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推进策略

2023-09-23满忠坤岳蕾蕾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

满忠坤 岳蕾蕾

摘 要: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确立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还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学校基础办学条件落后、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关照不足、乡村教育特色发展不充分等困境。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构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互促机制、优先配齐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培养乡村儿童的乡土情怀、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等途径,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互促协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乡土文化;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5-0089-08收稿日期:2023-07-18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200023):我国教育研究的范式梳理与“中国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满忠坤(1984-),男,山东微山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岳蕾蕾(1998-),女,山东高青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①,为推进新时代我国基础综合改革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乡村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义务教育为主体形态的民生事业,其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诉求既具有城乡教育共享的一般性,也具有以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为代表的特殊性。梳理相关学术史不难发现,在“离农”与“向农”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内,辨明乡村教育的独特内涵和价值诉求,探索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民生改善的互促机制与路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一体化发展,是20世纪初以来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研究的缩影。进入新时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是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前提的,也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应然趋势。②确证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目标定位,厘清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精准聚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是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框架。

一、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诉求。厘清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因应乡村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无论教育质量内涵的确立,还是外在标准的选择,无不受制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历史条件的双重规约,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由此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和阶段目标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阶段性的转变,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核心目标的不同定位和价值诉求,并呈现出教育发展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范式的阶段性转换。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功能的发挥。乡村社会的高質量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乡村教育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有效达成。乡村教育应在既有发展规模和数量的基础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阶段目标和价值定位,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

(二)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实现

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诉求。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到了“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明确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高度,指出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③,明确了乡村教育振兴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制约乡村振兴推进质量最有效、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优先实现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前提性保障,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培育、吸引、留住乡村优秀人力资源的最直接途径,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使命和价值诉求。

(三)促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命脉,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我国社会整体迈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如何在乡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更好地担负起应有的使命,继而把乡村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促进振兴乡村功能有效实现的必要前提。文化不是铁板一块,乡村文化的本质乃是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表达。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价值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及其内在心理倾向,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变迁特征。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也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否则乡村教育的特殊性便无从提起。教育与文化具有互促共赢、一体存在的规约关系,教育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其本身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生机制。具体而言,乡村学校促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关联有二:其一,乡村学校作为“村落中的国家”,如何在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传承乡土文化、维系传统秩序;其二,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学校创新发展的潜在资源,如何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实现乡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共生,促进乡村学校的内源式发展,①这也是乡村教育价值确立、内容选择应明确的现实问题。

(四)奠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当前乡村教育依旧是制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瓶颈和短板,应持续优化乡村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是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持和根基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倾斜性、帮扶性政策的支持,乡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得以保障,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就城乡教育的发展质量来说,城乡之间还存有一定差距,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乡村学校教育是学龄儿童获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是制约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质量的关键,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的质量提升,把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优先事项和奠基工程。

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提升乡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时代议题。长期以来,乡村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达成还面临诸多历史性难题和现实困境,这不仅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外在差距,更表现为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质量的内在差距,乡村教育长期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

(一)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不显著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国家一揽子乡村教育倾斜性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持续改善,但在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的客观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依然是制约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依然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其一,乡村教师流动频繁,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乡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使得乡村教师更愿意“逃离”相对落后的乡村,想方设法“挤进”城市学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依旧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给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生源和师资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乡村生源的流失源于人们对教师队伍水平的不满意、对乡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对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可能的担忧;另一方面,生源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降低了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可和期待,诱发和强化了乡村教师“进城”的愿望,加剧了乡村“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困境。

其二,乡村教师专业对口率偏低,制约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就整体水平而言,乡村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低于城市教师,且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对口率普遍低于城市学校,甚至存在大量非师范专业学生“跨界”任教的问题。特别是在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下,大量非师范专业人员通过“考编”跨界成为乡村教师,加之普遍沉重的“非教学负担”,严重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乡村学校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契合度低导致的“教非所学”问题,是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亟待破解的普遍难题。

(二)城乡校际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仍有差距

乡村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区域概念,不同地区之间学校基础办学条件仍然存在较大的内部和区域差距,特别是各类优质办学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整体水平偏低的問题,依旧是制约优秀教师留任难、生源持续流失的最现实原因。

首先,乡村学校布局有待优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出现了农村‘撤点并校、县域内农村学校的城镇化和‘学校的上移。”在这一制度设计及其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内隐着城市学校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剥夺”。①在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特别是伴随乡村生源的持续流失,“超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并存成为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困境。为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科学性,有效规避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明确“到底要不要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学校特别是村小,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对此作出明确回答”②。否则,不但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制约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乡村学校资源配置标准有待提质增效。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差序发展格局的制约,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不利处境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高质量、优质均衡的教育需求更加迫切,既有的“底线标准”“追赶模式”“帮扶范式”已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现有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虽已基本达到均衡标准,但这种均衡多是一种底线标准、拉平的达标,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再次,“数字鸿沟”成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的新困境。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从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来看,数字转型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数字化的家庭、社会支持条件差距是其主要表现。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家上学”这一特殊时期,“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真实完整地暴露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③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数字鸿沟”表现更为典型、更为显著,这也是数字化时代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所在。

