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名的十大文化脉系

2023-09-27杨达王拯

档案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名县书院文化

杨达 王拯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自春秋时期的卫国五鹿城起,大名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成为阳平郡治所起,有近1700年的区域中心史。曾三为国都、七为陪都,十一次为省级治所、十四次为地市级治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脉系。经认真梳理归纳,笔者认为,大名主要存在以下十大文化脉系:

一是衙署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大名的衙署是最全的,全国鲜有城市能比。国都、陪都的百官衙署或留守司衙署,省级治所、市级治所、县级治所衙署,乃至户部分司、巡检司衙署、县主簿衙署等,应有尽有,主要集中在地下地上两座城内,并出现了“一城多衙”现象。地下衙署保存完好。地下衙署即大名府故城,以今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御营村、大街村为核心,辐射周边的部分乡村。主要有唐朝周长八十里的魏州罗城(五代时期的东京兴唐府、邺都),北宋周长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的北京大名府城,以及分布在城内的中央部门、省级治所、地市治所、附郭县衙署以及都督府,节度使、天雄军、总管府衙署等,民间有“七十二衙门”之说。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河齐发的一场大水,将这座故城一次性掩埋于泥沙之下,其下面的衙署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唐宋以来的城池、宫殿及衙署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些衙署的规模和建筑布局等,在二十四史中的相关篇章均有相应的记载,可按图索骥,相互印证。地上衙署主要位于今大名县县城中的明清大名府城内,是明建文三年(1401年)原大名府城水毀后迁建的,周长九里,虽没有地下大名府故城的衙署建筑丰富,但却也有清初的三省总督府、直隶总督府、直隶巡抚衙署遗址,明清之后的大名府署、兵备道署、总兵署、镇守使署,以及作为附郭的大名县署、元城县署遗址等,2014年7月,大名县被评为河北省第七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在大名县下辖的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金滩镇,还有清朝时期设立的户部分司、小滩巡检司、元城县主簿等衙署。这些,在相关史书和明·正德《大名府志》、清·咸丰《大名府志》《元城县志》《大名县志》等地方志书中,均有相应的记载,甚至还有详尽的《大名府署图》《大名道署图》《大名镇署图》等。随着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逐渐重视,2010年以来,大名县已修复了周长九里的明大名府城墙,东、西、北城楼,以及环境优美的护城河等,随着大名县将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并深入推进,那些已成为遗址的各级衙署有望逐步复建,使大名的衙署文化不仅在史志书籍中找得到,在相关影视作品中看得见,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摸得着,真正实现“一地观多衙,大名景最佳”的良好效果。

二是名人文化。大名长期处于区域中心的独特位置,汇聚哺育了总量份量均十分夺目的“名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名人又分主籍名人、客籍名人和慕名到大名游玩而留下千古名篇的名人。主籍人物彪炳千秋。战国时期,今大名县束馆镇人孙武的后人孙膑,两次围魏救赵,并在故乡马陵道射杀庞涓,留下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西汉时期,以王政君、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出了九候五大司马、两位皇后和一代帝王,显赫一时;西晋时期,今大名县束馆镇人束皙,整理校注《竹书纪年》,掀开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那段历史;唐代郭元振镇守西陲,封公拜相。殿中侍御史、命理祖师李虚中,首开四柱预测,开八字预测新篇;北宋潘美,开疆拓土,南征北战,支撑王朝河山;谏官刘安世不畏权势,弹劾贪官,铮铮铁骨,弘扬廉吏清风;明清父子首辅成基命、成克巩,两部尚书刘遵宪,阁老黄立极名震朝野,堪为匡扶江山股肱。明清以降,更是先贤如云,为民族的独立和振兴留下了血气贲张的一幕。如我党早期女革命家郭隆真,红军师长柴鸿儒,民族学家杨堃等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三位同期担任省委书记的大名人岳岐峰、赵富林、田成平等。客籍人物千古留名。东汉时期,孔融的父亲孔宙任元城县令时,留下“孔融让梨”的故事;唐朝时期,狄仁杰任魏州刺史,佳话至今传诵。田承嗣藩镇割据,刀光剑影,气吞万里,演绎风云激荡。田弘正拨乱反正,维护中央,父子尽忠,成就两代美名。北宋时期,韩琦、吕夷简、寇准、包拯主政大名,从此登上政治峰巅。苏辙、黄庭坚,大名居官,留下千古美谈。著名游客流光溢彩。春秋时期,周穆王三舍菹台、游五鹿,东土山声名远播;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高适畅游魏郡,写下千古诗篇。

