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基于数字赋能的调节作用
2023-09-25张笑寒鲁诗涵
张笑寒 鲁诗涵
作为农业大国,高质量发展正成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其中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及同步实现农业强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2020 年1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在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
当前中国的农业女性化特征日益突出,女性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受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农村中大量男性进城务工,而多数女性则选择留守在家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男性劳动力就业率达79.4%,而女性仅为58.8%,较男性低20.6%。[1]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女性存在较大的劳动供给潜力。提高农村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能否带动农业增产和农户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大理论命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虽未明确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但一些学者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等做出了相关研究。帕尔维兹(Parviz)指出,根据环境状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特色生产,能为发展绿色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2]瑞噶罗德(Reganold)等认为有机农业系统可创造出更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3]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以质量为导向的思路已达成共识,学术界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迅速增多,除了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义、问题和对策等,如何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研究的一大热点。王晓鸿和赵晓菲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关系进行了测度;[4]刘涛和杜思梦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构建了综合指标体系来测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5]另有学者们探讨了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钟真等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能够调节农业结构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6]周鹏飞等认为,农旅融合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7]但这些文献大多从社会、经济、制度等视角展开研究,而从女性劳动参与这一性别视角探析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几乎空白。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深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水平,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正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恩格斯提出:“女性的解放,只有女性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8]158妇女在农业社会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家务管理、生产经营、致富脱贫、收入增长以及农村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促进女性就业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10]。林玉婵等认为,无论对收入贫困、能力贫困还是权利贫困, 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11]张欢、吴方卫指出,将提供无偿劳动的农村女性转移到非农部门会促进经济的增长。[12]随着农业女性化特征愈发明显,以女性农民作为主要对象的技术推广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要重视女性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3]近年来出现的“扶贫车间”使农村女性拥有了兼顾雇佣生产劳动和家庭再生产劳动的机会,有助于解决好她们的双重劳动问题。[14]可见,女性劳动参与在农业生产、增收脱贫等方面影响深远,但是至今未有学者关注到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究竟女性劳动参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程度能否有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令人深思。
数字赋能是指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力[15],它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罗千峰等基于三大体系视角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剖析了现实困境;[16]陈毅辉和洪碧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7]近年来,日益普遍的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还为乡村人才短缺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农村女性在数字时代的劳动形态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18]数字赋能能够释放农村女性人口红利,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提高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19][20]但是,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参加培训情况的影响,农村居民在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使用方向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互联网技能水平较低[21],这种数字技术带来的性别鸿沟值得注意。总之,以往文献大多将数字赋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或女性劳动参与单独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却未能发觉数字赋能在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调节作用究竟怎样。
在面向“十四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窗口期”,中国农业亟须寻找新动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往文献主要从社会、经济、制度等视角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缺乏从性别视角的深入考察。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诠释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数字赋能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利用2010—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下简称CFPS)和全国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赋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一方面,从女性劳动参与视角考察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挖掘农村女性的劳动潜力,提升她们的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经济地位,加快推动男女两性平等进程;另一方面,利用CFPS 和全国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可为厘清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本文期望拓宽当前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性别视角,为充分发挥农村女性劳动价值、释放性别红利、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在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力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源泉,鼓励农村女性走出家庭并参与劳动,不仅有助于缓解城乡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提高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而且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发展绿色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的产业结构与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心灵手巧、细心认真、吃苦耐劳等特质,使其能够更加适应这些产业的岗位需求。以农旅融合为例,不少女性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服务或旅游创业等而成为社区名片型、经济型、治理型、民族文化型旅游精英,在旅游发展中担任起引领者、管理者、促进者等重要角色[22],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2.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一方面,不同于男性外出务工,很多农村女性承担的家庭劳动往往是无偿的,并不能直接增加家庭收入。妇女的无偿家务劳动是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经济根源[23],要实现解放妇女的目标必须允许妇女进入公共生产领域[24]。因此,鼓励农村女性尤其是赋闲在家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必将增加农户就业人口数量,扩大家庭收入来源,而收入的增加则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当前多数地区的农村妇女在常住人口中已占半数以上,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能顶“半边天”。面对乡村自治的内在挑战,女性村干部的性别优势及其柔性治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村庄的有效治理。[25]积极吸引农村妇女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发展绿色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绿色农业发展程度。