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人民至上*

2023-09-23张三元

观察与思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张三元

提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人的唯物史观观点,是党的立足之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关键在于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一切发展都是围绕着人民利益来展开的。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以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5 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百年奋斗史,说到底是一部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概括了“十个坚持”,其中居第二位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确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人民至上”被确定为第一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凸显出坚持人民至上的极端重要性。百年奋斗、风雨如磐,党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新征程,在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大变局中,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根本也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既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根本动力之源,也是党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风雨历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理据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锻造、使命的坚守,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实践,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坚实的理论根源和实践基础。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何谓历史?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说,人是历史活动、创造历史的主体。当然,这个“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现实的、从事生产劳动和创新创造的人,即人民群众。因而,在谁创造历史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给出了迄今为止唯一科学且颠扑不破的答案,从而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38 页。。

人民主体思想包括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主体性两个基本方面。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人民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主人,人民主体性则是指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民主体性基于人民主体地位,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和实现路径,只有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才能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具体来说,人民主体地位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8 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其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不仅是一种“生命存在物”,还是一种“精神存在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样态,精神生活须臾不可或缺。而且,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总是内含着丰富而关键的文化与道德因素,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两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因为历史内涵着这些基本因素。人民群众不仅直接进行了精神财富的生产,其实践活动还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素材。

其三,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一方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任何时候,历史都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另一方面,生产力虽然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力,但物质生产力并不是唯一的内容,而是“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76 页。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发展,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无论是在西方价值观中,还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民主都是一个核心要素。“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emokratia”,其本意是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即由多数人掌管政权的政治统治形式。在历史发展中,尽管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但基本没有偏离“人民的统治或权力”这个主轴。因而,在阶级社会,“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96 页。,而“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2 页。。针对“普遍民主”的观点,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315 页。在考察民主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赋予民主以真实的涵义,“‘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71 页。,而“国家是抽象的东西。只有人民才是具体的东西”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38、38 页。,因而民主这个概念“每次都随着人民的变化而变化”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565 页。,因此,“如果主权存在于君主身上,那么谈论同它相对立的存在于人民身上的主权就愚蠢了,因为主权这个概念本身不可能有双重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对立的存在”,“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真实的,虽然已是现存的不真实”。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38、38 页。就此而言,现代社会的民主有两种,即虚假的民主和真实的民主。

西方国家鼓吹“民主”的声音最大,但“只打雷不下雨”,是虚假的民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主体性压制乃至取代了人的主体性,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属品。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口头上标榜自己是民主阶级,而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承认原则的正确性,但是从来不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原则。”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692 页。列宁也批评道:“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⑩《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44 页。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⑪《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8 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体现在哪一方面,而是具体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这里,人民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而是广大人民,包括基层人民,“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52 页。。

(三)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37 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中,“我们从哪里来”是关键,因为只有明确了“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晓我们“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我们从哪里来”实际上是要找到我们的出发点、根基和力量泉源,也就是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来,根基在人民。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不是相反。在延安时期,在谈到党和人民的关系时,毛泽东有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是“鱼水关系”。毛泽东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③转引自周海燕:《记忆的政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年版,第169 页。二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毛泽东深情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62 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愈挫愈勇、愈战愈强,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9、15 页。。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列宁曾强调,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而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党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一个政党,每个党员都是人民中的一员,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因此,“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111 页。。其二,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最大、最根本的优势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员人数,从成立时的50 多名到抗战胜利时的120 多万名、新中国成立时的450 万名,再到如今9600 多万名,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发展和壮大。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改天换地的创造伟力,因此,党历来主张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任何困难都只是前进路上的铺路石。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绝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征途漫漫、曲折坎坷,充满了风险挑战,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抵达目的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9、15 页。