三是红色文化。20世纪初,直隶七师是直南革命策源地,在建党之初就点燃了革命烽火。当时的直隶省南部,包括现在鲁西、豫北部分县市的早期共产党人,都是在直隶七师接受革命教育,然后到各地建立党组织,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拉起了革命的红色帷幕。王从吾等一大批高级干部曾先后到这里指导革命工作。抗战时期,邓小平到善乐营(今大名县营镇乡东营村)主持会议,号召各县抗日组织奋起抗日。卫东一带是红色根据地,号称“小太行”,走出了大批军政界高级将领。五女师培养了一批现代女性,打破封建枷锁,在漫漫长夜里撒播火种,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大名县还走出了李大磊、赵北源、裴志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如今,大名县的直隶七师纪念馆、郭隆真故居纪念馆等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豫剧《郭隆真》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碑刻文化。大名县遗存的碑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均居河北省首位,仅保存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的碑刻就达200余通,是大名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其中的五礼记碑为国内最大古石碑;朱熹写经碑笔法遒劲,让人体会到什么是力透纸背;国家一级文物何弘敬墓志,为唐代墓志所罕见。马文操神道碑、重修束公祠堂碑、赵孟頫书《金刚经》石刻等,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保存于馆外的狄仁杰祠堂碑、罗让神道碑等,将大名的碑刻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实物状态的碑刻,与《大名府志》《大名县志》《元城县志》等记载的碑刻原文相互印证、交相呼应,形成了绚烂多彩的碑刻文化。

五是运河文化。隋唐大运河是贯通大江南北的黄金水道,成就了沿岸一串串人文节点。今大名县属隋唐运河永济渠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舟楫繁忙、枢縠中原的大都市。唐代更是魏州治所、河北道驻地,尽显盛唐雄风。唐代后期藩镇文化鼎盛,魏博文化独领风骚,开运河文化新风。北宋仍为运河雄镇,并升格为北京大名府,是东京汴梁的陪都,不仅哺育了柳开、刘筠、潘美等一代文豪武将,而且还成就了五礼记碑,推动了震古烁今碑刻文化的形成。运河还带动了金滩镇、龙王庙镇、艾家口镇 (今大名镇南关一带)、营镇的兴盛,沿岸古镇市幌如云,商贾云集。至今,大名境域仍保存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如金滩镇的明代山陕会馆、元末清真寺,龙王庙镇的石灰窑和龙王庙旧址等。

六是饮食文化。大名长期作为区域中心,聚了天南海北的珍馔美食,饮食文化颇为讲究。唐朝时期的宫廷御酒魏州滴溜在《镜花缘》中崭露头角;北宋陪都时期的大名府百花醋、黄鱼白豆腐、八珍烧肥肚蜚声中外;清代末年的“二五八”远近闻名,被选入邯郸十大名小吃之列。小磨香油遍天下,花生加工特色鲜。大名小吃种类繁多,别具特色,有“吃在大名,一月小吃不重样”之说。仅饼类就有芝麻焦烧饼、束馆鸡窝烧饼、发面烧饼、面丝饼、油酥火烧等十几个门类。民间的气布袋、豆腐丝、豆腐干、豆沫等琳琅满目。清真南关肉饼、饸饹、烧麦、五香酱牛肉、羊白、馓、粘壮馍等小吃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大名酒文化中的“清满端敬同”被收入县志,塑造了大名人热情好客、性情豪壮的遗风,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是民俗文化。长期以来,大名城内多达官显贵,闲情雅趣,花样百出。民间百姓丰年祈福,或为了谋生靠手艺行走江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大名草编超凡脱俗、造型奇特,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民间传说、布老虎、泥塑、柳编、风筝、烟火故事、木版画、掐辫子等古色古香的民间文化闪耀在村村寨寨,成就了142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由于大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区域中心优势,营造了人才汇聚,文化多源的深厚底蕴。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五教并存,境内的汉族和十三个少数民族和睦共荣,进一步形成了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局面。

