄龙”!
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创作集体在撰写这篇文章过程中,是既难又繁,更是既险又奇,写得比较精妙,写得比较扎实。
记者:您如何看待志愿军的荣誉观念与团结合作的关系?
欧阳青:在战斗中团结合作,并正确对待荣誉,历来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之一。志愿军第39军在颁授这面战旗时,也是动了一番脑筋,充满着智慧。“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称号及奖旗是“魂”。通常情况下,按永争第一的标准,只授一面荣誉旗,但由于具体战斗场面大、战线长,4个尖刀连队是“矛”,齐头并进突破了临津江防线,功勋卓著,战后评功,军首长强调团结合作就是“融”,于是,“一面战旗四连分,四连共拥一面旗”的良好局面就出现了。
奇兵空降逐穷寇 天翻地覆慨而慷——《百面战旗红》之“三八线尖刀英雄连”
叶征 初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1年1月1日凌晨2时多,枪炮声代替了新年钟声,在冰雪中潜伏了7小时之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4师372团2营4连战士们,身体虽已冻僵,心情却急切似火。
得到突袭命令后,战士们立刻端起“三八枪”,装好手榴弹,率先行进。他们手抠岩石缝,脚踏树根、干草稞子,运用各种妙招,一点一点艰难攀爬前行,终于来到了距山顶不足百米的地方。龟缩在地堡里的敌人,成了4连向前推进的“拦路虎”。战士们利用敌工事死角,投掷了大量手榴弹,顷刻间火光冲天。
抓住这个机会,4连1排1班班长赵恒文一跃而起,潜到敌堡下面向几个射击孔各投了一枚手榴弹,将地堡里的敌人消灭殆尽。4连趁势占领阵地,成为左路纵队第一个突破“三八线”的志愿军连队。
战争是意志与速度的较量,2营营长孔祝山向4连交待:务必赶在中午12时前插到济宁里,要和敌人的汽车赛跑,堵截溃败之敌。
清晨6时,东方天空泛出鱼肚白,赵恒文率领全班6名战士跑在连队最前面。巨林川这个“三八线”以南第一个大村庄出现在道路旁边,已被撤退的南朝鲜军1个营抢先占领。赵恒文枪声一响,4连很快就跟了上来。经过一番战斗,赵恒文一下子俘虏了20多人;把这些人关在公路边一个农家院的屋子里,再去公路上搜寻,竟然又俘虏了20多个。加在一起,赵恒文一人俘虏了50多个敌人!
越往前冲,南朝鲜的小股溃军越多,有的坐车,有的跑路。为了不因小失大,连长王清秀命令:“放过小股敌人,全力向济宁里前进,堵住更多的敌人!”
2排副排长白文林、2排5班班长冷树国,以及另外3名战士窦国斌、郭银锁、王二共5人,转眼狂奔到一个叫道大里的村庄,追上了南朝鲜军2师32团2营,至少有400多个敌人。
5人猫腰分头行动,就在他们准备偷偷潜入敌营、与400多人打一仗时,路上出现了一辆插着美军军旗的军车,车上坐着4名美军军官。冷树国端起冲锋枪,对着军车就是一通扫射。窦国斌、郭银锁、王二也迅速甩出手榴弹。瞬间,4名美军军官被打成了筛子,美军军车也被炸得只剩下车架子。
4连官兵边打边进,在梧木洞、柯屯芝各击退敌人1个排的抵抗以后,只要再冲过一个山梁,就可抵达124师穿插的目的地——济宁里。
冷树国站在高处往下看,见小河边公路上有几十辆汽车,还有牵引火炮的大型卡车。他大喊一声:“跟我来!”第一个冲上了小河冰面。敌人被中国士兵的气势震慑住了。“打!”冷树国高声断喝,枪里子弹雨点般向吉普车射去。敌人最前面吉普车的轮胎当即被打爆,横在公路上挡住了整个车队的逃路。
372团占领济宁里后,这里像卡在敌人咽喉的一根骨刺,消灭了一拨又一拨敌人。
在这场关键性的战役中,4连率先突破了“三八线”天险道城岘,18小时追击敌军150里,创造了十战十捷的战绩,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三八线尖刀英雄连”光荣称号。
对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非凡表现,世界一片惊叹,多有公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一支装备如此落后、基本靠人力机动的部队,居然敢围歼全部机械化装备并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
速度的比拼,意志的较量——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屈一平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三八线尖刀英雄连”作为一支功勋卓越的英雄连队,已走过了77年的光辉历程。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借此契机,本刊记者专访参与创作“三八线尖刀英雄连”故事的作者之一初见,对文章的创作特色进行集中梳理。
记者:《百面战旗红》与同样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相比,虽然在史实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在文学呈现上与其他作品特别不一样。是什么促使您参与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的创作?
初见:《百面战旗红》每篇文章都令人热血澎湃、心潮起伏,读之感觉好像自己身处故事里一样,虽然全是文字,但是看到的却是画面,每一个场景都是清晰的,尤其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因此,我应邀加入了《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由读者转变为作者,感知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穷魅力。
记者:关于“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故事,原文标题为《三八枪打过三八线 两条腿赛过汽车轮》,读后感到书写过程酣畅淋漓,几乎一气呵成。请您谈谈在创作这面战旗的故事时最令您感动的细节。
初见:这面战旗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伊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进行全线突防,在缺乏先进武器的情况下,战士们以步代车,依靠双脚在雪地里向前行进……
战争是军备的较量,也是战略的较量,《三八枪打过三八线两条腿赛过汽车轮》这篇文章更多地体现了意志与速度的较量。机智勇敢的赵恒文一人俘虏了50多个敌人,胆大心细的白文林、冷树国带领半个班的战士,击溃敌人1个营,尤其是冷树国赤脚俘虏了美国上校。他们连日来马不停蹄、不休不眠地穿插堵截,终于让济宁里成为敌人的“伤心里”。酣畅淋漓的胜利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战役仅历时3天,在“联合国军”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交锋中,尽管后者的装备、物资都远远比不上前者,“联合国军”还是频频撤退,以失败告终。
美军这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是二流军,而是一种作战风格与苏式部队截然不同的部队。至于美国之前认为与志愿军能够并驾齐驱的南朝鲜军,在志愿军面前只有逃亡的份,已经到了“望风而逃者是上勇,闻风而逃者是中勇,误听而逃者是下勇”的地步。
记者:在《三八枪打过三八线 两条腿赛过汽车轮》一文中,面对如此大场面的战争描写,您是以什么为主线索展开故事讲述的?
初见:我认为,好的编剧要深入生活取材,同时要担当责任、享受孤独,在创作中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三八枪打过三八线 两条腿赛过汽车轮》这篇文章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主要线索。故事中的4连全连官兵大胆突破,英勇善战,勇猛穿插,不怕牺牲,18小时追击敌军150里,创造了十战十捷的战绩,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三八线尖刀英雄连”光荣称号。
英勇鏖战汉江南 忠义血性恸河山——《百面战旗红》之“白云山团”
叶征 张玉龙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20世纪50年代,刘白羽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歌唱白云山》曾唱响全国,给正与世界强权国家集团对抗的中国人民以巨大激励。歌中讴歌的主人翁,是我志愿军50军149师447团将士。他们在天寒地冻、弹药匮乏、强敌凶顽的条件下,坚守朝鲜汉江南岸白云山阵地,浴血奋战了11个昼夜,硬是用疲弱之躯阻止了飞机、坦克、大炮的猖狂攻击,稳住了整个战役阵脚,为争取全局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击退至“三七线”附近,志愿军50军率先进占汉城。但是,朝鲜地形狭长,两侧暴露,部队连续追击已十分疲劳,战线越拉越长,我军后勤运输线延长到了700公里,在敌机轰炸下,物资供应非常困难,兵员未得到补充,若此时美军杀回马枪,朝鲜战场有利局面将毁于一旦。
1951年1月8日,彭德怀不顾朝鲜和苏联大使方面的明确反对,经请示毛主席同意,果断决定停止追击,电令推进到“三七线”的志愿军部队撤回到水原以北转入休整。
当发现志愿军确实有弹尽粮绝迹象后,1月下旬,“联合国军”集结了23万余人,展开“霹雳作战”行动,由西至东发起全线攻击。
彭德怀根据敌两路进攻兵马西路强、东路弱的特点,决定采取“西顶东反”的战役部署,即将西路进攻之敌坚决顶住,将东路进攻之敌诱入纵深狠狠痛击,通过粉碎东路进攻,破解当下危局。
根据志愿军司令部赋予的“西顶”任务,50军所属的148、149、150三个师分别在汉江南岸的帽落山、白云山、金良场里3个地区组织阵地防御。因白云山主峰一带的防御任务最重,149师主力447团被安排驻守在这里。
对于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447团指战员来说,他们对山地作战非常熟悉。团长张振山清楚知道,想要打好以山体为依托的阻击战,就必须合理配置兵力、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
1951年1月的朝鲜,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因后勤跟不上,447团指战员露宿阵地,缺衣少食,有的没有棉鞋,一些身体弱的冻得站不起来,抬下战场被锯掉了双脚。
白云山阻击战中,一度弹尽粮绝的447团在汉江南岸一线阻击了11个昼夜,在我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1年5月28日,50军报请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447团“白云山团”荣誉称号,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数不多享受如此殊荣的建制步兵团。
447团将士的英勇战斗事迹迅速在西线战地传开,极大地鼓舞了50军将士的军心士气。
在担负汉江南岸阻击任务期间,50军付出了伤亡逾万人的巨大代价,7个建制连、31个建制排、138个建制班被悉数打光。同时50军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累计杀伤和俘虏敌人1.1万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0多辆、敌机15架。
50军的“西顶”壮举,有力保证了“东反”作战,为我军第四次战役达成彭德怀司令员“西顶东反”战役布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朝鲜战场上,50军不但打出了“白云山团”这样的英雄团体,还涌现出了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国际主义战士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得了荣誉称号,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勋章或奖章。
“60熊”何以成为“50勇”——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张玉龙
张若涵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支志愿军队伍: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屡获佳绩,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在解放战争长春战场起义;他们两度入朝作战,在战场上打出出色战绩。这支队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血战汉江南 忠勇恸河山》中描述的“白云山团”,正是来自这支部队。近日,笔者访问了作者之一张玉龙,了解创作幕后的故事。
笔者:您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这篇文章的创作的?
张玉龙:这篇文章是叶征教授指定让我写的。经过之前一系列“百面战旗红”文章的撰写,我已经基本熟悉了“百面战旗红”系列作品的写作手法、模式、着重点、文笔特征等要求。这篇文章的创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文章的主人公有着特殊的履历。如何用简短的篇幅把这支部队的特点完整表现出来?叶征教授指定我写这篇作品,也是给我一次实践的机会。
笔者:创作过程中最让您触动的点是什么?
张玉龙: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特别是“白云山团”的战斗简报呈送给毛主席,毛主席亦为之动容,感叹道:“在蒋某人手下一直是‘60熊’,可成了人民军队,就变成了‘50勇’,在他们面前,美军也只能吃败仗!”从此,“50勇”名扬天下。“60熊”为什么能变成“50勇”?这个问题对我触动是比较深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我都在不断地寻找答案。
笔者:您认为创作这篇文章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克服的?
