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设计策略研究

2023-09-27赵成臣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9期
关键词:商业空间中庭人流

赵成臣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0 引言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类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集合着多元功能和场景,并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城市中承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商业建筑的多首层设计初衷是为了减少不同的场地高差对建筑人流组织产生的影响,随着商业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倾向于不同形式的“多首层”设计,意在将人流活跃到不同的商业楼层、各个空间点,提升商业空间流量,为商铺带来足够多的客流[1]。“多首层”性质的商业布局模式通过创造更多便于商业人流到达的平层,从而能够更佳便捷直接的进入商业空间内,优化交通动线的效率,提升商业开发价值。

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隔离的同时,却无法割舍对自然的向往,保持与自然的接触是人的本性需求。这种对自然的渴望,促使人类打破建筑的封闭性。而建筑的生态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绿化环境的植入,建筑创作实际上是认识自然价值和对自然特定的反映,亲近或是隔离,利用或是改造,自然永远都是建筑必须面对的最基本要素。在当前低碳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大背景下,以商业开发营收目标为主导的“多首层”设计策略也应注重生态设计,实现低碳节能设计目标的同时提升商业人流室内外环境舒适度。

1 地下层空间

在当前城市用地日渐紧张的发展形势下,地下商业开发已成为商业租售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地下层空间的商业空间环境也是商业开发的一大重点。如今的商业中心中比比皆是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打破巨大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通过运用垂直通高的手法衔接地上地下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另一方面,因为商业空间的一层价格较高,人流量大,通过将负一层首层化可减小地下空间逼仄感,引导人流进入下沉商业,大大提升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地下商业中庭鸟瞰如图1 所示。

图1 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地下商业中庭鸟瞰

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生态性设计应优先注重对其通风环境光环境的改善。下沉广场本身是日光和室外空气流的吸纳区域,连通地上与地下商业的中庭空间是纵向的枢纽,是主要的出风管道。下沉广场和中庭之间衔接的路径既是主要的商业动线,又形成引导性的室内主风道。进、出风口方位关系及接口形式,以及连接两者的商业空间的动线形式,共同构成改善通风环境的主要设计要素[2]。在建筑的整体体型规划上,应注重对夏季室外主导风向的合理组织,形成由室外-下沉广场-商业动线-商业中庭的气流动线,因地制宜,优化室内的通风条件。以广州市天环广场为例,商业整体呈围合式布局,核心区域的是由室外大台阶将人流从地面层逐次导入地下二层的下沉广场空间,有别于传统商业空间相对局促的下沉广场做法,该案例将下沉广场空间作为项目的核心区域来打造,植入了广州“花城”的概念,错动变化的下沉广场边界、放大的双层下沉空间露天广场、结合不同层级的标高的室外绿植、水景,共同打造出丰富的下沉空间生态环境,引导地面人流进入下层商业空间内,营造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建筑融合的生态氛围。广州天环广场下沉广场如图2 所示。

图2 广州天环广场下沉广场

2 地面层商业广场

商业综合体的地面层作为商业价值最大的楼层,地面层的生态设计关乎商业人流的舒适度,生态设计的重点在于对环境要素组织和利用,使建筑受夏季太阳辐射、风速影响尽可能小,减少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从而实现天然采光和通风[3]。建筑在夏季主导风向和主入口布置水体景观,通过气流流动带走热量,调节首层公共空间微气候。

地面层的场地规划是关乎商业能否成功开发运营的核心楼层,生态性设计要考虑到商业开发的设计特点:一方面,商业项目需要解决大量的出地面疏散楼梯、人防楼梯、出地面风口等,在保证商业和下沉广场出入口以及人群流线的基础上需要整合这些设计因素合理规划分区,优化商业地面层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成功的商业项目应把景观作为纽带,衔接商业空间与公众人流,组织景观节点(如水景区、围合式小广场以及成片绿植带),茂密的绿植在夏季提供舒适的阴影区域、合理的建筑体型设计能减少冬季寒冷的北风,改善商业体验。

以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项目为例,商业体量约为6 万方,开放式的城市绿地公园则有4 万余方,其中有接近9 成的商业空间藏身于公园地下,形成峡谷样貌。面向当前社会发展条件和购物心理,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购物地面层,以游览公园的体验需求来进行地面层的景观设计,在树种、高度、颜色搭配上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细致也有粗旷,营造宜人的地面空间,创造城市与自然紧密衔接的公共空间,实现对不利的干扰因素的消隐。通过艺术装置与建筑、城市景观的融合,使项目化身为巨大的开放式展场,实现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渗透。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地面层如图3 所示。