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是顺应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农业的迫切需要。环境社会学界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为关注环境”,生态女性主义也强调女性与自然存在紧密的联系[26],中国政府早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到了“增加妇女在环境和发展领域中的决策管理人员比例”“促进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具体措施,以充分保障该领域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这些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女性劳动参与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发展绿色农业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赋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赋能激发了数字化时代的业务创新,它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重塑农业生产体系,推进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对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重塑生产体系。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及耕地质量的约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而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中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应变能力和生产要素的匹配使用能力[27],一系列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得以建设,由此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重塑了农业生产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促进产业融合。目前中国农业的产业体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为薄弱,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种养业结合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等。数字赋能具有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优点,能使农业的各个环节实现紧密融合,加速推进专业化生产并建立起生产、加工、销售合为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种养业,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同时,通过数字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养老、体育、健康、教育等多种产业的深度结合,形成农村产业融合新生态,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提高经营效率。目前中国农业仍然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家庭经营规模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的效率普遍偏低。数字赋能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打造农村电商平台,用网络把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得农产品交易中的买卖双方得到更为快速、便捷的沟通和交易,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此外,随着数字技术在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农业工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数字赋能通过重塑生产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经营效率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赋能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发展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形态。在此背景下,数字赋能将为城乡劳动力资源提供更多的流通渠道,且对于农村女性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并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增加就业机会。大部分农村女性活动范围较为狭窄,难以获取充足的就业信息和匹配合适的就业岗位。互联网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也为她们搭建了步入就业市场的桥梁,拓宽了就业渠道,降低了寻找工作的成本。除此之外,数字时代还创造了大量工作时间灵活的岗位,使得女性劳动者能够平衡家庭照料与职场工作之间的矛盾,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优化就业结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带动了一系列新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直播带货等行业的就业岗位缺口大,数字赋能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学习机会,拓宽了就业视野,提升了创业意愿,满足了众多新兴电子行业的劳动力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此外,从区域分布看,数字经济带来的相关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和城市,由此导致包括大量女性在内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20],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速,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提出假设3。
假设3:数字赋能通过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和优化就业结构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中成人库关于农村女性就业的相关数据用于衡量女性劳动参与。CFPS 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调查,至今共有6 期数据,且覆盖全国25 个省份,能够较好地反映全国省份层面的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水平。各省(市)的数字赋能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本文在剔除关键变量缺失值后,最终样本量为150 个。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28],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绿色发展三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其中,农业产业发展包括人均农林牧渔产值、机械化程度、人均粮食产量、农业土地产出,农民生活水平包括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农业绿色发展包括森林覆盖率、农业耗能、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具体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含义见表1。
表1 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
女性劳动参与。以往文献衡量女性劳动参与大多数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究女性个体是否参与劳动对具体问题产生的影响,不适用于衡量省份层面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宏观层面的劳动参与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应当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因此,参考申广军和邹静娴的做法,将CFPS 个人问卷中户籍为农村、工作状态为有工作和在找工作的女性人数按省份加总后,除以该省份问卷中劳动年龄女性人口数,得到省份层面的女性劳动参与程度。[29]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女性法定劳动年龄为16—55 周岁,但很多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农村女性为了贴补家用,仍然通过打零工等方式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农村女性不适用退休制度,本文在筛选女性样本时将年龄放宽为16—65 周岁。
女性劳动参与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FLFPR 表示女性劳动参与,分子为有工作(employed)和在找工作(job-searcher)的女性人口数,分母为16—65 岁劳动女性人口数(Age16-65)。
数字赋能。对数字赋能进行测算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大部分是对数字经济、数字化水平的测算,且大多采用综合指标。[30][31]数字赋能是指依托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赋予个体、家庭、企业、社会所需的发展能力,它强调的是一种驱动力。本文借鉴王定祥和冉希美的做法,使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中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以及各省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各省份的农村数字化指数来衡量数字赋能水平。[32]
3.控制变量
本文从可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的农村环境条件、人力资本、政府行为等方面出发,选取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受教育程度、开放程度、财政支农力度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式参考白雪梅的做法,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各学历人数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所得。[33]相关变量的具体含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赋能的调节效应,分别设计以下两个模型。
1.基准回归模型
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模型构建如下:
式(2)中AQDi,t表示被解释变量农业高质量发展;α 为截距;FLFPR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女性劳动参与;DE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数字赋能;Xi,t为控制变量;νi表示各省份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εi,t是残差项;β1、β2和β3是待估参数,分别指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2.调节效应模型