张玉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原为辽沈战役期间在长春战场起义的国民党云南地方军。部队大多是云南籍军人,在国民党军中屡受歧视、战斗力低下,更是被称为“双枪兵”(即一支步枪加一根烟枪)。可就是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却打出了惊人的战绩,产生了“白云山团”这样的英雄群体,还有数量众多的其他英雄个人和群体。
写作这篇文章的难度在于,如何用简短的篇幅,既把“白云山团”的战斗事迹全面展现出来,又阐明这支部队的历史,还能依托主线回答清楚我们提出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叶征教授充分指导并亲自动笔做了大量修订,经过反复论证、精雕细琢,最终整篇文章的真实性、文学性都达到了预期。
笔者:参与创作之后,您对这段史实有什么感想?
张玉龙:正所谓“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支部队为什么能够从“60熊”变成“50勇”,离不开革命意志的转变。抗战时期,这支部队面对日寇,曾经也打出惊人的战绩,这是源于爱国、爱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情怀和由此产生的坚强意志。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战斗意志消沉,最终沦为“60熊”。在战场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以后,这支部队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过我党教育和战争磨炼的这支部队,凭着新生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信念,在白云山再次打出惊人的战绩。
“白云山团”的“蜕变”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追求人民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历程中,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才有了革命者们为了实现革命事业的胜利而不畏牺牲、不怕艰苦的精神意志。
血肉之躯筑长城 赤胆忠魂照汗青——《百面战旗红》之“中元山英雄连”
欧阳青 叶征 董晓军 郝建军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阻击战,志愿军1个连挡住了“联合国军”2个师出动上千人次的轮番进攻;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阻击战,16昼夜顽强拼搏对扭转战场态势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亦是一场载入史册的阻击战,以全连56人牺牲53人的惨烈代价,取得了气吞山河的胜利。
1951年1月中下旬,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接到防守中元山的战斗任务。中元山海拔600米,位于洪川江以南的广滩里西北侧,广滩里与龙头里之间是这一地带的制高点。
进攻中元山的敌人是美军骑1师,以及南朝鲜军第6师。其要夺取广滩里和龙头里后进占洪川,中元山是必经之路。
团长向各营连布置了任务:2营坚守一线阵地,1营坚守二线阵地,3营做团预备队,其中5连就守在核心阵地中元山上,最大限度地迟滞敌人的行动。
散会后,团长、政委专门把5连连长乔生善、指导员吕和荣留了下来,当面交待他俩说:“三次战役5连表现很好,但损失也不小,只剩下五六十人了,不但来不及补充,还要把最重的任务交给你们,有问题吗?”
2人立正敬礼,代表5连庄重表态:“有人在,就有阵地在,坚决完成阻击任务!”
此时,美军坦克是我军防御作战的最大威胁,但志愿军却没有制式反坦克武器,要打掉坦克,只能靠战士用爆破筒、炸药包或反坦克手雷贴上去搏斗,危险大,难度也大,很可能是十去九不回,只有最勇敢、最优秀的战士才能胜此重任。有56人的5连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了一支“打坦克突击队”。
上了中元山,连长乔生善见地势险要,立即按前轻后重的原则进行了疏散配置,为各班、排指定了具体位置,然后组织全连利用地形连夜构筑工事,在山体反斜面挖防空防炮洞。
2月23日清晨,美军先派出1个连在4架飞机掩护下作试探性进攻,当进到阵地前20多米时,连长乔生善一声令下,“哒哒哒,轰轰轰”的轻机枪带头怒吼起来,步枪弹、手榴弹一齐飞向敌群。被突如其来猛烈火力打蒙的敌人,仓皇地退了回去,在阵前留下40多具尸体。
接着,美军的飞机和大炮轮番嘶吼起来,把成吨的钢铁倾泻在中元山5连阵地上,一时烟尘遮天蔽日。对此,5连撤到反斜面防空防炮洞内,等敌人兵力一来,就上到阵地阻击。连续10多天,击退了敌人七八次营、连规模的进攻,让美骑1师不仅寸步未进,还伤亡惨重。
3月7日,敌人不肯罢休,又换上南朝鲜军第6师继续进攻。这次敌人集中了30余门大炮、12辆坦克,并调来8架飞机,轮番轰炸5连阵地。中元山上硝烟弥漫、弹痕累累,树木炸飞了,石头炸成了粉末,作战工事被夷为平地。当敌人一点点爬上来时,志愿军勇士们从一片焦土中冲出,用随手拿得到的步枪、手榴弹,甚至是石块进行反击,将惊恐不堪的南朝鲜军打下山去。
在16个日日夜夜中,除2天休战外,5连平均每天要抗击敌人1个连或1个营的进攻,承受飞机、坦克、大炮上千发炮弹的轰炸,共击退了敌人30多次进攻,毙伤敌军490多人,有效地牵制了敌人,巩固了接合部安全,为掩护后续部队进行反击准备争取了时间。
战后,原本56人的5连,仅剩下指导员吕和荣、卫生员康汉亭和通讯员许辅志还一息尚存,且全部负了伤,躺在防空洞内。就这样,5连勇士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实现了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挡住敌人钢铁洪流的英雄誓言,用忠诚和鲜血铸就了“赤胆忠魂、敢打必胜、攻坚克难、视死如归”的中元山精神。
1951年5月,42军授予126师378团2营5连“中元山英雄连”荣誉称号,并通令嘉奖。
一连挡二师,空间换时间——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付冰冰
“人在阵地在,誓死坚守中元山!”1951年5月,接到阻击军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视死如归,在16个敌我力量悬殊的昼夜里,56名将士义无反顾挺进中元山,以血肉之躯抵挡“联合国军”两个师上千人次进攻。胜利军歌响起,凯旋下山时,56人的连队仅幸存3人。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的战斗,因为我军后续部队进行反击争取到宝贵时间而永久载入史册。日前,了解这场战役故事创作历程的创作参与者欧阳青,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荣誉战旗。请您谈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缘起。
欧阳青:中元山阻击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而威震敌胆的阻击战主角,是志愿军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阻击战,志愿军1个连挡住了“联合国军”2个师出动上千人次的轮番进攻;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阻击战,16昼夜顽强拼搏对扭转战场态势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亦是一场载入史册的阻击战,以全连56人牺牲53人的惨烈代价,取得了气吞山河的胜利。战后,5连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所以,当“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进行创作时,叶征和我、董晓军、郝建军光荣地接受了书写“中元山英雄连”战旗故事的任务。
记者:写作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创作团队如何写好重点、克服难点?
欧阳青:创作重点是反映志愿军5连指战员在16昼夜共击退了敌人30多次进攻,毙伤敌军490多人,有效地牵制了敌人,巩固了接合部安全,坚守了中元山,为掩护后续部队进行反击准备争取了时间。
创作中的难点是,作战跨度有半个月,连队英雄事迹又很多,如果平铺直叙,容易写成流水账,反而湮没了重点。
后来,叶征教授在董晓军、郝建军撰写的基础上,大力调整,重新组合,有效归纳,定好标题,把整篇文章形成三大板块,最后加一个尾声。这样一来,就让读者有了耳目一新的阅读感觉,使长长的故事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紧凑。
一是“龙虎之师出强将”章节,重点介绍战斗的背景,并带出“龙虎之师”的骁勇强将42军军长吴瑞林,以及5连接受阻击任务,很快进入主题。二是递进出“强将手下无弱兵”章节,当时只有56人的5连,一下子就有30多人举手,义无反顾报名参加“打坦克突击队”,展现了“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接着有重点跳跃性地写出第一天、中间几天和最后一天的战斗场景,把16昼夜阻击战的总体轮廓描写出来。三是“群英玉碎丧敌胆”章节,以独特的笔调,从3位幸存的英雄口中,让读者知道了16天中发生的部分故事,看到了烈士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尾声是讲“中元山英雄连”的后辈传承者,以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励自己不断迈出新步伐,可谓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记者:“中元山英雄连”战旗蕴含的精神是“赤胆忠魂、敢打必胜、攻坚克难、视死如归”。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应该如何秉承这份精神去学习、工作、生活?
欧阳青:几十年来,5连官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陆军部队、武警机动部队,以及现在的海防一线部队,都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始终高举英雄旗帜,踏着英雄足迹,保持英雄本色,弘扬英雄传统,恪守强军职责,聚焦打赢敌人,矢志爱军精武,成为南国海防线上的尖兵卫士。现在,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要以“中元山英雄连”精神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能攻善守戮顽寇 甘赴沙场为国殇——《百面战旗红》之“‘攻守兼备’一等功臣营”
叶征 初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1年1月25日,美军为挽回败局,在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指挥下卷土重来,分东西两线对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反攻。
在这场生死博弈中,114师342团1营在38军编成内,担负了坚守350.3高地的“西顶”艰巨任务。1营营长曹玉海从军部受领任务回来,立即进行了战斗部署。
2月7日7时,美骑1师对1营前沿阵地发起攻击,1营阵地一片火海,人员、工事损失严重。地毯式轰炸并没有换来志愿军的屈服,美军又发起连续4天的冲击、轰炸,再冲击、再轰炸……4天里,1营官兵同仇敌忾,饿了吃把炒面,渴了吞口雪,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2月11日下午2时,1营下令1排剩余人员向后收缩。此时阵地上只剩5人。班长潘学仕双腿已被炸断,接到后撤命令,这个彝族小伙子挣扎着坐起来,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他对4个幸存的战士下令:“手雷留下,你们撤,我来掩护!”见战士们执意要背他,潘学仕急了,吼道:“我腿断了,可手还没断,还能打机枪掩护你们!”
