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曲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建构

2023-09-23谈欣张雨婷

曲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曲艺技能人才

谈欣 张雨婷

中华曲艺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典型代表艺术门类之一。步入新时代,曲艺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更实现了创新与发展。曲艺学科专业申报成功,使得千百年来依靠口传心授的中华传统艺术进入高等教育序列,这在整个曲艺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等教育应当如何实施推动新时代曲艺人才培养,这是我们亟须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高等教育时代背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策略3个方面对曲艺人才培养建构做出思考与探讨。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是开展曲艺高等教育的首要条件,更是曲艺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曲艺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掌握曲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曲艺人才为目标,完善曲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构建健全的教育系统。

(一)培养“有修养”的曲艺人

在当前新时代语境下,我们亟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有修养的曲艺人,该类人才的培养仅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基本常识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通识教育是一种超功利性、实用性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①,其宗旨是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广博性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从历史维度去整体感知自我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理解曲艺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艺术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课程,从不同角度阐释曲艺艺术,使学生在校园中思考和领悟曲艺艺术的魅力,还可以通过举行普及性的学术讲座和讨论会培养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形成揣摩切磋、潜移默化、顿悟飞跃的习艺氛围。

(二)培养“有学术”的曲艺人

学术研究对推动曲艺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要注重培养一批有学术修养、思维敏捷、基础扎实、善于反思的曲艺人。“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②。曲艺学是以曲艺为研究对象,探讨曲艺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其首要任务就是对与曲艺相关的一切事物进行挖掘、搜集、保护、整理、分析和研究。曲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实证性即研究者通过亲身收集分析资料,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如问卷调查、田野考察、文献搜集等,思辨性即指运用理性、逻辑严密的方法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比较、思考、归纳、整理、总结。“新文科”视阈下,曲艺学应与艺术学、戏剧学、文学、音乐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能够运用“大艺术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曲艺人,打通与其他各艺术门类的关系,拓宽知识结构,从多种学科视角阐释曲艺学的内在特质,为曲艺学发展提供方向。

(三)培养“一专多能”的曲艺人

所谓“一专”,指曲艺人至少应掌握一门曲艺技能。所谓“多能”,指曲艺人才应当具备多科知识,能够胜任多种岗位,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和科研工作能力。学生除了具备曲艺艺术实践、艺术管理、曲艺教育和理论研究等专业知识能力外,更应该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科学思维、综合创新、适应应变(社交口头表达等)、工作實践、组织管理、自我决策等交融的综合能力③。曲艺本科教育阶段要培养能够胜任舞台表演、一般创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可以联合中国曲艺家协会,开展大学生曲艺节目展、大学生曲艺创作展、大学生曲艺研究论坛等活动,为曲艺创作型人才、表演型人才提供艺术舞台。

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是学生建立良好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

(一)课程观:依托本土资源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开展曲艺教育

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传统的院校在政策优势、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上不尽相同,高校应积极整合学校和社会各类艺术优势资源,对各类艺术课程教学进行充分调研,发挥出本校最大特色,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和项目优势,打造本校的精品课程、培养本校的特色教师、申请本校的特色项目研究。高校可以联合当地曲艺传承人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理论探讨等,使传承人与学生形成互动互联,更好地带动曲艺艺术与曲艺学科的良性发展。另外,曲艺高等教育要依据不同高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如师范类院校以培养“曲艺教育人才”,艺术类院校以培养“曲艺表演人才”,研究所研究机构以培养“曲艺理论研究人才”等,不同类型院校应当注意培养侧重方向的不同。

(二)课程组成:教育、编导、表演、理论“四位一体”

曲艺高等教育亟须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公共基础(英语、政治)外,还可分为教育、编导、表演、理论四大板块,4个板块均可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技能表演课。教育方面,以培养优质中小学曲艺教师为目标,课程必修课设为“曲艺形态学”“艺术心理学”“曲艺教学法与实践”“曲艺音乐分析”“曲艺专业论文写作”等;编导方面,以培养创新型曲艺编剧,课程必修课可设有“曲艺导演学”“曲艺创作”“毕业创作”等;表演方面,以培养优秀表演者为目标,课程必修课可设有“曲艺经典作品实践”“曲艺专业技能”“曲艺表演艺术”等;理论方面,以培养曲艺理论人才为目标,必修课可设有“曲艺论文写作”“曲艺文献学”等课程,选修课程可在其他3个版块中自行选择。