八是武術文化。大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只有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且大名长时期为水陆交通要冲、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集散中心,成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掌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众多英雄豪杰和武林高手云集于此,各类拳种技法在此碰撞、融汇,并孕育出新的拳种和技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名武术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今大名县的武术多达50余种,有查拳、滑拳、炮拳、腿拳、燕青拳、奇门拳(源于玉麒麟拳)、少林拳、陈香拳、二郎拳、大杆子拳、短拳、醉八仙、关夫子阳拳、挂拳、秀妮腿拳、六八步拳、梅花拳、形意拳、八卦掌、龙虎拳(通臂长拳)、鹰爪拳、螳螂拳、西洋掌、陈式太极拳、洪拳、佛汉拳、意拳(中华混元功)、中华玄武道(麒麟玄空拳)、跆拳道、柔道等,其中大名佛汉拳、二郎拳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多时近10万人,武术馆(校) 多时达20 余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名玉麒麟武术院、河北大名少林弟子武术院、大名县天龙武术院、神龙武馆等。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大名县为全国武术之乡,同年 12 月在重庆市进行命名表彰。

九是水浒文化。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有六个大名人,分别是河北玉麒麟卢俊义、急先锋索超、浪子燕青、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石将军石勇;两个在大名府为官,分别是青面兽杨志和大刀关胜,杨志被梁中书破格提拔为大名府管军提辖使,关胜在征方腊得胜还朝后被宋徽宗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大量的章节写到大名府,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涉及或提到大名府的就有十九回,四万余字,一个个与大名有关的故事成就了大名县的水浒文化。如《时迁大闹大名府》《攻打大名府》《智赚卢俊义》《翠云楼》等故事,妇孺皆知,广为流传。游客来大名,总要谈及《水浒传》,在玉麒麟卢俊义的家乡寻找水浒遗痕。可以说大名府借《水浒传》扬名,《水浒传》因大名府精彩。

十是书院文化。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有别于科举制度,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 明清书院更多。大名作为老区域中心,自然文化传承也独领风骚。大名的书院始建于北宋末年,明清时期,更加兴盛,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名兵备道刘秉鉴创办的元城书院存续达124年;明嘉靖(1522—1566)年间,大名县知县宋湘创办了应龙书院;明万历(1573—1620年)间,大名县知县章正创办了洹阳书院;清康熙十年(1671年),大名府知府周邦彬创办的天雄书院存续达154年;道光五年(1825年),大名兵备道林培厚增修改创的大名书院存续达78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元城县知县吴大镛创办的贵乡书院存续32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下转05页)(上接19页)名县知县姚定元创办的广晋书院存续16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下令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名书院改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贵乡书院改为元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广晋书院改为大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从而全部进入了国民教育系列。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均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来,除承担原书院部分职能的官方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外,具有古代书院性质的民间历史文化研究或学术性研究的各种研究会、学会或协会,在大名县持续存在和发展,有的干脆以书院命名,形成了大名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较著名的有研究和传播大名历史文化的魏州文化研究会、魏州书院等,研究和传播诗书画艺术的大名县诗词学会、天雄诗社、大名诗社、大名县书法协会、大名县书画协会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书院”及其所聚拢的研究人员,在默默地为大名的区域文化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大名历史上为冀鲁豫交界区域中心达1700余年,积累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从中梳理出的大名十大文化脉系充分证明,大名的文化旅游发展优势不仅在古迹盛貌、风景如画,而且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才。

作者单位:大名县府城文化旅游公司

猜你喜欢

大名县书院文化
大名县人民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协作揭牌仪式举行
河北大名县马拉松协会成立大会在魏州学校圆满成功召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朵云书院黄岩店
谁远谁近?
白鹿洞书院记
大名县政协开展“我为大名超常发展建功立业”活动
大名县政协召开“十三五”规划专题协商座谈会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