4个战士刚撤出阵地,就听到潘学仕的机枪呼啸起来,不久,发出了一声反坦克手雷的巨响……
3连连长赵连山带12名战士,当夜潜入敌后,奇袭了京安里桥,12人无一伤亡,还消灭了敌军40余人。
12日凌晨5时,天还没亮,恼羞成怒的美骑兵1师炮火就凶猛地砸了下来。营长曹玉海先击退正面美军,又令3连沿主峰西侧向迂回美军突然反击。
天终于亮了,1营坚守350.3高地以来最惨烈的一天拉开序幕。在美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之前修筑好的防炮洞被炸平,大家只能靠着山崖躲炮。曹玉海和1营政治教导员方新带着最后的几十人,连续击退了美军4次猛攻。
9时许,美军又以24架飞机、52辆坦克和50余门火炮折腾了30多分钟,将成吨的钢铁倾泻在350.3高地上。接着,美骑1师400人分成3路凶狠地扑向高地主峰。
在距离敌人不足30米时,曹玉海从壕沟中一跃而出,端着刺刀冲向了敌人。激战中,两颗子弹穿透了曹玉海的胸部和头部……
下午3时,美军贼心不死,再次集中500多人对350.3高地发起猛攻。敌人依仗优势火力,步步逼近,情况万分危急。
此时,主阵地只剩下连长赵连山和6名战士,以及营部的2名通信员和1名电话员。方新带领大家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战,左腿被炮弹炸伤。最后关头,方新的子弹打完了,他毅然抱起一颗已经拔掉引信的迫击炮弹,瘸着腿扑向了敌群……
临近黄昏时分,1营主阵地上仅剩下2人,一个是3连连长赵连山,一个是1班副班长刘占清。赵连山的枪里只剩4发子弹,刘占清的枪里只剩3发子弹。
刘占清打光子弹,抄起背后插着的钢锹猛地扑向敌人,当即砍翻2个美国兵。危急关头,先前被敌机拦住的3连指导员孙永昌带领2排剩余人员赶到。
1951年6月25日,志愿军总部授予342团1营“抗美援朝英雄营”光荣称号,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授予所属3连“二级英雄连”光荣称号,颁“能攻善守”锦旗一面,荣记集体特等功。
1954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经38军慎重推荐,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再次授予1营“攻守兼备”荣誉称号及锦旗一面,以表彰其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战斗风范和辉煌战绩。曹玉海、方新、潘学仕等英烈有知,当笑慰九泉。
用生命奏出的“英雄交响曲”——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屈一平
在战争文学,尤其是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中,《“万岁军”中“英雄营”》一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把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创作,引领回中华民族抗击顽敌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本源。
从这部被作者初见称作“每位英雄单独来写,都是一部感人的人物传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初见在写作时抱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情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文章的侧重点不仅在于战场真实,还在于剖析一支军队及其背后的一个民族。
作品讲述的是1951年2月,在汉江南岸守备战中,不足100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在350.3高地顽强奋战。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2团1营营长曹玉海、政治教导员方新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营歼灭美军680余人,胜利完成坚守任务。
这次战役为何打得如此艰难?作品从人物角度起笔,有条不紊地展开对战争的叙述。
正如罗援将军在谈到“‘攻防兼备’一等功臣营”战旗故事,描述这面战旗的精神特质时指出的,这是由1营200多名志愿军用生命奏响的“英雄交响曲”。初见也被文中的英雄潘学仕感动着: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班长潘学仕拼死拖住敌人。她在文中写道:“只见潘学仕打起精神,微笑着对刘福和战士们边摆手边道‘你们先走,天一黑,我自己回去。’腿断了,还怎么回?!大家明白,班长这是跟大家做最后的诀别啊!”写到这里,她禁不住潸然泪下……
整个故事以人物为主线展开。营长曹玉海本已转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和未婚妻诀别,重上战场,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还有1连副指导员孙德玉、2连指导员李潘翘、2班班长申德恩、3班班长涂金、炮手傅国良、卫生员孙殿金、战士曹绍文、新兵王启春……这篇文章中,每位英雄都令初见感动,“由于篇幅有限,很难取舍”。最后,她经过认真考虑,将侧重点落在了营长曹玉海、教导员方新、连长赵连山和班长潘学仕身上。初见有条不紊地叙述,极其精密、精巧地将众多人物糅合为一个整体。有的人物一直贯穿始终,还有的人物即使稍纵即逝也紧紧地被黏附在战争的大链条上,令读者过目不忘。
好的战争文学作品,不仅要把战争场面写得真实生动,还要通过不为人知的细节来陈述战争。这一点,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整理烈士遗物时,发现营长曹玉海随身珍藏着未婚妻的书信,他还一直保留着一对崭新的枕套,上面工整地绣着“永不变心”字样;未婚妻在得知曹玉海牺牲后,给部队的回信中说:“……我因有了这样的爱人而自豪,我要永远不愧为他的爱人。告诉您——他亲密的战友,我坚决要求到朝鲜前线去……”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毕竟不是教科书,但是真正做到通过细节来写战争,这一点大大提升了战争文学的人本内涵,也正是作品显得更加真实的原因所在。
横城反击建奇功 烽火尽头金甲开——《百面战旗红》之“甲等功臣团”
初见 信儒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第39军117师349团一夜翻山突进38公里,提前半小时穿插到鹤谷里,卡住了敌人的退路。
1951年2月12日天放亮时,山脚下传来隆隆的坦克声。敌人来了!没多久,从正面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敌人越来越多,如沙丁鱼般挤在北至新村、南至大谷约6公里狭长的有限空间里。求生的欲望让“联合国军”向我军阵地发起猖獗攻击。
349团死死拦住敌人。快到晌午时,敌人突然发力,大批飞机穿梭轰炸,炸弹不断落在349团3连阵地上,敌人趁机冲了过来。
下午1时,117师堵住的“联合国军”已达数千人。面对敌人坦克集群的疯狂进攻,2营4连战士们舍生忘死、越战越勇,抱着爆破筒扑向一辆又一辆坦克,先后击退敌人7次进攻,毙敌百余人,被炸毁的坦克把公路再次堵住。
2营5连和351团背靠背据守302.2高地,与敌人展开了3个多小时的反复争夺,压得敌人难以靠近,始终从公路两侧扼住了敌人的咽喉。
下午2时,10余架敌机接踵飞来,对我桥头防御阵地展开疯狂轰炸,将志愿军工事夷为平地。被困之敌再次向鹤谷里桥头发起攻击。
3营7连在桥头近战阻击,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跃出阵地,从敌人尸体上找弹药,始终未让敌人跨过桥头一步。
危急时刻,师里派回的团预备队——8连赶到了桥头阵地。面对冲过来的敌多辆坦克,爆破班班长常惠生抱起炸药,带着全班战士冲上去,炸毁一辆后,其他坦克纷纷躲下公路,择路逃窜。
失去坦克掩护的敌人一窝蜂地涌过来,8连2排将敌人放近了打,如同割韭菜般将哇哇叫的敌兵成片撂倒。
子弹打光了,2排排长姜智春怒吼一声,带领全排跃出工事,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
傍晚5时30分,天完全黑了下来,敌人的飞机大炮变成了瞎子,预感末日降临的残敌孤注一掷,在坦克开路下,100多辆汽车、数十门大炮一股脑向公路以南冲来,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
6连战士傅连增手持爆破筒,一下子就冲到了坦克旁边,拉开导火索。突然一颗子弹飞来,穿透了他的耳根,他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当他醒过来时,正躺在班长的怀里。看着翻倒在公路边稻田里的一辆坦克都快烧成锅巴了,班长心有余悸地解释道:“知道不?这颗子弹救了你的命!你一倒地,坦克就爆了,你要是冲上去,就和那坦克现在一个样子了。”
战斗到午夜时分,117师所有部队全线出击,从四面八方同时向敌军发起总攻。一个美军战俘在日记里回忆这个战争之夜:“上帝,屠杀持续了整个夜晚。”
13日黎明,历经20多个小时激战,这场鹤谷里阻击战以南逃北援之敌始终未能会合、悉数被歼胜利结束。
当日,又传来整个横城反击战完胜的捷报,志愿军东线集团四个军以伤亡4141人的代价,歼灭“联合国军”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人,迫敌仓皇后撤26公里,一举扭转了战局,改变了态势。
不久后,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署名文章,以《屠杀之谷》为标题,哀叹“联合国军”的这次惨败。
1951年2月,鉴于349团歼灭了3倍于己的敌人,出色完成阻击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其“甲等功臣团”荣誉称号。
把英雄群像树成丰碑——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信儒
本刊记者 何娟
“上帝,屠杀持续了整个夜晚!”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美军战俘这样记录鹤谷里阻击战。历经20多个小时的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349团歼灭了3倍于己的敌人,获“甲等功臣团”荣誉称号。
信儒、初见、叶征为“甲等功臣团”战旗故事组稿,写败北的敌军“如沙丁鱼般拥挤、局促而疯狂”,写志愿军“如同割韭菜般将敌人成片撂倒”,写美国坦克被“烧成了锅巴”……创作组用鲜活的战争场面,带我们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字字泣血的笔触,染红了一面面战旗。作者之一信儒近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用讲述重返炮火硝烟中的朝鲜鹤谷里,挖掘字里行间的豪情,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群体。
记者:为什么参加《百面战旗红》创作组?为“甲等功臣团”这面战旗撰稿,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信儒: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经70年了,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了解这场战争的人并不多。美方一直在粉饰朝鲜战争的失败,歪曲、抹黑中国人民和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我们作为胜利方,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早前也并不提倡宣扬,导致有些人不够了解这场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深远意义。
这就是我们要大书特书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理由,也是我参与撰写“甲等功臣团”战斗故事的初始动因。虽然我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我有一颗正义之心,有书写最可爱志愿军战士的热情,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所以我要为抗美援朝战争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为“甲等功臣团”书写英雄群像,宣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军人赢得威严,更能为中国人民获得自信,让境外敌对势力不敢贸然来犯。
记者:参与创作志愿军战旗故事,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横城反击战的哪些故事细节让您印象深刻?“甲等功臣团”有哪些突出特质?
信儒: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魏巍老前辈将志愿军战士称作“最可爱的人”,的确恰如其分。在鹤谷里阻击战中,志愿军的三大特质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接受任务不讲代价。在横城反击战的胜利过程中,志愿军39军117师349团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军阻击的情况下,冒着极寒一夜翻山突进38公里,与3倍之敌进行殊死搏斗,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作战任务。
其次,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师长张竭诚乘坐的吉普车曾遭美军巡逻队伏击,副师长彭金高和司机当即受伤。张竭诚临危不乱,亲自上阵杀敌,化险为夷。
最后,强将手下无弱兵。阻击战斗中,肖子云雪地滑坡奋勇杀敌、王奉生浴血奋战舍生取义、傅连增以身犯险炸坦克……面对3倍于己之敌,志愿军一往无前,每一个士兵都是一座丰碑。
记者:为“甲等功臣团”著书立传,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启示和作用?
信儒: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必须还原本来面目。如果任由真相被掩盖、史实被曲解,对不起万千志愿军英烈。
70多年过去了,抗美援朝士兵纷纷老去、故去,他们的峥嵘岁月,穿过漫长的时光才走入公众的视野。老兵的现状引人关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败美军的英雄故事,也愈发吸引当代年轻人关注。
“有排头就站,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有先进就学!”“甲等功臣团”的口号流传至今,必将激励后人勇于突破、砥砺前行。
扼住敌喉生死地 金汤固垒溃如泥——《百面战旗红》之“道峰山营”
叶征 张玉龙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我志愿军第3、9、1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共60万大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阵地发起攻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采用密集多层防御部署,建立了前沿纵深交叉火力网,使我进攻受阻,出现僵持局面。关键时刻,西部战线19兵团64军果断派出奇兵,通过击破一点,敲开了敌军防御的坚固外壳。
当时的这个“点”,就是道峰山。道峰山,坐落于朝鲜半岛临津江南、汉江北,韩国京畿道议政府西南方向,卡在临津江至汉城的咽喉要道上,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军事价值。在西线正面难以突破的危急情况下,64军190师569团3营受命大胆向敌后穿插,占领道峰山,扼敌致命要点。3营不辱使命,遇强智取,遇弱强攻,急行20小时,纵深穿插60公里,连续突破敌人7层封锁线,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钉在阵地上三天四夜,直至弹尽粮绝也终不放弃,打乱了敌军的作战部署,书写了一篇惊天动地的铁血传奇。
569团3营营长宋进才是一员猛将,打仗不要命的那种,只要一声令下,帽子掖在腰带里,甩开膀子就上。因带股虎劲,所以人称“宋傻子”。就是凭着这股虎劲、傻劲,在第五次战役中,宋进才带领3营,完成了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整个战役的开局,功冠三军,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将战斗英雄勋章戴在了他胸前。
4月27日,由于受到我军的腹背夹击,敌人的防御体系开始松动。4月28日,64、65军主力终于砸开临津江南岸敌军防御的坚固外壳,追击敌军打到道峰山,与3营胜利会师。
一个个备受残酷战火煎熬、完全看不出模样的战士,冲出阵地,振臂欢呼。此刻,天上又下起了小雨,一向不动感情的宋进才站在道峰山一处山峰上,狠狠地抹了把黑黢黢的脸,分不清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道峰山之战,3营共歼敌320多人,击毁敌坦克4辆、汽车10余辆。更重要的是,动摇了敌人的防御体系和抵抗心理,迟滞了敌增援和撤退的速度,让敌军至少多付出了1000多人的伤亡代价。
4月29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专门给64军发来一封少有的充满感情的电报,对190师569团3营评价了四个字:“打得很好!”要求给全体同志记功表扬,特别提出立即将负责干部姓名报来,通报全军嘉奖。字里行间透露出战场统帅对骁勇战将的喜爱之情。
战后,3营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每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军侦察支队亦被授予“道峰山支队”光荣称号。宋进才、张宝富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6月10日结束,粉碎了“联合国军”二次登陆计划,摆脱了四次战役中的被动局面,双方进入战略对峙阶段,为停战谈判打下了基础。
事后有人追问宋进才,到底是什么精神让他们面对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孤军坚守死地三天四夜?宋进才认真地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话虽糙,但理不糙。为正义而战加上不要命的战士,是志愿军能够战胜世界一流强敌的唯一秘诀。
精兵纵入开“坚锁”——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张玉龙
张若涵
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面对“联合国军”的密集多层防御,西部战线志愿军第19兵团果断派出奇兵:64军190师569团3营连续突破7层封锁线,成功占领道峰山,打乱敌军的作战部署,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该营被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全营每人荣立三等功。近日,笔者访问了描写“道峰山营”作战经历的作者之一张玉龙,了解作品创作幕后的故事。
笔者:您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这篇作品的创作的?