式(3)反映数字赋能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AQDi,t、α、FLFPRi,t、DEi,t、Xi,t、νi等的含义与式(2)相同;LnFLFPRi,t*LnDEi,t表示女性劳动参与与数字赋能的交互项;系数β3为交互项的代估参数,其符号与大小反映了女性劳动参与与数字赋能的互动作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方向与程度。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stata 软件将数据代入面板回归模型中,以验证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赋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一)女性劳动参与、数字赋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分别采用面板数据常用的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进行回归分析,再进行Hausman 检验以选择采用何种模型作为基准回归模型。根据修正的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P 值为0.0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的效果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以FE 回归结果为主进行分析。
表3 显示了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均显著正向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型1 为单独考虑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情况,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系数为0.228 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鼓励农村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劳动不仅能够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动妇女参政,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假设1 得证。模型2 为单独考虑数字赋能影响的情况,结果显示数字赋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表明数字赋能水平越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随之提升,假设2 得证。模型3 为同时考虑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的正向影响依旧显著。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二)数字赋能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
下面通过引入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的交互项,考察数字赋能是否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调节效应,交互项LnFLFPR*LnDE 已经进行了去中心化处理。表4 中模型5 为加入数字赋能和女性劳动参与交互项的固定效应,模型6 在模型5 的基础上加入了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数字赋能和女性劳动参与交互项的影响系数为0.122 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与不加入交互项的基准回归结果相比,调节效应模型的R2增加了0.02,模型的解释程度进一步提高。由此表明,数字赋能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即一个地区的数字赋能水平越高,越能使得女性劳动参与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假设3 得证。
控制变量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正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某一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则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4],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人均水资源量、开放程度和财政支农力度等其他控制变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则没有显著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重新测算,然后对模型再次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模型7、模型8 的回归结果表明,女性劳动参与和数字赋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9 的结果显示,数字赋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即数字赋能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前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5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四)区域异质性分析
由于全国各地区女性劳动参与情况、数字赋能情况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将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表中第2 列显示,东部地区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赋能的调节作用也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第3 列和第4 列中女性劳动参与和交互项的影响系数都为正,但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本文采用的中西部地区样本量较少。另外从回归系数大小来看,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因为东部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更能发挥出女性劳动参与的优势,使得女性人力资源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数字赋能的调节作用也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递减趋势,原因在于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数字化水平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备仍存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赋能在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所起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
表6 区域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数字赋能的调节作用,然后利用2010—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赋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程度和数字赋能水平均能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进一步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女性劳动参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赋能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的门槛,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上述研究表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程度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努力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的门槛,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在就业招聘时不设置性别门槛,缩小男女在就业时资源分配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充分流动和使用,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女性就业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子女教育及老人赡养的基本保障,消除女性外出劳动的顾虑。要大力倡导家庭性别平等意识,无报酬的家庭劳动并非仅仅是女性的责任和义务,男性要平等地参与家务劳动以及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女性从传统的家庭角色困境中解放出来,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女性劳动参与水平。此外,受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等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女性土地权益易受侵害,影响到她们的劳动参与和生产生活。要尽早打破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进入性门槛,切实维护妇女土地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发挥其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为农村女性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女性就业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够消除企业对女性劳动者的性别歧视[35],提升其就业质量。《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的结果显示,女性整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开始超过男性,但在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公共体系,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继续发挥“春蕾计划” 等项目对贫困地区和家庭女童的资助作用,针对女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真正让广大农村女性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提高个体素养,增强她们劳动参与的内生动力。
第三,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根据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要求,要继续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践证明,推进农村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户增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当前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仍然较为落后,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基础工程建设的投入,发挥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地区间数字信息的共享,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数字赋能水平,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培训规划中提升妇女参与率,加快推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