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叉学科背景下公安院校微专业建设路径探析

2023-09-25崔婉秋张磊鲁晶晶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公安

崔婉秋,张磊,鲁晶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38)

0 引言

当前,为贯彻和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国内各高校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四新”建设是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固有界限,整合各学科优势,强化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改革等形式,跨学科建设微专业,积极形成了全面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微专业(micro-credential) 是指高校或高职院校在主修专业外,围绕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系列主题课程[2]。与成熟的学科专业相比,“微”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精简和课程设计周期短、针对性强的特点。它通过灵活、集中、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的综合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因此,微专业既能对主修专业外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又能在科技创新时代较好地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3]。

公安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型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公安机关,具有人才培养与建设的特色规律。随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开展,公安机关推出了“人才强警、科技兴警”的新举措。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公安实战需要,公安院校对培养新时代公安人才的工作,需积极探索和拓展创新型警务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公安院校现有的法学、公安学等学科优势,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交叉学科的协调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公安院校亟须探索专业改革和微专业建设的路径,提升公安院校学警的综合素质与实战素能,面向公安科技创新领域培育高精尖的警务人才。

1 公安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微专业建设价值

目前,国内公安院校包括公安部直属和省级公安机关直属院校共计39所,包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等。据统计调查,公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紧跟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需求,在本科专业建设上,包括治安学、侦查学、国内安全保卫、刑事科学技术等。公安类一流专业包括公安情报学、公安管理学、警务指挥与战术等。截至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2个。因此,从学科体系和建设成效上看,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向一流和完备。然而,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警务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在传统的公安基础类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引入技术手段变更公安院校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模式[4]。

为了紧跟数智环境、智慧警务、情指勤舆一体化等公安业务的建设目标,公安类院校需要加快新兴学科体系的构建与交叉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现有专业设置细、区分度大、培养周期长、较难融合等问题,无法有效地满足时代发展和技术演变所需。并且基于成熟的学科建设进程缓慢,部署与规划需要消耗大量人力与物力。因此,微专业建设势在必行。微专业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多个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短平快”的特点,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能够系统、灵活地打造新兴学科的发展。其建设过程没有严格的标准,可根据公安实战部门等就业需求进行整体规划与调整,并且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迭代和优化。既能快速顺应发展需求,又能在变化中探索合适的教育模式。

微专业可以为公安部门提炼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针对性地培养公安警务人才。通过主修专业外的不同核心课程的组合学习,使学生跨越思维固有模式,快速掌握不同学科专业融合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公安实战业务部门的岗位需求。从公安实战部门的岗位行业特色和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模式、多种体系并存的专业能力。

2 高校微专业建设情况及成效

微专业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初探始于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采用MOOC 方式,推出了微专业“创业管理”课程[5]。此后,国内众多高校相继建设微专业教育模式,结合教学与科研资源,探索基础专业与科技前沿相关技术专业学科的深入融合,培养面向社会和就业单位所需的创新性复合人才[6]。

近年来,微专业建设在国内高校一直呈现持续上涨的热情。据统计,截至2021年创建微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69所[7]开设微专业的高校逐渐形成了系统化、完备化的课程体系,依托各高校的学科优势,设置多达10 余门的微专业课程。如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工商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2022年增设微专业的高校有湖北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燕山大学、深圳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微专业的建设促进了校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也改进了面向社会企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8]。

根据调查统计,部分高校微专业建设数量及专业设定方向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主要院校微专业的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各高校均围绕自己学科优势和特点,并面向数字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开展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微专业建设居多。对于开展形式而言,国内高校通常将微专业设置为线上或线上线下不同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学分制面向具有先导知识的在校全体专业学生选修。给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开课时间一般选择在主修专业外的时段,如寒暑假、周末等。也有高校为保障微专业的顺利开展,将微专业穿插在主修专业课堂中。

表1 国内高校微专业建设情况

微专业开设以来,部分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前沿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从选修学生数量和开班情况来看,各高校微专业课程得到了一定的认可。通过微专业融合式的教育形式和开创性的知识体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原有班级成绩排名前列,在奖学金、科技创新比赛、相关竞赛、发明专利等评比、研发活动中,均有所突破和革新。主要原因是微专业具有专业化、综合化、系统化、集中快速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接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有效推进作用[10]。

3 公安院校微专业建设路径

微专业作为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新鲜产物,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目前在公安类院校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刚刚开始对微专业进行探索,并无公安微专业的先例成果可以学习。因此,借鉴各普通高校的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情况,公安院校需结合自身公安实战业务部门的行业特色,紧跟新时代创新创造、数字智能化等警务技术发展的需求,融合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模式,实现公安院校微专业的有效推进和落实。本文结合上述理念,对公安院校微专业建设提出设想与对策。

