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画结合创作”在儿童音乐启蒙中的实践
——以作品《耗儿歌》和《火车》的创作为例
2023-09-27曹慧琳
□曹慧琳/文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合了绘画、音乐、电影、摄影、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动画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调动观者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使观者产生联觉效应,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有更好的视听体验。儿童的音乐启蒙也可以通过动画音乐来实现,动画音乐作品能够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视化。观看艺术加工过的动画音乐作品,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提高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力。本文致力于研究“音画结合创作”在儿童音乐启蒙中的实践应用,通过探讨“音画结合创作”对于儿童音乐启蒙的具体实施对策,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
1 “音画结合创作”概念界定
1.1 关于“动画音乐”
1.1.1 概念
动画音乐在《电影艺术词典》中被定义为“为动画片或其他片种的动画段落所创作的音乐”[5],是音乐与动画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常常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氛围、促进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在动画音乐中,音乐创编与动画制作紧密联系,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通过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动作、场景环境、角色活动状态等方面直观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1.1.2 本文界定
根据音乐中有无歌词为鉴定,将动画音乐分为无歌词的纯音乐以及有歌词的歌曲,无歌词的纯音乐主要有主题音乐、场景音乐等种类,没有了歌词的导向作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动画音乐作品时更侧重于观看动画的内容,有利于引发观众对动画音乐进行思考。有歌词的歌曲主要有主题曲、插曲、片尾曲等种类,有歌词的动画音乐作品指向性较强,创作者能够通过歌词表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有助于观众理解作品。本文所指的动画音乐主要为有歌词的音画结合作品。
1.2 关于“音画结合创作”
“音画结合创作”是指由音乐创编与动画制作相结合的动画音乐,即动画中音乐与美术部分的创作。音乐创编是运用音乐宿主软件对歌曲进行编配及后期混音,而动画制作是指运用多媒体创作和电脑动画程序软件、在线电脑图形编辑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等动画制作软件,根据分镜画面制作出动画所需的运动物件并进行剪辑加工。
2 “音画结合创作”在儿童音乐启蒙中的实施对策
2.1 作品简介
作品《耗儿歌》《火车》节选自《女声合唱教材》。该作品集收集了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民歌童谣,大部分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1)《耗儿歌》是一首用四川方言演唱的四川省仪陇地区的民歌。歌曲拍子为四二拍,速度为中速,调式为A徵五声调式,结构为一段体,共有三段歌词。
(2)《火车》是一首美国歌曲,由廖乃雄先生进行中文译配。歌曲拍子为四四拍,速度为快速,调式为D大调,结构为一段体,共有三段歌词。
2.2 拟达到的目的
首先,对这两首歌曲进行音乐创编,编写和声、织体,并且完成歌曲的录制、混音及后期制作;其次,研究歌曲中的音高、歌词、节奏、背景故事与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动作、场景图画、整体色调、动画剧情之间的联系,制作出与歌曲内容相符合,能够激发儿童联觉想象的动画音乐作品,并运用在儿童音乐启蒙的具体实践当中。
2.3 创作理念
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将民族元素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让儿童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在之后的课程中融入相关思政内容,以提高儿童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运用交叉学科的互补优势,将音乐知识穿插进动画内容中,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可视化、简单化。
2.3.1 音乐方面
(1)在歌曲的选用及创作方面:选用民族调式的歌曲或者选用以民族调式创作作为基本的创作理念的歌曲。其中作品《耗儿歌》为G徵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民间音乐中,是常见的民族调式之一。运用民族调式是向儿童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2)在器乐的编配方面:二胡作为中国传统的擦弦乐器,具有中国器乐独特的音色。将二胡的音色运用至歌曲的编配中,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元素。二胡的运用,不仅能增强歌曲的民族性和亲和力,还能使歌曲深入人心、具有表现力,赋予歌曲独特的民族风味,激发观者的民族自豪感[4]。
2.3.2 美术方面
动画中服饰的设计主要包含了四川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图案纹样、民族饰品等特色,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动画人物身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一方面支撑着动画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的艺术美感。以动画音乐为媒介,引导儿童主动了解民族服饰,给儿童讲解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让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得到传播,让充满特色的民族服饰走入儿童的视野,从而激发出儿童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提高儿童对民族服饰的审美能力,使民族服饰得以发挥其文化价值,旨在通过动画中人物的民族服饰传递民族文化[2]。(如图1)
图1 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2.4 具体实施对策
(1)旋律设计:在旋律的设计上,通过动画来展示音程的距离。音程指的是两个音级在音高上的相互关系,即两个音在音高上的距离[1]。学前儿童难以把握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因为儿童的听觉不太准确,所以当他们遇到音高距离较远的音程时容易出现走音的情况。笔者认为在音画结合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音程的距离通过视觉画面展现出来,以达到辅助儿童掌握歌曲旋律音高的目的。
作品《火车》中的教学重难点是四度音程的跳进,四度音程属于跳进音程,这类音程对于儿童来说音高距离远、模唱难度高,是这首歌教唱的难点。笔者在此处的动画设计中,用人物“往前跨越四级台阶”的动画来表示四度音程的距离,以人物跨步的动作来凸显出跳进音程在视觉上的距离。(如图2)
图2 四度音程的视觉距离
作品《耗儿歌》中的音程均为级进音程。三度以及三度以下、包括同音重复在内的音程称为级进音程,这类音程的音高距离近、模唱难度低。笔者在此处的动画设计中,用人物“往前跨越一级台阶”的动画来表示二度的距离,通过人物往上爬了一级台阶凸显出级进音程在视觉上的距离。(如图3)