(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与之相反,“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2、44 页。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2、44 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甚至连名字都源于《共产党宣言》,其政治理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都是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立足点和根本归属的,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离开了人民立场,党的性质就改变了,党就会失去民心,从而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必将分崩离析。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问题在于如何坚持人民立场。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围绕着这个问题,毛泽东曾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党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三件主要武器”。“三大作风”,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党的两个显著标志。一是人民立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 页。二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3 页。这两个“显著标志”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坚持人民立场是目的。立场问题是一个党性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亦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而“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66、693-694 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基、立党之本,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坚持人民立场,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就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进行自我革命。换言之,之所以坚持自我革命,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立场。在这个意义上,自我革命是手段。坚持自我革命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在本质上,自我革命是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是自我扬弃,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这是辩证法的实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发展的,改变世界的主客观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任何政党或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对待错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766、693-694 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因自身原因屡遭挫折,甚至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但每次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且愈挫愈勇,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保持了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动力,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一个价值原则,也是一个实践标准,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对待人民的态度。2020 年5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系统、全面阐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并以《坚持人民至上》为题发表于《求是》杂志2022 年第20 期。“人民至上”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质性内容,“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则强调的是如何坚持人民至上,但四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一)在内容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原则,其核心要义是人民在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这种价值理念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并为所有阶级、政党所拥有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奉行的是“个人利益至上”,人民只是其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人们正当的、合理的利益,相反却认为利益是人们奋斗的动机。人民是活生生的、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当然也有自己正当的、合理的利益。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其独特而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63 页。因此,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特而鲜明的政治品格。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范畴。概括起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地位至上。这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63 页。这是对人民至高无上地位生动而深刻的诠释。二是人民权力至上。这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理所当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代表人民行使的权力。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要求各级政府、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三是人民幸福生活或美好生活至上。这是人民利益最基本的方面,因为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人民利益至上”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820 页。,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主要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即实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具体地说,就是人民的生活需要。在新时代莅临之前,主要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新时代莅临之后,主要是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从幸福生活跃升为美好生活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

人民利益至上内在地包含着人民生命至上。在唯物史观中,人既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也是一种生命存在物,而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物,其“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29 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申了这一观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6 页。无论是讨论人、人性和人的发展,还是考察人类历史,其初始点都是人的生命。或者说,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以一种生命存在物而存在。因此,坚持生命至上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都是为了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进入新时代后,脱贫攻坚是首当其冲、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里所讲的“贫穷”是指绝对贫困,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极其恶劣、低下。在这个意义上,摆脱贫穷、脱贫攻坚就是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伟大战“疫”中,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提出并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一个普遍的价值共识和重要的价值准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里,“人民至上”具体表现为“生命至上”,而“生命至上”则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二)在实践上紧紧依靠人民

在谁创造历史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英雄史观认为,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了社会历史,广大人民只是“盲目追求者”。群众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广大人民书写的,虽然英雄人物在这个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是组织者、发动者和领导者,但其成就只能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得到说明,就连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创造的伟大文明也不例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最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325 页。。资本主义文明之所以必然被社会主义文明所代替,根本原因在于它由人民创造但又使创造者沦为机器一样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始终依靠人民,人民的力量和支持是其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大底气”。“最大底气”就是依靠、靠山的意思。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靠山”,而且是唯一的、坚不可摧的“靠山”。

在土地革命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中,红军之所以能顽强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感慨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9 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0 页。,动员一起可以动员的力量,坚持全面抗战,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解放战争的胜利亦是“人民的胜利”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80 页。,“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12 页。。概而言之,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斗争中,“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587 页。。改革开放也是如此。“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12 页。,伟大成就是依靠人民取得的,是人民的伟大创造。

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人民始终是“剧作者”和“剧中人”,是当之无愧的主演、主角。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凡的过程,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人民的“铜墙铁壁”其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新时代人民的“铜墙铁壁”,主要表现为全体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每逢关键时刻,这种“铜墙铁壁”的伟力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可谓是新征程上对我们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向历史提交了一份经得起检验的合格答卷。

