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

2023-09-27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党课参考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 高涌智

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发展绘制了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成渝地区协调发展带来了更为强劲的战略牵引力和政策带动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高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共谋“一盘棋”,同心聚力谋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相信在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以更大的影响力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一、成渝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空间战略格局、助推国家政治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的样板工程。

(一)打造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通道和包昆通道的交汇处,是我国建设“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和面向欧亚开放的三大区位优势,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上都是西部地区的“第一梯队”。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通过“以点带面”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并缩小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推动西部地区全域性经济均衡增长。

根据“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理论,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发展较好的大城市与地区(快马)带动周边落后地区(慢马),最终能够实现趋同发展。一方面,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两者协同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和广大中小城镇农村共同发展,在西部地区内部形成快马拉慢马、慢马追快马的“微观”发展格局,逐步破解区域内部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西部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而自身的产业却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西部地区集聚,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空间布局由沿海开放的黄金海岸一条边、江海联动的T 字形布局,逐步向多极支撑、中部崛起、陆海统筹的格局演进。对内来看,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近年来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态势。对外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起点,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汇合点。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内需,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我国构建起东南西北四个增长极,形成菱形结构的经济格局,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三)筑牢国家政治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从国外来看,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政治和贸易摩擦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动辄对别的国家施行经贸金融制裁、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当前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持续加息抑制了民众的消费需求,我国出口增速面临持续下滑的风险,沿海许多出口企业经营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国内来看,自受疫情冲击以来,居民消费信心有所下滑,造成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低迷,制约了内部经济的循环畅通。因此,外需不振和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原和西藏、云南的重要枢纽,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是托举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性区域。新时代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会有效扩大我国区域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的战略纵深,扩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回旋调整空间和发展韧性,对有效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不定的挑战、抵御国际金融贸易风险、保障经济和民生福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能起到“压舱石”作用。

(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

长期以来,在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主导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的,那么在“GDP锦标赛”的竞争模式以及财政压力下,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干预。纵观全国,长期以来行政区与经济区高度同构,甚至“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经济循环堵点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阻碍了经济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性、支撑性重大改革任务,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成渝地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有助于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自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来,川渝两省市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验田”,在构建“不破行政隶属、破除行政壁垒”的跨省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协同服务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全国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合力推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具体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正在川渝大地徐徐展开。

(一)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升

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坚持“川渝一盘棋”,不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即使在受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步伐也未曾停滞,且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2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9 年的6.3%提升至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2%,比上年增长3%。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44.12 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916.46 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从经济结构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2022年成渝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469.5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3%,比上年增长4.2%,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890.58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2%,比上年增长3.8%,与全国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227.86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5%,比上年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为8.3:38.5:53.2,第二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本市场正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3家,其中的11家上市公司市值进入行业TOP20,2022年新增的上市公司中,超七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的协同成效显著

近年来,成渝地区围绕“两中心两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竞争与合作、集聚与辐射的关系,摒弃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与制度藩篱,从竞争不断走向协同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川渝两地联合实施的重大项目数量不断上升,且成果丰硕。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至2022年,重庆、四川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分别为31 个、67 个、160 个,投资总额分别为5563亿元、1.57万亿元、2.04万亿元。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是长期制约川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协同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067.6亿元,区域贯通、市域互通、要素畅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正在川渝两地加快形成。其中,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行,成渝中线高铁、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全面开工,建成及在建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1 个。同时,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四川达州金垭机场已正式通航。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一期。图:雷键

从协同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来看,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协同创新全面提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最大“外部性”,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产生了“1+1>2”的整合效应。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迄今已引进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33 个,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集聚院士23 名、国家级人才超300 名、研发人员达2.5 万人。

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在技术联合攻关方面,共同突破核心技术项目115项。其中,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在四川绵阳落成,标志着我国正式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 装置在四川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为中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揭牌,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用于精准健康研究与数据共享的千万量级资源库首期项目正式投用。此外,不断落地的“首个”“国家级”重大科创科技基础设施,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策源地初具雏形。

(三)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改革开放高地”。近年来,川渝两地以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四川创新设立了13 个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重庆设立了10个联动创新区,在川渝大地上形成了6个自贸片区引领,23个先行区联动区协同跟进的开放雁阵。

同时,为高水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贸易投资便利化,川渝协同推进“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它是聚焦两地企业跨区域办理电子口岸业务的迫切需求,联合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重庆市分行共同推出的一项海关监管创新举措。自该项创新举措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已设置37个受理点,服务企业7000余家,累计办理业务逾万次,办理时长压缩三分之二,降本增效显著,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切实给企业办理业务提供了便利。