图3 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地面层

3 商业中庭

传统的购物中心空间基本上都是沿上下中通的内向封闭式的连串中庭罗列各色店铺,而消费者游走于有限的内廊选择自己的消费目标。消费者更多的只是被当作纯粹的“消费机器”对待。囿于这一传统商业空间理念及单纯追求实用率的限制,过去一段时间,这类传统的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几乎没有很多的突破[3]。为对抗内部空间的单调而只是在中庭的某些边际所做出微调,及传统的活动中庭的陈列和应季的活动,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消费和休闲质量的要求。

商业中庭的生态性的实现应结合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以重庆光环公园的设计为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尺度室内植物园——沐光森林,设计在商业空间的动线一侧,不仅解决了商业空间与生态植物园之间物理环境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了对于传统封闭式内街中庭商业空间的突破,从而在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突破性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如图4 所示。这个总高42m 的垂直“室内森林”,是西南地区首个购物中心室内的温室植物园,引入了总共有近300 种热带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及生态物种,呈现5 种自然雨林现象。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植物园都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与场景———不仅仅营造了一个与商业动线互相渗透的室内植物园,而且真正实现了森林与零售空间多维度的无缝连接,创造了一个将自然生态融入商业体验的“城市自然共同体”。商业中庭的生态性设计成为结合商场室内与室外商业街的聚焦点和连接点,带动了室内与室外街区的互动[4]。

图4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

4 顶层商业

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面积几乎与整个项目的占地面积相当,所以作为存量空间的众多购物中心或者商业综合体越来越注重对屋面空间的开发利用。一个能够吸引客流的屋顶空间可以为整个项目增加人气,形成客流的“瀑布效应”,提升高层店铺收益。屋顶作为一个脱离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环境,开放性的空间与购物中心封闭的室内空间互补,可以引入许多室内无法承载的功能与业态[5]。通过屋面空间的设计将消费体验多元性与丰富度做大幅度提升,相比于单一的影院和餐饮业态会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

一些商业中心在屋顶打造特色主力店或者主题业态,作为商业规划的延伸;一些项目将会员中心设置在屋顶,形成私密独享的氛围;打造IP 形象、艺术雕塑,成为标志性景观导流至商场顶层。当前更多商业将屋顶空间与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规划空中跑道、儿童游乐设施和休憩场景,以及注入了咖啡节、走秀、市集、展览、派对等年轻化特色活动,“天台节”成了商场活动中的一大特色。

前滩太古里正是顺应当下商业发展潮流,实现屋面空间生态性设计的成功案例。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它采用开放街区式的空间模式,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规划限制下,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人、回归自然的空间体验。项目周边有众多高层建筑,使得太古里的第五立面显得尤为重要。集中规整布置屋顶机电设备,通过立面绿化、机房下沉等设计手法,将屋面空间释放出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屋顶花园,并用一条长达450m 的环形跑道将南北地块串联起来,建筑设计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俯瞰下去,各个单体就像是溪流中被河水日积月累自然冲刷而分开的岩石,南北区通过连桥连接,将木、石、水的自然元素有机融合。前滩太古里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中,打造高渗透性的室内外商业空间,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感,弱化室内外的界线,强调共享商业、休闲生活的理念。上海前滩太古里鸟瞰图如图5 所示。

图5 上海前滩太古里鸟瞰效果

5 结语

生态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多首层”设计,关乎从下沉广场-地面层-屋面层的不同标高层次,也关乎室外广场、空中平台与室内商业中庭的室内外空间界面,涉及商业综合体的全部区域。某商业综合体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某商业综合体效果

商业综合体的生态性设计应当在传统生态建筑定义上做出适当延展,生态性的体现不仅仅是在满足不同气候区和不同人群的生物气候舒适需求前提下减少耗费不可再生能源设备系统的使用强度或者延长不使用这些设备系统的时间,也是创造贴合购物消费人群心理的生态性环境。物理层面成功的生态性设计仅是商业综合体成功开发的一个设计要素,借助生态设计手段,合理组织吸纳引导人流,创造富有吸引力、记忆点的生态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购物空间的舒适度,形成持续的购物品牌效应才能让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得到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中庭人流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
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