张玉龙:这篇作品是我自己选择的。在选材期间,我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后,每次阅读这些背景材料都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时感动落泪。可以说,是感动促使我选择了这篇作品。
笔者:创作过程中最让您触动的点是什么?
张玉龙:整个创作过程中,我都在赞叹我军的智勇双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相比,差距非常大。“道峰山营”这一仗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期间。美军在前四次战役失败后,不断加强兵力和武器装备,并变更了作战方法,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道峰山营”所在部队战场受阻,进军困难重重。如何破局成为关键。面对敌人的“火海战术”,3营在“以火制火”的同时采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法,在道峰山上坚守了三天四夜,打乱了敌人的纵深防御部署,使敌人无法快速通过道峰山,堵在公路上进退两难。最终我军指战员找到敌人的薄弱点,打破了僵局。道峰山之战,3营共歼敌320多人,击毁敌坦克4辆、汽车10余辆。更重要的是,3营动摇了敌人的防御体系和抵抗心理,迟滞了敌增援和撤退的速度,让敌军至少多付出了1000多人的伤亡代价。
笔者:您认为创作这篇作品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克服的?
张玉龙: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每一场战役,涌现出的每一个英雄个人和群体都有相似的感人事迹。如何既把共性写出来,又把个性写出来,是有难度的。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道峰山营”的战绩,终于找到了落笔点,主要体现在开篇文字“打开鸡蛋,只需敲开一个口;打开坚固的堡垒,需要找到软肋和破绽!”和“猛士穿插破铁篱”这一标题中。
此外,对3营营长宋进才的塑造也非常重要。“营长宋进才是一员猛将,打仗不要命的那种,只要一声令下,帽子掖在腰带里,甩开膀子就上。”这一句话体现了宋进才在作战中体现出来的勇猛状态。但在勇猛的背后,他也是一个腼腆的人。在美国谈判代表提出要见宋进才时,宋进才找借口避开,不愿意展示自己:“打仗一个顶俩的宋进才,出头露面却俩不顶一个,借口在高旺山战斗挂了花,坚决请辞。”作品中的这个桥段既描写了美军对我军的尊重和崇敬,也全方位展现出宋进才的性格特点,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笔者:参与创作之后,您对这段故事有什么感想?
张玉龙:抗美援朝战争是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的战争,而我军能取得最终胜利,大智大勇是重要因素之一。“道峰山营”就完美展现出了这种智慧和勇气,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事例。如今的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3营,也在继续高擎“道峰山营”荣誉战旗,获得了上级机关“拉得动、展得开、合得拢、打得响、转得快”的高度评价。
零打碎敲斗敌顽 雄鸡一声凯歌还——《百面战旗红》之“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
欧阳青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1年5月下旬,志愿军开始战略北撤,“联合国军”立即实施多路反扑,志愿军第20军、26军组织阵地防御作战。26军77师230团受命占领鸡雄山及597.9、454.4、781、588高地,部署1营2连坚守战斗关键支撑点鸡雄山。
6月9日,2连正式接到命令,很快进入阵地。6月10日,美第25师追到鸡雄山以南地域,2连官兵严阵以待。
13日上午,美军25师35团向鸡雄山志愿军阵地冲来。位于鸡雄山前沿的2连防区为战斗枢纽,成为美军攻击的重中之重。美军35团先发起试探性进攻,遭到阻击后迅即后撤,不久又向我鸡雄山前沿的1排1班、3排7班和8班阵地发动集群攻击。2连前沿各班阵地间相互配合,英勇击退了敌人的反复冲击。
美军攻了一天,毫无结果,太阳西沉时快速下山,14日一早又向2连前沿阵地发起攻击,却始终不能跨过阵地一步,至傍晚又匆匆遁去。
美军“昼进夜缩”,2连白天以地雷战、反冲锋,直至白刃战击退美军一次次进攻,夜间组织奇兵短促突击,袭扰敌营。
17日,美军35团在加拿大旅一部配合下,对2连3排8班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因敌众我寡,加上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毁,阵地被敌突破。随后,3排展开反击,打得敌军仓皇而逃。
18日是2连阵地最危险的时候。不断发生的战斗减员,削弱了2连的防守能力。所幸在关键时刻等到增援力量,得以一次次击退敌人。
22日,南朝鲜军第9师主力奉命与美军第35团换防。24日晨,南朝鲜军9师29团向鸡雄山东西两侧及正面发起攻击,美军以猛烈炮火支援,火力成倍加强。2连勇士顽强阻击,与敌殊死搏斗到早上7时,但伤亡较大,弹药消耗殆尽。
上午8时许,战斗到了紧要时刻。敌人一次次被打下去,随即又一次次攻上来。5小时后,南朝鲜军横尸遍野,坚守鸡雄山主峰的混合排也只剩下5个人。在我军弹药将尽时,南朝鲜军得到补充后又疯狂发动攻击。敌我激战到天黑,敌军终于退去。
25日清早7时,敌军向鸡雄山发射了上万发炮弹。之后,南朝鲜军29团1营、2营和28团1营再次兵分3路向鸡雄山东、南、西三面猛攻。经3小时激战,2连击退了敌人7次进攻。战至13时,为减小伤亡,2连暂时撤出鸡雄山主峰,隐蔽待机。
为夺回主峰阵地,2连打破以往反击时间规律,于26日零时发起反击,夺回了阵地。26日清晨,南朝鲜军28团向我鸡雄山纵深阵地进行多路反复冲击。为避免更大伤亡,2连再次主动撤出阵地。以后两天的战斗,230团一直采取夺了撤、撤了夺的拉锯战术,打得敌人进退两难。
28日一早,志愿军229团奉命接替230团。230团1营2连官兵血战鸡雄山阵地17个昼夜,牺牲25人、负伤49人,打退美军、加军和南朝鲜军三国军队40多次大规模攻击,毙伤敌人740多人,俘敌8人,以1:10的代价坚守了阵地,圆满完成了防御作战任务。
为表彰鸡雄山阻击作战有功部队和人员,1951年8月12日,志愿军第26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77师230团1营2连3排“鸡雄山反击战斗英雄排”、1排1班“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班”、2排4班“鸡雄山反击战斗模范班”、3排8班“金化阻击英雄班”、2连炊事班“模范炊事班”荣誉称号。
1952年6月,志愿军总部授予77师230团2连“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记集体一等功。
“零敲牛皮糖”巧解“磁性战术”——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连的阻击与反击战斗,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极具创造性!”以“零敲牛皮糖”破解“磁性战术”,是获颁“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荣誉战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0团1营2连,留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
近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者之一欧阳青对这一战法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你既然要黏住我、追击我,我就干脆不走,反过来一点点地使劲敲你,最终零零星星地把你敲光!”