(三)本科课程结构:“分流制”学习模式

“分流制”学习模式将4年的本科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本科前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所学的课程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可设有中国曲艺史论、中国曲艺概论、曲艺编导等课程。第二阶段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学院根据学生前两年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建议,学生根据个人未来发展定位,自愿决定接受理论为主或技能为主或理论技能并重的学习模式,实现有针对性的分流。课程设置可与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方向、社会就业需求、教师的研究方向等有机对接,以期实现就业与升学“双赢”,学生发展和学科发展“并进”。第三阶段是本科的第四年,学校鼓励学生展现4年所学成果,如理论方向的同学可召开曲艺学术研讨会、曲艺理论展示会等活动,实践方向的同学可开展曲艺专场晚会、参与大型社会艺术实践等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相融互促。同时,在分流制基础上实施导师制,小组由3到4名新生组成,由导师带领学生定期开展具有科学性、人文化的辅导和交流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

高等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根本,将学生的发展视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视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

(一)以生为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培养举措

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举措,即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有很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曲艺学科在学科选课上,不要自设壁垒,允许跨系科、跨专业选课,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形成如曲艺叙事学、曲艺符号学、曲艺管理学、曲艺市场学、曲艺观众学、曲艺心理学、曲艺文化学等多种新兴门类④。除了跨系科学习,还可以跨学校、跨民族、跨国家学习,高校可成立“院校联合公演”“曲艺专家讲座”“圆桌会议”“曲艺学术论文发表会”“曲艺艺术评论会”“国际曲艺交流会”等多种板块沟通交流,国内外高等院校应该强强联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以技为本:实施“理论+实践”培养策略

从个人层面来看,技能是成才之需、立业之本;从民族层面看,技能是发展之源、进步之基;从国家层面看,技能是兴邦之魂、强国之要,因此要重视、崇尚、学习、拥有曲艺相关专业技能。曲艺高等教育要安排科学、合理的技能课程设置,不同专业学生需提升相应技能水平,如曲艺教育方向提升教育技能,曲艺表演方向提升表演技能,曲艺编导方向提升编导技能等。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理论+实践”培养举措指的是高校可以不定期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所学成果的场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巩固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使技能内化,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技能练习和技能运用中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成,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辉煌进程和高质量发展。

(三)以业为本: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曲艺人

党和国家坚持“民以就业为本”,各级党政领导、各高校及社会各方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途径。“订单式”培养主要指高校与曲艺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应用型曲艺人才。曲艺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向曲艺高等院校明确用人要求,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曲艺单位商定培养计划后,确定招生与专业培养目标。在二者合作的过程中,曲艺单位可以为高等曲艺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实习基地,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多次分阶段地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曲艺人才。“新时代”曲艺人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回应时代与人民的期待,不仅要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曲艺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构筑中国精神”。

新时代非凡十年,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曲艺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对曲艺艺术的发展、提升文化高度、践行文艺使命意义重大,这进一步使曲艺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路径。曲艺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多年努力下,终于进入高校学科目录。高校有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也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教育是推进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高校曲艺教育是所有曲艺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是所有曲艺人共同的使命担当。新起点、新使命、新方向,教育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更加明晰,我们期待中国教育改革的列车“再提速”,开启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努力做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牢记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扎根育人沃土,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帮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民族复兴筑牢稳固根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注释:

①康尔:《通识教育期盼加快曲艺学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曲艺》,2015年第3期,第20-21页。

②操太圣:《多措并举推进新文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7日。

③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科技·人才·市场》,1997年第1期,第25-27页。

④康尔:《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曲艺》,2016年第7期,第12-15页。

(作者:谈欣,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雨婷,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曲艺技能人才
人才云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