(三)教育现代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互促机制不健全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然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乡村,接续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途经。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本质上是全面推进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以此构建乡村教育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传承互促共赢的新机制。进入新时代,构建乡村教育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互促机制,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现实中,乡村教育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互促机制不够畅通,使得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与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矛盾乃至冲突。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为富裕的物质条件和民生保障,但乡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薄弱的现实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人们或为了更好的务工机会或为了更便利的教育、医疗等条件而选择逃离乡土,由此导致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存在。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和载体,“承载着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健康的职责,应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同时还应重新规划学校”,保障个体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受教育的机会。④特别是对于那些被迫从城市又返回乡村的学生而言,他们或是亲身体验过城市生活的便利与繁华,或是听过父母亲友的描述而心生对城市的向往与憧憬,他们不甘留守乡土,进入城市生活成为他们发奋为学的强大动力和目标诉求,乡村教育的乡土文化关照失去了赖以维系的情感根基。

(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的价值定位不明晰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是一种特色发展,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否则乡村教育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区域性地理概念,乡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其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也就无从谈起。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传承,开发利用乡村优秀文化促进学校变革,依然是乡村学校特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乡村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城市化与乡土化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教育的现代化与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博弈,现代学校教育的强势介入致使乡村教育的特色逐渐淡化、消解,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基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乡村人口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无论是有关乡村振兴的态度观念,还是对现代化生产生活技术的掌握,最终均取决于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加快推进乡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教育的特色发展面临着无可回避的现实矛盾。对乡村教育而言,城市取向的教育内容和制度设计使乡村教育一直处于双重矛盾中。一方面,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缺少应有的文化关照,也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误解和歪曲。“离农”倾向的乡村教育制度设计难以培养出乡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懂乡情、爱乡村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般价值有待加强。对于在各种应试取向的竞争性考试中不占优势的乡村儿童而言,由于家庭、社会文化资本与教育竞争力的双重不利处境,乡村教育的特色发展更多流于形式。在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特色发展内涵确立及其价值实现依旧任重道远,以乡村教育特色发展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达成依然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

三、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乡村不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就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乡村教育不振兴,乡村振兴就缺少必要的智力支撑。应立足乡村教育发展实际,把乡村教育置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统筹解决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着力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实现。

(一)构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互促机制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关注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精准把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阻止机制与现实难题的逻辑前提。教育是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具有天然的一体性共生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必然包含着乡村教育的振兴。教育作为乡村社会民生事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的关键指标,不应仅仅停留于“有学上”的教育机会的底线诉求。另一方面教育是建设现代化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手段。信息化及现代化的发展范式与乡村生产生活的传统范式之间的冲突,加剧了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矛盾。教育振兴乡村的根本在于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对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现实中,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多是以教育投入总量、适龄儿童入学率等看似充满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数字化指标作为依据。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一项有温度的育人事业,仅凭“冰冷的数字精算”获得的统计指标,无法准确评价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实效,所谓好的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儿童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教育价值取向是一定时期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追求的集中体现,持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就会做出怎样的教育制度设计和行为选择。反思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审视有识之士回归育人之道的艰辛探索”,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新时代育人实践的深层问题。①乡村教育的未来不能仅仅围绕“离农”或“向农”进行循环往复、二元对立观点的争辩,构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是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应跳出将乡村教育单纯视为某种促进乡村或城市发展手段的单向度的工具性价值偏误,这是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互促机制有效构建的先决条件。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要融入乡村振兴的要素,以此培养学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贡献乡村的情怀和能力。再次,要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之于乡村教育内源发展的基础支撑,不断提升乡村教育的保障力和吸引力。

(二)协同构建乡村教师队伍优化长效机制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这也是后均衡时代乡村教育内生发展和提质增效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指向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的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且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决定乡村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应成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事项。在乡村教师队伍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的前提下,着力建设一批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有发展的对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文化高度认同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

优秀师资与生源的“双重流失”,加剧了义务教育学校“城满”“乡弱”“村空”问题的恶性循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系统性、周期性,协同构建乡村教师队伍优化长效机制,是建设稳定性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其一,扩宽乡村教师来源。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教师专项计划,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培养定向公费师范生等方式扩充乡村教师招聘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为乡村学校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多元供给保障。其二,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意愿。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教师,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发展是其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关键。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在职培训的精准化供给,优先保障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权和在职培训机会,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进阶性。其三,健全落实乡村教师职称和荣誉“绿色通道”制度。要在职称评聘、绩效激励、荣誉制度等方面,加大和落实向乡村教师的倾斜,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激活乡村教师职业内在活力。