1951年5月,“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粮弹开始短缺、准备后撤时,随即反头追击,如磁铁一般黏住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敌方以坦克和装甲部队为先导,向我方发起猛攻,一度令志愿军陷入困境,是中国老百姓的一句口头语“零敲牛皮糖”,带给毛泽东主席灵感,巧妙破解了敌方的“磁性战术”。
“毛主席的制胜韬略,战略上高超,战术上精准!”在写作这场战役以前,欧阳青通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陶勇、张仁初、李耀文等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传记,以及抗美援朝参战指挥员的回忆录等史料。“从宏观上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十大战役作战行动的划分,尤其是第五次战役之后至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之前,志愿军26军的具体筹划部署和战斗过程。”
着眼宏观,书写微观。欧阳青认为,战斗全局与重点细节的取舍,是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纵观鸡雄山阻击战全程,是志愿军77师与美军25师35团、加拿大旅、南朝鲜军9师等部队的较量。如何将视角聚焦到230团2连与“联合国军”的具体战斗?如何把2连血战十七昼夜的过程张弛有度、取舍得当地展现出来?欧阳青与合作者叶征教授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定下写作基调:“合理选材,突出重点,力求凸显战斗场面的立体感,展现刻画描写的文学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章创作圆满完成,“一级战斗英雄”、3排8班班长王兆才一人毙伤敌人48名,被炮火震晕、醒后立即继续战斗,独自一人与敌人殊死搏斗等真实生动的场景,更是带给读者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
在王兆才带领下,8班勇士与敌军游击作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摸不清阵地上究竟还有多少志愿军的情节,也令欧阳青难以忘怀。“声东击西,兵不厌诈,智勇双全!”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强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而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带给他深深的感动。
王兆才和2连1排排长宋兰君等战斗英雄的事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4册、《第26军军史》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和介绍,报刊、网络上也有不少宣传资料。欧阳青与叶征教授将这些事迹材料融会贯通、吸取精华,逐步塑造出了政治觉悟高、战绩战功大的志愿军战士饱满鲜活的形象。
欧阳青介绍,文章中的在泥土中生豆芽、窝窝头里夹宣传纸条等细节,皆有据可考。“吸收了230团政治处主任刘乃晏的回忆录片段。志愿军中,师团级干部基本都在一线指挥作战,所以,战斗细节够丰富、够准确。”
真实的故事、动人的细节,彰显出志愿军官兵不畏困难牺牲的坚强勇毅。“同敌人血战到底!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欧阳青认为,这便是“顽强坚守、永不退缩”战旗精神的生动体现。
肉搏血战夜月山 铁骨铮皎映蟾光——《百面战旗红》之“夜月山英雄班”
叶征 初见 王欣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夜月山,这个听起来自带诗情画意的小高岭,坐落于“三八线”北侧,海拔487米,在群山间并不十分起眼。然而,因其紧贴铁原通往汉城的铁(公)路,卡在我军南阻和美军北犯的交汇点上,一时成了敌我必争之地。1951年夏秋,战场上出现了激烈对峙局面,夜月山化作“火焰山”。
8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9团8连上到夜月山后,将1排3班摆在夜月山最南端的365.2高地前沿,共11人,由1排排长刘才带队。
8月4日清晨,美军校正侦察机不停地绕着夜月山前沿阵地盘旋,搜寻攻击目标,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6个炮兵群掩护10多辆坦克和一群步兵,对夜月山8连及其3班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
按预先计划,刘才和3班班长宋树林、副班长李丹玉各带一个战斗小组,每组配备两挺轻机枪,分别盯着左、中、右3个方向来袭的敌人。
战士们藏在反斜面新筑的隐蔽部里,敌人快到眼前时,3班突然开火,将探路的敌人大部分消灭,敌坦克掉头退下。
太阳落山后,炮火渐稀,战士们撤进高地反斜面坑道,包扎伤口,总结战况,把干粮袋里仅有的几把炒面就着雨水吃下,然后便抱着枪,靠在泛潮的岩壁上小憩。
此后两日,大雨如注,山体湿滑,美国少爷兵上不来,连敌机都无法起飞轰炸。但敌人炮兵没闲着,接连向夜月山发射了3万多发炮弹,将8连的前沿工事和交通沟炸得面目全非。
雨停后,美骑1师师长哈罗德出动了1个多营的兵力,在12架飞机和17辆坦克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
3班勇士们还是坚持近战歼敌,战至白热化,班长宋树林伤口迸裂,仍端起机枪向敌群猛烈射击,再次中弹倒地;战士胡少成近距离向敌扫射,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自己也重伤昏迷;战士龙正江被敌围困住了,索性毅然拉响手榴弹,与群敌同归于尽。
最后关头,5位勇士跃出阵地,直扑敌群。刘才撂倒了近前的几个敌人,却被一个人高马大的美军士官拦腰抱住。他回手一枪,枪却没响,关键时刻没子弹了!二人在山坡上翻滚厮打,激烈搏斗。
战士杨宗相赶来帮忙,却被几个敌人团团围住。他奋力刺中了一个敌人,自己身体却一凉,同时被插进了几把刺刀……
血战过后,3班阵地上尚幸存3人,其中胡少成和杨宗相生命垂危,动弹不得,只有已负伤的杨南生仍能战斗。看到敌人又上来了,他在堑壕中不断移动脚步,在各个部位射击敌人,致使敌人十分迷惑。
战斗间隙,杨南生飞快跑回指挥所,报告作战情况。419团组织8连2排增援反击。美军很快发现了志愿军的增援行动,以密集炮火封锁365.2高地后山狭窄的棱线通道,致使我增援力量受损。杨南生却奇迹般带着2排赵少福和罗世泰两名战士,在炮火中冲到365.2高地前沿,一举夺回了阵地。
两个美国大兵见杨南生只身一人,便反过来擒拿。杨南山奋力拨开迎面扎过来的枪刺,直接用刺刀捅死了一个敌人。当他拔枪准备再刺时,另一个敌人的刺刀已近眼前,从他一只眼睛扎了进去……
冲锋号响起,我增援人员冲上来收复了365.2高地。夜月山争夺战,我军伤亡60余人,歼敌213人。9月,8连1排3班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夜月山英雄班”称号,记集体特等功。
英雄赞歌永流传——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何娟
因为战争,风光秀丽的夜月山沦为硝烟弥漫的“火焰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为这座名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高岭,书写了悲壮的传奇故事与英雄赞歌。心怀追思与崇敬,《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叶征、初见、王欣联手执笔,谱写夜月山的英雄史诗。近期,作者之一初见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回顾他们为英雄写赞歌的心路历程。
记者:“夜月山英雄班”,听起来诗意又悲壮,您为什么选择这面战旗的故事参与写作?其中有什么特别的渊源吗?
初见:首先是“夜月山”这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引我走近这面战旗。后来,了解到“夜月山英雄班”的战斗经历,我第一时间想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倍感慷慨激越、悲壮苍凉,同时满怀敬意,迫使我急切想用文字带读者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书写抗美援朝战场上“夜月山英雄班”的战士们。
记者:11名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击退美军连续发起的14次进攻,以最少的牺牲杀伤最多的敌人。梳理战斗细节、回顾战争场面,写稿过程中,“夜月山英雄班”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初见:这是一场不能不打的仗,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这篇战旗故事,既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也是生动鲜活的群英谱。
论战斗装备和士兵人数,我军和美军天差地别。志愿军战士构建工事、巧妙蔽敌,瞅准时机灵活作战,要勇斗,更要智斗。
激战前夕,战士们的即兴表演,生动彰显了这群“最可爱的人”在严酷战火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关场面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既感动又心疼。那是在铿锵豪迈疾风暴雨的战斗主旋律中,注入了动人心弦的柔美音符。月朗星稀的拂晓,硝烟短暂消散的片刻,那是生死恶战的前夕,偏偏临近中国传统佳节七夕。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我们年轻的战士原本可以在祖国、在家乡,与亲人相聚团圆。他们是否思念家人?是否憧憬过战后的幸福生活?然而又有多少士兵活着回家了呢?写到这里,我曾浮想联翩,但是,美好的幻想抵不过残酷的史实。
遭遇美军3万多发炮弹轮番轰炸、几十辆坦克地毯式碾压,山清水秀的夜月山历经战火满目疮痍,我们的战士接连倒在血泊里。“拼命三郎”排长刘才奋不顾身举起血迹斑斑的手榴弹,班长宋树林抱着直冒火星的冲锋枪一往无前,赵炳寅徒手拿刺刀插向敌人的胸膛……志愿军战士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中,每一幕都让我终生难忘。
记者:为“夜月山英雄班”谱写英雄赞歌,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讲述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血泪往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有什么启示和引领作用?
初见:“夜月山英雄班”这面战旗,同每一面战旗一样,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不同于其他的战旗故事,这篇文章加入了一些抒情内容,使故事更加生动立体,故事里的人物更加鲜活丰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夜月山英雄班”那英勇顽强、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我们所要歌颂和弘扬的主题。把这面战旗的故事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旨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先辈的故事汇聚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一代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奋勇向前。
枪挑美帝元勋师 战地莲花别样红——《百面战旗红》之“二级英雄连”
樊玉莲 叶征 刘普雷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415团1营1连是个红军连队,为秋收起义“莲花一支枪”的传人,战斗作风剽悍,素以敢打硬仗、恶仗闻名,人称红1连。1951年9月初,红1连在抗美援朝战场338.1高地与美军“王牌”骑兵1师7团一个加强连狭路相逢。
9月6日晚7点30分,拔点作战打响。我军一阵猛烈炮火后,红1连在两个加强排配合下,发起攻击。当加强排接近敌铁丝网时,被美军发觉。顿时,双方机枪、手榴弹猛烈对打起来。带领3排从左翼迂回突击的红1连副连长许焕章见状大喊:“同志们,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冲啊!”
美军见此惊慌失措,各种火力一阵乱打。夜暗中,我尖刀班一边躲弹雨,一边往上冲,越过第二道铁丝网。再往前冲,却被一道高1.3米、带着铁蒺藜的屋脊形铁丝网拦住。红1连爆破组两名爆破员中途负伤未能跟上,组长吴振松没有爆破筒。情急之下,他牙咬手掰、枪砸刀劈,竟把铁丝网弄开了一个大口子。
7班班长马忠庆将一颗手榴弹投到美阵地前,利用烟幕掩护,带领尖刀班钻过铁丝网,迅速向美重机枪碉堡快速冲击;战士李盛清被飞来的子弹打掉两颗门牙,他把急救包塞进嘴巴,一边捂着流血不止的嘴,一边继续向前冲;战士姜顺全被子弹击中胸膛,仍捂着伤口高喊:“同志们冲啊!”只见他血洒山梁,一路向前,刚叫了一声“我到山顶了”,就倒在血泊中;老战士石润兴径直扑到碉堡跟前,塞进4个手榴弹,瞬间火光冲天,重机枪阵地被摧毁……
美军急忙调来一个班,子弹急雨般打向尖刀班,两名战士先后倒下。马忠庆腿负了伤,但仍咬紧牙关,在战友掩护下,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掉了美军掩体。
连长于世明带着1排从正面进攻,与美军白刃格斗,撕开了防线口子。1连战士潮水般涌入敌阵,战士苏双保端起机枪向美军猛射;1班班长黄元玉用冲锋枪扫了一梭,打哑了美军重机枪。
占领敌人表面阵地后,3排副排长张连发带领尖刀班搜索残敌,在隐蔽部连续打死6个美军,却被一颗子弹打穿腹部,光荣牺牲。见英雄倒下,8班战士怒火中烧,迅即在许焕章带领下向残余美军发起攻击。
班长龙玉泉、战士黄明全冲进掩蔽部,见两个人高马大的美军,扑上去就与其搏斗,直接用枪托砸死一个,俘虏了另一个。许焕章冲进去高喊:“缴枪不杀!”又从掩蔽部抓出了几个。
经1小时10分钟激战,红1连全歼美军120余人,俘虏12人,缴获多种武器,赢得47军入朝以来强攻美军阵地的首战胜利,创造了我军一个加强连歼灭美军一个加强连的典型范例。美骑1师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无败绩,据说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一手组建的部队,所以号称“开国元勋师”。“莲花一支枪”成功把美“开国元勋师”的加强连挑落马下。
通过审讯俘虏,得知美军开始并不相信中国人有这么厉害,居然以为是化了装的苏军在进攻。消息传开,1连战士纷纷在帽檐里写上“中国人”三个字。
美军战史把中国人始终不退却的原因归结为:“志愿军工事构筑巧妙,火炮射击没有摧毁可怕的掩体阵地,而空袭的效果也不佳,空投的凝固汽油弹和千磅炸弹也无济于事。”但志愿军战史把美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美军步兵战斗力弱,动作迟缓,左顾右盼,不敢突出,表现很畏缩,只要我军发起反冲击,美军步兵就溃逃了。”对比看来,立分高下。
美骑1师不服,决意夺回415团各个高地。红1连依托272高地,坚决抗击。鏖战中,红1连表现骁勇,又取得坚守272高地40余天、打退敌人53次冲锋、毙敌920多人的辉煌战果。战后,红1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
人民军队有力量——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刘普雷
本刊记者 钱敏
1951年9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415团1营1连(以下简称“红1连”)在短短1小时10分钟的时间里,攻占战略要地338.1高地,将号称“开国元勋师”的美骑1师一个加强连挑落马下。之后,红1连还取得坚守272高地40余天的骄人战绩。因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特别讲荣誉,红1连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
随军入朝子弟加入创作团队
令人鼓舞的战绩一方面来源于战士的勇猛,另一方面来源于上级部门指挥有方。1951年9月4日,415团团长李洪杰和政委刘玉堂仔细琢磨作战地图,按照军部“打蛇打七寸”的作战要求,制订了奇袭338.1高地的作战计划。战前,知识分子出身的团政委刘玉堂还亲自给红1连做了动员工作。
《百面战旗红》创作组创作“二级英雄连”红1连《枪挑“开国元勋师”》的文章时,有幸联系到刘玉堂的儿子刘普雷。
“《英雄血战驿谷川》(作者为刘玉堂)和《战斗在临津江东岸》这两册封页泛黄、纸张残旧的书籍,静静地伴我度过了近1个月的时光。数十帧磨损模糊的战地老照片,仿佛与我似曾相识、心照不宣,令我感受到一个个勇士的英魂高天俯视,面对自幼耳熟能详的先辈往事却举笔维艰。”尽管如此,刘普雷仍想方设法为《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提供了大量珍贵素材。
抗美援朝时期,刘普雷与父亲刘玉堂合影。
“我也许是众多笔者中唯一的随军入朝子弟。”采访中,刘普雷向记者发来他和父亲刘玉堂在朝鲜的合影,照片中的他不到两岁,被父亲慈爱地揽在怀里。
军报火线记者亲述当年战况
那时的刘普雷还不记事,为了还原“二级英雄连”更多真实细节,他尝试联系已经96岁高龄的前驱叔叔。令他颇感意外又大为感动的是,仅过了一两天,就收到前驱叔叔满含心血的回忆文章。
前驱是原47军军报火线记者,在他书写的《强攻338.1高地》中,几桩细节精准再现了当年攻坚338.1高地、全歼美骑1师加强连的真实过程。
据前驱回忆,他在前线巡回采访时,恰逢415团奉命秘密出击夺取这个美军制高点,团政委刘玉堂随即向突击队宣布,军首长特地派员来进行临战动员。前驱当时很意外,他感受到勇士们备受鼓舞的昂扬斗志,甚至有战士在黑暗掩体中凑过来划亮火柴,希望看清楚军首长的代表是什么样子!