图3 二度音程的视觉距离
(2)节奏设计: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反复、规律的轻重反复和各种变化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听觉心理感觉。复杂的节奏对于儿童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涉及附点、切分等这类不等分的节奏型,儿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很难把握。在“音画结合创作”中通过动画直观地表现出人物的动作律动,即,观众可以一方面从视觉上观察人物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从听觉上感受人物动作与音乐节奏律动统一。二者相结合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节奏型,也能使动画音乐整体上更加协调。
作品《火车》中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附点节奏型的把握。根据附点的节奏律动,笔者将此处的动画设计为人物在行走过程中遇到了一处障碍物后,发出蓄力往前跳来跨越障碍物的动作。通过观察人物跳跃时重心的转移,可以发现人物在跳跃前身体稍微往后仰,此时的重心在后腿上,完成跳跃动作后人物的身体往前倾,重心从后腿转移到了前腿上。这一系列动作与附点节奏的律动相对应,即重心转移至后腿时节奏对应八分附点音符,重心转移到前腿后节奏对应十六分音符。此处动画设计旨在通过重心的转移让儿童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地看到“一拍附点”的节拍律动。(如图4)
图4 一拍附点节奏的视觉效果
作品《耗儿歌》中的教学重难点是对于切分节奏型的把握。切分节奏是旋律在进行当中,改变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而出现的节奏变化。笔者将动画设计为人物律动与小切分的节奏律动相对应,将人物的动作设计为“蹲-站-蹲”,即儿童可以通过在动画中观察人物蹲下和站立的姿势直观地感受到小切分节奏“短-长-短”的节拍律动。(如图5)
图5 小切分节奏的视觉效果
(3)调式色彩设计:调式主要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中国常用的五声、六声、七声等以“宫、商、角、徵、羽”为主音的调式,第二种是西方常用的大调式和小调式。中国的五声音阶由于其变化比较微妙,难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以“宫、商、角、徵、羽”为主音所构成的各不相同的调式风格,而西方的大、小调式由于二者截然不同的听觉效果,可以很直观地在动画中展示出两者的不同。
大调的听觉效果是明亮的,对应的是温暖、热烈的颜色[3],而小调则相反,对应的是清冷、幽静的颜色,所以从画面颜色的搭配上就能够明显地感受出大调独特的听觉效果。作品《火车》为D大调,歌曲曲风欢快明朗,笔者设计其动画画面以红色、绿色、黄色等暖色调为主。(如图6)
图6 音量强弱与物体远近的关系
(4)强弱设计:音的强弱就是声音的大小,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大小范围(振幅)来决定的。作为音乐的四要素之一,强弱能够形成有规律的节奏、节拍重音,产生音乐的基本律动。音的强弱与动画结合起来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联想效果。例如,音的强弱可以与物体的大小结合起来,音量强则物体的质量大、音量弱则物体的质量小;也可以与距离物体的远近相结合,音量强时距离物体较近、音量弱则距离物体较远。笔者在音画结合创作中运用了音的强弱来表现物体之间距离的远近关系。作品《火车》中的音乐创编部分,笔者运用电子合成器音色来模拟火车车轱辘行驶的声音,此处的强弱变化为“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动画部分设计为火车从远到近,再从近到远,利用了动画中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关系以及音乐中“由强到弱、由弱到强”两次音量上的变化。(如图6)
3 “音画结合创作”对儿童音乐启蒙的意义
3.1 增强民族自豪感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让儿童了解民族调式的音阶结构,进而正确理解并学会演唱调式音阶。其次,在动画人物服饰上体现中国传统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向儿童展现我国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让儿童欣赏和学习有民族元素的动画音乐作品,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为儿童营造出学习民族文化的艺术氛围,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3.2 帮助儿童理解相关音乐知识
音画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是让儿童可以结合音乐的律动直观地看到动作发生的整个过程,并运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运用动画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辅助儿童理解音乐中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部分,为儿童学习音乐知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3 提高学习效率
动画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充分运用联觉效应使人对所看到的图像和听到的声音进行解读和加工,把聆听和观看两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欣赏音乐。这种拥有画面感的学习形式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受到很多儿童的喜爱。动画音乐的运用使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更加有效,从而提高了儿童学习音乐的效率。
4 结语
随着影视动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动画音乐已成为动画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音乐中,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给观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宣泄渠道,而动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可以给观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让观者在心灵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大多数的儿童都喜欢音乐和动画,尤其是对于低龄段的儿童而言,以音乐和动画作为主要要素的音画结合作品更容易被这一群体所接受,在音乐启蒙实践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适当引入音画结合作品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发挥出音画结合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易于传唱、文化价值高、受众群体广等优势,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音乐。本文通过《耗儿歌》和《火车》两个作品,从音乐创编和动画制作的角度,运用动画独有的可视化特点,对儿童音乐启蒙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探讨,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创作过程的实践探究,能为该类型的音乐、美术创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