(三)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成效

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既要规避有限教育资源的闲置乃至浪费,更要关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中可能的不公平与不正义问题,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势和优越性。乡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具有历史积累性,亦具有时代特征。

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充补齐乡村教育资源短板和历史欠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高质量均衡配置。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乡村社会的发展来看,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抓手,无论是推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都有赖于乡村教育的振兴,而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首先,推动乡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既要持续加大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同时还应探索创新乡村特色辦学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着力提升乡村学校有限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益。其二,畅通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提升乡村学校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质量。其三,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依托,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优秀师资共享平台、在线开放课程、智慧课堂等,实现不同发展水平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共享,能够在短期内缓解乡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紧缺状况。

另一方面,弱化学校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文化阻隔,提振乡村师生的文化自信,是有效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重要前提。其一,扩充挖掘乡村教育本土优质资源,是提升乡村学校内生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扩充优化不仅有赖于外部公共资源的支持,也有赖于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其二,在扩充优化乡村学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家课程地方化”等途径,充分激活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变向城市学校看齐的单一化、趋同化的高质量发展理路。其三,坚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赢为原则,积极扩充优化乡村本土教育资源,构建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互惠机制。既能够创新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得学校课程与乡情、村情紧密结合,使乡村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内心。

(四)重视涵养乡村师生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作为一种内化的价值观念及外在行为表达,实质是对乡村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体认与热爱。乡土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唤醒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情感认同。其一,坚持优化乡土课程设计,融通乡村社会与学校教育的文化隔阂。其二,契合乡村生活,创新乡土课程实施。要使乡土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熟悉现代乡村生产,热爱现代乡村生活。其三,协调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的关系,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应把乡土文化赓续置于民生改善的重要地位,助力乡村人口过一种有品位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需要, 还应通过塑造与提升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的生存发展能力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过一种有意义的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另外,乡土情怀是教师坚守教育岗位的内源动力,也是培育乡村儿童乡土情怀的必备基础素养。应多渠道培养乡村教师队伍的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乡村教师熟悉乡村、热爱乡村、奉献乡村的专业情怀与育人能力。乡村学生作为本土文化的持有者,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的实践成效。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乡土文化日渐被置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乡村儿童更加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具有乡土情怀的人不一定都是农村人,乡土情怀的有无不应成为区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依据。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变革的进程中,协调好城乡文化之间的互促共生关系,在知识与文化变迁的时代境遇中,稳妥处理乡村教育“离农”与“向农”的动态关系。

(五)着力提升乡村学校特色发展成效

开发利用乡村特色教育资源,不仅能够推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更有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乡村教育面向的是乡村的新生一代,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优秀乡土文化的职责,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村学校发挥着“村落中的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功能,在乡村建设、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持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乡村学校在同质化的竞争文化中容易忽视对乡村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遗忘了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的潜在优势,乡村学校因此长期被视为“薄弱学校”的代名词。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乡村学校实际,在积极寻求外部政策支持的同时,在向城市优质学校追赶看齐的同时,更应确立自我特色发展的目标定位,构建城乡文化、城乡教育平等对话、互促互鉴的良性生态。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内含着特色发展之需,丢掉了乡村特色也就失去了作为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寄,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其一,厘清乡村教育概念的内涵所是。乡村学校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地域性概念,还应具有不同于城市学校的特色发展模式。这就要求乡村学校在与城市学校竞争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特色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以此激活乡村学校、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源动力,让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和质量自信。因为没有了乡村学生,也就没有了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乡村教育的振兴也无从谈起,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最为核心的人的要素。其二,警惕乡村教育特色发展的形式主义。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不应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表演”或“展示”,要警惕陷入为特色而特色的误区。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享有均等的竞争力,否则所谓的特色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三,着力提升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文化自信。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旨在让城乡儿童享有均等的全面发展的质量,提振乡村师生的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让乡村群众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结  语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提出的时代目标和迫切要求,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乡村高质量发展内含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让农村孩子也能够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①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也是乡村振兴有效推进的基础支撑。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各个层面的理论探索和共商,也需要各行各业特别是无数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亲历躬行与无私奉献。

The Value Logic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MAN Zhong-kun,YUE Lei-l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rde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key link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schedul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ural educa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schools are backward,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culture, and the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can impel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by some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mutual promotion mechanism between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matching high-quality rural teachers first,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cultivating rural childrens local feeling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duc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vernacular culture;value logic

[責任编辑  治平]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