尖刀排排长张连发与前驱作出征告别时,很果决地握手后抽身而去,在战斗打响后,他冲锋陷阵连端数个敌人永久火力点,最后不幸中弹牺牲。张连发是黑山阻击战的战斗英雄,前驱作为军报记者曾在新兵连体验,在湘西剿匪作战中,他就跟随张连发同吃住同行军。夺取美军高地后,前驱第一时间奔向刚刚插好的英雄战旗,看到定格在冲锋状态的烈士遗体,他泪如雨下。尔后,攻占338.1高地的报道原稿,是前驱返回团部后,立即伏在弹药箱上,一只手举着手电筒,含泪一气呵成写就的。
刘普雷感慨,集中参与写作和捜寻军史资料的过程,让他深刻感受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更体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黑云蔽日压秃山 高地镌刻英杰名——《百面战旗红》之“坚守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
叶征 初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对美军来说,“老秃山”好似一把尖刀插进心脏,直接对其临津江以东阵地和铁原至汉城交通干线构成威胁;对我军来说,“老秃山”若落入敌手,敌军就可以向北俯瞰志愿军上浦坊一线阵地,对整个防线造成极大威胁。
1952年7月初,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3营将在“老秃山”一线坚持月余的1营替换下来,将7连配置在下浦坊北山,8连配置在上浦坊南山,9连配置在文登村做预备队。从军事角度说,都处于“老秃山”作战半径内。
3营进入阵地后,美军的炮火更加猛烈,全营每日落下的炮弹数量超过3000发。仅7连所在的北山阵地,就日落炮弹逾千发。18日凌晨,在美军梅根斯的望远镜中,志愿军阵地上已没有任何生机,于是他下令两个步兵营展开反扑。
然而奇迹出现了!3营9连战士从隐蔽的坑道跃出,一天之内打退了美军15次冲锋。到了傍晚,7连奉命上来替换时,9连140余名官兵只剩下30余人。
222.9东无名高地不大,整个山头只有几平方千米。7连4班经过连续紧张构工,坑道修复了,带掩体的交通沟也做好了。
午夜已过,班长刘佐才与副班长倪祥明沿着山脊登上最高点观察,忽然隐约听见金属与地面撞击的声音,火光里,他们看见黑压压的美军正向山上攀爬。
排长石林河收到消息,立刻率领4班战士,分3个组进入工事。因射程有限,他要求将敌人放进阵地30米内再开火猛打,但这回美军没有撤退的意思,关键时刻,石林河带着战士傅显宗纵身跳出交通沟,抱着冒着青烟的手榴弹扑向美军,轰然几声巨响,他们被火光吞没了……
偷袭没得逞的敌人开始强攻,凌晨5时许,美军越来越多,动用飞机、大炮、坦克,分3路发起疯狂进攻。
4班战士也都豁出去了,激战一个多小时后,美军尸体增加到了几百具。
班长刘佐才已两处负伤,一头昏倒在交通沟里;战士葛方明左手和大腿都负了重伤,他用牙齿咬开手榴弹保险盖,用一只手递给战友……最后,阵地上只有倪祥明、周元德和宋成久3个轻伤的战士还能战斗。此时,美军已经攻到了洞外的交通沟。
倪祥明扒出两颗手榴弹,把其中一个递给周元德。他们刚到洞口,5名美国兵就迎面而来。倪祥明来不及吩咐周元德,扬起手榴弹,纵身一跃,扑向敌人,另外4个美国兵接着扑过来,与倪祥明扭打在一起,两个抓手,两个抱腿。周元德见状,用手榴弹朝着压在倪祥明身上的美国兵脑袋猛击,又使尽力气将倪祥明身上另外两个美国兵打翻。
眼见敌人越来越多,“轰”“轰”两声巨响,倪祥明和周元德先后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当后面的美军逼近坑道时,身负重伤的刘佐才和战士宋成久凭借坑道又打退了美军3次攻击,守住了坑道,在坑道里坚持了7个小时。
1952年8月22日,志愿军政治部授予7连4班“222.9东无名高地一级英雄班”荣誉称号,记集体特等功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4班是唯一一个一级英雄班。
9月初,39军115师在师部驻地,隆重举行了“坚守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命名大会。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给倪祥明烈士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给周元德烈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给班长刘佐才记一等功一次。
让英雄故事成为精神坐标——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屈一平
致力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初见的创作勇气令人敬佩,在两年深耕这一题材之后,她义无反顾地开始参与书写战旗故事。
初见对于每面战旗背后战役的描写,都有着明显的纪实文学追求。在描述“坚守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故事的《老秃山上英雄班》一文中,读者不难看出,从战争准备,到战场布置,再到战斗打响,面对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她力求赋予战争与人物命运的关联性。
无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志愿军大英雄,还是起初不是很成熟的小战士,最后都成长为战争英雄。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有心上人,也有老母亲,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老秃山上英雄班》一文中,想起爹娘的周元德对倪祥明说:“副班长,打完美国佬请你到我家去,我爹娘一定会给你做好吃的,感谢你平日对我的关心!”倪祥明也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说定了,我们要带着荣誉回去!”
写文章也要经历漫长的孕育过程,如同孕育新生命,辛苦煎熬,直至收获呱呱坠地时的喜悦。战旗故事以历史为依据,以事件为主线,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尘封的动人史实,弘扬英雄的战斗精神,通过描绘荣誉战旗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感人事迹,直击抗美援朝战争的万丈风云。
为了更好地呈现、真实地还原每面战旗故事的战斗过程和细节,初见经历了无数个夜以继日,或搜集材料信息,或奋笔疾书,或跟总策划叶征教授讨论文章。
初见介绍,战旗故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篇战旗故事的诞生,都离不开叶征呕心沥血、倾尽所能的指导和逐字逐句的反复推敲修改,篇篇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为了故事的准确性,叶征多方查证,给相关部队打电话,寻找老战士、老战士家属……用叶征的话来说:“写战旗故事,要怀敬畏之心,每一言每一语都要慎而重之,要明白我们不是简单地写故事,而应该让英雄的故事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坐标,让英雄的精神成为一种引领人们勇往直前、继续奋斗、创造辉煌的雄伟力量。”
7 0 年来硝烟散,作家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中说:“不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流着鲜血倒在朝鲜土地上的年轻士兵的身影,是否会如斑斓的彩蝶,留在不再经历战争的人们的记忆里。”对此,初见说,会的,永远会留在每位中国人的心中。
接下来,初见想以战旗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写个人传记。她说:“那样才能让人更加细致详细地了解我们的英雄、记住我们的英雄。”
上甘岭上聚英气 坑道战中立国威——《百面战旗红》之“‘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
欧阳青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2年10月,朝鲜停战谈判陷入僵局,美军为在谈判桌之外获得更多筹码,暗中筹划“摊牌作战”行动,上甘岭战役成为双方“掰手腕”的焦点。
战役期间,志愿军第15军45师与美军7师、韩军2师,反复争夺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敌人一度控制主要阵地。紧急状态下,45师134团3营8连受命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
18日17时30分,8连138人在摸清敌人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后,经过两个多小时,越过美军炮火密集封锁区,以负伤3人、牺牲2人的微小代价,于20时左右进入597.9高地1号坑道。
19日17时,志愿军第45师的反击战打响,8连战士跃上高坡,向敌发起猛烈攻击,很快夺回1号坑道表面阵地。但敌人乘我方尚未站稳,发起猛烈反扑。8连受到东侧敌火力点阻挡,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21岁的战士赖发均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接近地堡时,他攒足力气扑上去,拉响手雷,与地堡中的炮火同归于尽。
20日5时44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上,由于美军一处地堡正卡在我8连主坑道口斜上方,我军攻击再次受阻。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手拎爆破筒冲上去,途中左腿被敌人炮弹齐膝炸断。他拖着伤腿爬行至地堡,杵进机枪眼的爆破筒却总被敌人推出。最终,他用胸膛死死顶住爆破筒,伴随“轰”的一声,他和地堡里的美军一同化作冲天血雨。
天未亮时,8连终于占领了597.9高地主峰。敌人拼命反击,双方激战至21日,8连清点人数,伤员达55人,仅剩15人未负伤。敌我力量悬殊,8连被迫退回1号坑道坚守。
当晚,喜讯传来,134团派遣3营7连96人增援8连。按照上级指示,坚守坑道的所有人员统称8连。此时敌人进攻不成,转而轰炸坑道口,在炮火掩护下将地堡修到坑道附近,并学我军搞起夜间偷袭。8连战士利用炮火间隙果断出击,炸掉敌人地堡,并将敌位置报给炮兵,一轮炮击,把敌人全部消灭在距坑道几十米之外。
23日17时14分,8连在135团5连协助下,对597.9高地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由于5连攻击失利,8连失去策应,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才占领阵地。这时,8连仅剩5人,无法固守,于当夜再次退守1号坑道。
不断主动出击和对敌反击,使8连平均每天要消耗1个班的兵力。上级不断输送补充兵源给8连,可大部分人都牺牲在被封锁的路上。
10月30日,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开始大规模决定性反击,8连战士冲出坑道,攻打东北山梁第1、3号阵地,最终把战旗再次插上上甘岭主峰。
经过两天巩固阵地的战斗,8连于11月1日奉命撤离了坚守14个昼夜的1号坑道。此时,8连仅幸存8人。回撤路上,他们又遭遇美军炮火袭击,牺牲2人。这场战役,8连歼敌1700余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坑道战”奇迹。
毛主席总结1952年秋季作战志愿军的胜利时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1952年12月,8连被志愿军总部荣记集体特等功,被第3兵团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奖旗一面。21岁的战士赖发均,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苗族战士龙世昌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班长崔含弼荣立特等功。
他们是“特功八连黄继光”——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武凤珠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广为人知、也最惨烈悲壮的战事之一。电影《上甘岭》是一代人心中有关抗美援朝的难忘影像记忆,战役中以胸膛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烈士英模。
电影《上甘岭》英雄群体的原型,便是获颁“‘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荣誉战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在8连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1号坑道的14个昼夜中,涌现出舍身炸碉堡的21岁战士赖发均、19岁苗族战士龙世昌等令人振奋又令人心碎的“特功八连黄继光”。
这场战役,在不足半个月时间内,8连战士两次被打光,人数最少时,原本138人的连队仅余5人,在补充数百兵力后,全连仅幸存6人。《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作者欧阳青记录下为这面荣誉战旗献祭的鲜活生命,在他的笔下,人人皆英豪。
“我曾在龙世昌的故乡贵州省铜仁市工作过,对英雄更有一种特殊的敬仰之情!”近期,欧阳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谈及写作过程中最打动心灵的片段:除了两位英烈赖发均、龙世昌的故事,便是8连英勇机智穿越敌方封锁线的场景,“连长开路,指导员殿后,一路跑跑停停走走,几乎全建制成功地摸到了上甘岭主峰阵地”。
书写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何写出新内容,带给读者新感受?欧阳青与合作者叶征教授的思路是,就以纪实手法书写“特功八连”官兵在14天中英勇顽强坚守1号坑道的故事。“8连作为45师最宝贵的本钱,战斗意志最强、战斗作风最硬,在关键时刻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故事的一个个精彩章节,读来荡气回肠。志愿军“坑道战”的作战方法,更是留给人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欧阳青介绍,整个上甘岭战役,便是志愿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与“联合国军”展开的反复争夺。那么,采用“坑道战”赢取胜利,是所处地形使然,还是战略战术得当?
