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庙底沟博物馆,溯探中华文明之源

2023-09-25王宏民

祖国 2023年16期
关键词:探源中华文明考古

文/王宏民

博物馆大厅

中华文明于何时何处发轫?文明的长河如何流淌?这些问题自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以田野发掘的方法,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时起,就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课题。2002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正式启动。20 年青灯黄卷,20 多个学科的400 多位学者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掀起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庙底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发现于1953 年,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了庙底沟遗址的大致分布范围、绝对年代和文化层结构,发现并命名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丰富仰韶文化和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传承有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2001 年庙底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6 年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项目库;2017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遗址发掘后,考古界对该遗址和与其面貌内涵相近的遗址文化的命名和研究从未停止。随着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庙底沟类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学术意义渐趋提高,“庙底沟文化”的概念被更多学者提出和使用。一般认为,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相似度最高、对后世文化影响最深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特别是这一时期最为亮眼瞩目的彩陶,尽管学界对彩陶纹饰解读不同,但多数学者认为彩陶代表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共性,是“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植物考古、古DNA 检测等研究表明,庙底沟彩陶的传播与成熟粟作农业、人群的传播是同步展开的。可见,庙底沟文化的繁荣与扩张对推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的交融发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又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最中心地区,并推动了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惠交融。庙底沟文化,见证了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博物馆是沟通考古研究成果和社会公众最直接的桥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遗址博物馆,是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遗址价值展示为目的,对文化和自然遗址本体及(或)其附属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的专门机构,是对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手段。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是建立在庙底沟遗址上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约95 亩,建筑面积约2 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以“交融”为构思出发点,将建筑体量南北分为7 个楔形体块,西高东低或东高西低交错布局,建筑整体如同交握的双手。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将馆内建筑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主体建筑位于地下,力求在环境中得体地展示自身。博物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呼应,形成“意”与“境”的完美结合。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 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于当日对外开放。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砥砺奋进、守正创新,奋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深入人心。

加强研究阐释,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作为双百周年纪念大会的重点工程之一,基于对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重要作用与意义的认识,精心筹备策划推出献礼展览《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该展览以中华文明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理论为依据,以最新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时间为序,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城市出现、强制性权力等文明标准,从聚落形态、生业经济、手工技艺、文化艺术、精神信仰等方面来横向展示社会的文明发展状况,是展现仰韶时代最繁盛、影响力最大的庙底沟文化的原创性展览,也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类型最全的史前文化展览。

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鸿蒙初开 乾坤始奠”,主要展示距今8500-6000 年左右,庙底沟文化形成之前的社会面貌。通过前仰韶时期和仰韶早期两个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揭示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文化是经过前仰韶文化的长期积累、吸引仰韶文化早期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不同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成的。第二部分“百卉含英 花萼相辉”主要展示距今6000-55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社会面貌。通过生产生活、彩陶艺术以及文化传播三个方面来诠释庙底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描绘庙底沟时代的社会与文化镜像,解构融合与统一的文明起源模式。第三部分“芳花未央 永续华章”主要展示距今5500-4000 年左右,庙底沟文化之后的社会面貌。通过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及二里头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揭示庙底沟文化与诞生国家文明的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彰显其中华文明的主根脉地位。

《花开中国》展览不局限史前遗址博物馆通常仅仅展示所依托的遗址本身的做法,而是以庙底沟遗址为切入点,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利用最新成果,展示庙底沟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面貌和重要影响,探讨其成就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从而揭示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史前中原先民的社会生活及精神面貌,深入感受庙底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周边文化的影响,深刻理解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和重要作用,以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花开中国》展览也在2022 年先后荣获了第十九届(2021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此外,庙底沟博物馆立足自身定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搭建庙底沟文化宣传平台,传播中华文明之美。2021 年,庙底沟博物馆推出了由河南、山西、陕西三省文物局主办的《花之蕊——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考古成就展》,展出文物321 件(套),展示了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近年来的重大发现和成果,使观众更深入理解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正脉;2022 年,庙底沟博物馆精选11 件(套)文物,参展在郑州博物馆举办的《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展示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特色魅力。通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展示宣传,进一步阐释了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创新活化载体,激发文化力量

参观者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参观

中华文明源远厚重,以有故事、接地气的方式宣传推广,才能让文化文物“活”起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是河南省“文明起源—仰望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主题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站,为推进科技数字赋能,创新展示方式,我们在展览中设计使用了多维通道、动画、投影、互动装置、可触摸式透明数字屏、裸眼3D 等国内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科学活化了历史场景,生动讲述了黄河文化故事。展览外还辅助有环幕影厅和数字化展览,借助多媒体特效、装置艺术、舞美置景、互动游戏等最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增强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感。2022年,《花开中国 圣地仰韶——庙底沟文化自信教育发展培训中心智慧展示项目》入选河南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 年重点展示项目;数字馆入选“河南省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示范场景”推广类场景。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以不断提高的展陈水平,努力发挥好遗址博物馆特有的专业与跨界力量优势,强化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核心功能,让展览成为宣传传统文化、遗址保护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载体。

此外,我们精心打磨社教活动,持续推出了“云听仰韶”系列文物知识科普活动,馆藏精品在线讲解,“庙底沟奇妙夜”,“陶器DIY”手工制作,“阳春三月,沟里寻花”科普活动,“小小讲解员”项目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向观众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观众了解其重要意义,进而做好其丰厚研究成果的宣传与转化工作,也推进了庙底沟文化研究的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远古回响”展项

在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课程的同时,庙底沟博物馆以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传播要点,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庙底沟博物馆自2021 年10 月17 日开馆以来,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国新闻网等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荣登了2021 年第四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参与拍摄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中国》,东方卫视考古文化纪录片《何以中国》等一系列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宣传栏目。特别是在今年春晚,以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为创意设计的演播厅穹顶艺术装置,身处C位,贯穿全场,不仅凸显了庙底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使了黄河文化的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央视新闻四次播报了《河南三门峡:打卡庙底沟博物馆 领略彩陶文化魅力》新闻报道;中新网关于庙底沟博物馆的新闻阅读量达51.3万、视频点击量84万;“春晚”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兔年春晚满庭芳创意源于庙底沟彩陶”话题阅读量2262.5万次。持续的报道和高度的关注,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矩阵,进一步打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热度引力场,为公众构建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

2023 年是庙底沟遗址发现70 周年,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在策划围绕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以举办一场学术论坛、策划一场交流展览、出版一部儿童读物等形式,建设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交流平台。同时,作为一个新生博物馆,我们也将以70 周年活动为起点,立足家国情怀,继续提取文物或遗址文化的重点与亮点,综合各项最新的发掘研究成果,深度分析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精神,多角度全面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扎实的研究根基和丰厚的学术成果阐释中华文明探源的成果;以科学合理的展示手段、多样化的展示途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拓展文物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文物陈列展示的互动性、体验性;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云端漫游”,营造更加便捷、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和宣传活动,有效发挥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育人功能,涵养了公众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 年来,随着考古发掘数量的增多、专题研究的蓬勃开展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了历史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作为遗址博物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利用好馆藏资源,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等多重价值,不断探索对于遗址的全新保护与展示方式,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文明内涵;要发挥好宣传与展示职能,持续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研究成果的宣传与转化工作,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遗址博物馆力量。

猜你喜欢

探源中华文明考古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考古与论今
“草马”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