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疼痛认知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影响
2023-09-25羽洁静
羽洁静
脊柱手术相比于其他手术形式较为复杂,其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同时患者对疾病认识不正确,过于担心疾病预后效果,因此极易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问题[1]。术后患者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疼痛感觉,日常活动受到限制,焦虑情绪会加重。患者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机体内源性镇痛物质生成程度较低,因此致痛物质水平会持续上升,疼痛感进一步加强,患者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对其疾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归属于心理护理范围内,通过引导患者对外界刺激认知重建,提高治疗自信心[2]。临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接受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3]。本研究将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应用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中,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经CT影像学检查后确定为脊柱骨折;自愿接受本研究涉及的护理和手术干预治疗方式。排除条件:临床资料不全;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手术禁忌证;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4~61岁,平均45.16±2.88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脊柱骨折9例,椎管狭窄10例,脊柱畸形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4~61岁,平均45.16±2.88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脊柱骨折8例,椎管狭窄10例,脊柱畸形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前疼痛认知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术前疼痛认知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构建认知行为干预小组:小组内成员在临床工作开始前需要接受相应培训,保证护理人员均能够有效使用评估量表。
(2)与患者进行沟通:选择一对一沟通模式,在患者术前2 d直到出院前,需要间隔3 d沟通1次,每次沟通时间15 min。
(3)疾病与手术相关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宣讲其疾病与脊柱内固定术相关健康知识,包含疾病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和护理方法及脊柱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机理、流程、术前准备事项、围手术期需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与手术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
(4)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焦虑情绪,患者存在焦虑症状,需要掌握患者滋生焦虑情绪的原因,结合产生原因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为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和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在疾病认知上的正确性;可选择定期召开座谈会的方式,邀请干预成功的患者为其他患者介绍自身经验,由此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告知患者肢体康复功能锻炼措施,嘱其遵医嘱,接受持续功能锻炼,提高机体康复质量,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焦虑情绪。患者有焦虑情绪时,可采用思维停顿方式,转变自身紧张状态,可对自身想法进行立即清除,回忆愉快经历,对自身不良情绪进行缓解。
(5)疼痛认知干预:首先,护理人员需重建患者疼痛认知,为其介绍手术相关情况以及术后极有可能产生的疼痛现象,告知患者提前做好术后极有可能产生疼痛的心理准备,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再次为患者介绍术后疼痛,加深患者印象,宣教过程中,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由手术创伤引起的自然现象,不必过度恐慌、焦虑等,可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身的疼痛感受,以便其及时采取合理的镇痛方案进行干预。其次,告知患者同步进行肌肉放松练习,可采用握拳、放松以及再握拳方式,对全身肌肉进行放松;转移患者注意力,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需要主动交流,双方注重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转移患者疼痛注意力,同时告知患者注意力转移训练方式,引导患者开展想象。最后,护理人员还需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身处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将有助于改善其躯体疼痛感。
1.3 观察指标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MI)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BMI包括如厕、大便、小便、洗澡、修饰、进食、转移、穿衣、平地行走和上下楼等功能,每项10分,满分100分,总分低于40分为重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无需依赖。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4]。
(2)生活质量:采用QOL-BREF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QOL-BREF量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5]。
(3)焦虑情绪评分: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程度,SAS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评价,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满分100分,临界值为50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显著[6]。
(4)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进行疼痛度评价,总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显著[7]。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及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QOL-BREF评分的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BMI、QOL-BREF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QOL-BREF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QOL-BREF评分的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干预后6周时均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后各时点的SA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P交互<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 h、12 h、24 h、48 h时均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P交互<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3.1 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实施术前疼痛认知干预的必要性
脊柱骨折基本出现在胸腰段,症状主要是疼痛和致畸等,严重情况下会产生下肢部分或者是完全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现阶段,临床会选择脊柱内固定方式治疗患者,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神经功能不会被破坏[8-10]。针对事故原因出现的术前完全瘫痪患者,通过治疗,其双下肢感觉功能也会逐渐恢复,可借助轮椅开展日常活动[11]。通过相应研究数据分析可知,术前阶段,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会对患者自身产生影响,近些年此种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患者自身会受到较大消极影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问题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基于现状,结合具体管理要点有效落实,凸显应用优势,结合固定处理要求落实[13]。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症状,解决其畸形问题,恢复脊柱稳定性。近些年临床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发展进步,护理方式逐渐多样,临床护理工作方式防止产生严重并发症问题,需提供积极有效护理措施[14]。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是现阶段临床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护理形式,以患者为中心,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评估患者病情,依据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15]。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内固定术,其预后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理压力,其担忧术后恢复时间比较长,严重影响自身生活和工作,从而滋生焦虑症状。依据临床护理机制相关要求,开展患者心理疏导工作[16]。术后阶段需为患者提供功能性锻炼,提高患者恢复效果,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后,需接受康复锻炼和指导,如果术后未接受合理运动,会面临肌肉萎缩问题,因此需针对四肢肌肉关节开展收缩运动,防止机体出现肌肉萎缩。术后病情监测发挥关键性作用,需对患者脉搏和呼吸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患者出现异常症状,需与护理人员及时沟通,立即接受治疗干预[17]。依据术前疼痛认知干预的实际要求,医护人员需着手于实际情况,掌握患者疼痛认知要求,结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指标完成落实,一定程度上提高应用优势[18]。术前疼痛认知干预需掌握患者具体心理变化,指导以及教育患者,陪伴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提供帮助,患者能够主动接受治疗,由此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相关实践证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化认知,便于患者术后恢复[19]。
3.2 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实施术前疼痛认知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术前疼痛认知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疼痛认知干预属于近些年新发展起来的护理干预方式,相比于传统护理干预方式,这一方式秉持着正本清源的态度,致力于改善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纠正其不良反应行为认知根源[20]。临床研究表明,术前心理应激状态会对术后疼痛产生明显影响,其基础心理应激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基于理论层面,采用疼痛认知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均可应用在治疗疼痛上,患者此种疼痛不拘泥于原因,在个性和情绪之外,术后疼痛以及镇痛认知也是对术后疼痛影响的重要心理因素[20-22]。由于患者知识缺乏,护理人员需提前对患者进行宣教,患者掌握疼痛以及控制必要性,控制疼痛,从而能降低其术后疼痛程度。
本研究还观察到,采取术前疼痛认知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在疼痛认知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还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康复功能锻炼,有助于加快其肢体功能恢复,从而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另外,疼痛认知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身心均恢复良好状态,从而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将术前疼痛认知干预措施应用在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中,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脊柱疾病严重程度不一,未进行深入的分层分析。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年龄层次,并详细划分其疾病严重度,予以差异化的疼痛认知干预。同时发挥患者的护理主体作用,使其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并参与到护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