此外,川渝以中欧班列(成渝)为重点,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三年多来,中欧班列(成渝)成绩显著。据统计,中欧班列(成渝)运行线路现已拓展近40条,辐射亚欧超100个城市,把我国内陆与欧洲中心腹地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了辐射欧亚、串联东盟、多向互联的国际流通体系,打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效大通道。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共谋一盘棋,累计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近100项,川渝两地生态环境协同已见成效,正朝着“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一共同目标不断迈进。三年多来,川渝两地不断强化规划引领,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任务,共同立法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前完成1.5万余艘渔船、近2.7万名渔民退捕上岸,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筑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持续保持为优,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四川20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

此外,川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2022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2天,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川渝两地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好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重要进展

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所需的基本社会条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促进川渝两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三年多来,川渝两地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便利化,共创开放共享、协同共建的一流营商环境。目前,“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 项,涵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市场主体1151.13万户,同比增长7.8%。西南财经大学民生指数研发中心的报告显示,2022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生满意度总指数为79.4,较2021 年上升2.9 个百分点。其中,居民生计、公共服务、民生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较2021 年分别上升2.4、3.7、0.8、4.9个百分点。

三、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年多来,川渝两地在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展望未来,川渝两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引,推动成渝区域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一)进一步强化双核联动协同发展

成都和重庆均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在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关研究发现,由于双核城市在规模和能量上不相上下,地域上相邻,区域经济空间活动复杂多变,使得两地的竞争不可避免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自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来,成渝地区通过建立较为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基于行政区划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短板,目前区域之间还存在低水平的竞争甚至过度竞争。因此,处理好重庆、成都这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对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和成都作为双核城市,要以良性竞争强化双核联动协同发展,同时要发挥协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一是要通过加强中央层面的统筹领导,着力推动两地产业链区域布局优化调整,逐步摆脱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与资源错配。二是要推进重庆与成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摒弃“各扫门前雪”的保守思维,把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作为重大改革任务,尽快取得更多突破。三是要就重大问题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在具体政策制定上充分吸纳企业家和群众意见,以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增强政策的有机协同性。四是两地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要注重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培育自身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核心实力,以带动各自周边城市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成渝地区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合作。一是要协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好两地产业供需信息线上对接平台,促进生态共建、要素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互通,促进上下游不同环节形成更好的市场配套和供需关系,形成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对接,比如成都中心城区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应重点发展产业链高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区域内的其他城市由于具有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应对口承接成渝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由此促进中间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由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改变当前“两头强,中间弱”的产业分布格局。三是要紧跟国际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领域协同合作,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12月12日拍摄的成资渝高速公路。图:刘坤/新华社

(三)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研究发现,区域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显著提高经济联系的强度。三年多来,成渝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除成渝主轴沿线交通网络建设比较发达之外,其他区域交通设施仍不够健全。另外,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铁路和公路面积密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外运输通道畅通性也有待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外畅、内联,加快构建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一是要在“内畅”上下功夫。成渝地区要共同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不断推进交界地区的道路设施互联互通,对于交通不联通的城市应进一步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打通城市中的断头路、T形路,提高道路通达性。二是要在“外联”上下功夫。要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向东强化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融入亚欧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战略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

(四)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川渝地缘相亲、民俗相通、文化相融。三年多来,在川渝携手推动下,巴蜀文化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极大带动了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成都和重庆包容的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落户就业,区域发展变得更有动力。但基于行政区划运行的“行政区经济”往往追求本区域利益最大化,与旅游“行万里路”的流动性、跨区域性需求不符,使得目前两地的文化合作力度仍显不足。而文化产业要走得更远,客观上要求加强两地的协同合作。因此,有必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两地要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和“巴蜀一家亲”理念,深入探索文旅跨省协同发展新模式,可成立“川渝文化发展共同体”,以“双城”不同的文化特色为主题,进行统筹编制、科学规划,同时要加快建立川渝两地共建文化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案件协查协办和旅游联合应急救援机制,逐步探索文化和旅游资源集聚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另外,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消费新趋势,推动文旅与金融合作、与科技融合,创新开展文旅品牌联合营销,协同拓展文旅新项目、新业态、新体验,打造出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推动成都、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的样板工程?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推进成渝区域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进“首博”,观“双城”——18世纪的北京与东京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