(三)在目的上不断造福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归根到底是造福人民,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24 页。为人类求解放就是为人类谋幸福,就是追求“人民的现实幸福”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 页。,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旨在追求一个人类解放、人民幸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652 页。,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就干了一件事,即造福人民。28 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而上下求索,以敢“闯”敢“冒”的大无畏精神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在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都是造福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庄严宣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新时代为人民造福,就是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造福人民需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由于立场不同、目的不同,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政绩观。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站在个人利益、集团利益的立场上,坚持个人私利或集团利益的政绩观。恩格斯对其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在这个国家里,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或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237 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确立了为人民造福的政绩观:“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5、56 页。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不是以数量上的多少、大小来评价的,而是由人民的获得感为评价尺度的。党的执政水平及其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只能由人民来监督、来评判。在这个问题上,人民的监督和评判具有至高无上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其实质就是人民评价标准,即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评判标准。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2、137 页。,坚持的就是人民评价标准。

(四)在关系上牢牢植根人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植根人民。党和人民是“种子”与“土地”的关系,种子只有植根于肥沃土壤,才能发芽、生长、结实。改革开放之初,针对社会上有人否定党的领导、破坏党群关系的观点和做法,邓小平明确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66 页。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一方面,党离不开人民。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实现。“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57、217 页。只有得到人民的承认与批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81 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承认与认同、拥护与支持,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为人民造福的宗旨。离开了为人民造福,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失去了。因此,“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2、137 页。。另一方面,人民离不开党。这不仅是因为党和人民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还因为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领导核心。与一般群众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党都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是人民的主心骨、领路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引领力,能够“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57、217 页。。实践证明,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牢牢植根人民,就是“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5、56 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⑨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 页。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就在于此。但是,在和平年代里,有些党员、干部逐渐忘记了初心使命,当起了人民的“官老爷”,从清廉走向腐败,不仅将自己的“根”从人民中拔了出来,甚至有的还沦为人民的对立面。这里的腐败是在宽泛意义上讲的,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经济上的腐败,即党员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从而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老虎”“苍蝇”即是此类。这种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前腐后继”,最令人不齿,最令人民寒心。二是其他形式的腐败,包括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也是一种腐败,而且是最深层次的腐败,构成了经济腐败的基础。有人小看了“四风”的危害性,待之以“宽容”的态度,是非常危险的。早在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郑重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①《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 页。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刀刃向内,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地反“四风”,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打出了一片朗朗乾坤。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经验

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造了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果说在现代西方文明中“物”是核心,那么,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以“人”为核心。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归根结底是因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首创精神,一切发展都是围绕着人民来展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人民至上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乃至核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党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新时代莅临之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最本质的东西”,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承认并坚持人民是实践、认识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 页。。一方面,坚持人民的社会实践主体地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主人、主体、主角、主演,其伟大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本是人民。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江西兴国,8 岁至25 岁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基本都参加了劳动童子团、少年先锋队和赤卫队,可谓全民皆兵。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参战部队60 万人,可支前民工达543 万人,两者之比高达1:9。改革开放亦是人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是农民的发明创造,“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③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8 页。。另一方面,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既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然应该拥有并享有自己创造的成果。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人民始终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并将其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所有环节之中,在思想上、在实践中牢牢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7 页。,确认人民是实践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仁不让的主人、主体、主角、主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梦只能通过人民的双手创造出来。没有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创造劳动,脚踏实地、拼搏进取,梦想永远只是梦想。另一方面,“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9 页。,确认人民是价值主体。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居于归总的位置,而共享发展实际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共同富裕时,总是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价值目标。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深刻意蕴在于:美好生活是要不来、等不来的,是靠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样,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5 页。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得到实实在在、颠扑不破的证明与切实履行。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追求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③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 年第23 期。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基本纲领是: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确定新中国的国体时,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5-136 页。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新中国是“人民的国家”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76 页。。“人民的国家”当然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10 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现实,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和核心。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断进行民主政治制度设计,不仅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人民如何当家作主的问题。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有效行使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人类民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中,“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9 页。。这就把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而,坚持人民至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这个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呈现两个重点领域或重要特点: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单一的“选票民主”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环节之中,体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全方位、全链条,因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二是民主和民生的有机统一。这是与新时代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美好生活”为主线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正如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样,“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3 页。。一个基本事实是,在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人民当家作主只能是一种梦中呢喃。资本主义民主之所以是虚幻的、虚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党的根基,那么,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5 页。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初心不改。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政治立场、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 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里需要厘清一个基本关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这个关系构成了新时代发展的基本关系。现在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就很少有人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两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是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手段。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时候经济基础都具有优先性。尽管新时代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但经济发展仍当仁不让地居于首要位置,全面发展只能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物质生活需要永远是基础、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非常英明,意义重大。当然,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8 页。,因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9 页。。因而,人民是唯一的评判主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好不好,改革开放成不成功,新发展理念是不是落实,都应由人民来评判。人民的评判绝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主观臆断,而是依据事实即人民获得感而作出的。人民获得感是一把最重要、最根本的尺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以人民为中心时,经常强调“人民获得感”“人民更有获得感”“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获得感是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只有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不仅是人民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党也要拿起这把尺子,主动地对标对表,衡量每个党员干部的初心记得牢不牢、使命践行得好不好、工作做得实不实,始终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一切工作成败的评价标准。