“坑道是固定的,战士是灵活的。”欧阳青分析道,8连在坚守坑道的同时,敢于主动反击,把敌人驱逐在坑道之外,而后又有几个我方连队进入坑道支援;此外,坑道对于有效防御也起到了客观加强和保护作用。“8连有人在阵地在的必胜信心,又有上级的炮火支援和兄弟连队的加入,所以越守越硬、越战越勇,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坑道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运用不只一次。欧阳青介绍,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志愿军第39军117师350团1连6班曾在敌我缓冲区的190.8高地坚守坑道五天五夜,歼敌百余人并安全撤离,首创志愿军“坑道战”范例。
“特功八连”开展的“坑道战”,则以壮烈著称。插在上甘岭主峰的战旗,旗面不足2平方米,却在战役中打出381个大小不一的弹洞;阵地上一根不足1米长的树干中,嵌入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抓一把战斗现场的泥土,能够拨出32粒弹屑……欧阳青写下的这些真实数字,触动人心;每一个数字,都铭记着一位8连战士的顽强坚守、奋勇抗击。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或许仅凭这一组无可比拟的数字,8连便当得起“功勋卓著”4个字。
“创造了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打出了国威军威!”谈及这面荣誉战旗“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内涵,欧阳青说,那便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为了胜利,坚持到底!
铁翼战鹰猎长空 御风逐寇护神州——《百面战旗红》之“英雄中队”
叶征 欧阳青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0年夏秋,美军对朝鲜重点目标肆意滥炸,直逼我境。8月27日,美军机首次越境,先后11架次入侵我辽宁丹东地区扫射轰炸。此后近两个月时间里,美军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屡犯我边,入侵我境达151次。
是可忍孰不可忍!1950年9月底,我华北军区步兵独立第209师由陆军转隶空军,组建空军驱逐第3旅。次月,改编为空3师,下辖7、9飞行团。赵宝桐及僚机范汉章等所在的7中队,隶属于空3师7团3大队。
1951年10月19日,7中队奉命随空3师入朝作战。11月4日,敌机6批共128架发起空袭,7中队5架战机跟随7团机群呼啸而起。在空中,赵宝桐看到,大约6公里外有24架敌机。接到攻击命令后,他瞬间追上美机,却因冲得过猛,一下子冲到敌机中央。
几架敌机围拢过来,赵宝桐猛地闪向斜上方,将敌机射出的炮弹甩在机翼之下。回头一看,4架敌机间露出一个空档,他冲过去咬住一架敌僚机紧追不放,终于把敌机套进瞄准具光环,三炮齐发,打得敌机临空着火。余光一瞟,4架敌机正从尾后偷袭,他一个拉起跃升,避开了敌机的子弹。不久,前方又出现两架敌机,他盯住一架敌机追上去,将敌机稳稳套住,按下炮钮,敌机冒着浓烟向下栽去。
首战告捷,7中队一举击落击伤3架敌机,实现了开门红。
12月2日,美出动8批120余架飞机,准备展开轰炸,空3师首次全师迎战。飞行中,赵宝桐发现了足足20架敌机。他冲上去咬住一架敌机的尾巴,瞄准开炮,这架飞机当即被击中,掉进大海。完成一轮攻击后,赵宝桐发现下方又有两架敌机。他用瞄准光环套住敌人僚机,一按炮钮,几条火舌当即将敌机吞噬。
1952年1月6日又一次战斗打响。范万章发现,2架美机正在偷袭长机组僚机。他紧急报告,得到攻击准许后,适时打出一串炮弹,把偷袭美机驱散,使战友脱险,自己却因此掉队,成了孤零零的单机。
追赶编队途中,突然从云朵下冒出4架敌机,围住范万章,射出一串串炮弹。范万章灵机一动,朝太阳方向飞去,以阳光为掩蔽直冲而下。美机方寸大乱,范万章趁机紧紧咬住最后一架美机,迅速瞄准,猛按炮钮,一串炮弹直接命中,美机坠地爆炸。其余3架美机见势溜之大吉。
范万章继续追赶编队,又发现左前方有4架敌机。他趁敌不备,俯冲下来,一通炮弹将敌长机击落。其余3架美机围着他上下左右翻转,在敌机将要开炮的一刹那,他猛地向左上方闪去,躲过紧贴机身飞过的炮弹,然后绕到美机后上方,把最后面一架僚机打得凌空爆炸。剩下的2架美机乱了方寸,向海上逃窜而去。
这次空战,范万章三战三捷,一举击落敌机3架,首创以少胜多的空战范例。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空3师7团3大队7中队如同涅槃的凤凰,在战争的烈火中冲腾而出,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朝鲜战场天际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全中队5名学飞不过几十小时的飞行员,凭着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勇敢沉着,密切协同,敢打敢拼,创下了空3师中队空战最好成绩,戳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53年3月20日,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空军授予空3师7团3大队7中队“英雄中队”荣誉称号。
“空战之王”,驱赶“美国野心狼”——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武凤珠
战机展翼翱翔,守一片湛蓝,护一国平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身影,时时显现在苍穹,飞旋在阳光之下、云朵之间。
战旗“英雄中队”,是一面授予空军的荣誉战旗。获颁战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3师7团飞行3大队7中队,创造了令美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甚至拒绝上天的骄人战绩。中队长赵宝桐,曾一人击落击伤9架敌机,被战士们誉为“空战之王”。事实上,5名队员个个是精英的7中队和所属空3师,何尝不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空战之王”?
为写作这面战旗的故事,作者之一欧阳青并未过多落笔于某一场战役,而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两位主角——赵宝桐和僚机范万章的空战历程,将英勇个体作为英雄群像的缩影,笔下故事的时间跨度从1950年延伸到1952年。
“7中队的具体战绩,是以骨干飞行员赵宝桐、范万章为主取得的。”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及这一独特写作手法的构思,欧阳青表示,“英雄中队”荣誉的获得,不是依靠一两次战斗就能实现的,而是在一定时间跨度内,通过一系列战斗胜利的积累赢得的。
空中战斗,不像陆地搏斗,有可令读者直观感受的交战场景。如何写出空战的激烈感、紧张感,如何将空战故事写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欧阳青认为,第一次空中战斗、取得第一场胜利的战斗,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文章选材时,也着重选取了这样的战斗故事。
空战形势,瞬息万变。战斗场景写得环环相扣、令人欲罢不能,秘诀还在于对细节的书写。在文章中,欧阳青写赵宝桐驾驶战机“一个半滚冲了过去”“机翼一抖又向高空冲去”,范万章驾驶僚机“以阳光为掩蔽,从万米高空直冲而下”等,精准细致到战斗的某个瞬间、飞机的某个动势,读之场景如在眼前,似乎作者亲历了战事、目睹了战斗,难免令人疑惑:这些细节的真实性是如何考证出的?写作中是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没有艺术加工成分!”欧阳青回答得直截了当。他介绍,战斗细节参考了赵宝桐、范万章的战斗故事记录,叙述文字都是依照飞行动作书写的。“我空军飞行员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战斗特质,反应快,向来敢于决斗,动作快,能够一招制敌。”在他看来,故事中一幕幕真实的战斗场景,反映出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在战斗中锻炼成长,越战越强的英勇历程。
空军之英勇,与陆战部队之英勇,或许有些许不同。战机出击,如鹰猎长空,考验体力、更需机敏,依赖经验、更考技艺。欧阳青却认为,二者也有相通之处,“作战手法可结合空战特点,把陆战经验搬到空中”。他认为,“英雄中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的最大价值在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空军独霸朝鲜战场制空权的现象”。我空军愈战愈勇、屡战屡胜,守望着蓝天静谧,保卫着山河无恙。
“英雄中队”荣誉战旗,彰显着“争第一,争优胜,争先进;见任务就抢,见困难就上,见堡垒就攻,见红旗就扛”的精神。欧阳青对此深有体会:“我空军飞行员不畏强敌,以敢于‘空中拼刺刀’的大无畏精神,与不可一世的美空军飞行员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刀剑相逢勇者胜’,一举戳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火光激水战敌虏 惊涛劈浪镇海关——《百面战旗红》之“智勇侦察排”
张玉龙 叶征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抗美援朝战争,正面战场5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已广为传颂,侧翼战场反登陆作战却鲜为人知。而正是这场持续两年多,惊心动魄、卓有成效的系列对抗行动,挫败了美军代号为“8-52·克拉克”的军事冒险计划,使美扩大战争的阴谋最终破产,保证了朝鲜停战之日的如期到来。
1951年7月,已回国休整几个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重返战场,参与朝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成为我军唯一一支两度入朝作战的陆军建制军。
148师是50军主力。美军二次登陆计划落实后,148师决定由师独立侦察连出马,组成侦察小分队到灰岛设伏,打敌措手不及。任务下给独立侦察连2排1班,由王东荣排长带队。
7月24日,王东荣率领小分队划船登上灰岛。
7月27日,埋伏在最前面的侦察员最先发现了敌一大一小两艘汽船,立即向排长王东荣扔过来小石子,王东荣即令小分队全体做好战斗准备。
大汽船在眼前晃了一下,并未减速,一溜烟向西海岸大和岛南端方向驶去。小汽船甩了个弯,朝灰岛驶过来。随着敌人越来越近,离岸边就剩十几米了,大家都看清楚船上是8个荷枪实弹的南朝鲜匪特。
在敌人进入小分队伏击圈后,十几颗手榴弹瞬间在敌群中炸开。听到灰岛上枪声密集,敌军大汽船调转船头急速前来增援。王东荣命令大家沉住气,不要轻易暴露目标和实力,让敌真假难辨,不敢恋战。
侦察兵们瞬间停止射击,大汽船立刻减速,谨慎靠近。正当其犹豫不决之际,岛上方向突然发出爆豆般的机枪声。敌人立即彻底崩溃,调转船头飞也似地朝公海方向逃去。
此战,我侦察兵潜伏60余小时,交火不到30分钟,毙敌4人,俘虏4人,缴获小汽船1只、卡宾枪4支,执行任务的侦察小分队9名干部战士无一伤亡。
灰岛伏击战规模虽不算大,却传递了我军守岛固岸的坚定信念,给敌人以不小的震慑。之后,148师独立侦察连的侦察兵们以坑道为基地,出色完成了伏击敌军、抓特务、抓捕被击落美机跳伞飞行员等任务。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为彻底掐灭美军二次登陆的恶念,志愿军一手抓备战,一手抓谍战,双管齐下,最终取得了主动权。尤其是在谍战方面,可谓精彩纷呈。通过诱俘美军谍报人员,策反后组成“逆用组”,巧妙地向美军传递了大量假情报,用一连串漂亮的“反间计”组合拳,使美决策层最终确信了志愿军准备充分,登陆作战就是一个巨大陷阱。
1953年8月,朝鲜战争停战一个月后,志愿军总部解除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任务,通报表彰贡献突出的部队,50军148师独立侦察连2排被授予“智勇侦察排”荣誉称号。
持续两年多的“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登陆与反登陆作战准备对抗,是一场战史记载不多却真实存在的重大军事斗争事件,最后以我智胜美军、勇挫强敌谢幕。参与其中的志愿军指战员功高至伟,于无声无息中占尽先机,在棋高一筹上力屈顽虏,打赢了一场没有大规模硝烟、没有大规模机动、没有大规模伤亡的抗登陆战役,化解了重大风险,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铺平了道路。
“智勇侦察排”就是这场宏大博弈中的一个缩影,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牺牲,也罕见热血偾张的情节,但侦察英雄们的确参与创造了历史,可谓智勇双全、实至名归。
设伏歼敌,智勇双全——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张玉龙
张若涵
没有大规模硝烟,没有大规模伤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侧翼战场反登陆作战,化解了敌人扩大战争的阴谋,为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打下坚实基础。在朝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8师独立侦察连2排因在搜集情报、伏击敌特和诱敌造势方面表现突出、战绩非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面荣誉战旗——“智勇侦察排”。近日,笔者访问了描写这面战旗故事的作者之一张玉龙,了解他的创作心路。
笔者:您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这篇作品的创作的?