3.1 课程体系跨越式融合重构

面向新时代智慧警务的应用场景,微专业的建设需跨越固有学科专业、学院设置、教学班级等界限,聚集公安特色优势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核心课程,融入数据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需求,重构数字化公安课程体系。

以公安情报学基础学科为例,引入舆情热点趋势演变、知识图谱关联预测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增强公安情报的智慧感知、搜集、分析与监测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打造“智慧+公安情报”文工结合微专业。将智能化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融入公安情报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实现多元化公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警务战术与指挥等基础专业中,可以构建“智慧+警指”微专业,开设智能决策与指挥等课程。数据驱动警务、信息化侦查等研究方向,都可以融入不同基础学科专业中开设微专业。此外,跨公安情报学和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的一体化微专业建设,可以实现“智慧+情指”深度融合发展,力求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专业能力,打造交叉学科教学体系结构,推进警务人才培养与“情指勤舆一体化”的公安业务发展的有效衔接。

3.2 教学内容实时动态更新

随着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变革,公安执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优化[9]。因此,为了培养公安警务人才,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更,动态调整微专业的教学内容。借助微专业的灵活性,紧跟前沿技术发展与公安业务需求,将实用性技术手段实时地融入微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创新性、挑战性、新颖性的微专业课程。

一方面,要实现微专业数据案例库的不断更新。通过新的公安警务数据资源的补充和完善,开拓和创造更加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实践结论与教学效果。例如,不同时期民众对于相关热点事件或政策的舆论情绪对治安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是动态的,因此在涉警、涉政、涉恐等方面的课程中,需要及时增加案例库数据,支撑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技术变革速度快,需紧跟当前热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成熟技术的发展方向,不断在微专业中融合并更新技术手段,将技术领域前沿与公安实战创新任务相结合,旨在提升公安执法效率。例如,不同任务中深度学习算法框架在不断更新,将其新的技术理念融入微专业的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感受科技发展的力量,同时促进学生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的紧密契合。

3.3 重塑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

结合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特殊性,微专业建设需调动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由学生自主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广泛性和创新的积极主动性,扩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学组织与管理应趋向于弹性化。

教学组织采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线上线下的混合形式,实现数字化改革。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在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上课方式及进度安排上有更多灵活便捷的选择,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管理方面,需单独设置学制、学分、证书颁发等修读细则,根据不同微专业所需学科背景与前置知识,设定选修条件。使学生在交叉性、高阶性的多元知识体系中,学有余力。最后,要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给予一定的分级奖励刺激。以多要素、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为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开放、灵活、柔性化的学习发展环境,刺激学生未知领域的发展潜能。例如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创新竞赛获奖、申请发明专利、参与课题研究等,实行积分、证书、奖金等不同的奖励制度。

3.4 师资队伍潜能挖掘与创新孵化

微专业建设首先要搭建专业、系统化的教学团队,汲取不同学院、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在教学改革中师生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队伍建设,须把握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需求与政策导向,将前沿、实用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职业素养,打造高水平的交叉混合型教学团队。

首先,应增进理工类学科人才的引进聘用,在公安院校法学等文科特色的基础优势上,实现对新文科、新工科的教学理念支撑。其次,鼓励教师团队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课题,使交叉学科背景下碰撞出新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形式。不仅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也能对教师团队的潜能进行挖掘并实现创新突破。如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组建交叉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确保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质量和成果数量的显著提升。此外,引导“校局联教”的教育教学模式,邀请公安部门实战专家与教师联合组织教学内容并合作授课,进一步贴近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发展需求,共同打造切实所需的微专业内容。

4 结束语

公安院校的微专业建设,是为公安实战部门更好地提供高契合度的公安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支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固有的教育与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落实:

1) 如何实现公安类微专业设置的系统化。在交叉学科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挖掘零碎的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潜在关系,要注重学科间的条理和逻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打造创新教学团队,有效实现公安类课程“智慧+”的突破融合。

2) 如何加强微专业“教与学”的积极性。鼓励学校各院系教师对交叉学科开展创新性研究,组建跨学科课程组,拓宽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设计实用、新颖、前沿的微专业课程,吸引学生选修和研讨。

3) 如何健全培养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在选修过程中的兴趣主导性与学习形式、时间上的选择自由性。完善微专业管理长效体系,细化选修流程及学分制度,加强有效引导和宣传。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警务公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报道要有度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