张玉龙:“智勇侦察排”是“白云山团”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获得的另一个荣誉称号。1951年7月,已回国休整几个月的志愿军50军,换装全套苏式装备,雄赳赳、气昂昂重返战场,参与朝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成为我军唯一一支两度入朝作战的陆军建制军。因为有“白云山团”的写作经验,我对50军的履历比较了解,叶征教授建议我继续写“智勇侦察排”的故事。
笔者:创作过程中最让您触动的点是什么?
张玉龙:不同于我之前参与创作的作品,这篇作品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148师独立侦察连2排的故事。为什么一个侦察排也能获得一面战旗?可以说,“智勇侦察排”是西海岸防御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队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西海岸防御作战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美军幻想将仁川登陆拦腰斩断朝鲜人民军的故伎重演,作为仁川登陆老路的西海岸局势变得紧张起来。战争场面虽然不大,但其重要性和意义却非比寻常——通过“智勇侦察排”等部队的战斗,有效遏制了敌人觊觎朝鲜西海岸的野心,保障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侧翼安全。其中一战,独立侦察连2排1班的侦察兵潜伏60余小时,交火不到30分钟,毙敌4人,俘虏4人,缴获小汽船1只、卡宾枪4支,执行任务的侦察小分队9名官兵无一伤亡。
这篇作品从另一侧面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的风采。文章中描写的战斗过程较好延续了红军时期就经常采用的伏击战战斗模式,充分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已掌握我军作战的精髓。
笔者:您认为创作这篇作品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克服的?
张玉龙:写作这篇作品主要的难点在于相关资料少。持续两年多的“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登陆与反登陆作战准备对抗,是一场战史记载不多却真实存在的重大军事斗争事件。我们进行了多方查找,不过汇总到的可用参考资料仍然非常有限。虽然作战事实非常清楚,但要写成符合《百面战旗红》系列要求的作品,难度很大。叶征教授了解情况后,深思熟虑,大胆开拓思路,决定以“智勇侦察排”为核心,展开描述西海岸防御的历史背景和事实。最终,这篇作品既达到了《百面战旗红》系列作品的要求,又借此填补上了系列作品中对西海岸防御历史事实陈述的空白,很好地解决了创作问题。
笔者:参与创作之后,您对这段故事有什么感想?
张玉龙:在与“联合国军”的博弈中,“智勇侦察排”是志愿军在战场上勇挫强敌的一个缩影。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牺牲,也罕见热血偾张的情节,但侦察英雄们的确参与创造了历史,可谓智勇双全、实至名归。在人民军队的大家庭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胜利,涅槃重生,真正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气吞山河战终局 旌旗似火慰英魂——《百面战旗红》之“二级战斗英雄连”
欧阳青 叶征 孟祥兰
人民周刊网百面战旗红
1953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3周年的日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20团在师炮兵群137门火炮支援下,于当晚7时30分,突然向南朝鲜军第1师防线内的桂湖洞东北198.6高地发起攻击,打响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作战的序幕战。
经过5分钟猛烈的炮火射击,198.6高地上的敌各种障碍物和表面工事被摧毁得七零八落。随后,作为主攻的20团3营8连由29岁的连长王虎元带2排和3排从右,副连长吕宽柱带1排从左,分两路直插198.6高地主峰。
冲锋时,8连突击班两个战士直接往齐腰高的残存环形铁丝网上一扑,朝战友们大喊:“踩着我们过去。”于是,突击班迅速通过障碍,直扑南朝鲜军地堡群。这个勇敢行为,后来成为电影《英雄儿女》的经典镜头。
仅用5分钟时间,8连就冲进198.6高地南朝鲜军交通沟,肃清了表面阵地之敌。接着,王虎元命令各排按照战斗方案,消灭藏在地堡和坑道里的敌人。
在山梁左面,1排战斗小组端上事先绑好手电筒的冲锋枪,顺交通沟向前搜索扫射。每组最前面的一名战士只管射击,后边的战友负责给他压子弹,递换冲锋枪,并投手榴弹。2班战士用手榴弹消灭了4个地堡里的敌人。在山梁右边,原来估计敌人的环形防御工事只有8个地堡,实际上却有17个,且地堡间距仅5至8米,中间还有交通沟互相联系,组成严密火网。这样,3排7、8班在攻击地堡时受阻。王虎元果断命令9班班长郭云亭带人去爆破山梁右侧的地堡群。
郭云亭等3人立即迂回冲进夜幕。不一会儿,地堡群里连续闪了几下火光,紧接着就是一阵阵猛烈的爆炸声,17个地堡全被炸毁。
在8连直扑198.6高地主阵地的同时,9连和1营1连也在负责夺取附近高地。8分钟后,3支突击连全部突入并拿下敌阵地。
这时,王虎元突然发现反斜面出现红色闪烁信号,判断反斜面也有敌军地堡群,迅速调整部署。果然,这是南朝鲜军15团10连连长吴荣焕上尉所率残部在向敌指挥所报告高地已失,要求炮火反击。不久,南朝鲜军58炮兵营进行了20分钟急速射。幸亏王虎元发现及时,我军未遭损失。
26日凌晨3时40分,南朝鲜军开始反扑。8连沉着应战,在天亮前打退了敌人的反扑。
上午8时,在198.6高地方向,敌人连续进行了18次反扑,全被8连指战员打垮。
在美、英军高级指挥官亲自督战下,南朝鲜军又组织从排到营规模向198.6高地反扑。王虎元一边命令战士坚守阵地,用冷枪对付敌人;一边与指挥所联系,请求炮火支援。志愿军的炮火很快就狠狠打了过来。可后来,敌1个排在4辆坦克的掩护下,连续进行了4次反扑。南朝鲜军终于冲上山顶,与我8连展开残酷的白刃格斗。
到11时30分,8连共打退南朝鲜军23次进攻,此时全连仅剩连长王虎元及手下共8人,手中武器所剩无几。这最后8人战至伤痕累累,硬是用刺刀坚守了阵地。在关键时刻,增援部队和支前队赶上来,打垮了敌人在上午的最后一次反扑冲锋。
7月27日,时针指向了零时,万炮轰鸣戛然而止,战场出现死一样的寂静。须臾,阵地里传出阵阵欢呼,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朝鲜半岛终于迎来久违的和平。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新中国卫国之战中,中国人民一雪百年国耻,用顽强与牺牲打出了国威、军威。
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8连“二级战斗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连长王虎元“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欧阳青
本刊记者 钱敏
《终局之战 气壮河山》是《百面战旗红》抗美援朝系列18篇作品的压轴之作,作为执笔人之一,欧阳青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接受了本刊专访。
记者:整理写作这面战旗故事时,令您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欧阳青: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20团3营8连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连队,诞生于抗战初期的1937年9月,最初为山西战动总会文水游击队3支队8连,在晋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历了水马村战斗、大聚会战斗、夏季反“扫荡”战斗等多次战斗。后来,隶属于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为彭绍辉。358旅是光荣的老红军部队,最早是红二军团主体部队,从一开始就跟随贺龙南征北战。1940年改编为晋西北军区独立2旅兼2军分区。8连隶属于独立2旅36团,后来的旅长是名将许光达。解放战争时期,独立2旅于1947年改称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2旅,1949年改称第一野战军第3军7师。1952年入朝前夕,7师改编为国防重装备师,编入第1军序列,番号依然为7师。8连随部队转战晋、绥、陕、甘、宁五省,参加大小战斗36次,在老部队的带领和熏染下,打了不少苦仗、硬仗,成为一支传统优良、作风过硬、敢打善拼、战功卓著的荣誉部队。如果说3营是20团的尖刀营,那么8连又是3营的尖刀连。
最初,这支英雄的志愿军部队竟不被美军誉为最精锐的南朝鲜军第1师放在眼里,后者还自命不凡地频频对7师防区发动夜袭,不仅是正面小规模袭扰,甚至深入侧后进行袭击。但双方经过两个月34次伏击和反袭扰战斗,南朝鲜军第1师大多战败,终于意识到这支新来的志愿军部队并不好惹。于是放弃袭扰,改为防御。
记者:采集信息和写作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难题?
欧阳青:201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100面接受检阅的英雄部队荣誉战旗中,有3个“二级英雄连”。全军英雄部队中“二级英雄连”不少,人们纷纷猜测这3面战旗究竟代表哪3个“二级英雄连”呢?即使根据旗面判断,依照战区推测,还是拿捏不准。
我把旗面上获奖单位的小字拍摄清楚,才总算解开谜团。其中“二级战斗英雄连”这面战旗就是志愿军总部授予本文主角的。后来,连队的战斗故事和历史背景一一被我们挖掘出来,并经过认真创作,最终形成《终局之战 气壮河山》的英雄诗篇。
记者:请谈谈您对这面战旗精神的理解。
欧阳青:和平时期,8连指战员接续传承钢铁般的战斗精神和舍己为人的198.6高地精神,屡立新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8次。我们走进连队荣誉室,看见门厅上方“二级战斗英雄连”的连牌熠熠生辉,室内墙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战旗精神格外醒目。每年新兵入伍、学员报到,第一课就是学习连队的英雄战史,探寻英雄壮举的精神源泉。每逢新老兵入伍离队、执行重大任务出征前,官兵都要在荣誉室观瞻、宣誓、表决心。
现在,“二级战斗英雄连”的战斗序列为东部战区陆军73集团军某旅2营6连,处在对台作战第一线。连队正严阵以待,高呼“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时刻准备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继续擎起198.6高地的精神火炬,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勇往直前,永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