(四)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至上,密切党群关系,必须走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09 页。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制胜法宝。党的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走的就是一条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2 页。。党的六大就明确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390 页。。1929 年,周恩来在《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把“群众”“路线化”联系在一起,并完整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1943 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科学阐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442 页。至此,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建构基本完成。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将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被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

群众路线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或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宣示;二是“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立足点和基本路径;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明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或者说,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唯一的正确路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572 页。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才筑起了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从而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建立起了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8、28 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因此,“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68、28 页。。不管形势多么复杂、凶险,不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演变,群众路线不能变、不能走样,必须长期坚持。

四、坚持人民至上的新时代践行

百年奋斗,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必将创造人类文明史上的新辉煌。人民至上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坐标,无论是对于中国发展还是对于世界发展,抑或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恒久价值。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诸多矛盾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甚至是颠覆性错误。只有牢牢坚持人民至上这个重大原则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立足人民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人民至上,不是喊口号,而是靠实际行动。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民的利益或需要也是具体的,具体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只有解决人民的基本利益或基本生活需要,才谈得上从事其他的实践活动。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入手。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虚假,必须实实在在。人民得不到实惠,就会一票否决,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没有意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3 页。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就是短板、差距,就是矛盾,就是努力不够的地方。这些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民生问题,因为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的生活问题。民生问题包括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千万不要以为追求美好生活,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都不存在了。其实,美好生活并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中。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好生活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110-111 页。的重要论断。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首先是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心贴心、情相连,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忧、所盼。毛泽东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110-111 页。任何时候都存在着问题,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调查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要进行调查研究,新时代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也要进行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新时代即将莅临之际,专门写了《谈谈调查研究》一文,全面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现实性和基本方法。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 年第1 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办于2023 年3 月20 日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要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都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调查研究的核心要求是“五个必须”,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必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①《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人民日报》2023 年3 月20 日。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发展和老百姓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372 页。

(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共同的富”“共同的强”到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到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条主线清晰明确,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9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因此,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首先是一个生产力范畴,即“做蛋糕”的问题。这就涉及共同富裕的内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物”是财富的唯一内容,人的生活完全被物化了,因而不可能有“富有的人”,人只能是“单向度的人”。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未来理想社会才有人的真正的“富有”,而真正的“富有”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92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以此为目标,因而,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2 页。。物质生活富裕容易理解,就是指人们正当的、合理的诉求,诸如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需要在量和质上都得到满足。而对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解则容易流于空泛,实际上,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知识及其所铸塑的文明行为,却是实实在在的。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有两者缺一不可,是两者兼有的共同富裕。尽管任何时候物质生活都具有优先性、基础性,不可或缺,但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信心比黄金重要”,精神生活塑造着物质生活,从而塑造着人的生存样态。美好生活只能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条件下才能被创造出来,或者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这样,创造更高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便成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共同富裕还是一个生产关系范畴,即“分蛋糕”的问题。共同富裕就是一个“做蛋糕”和“分蛋糕”的过程。这就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即每个人或一切人。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齐步走”,而是渐进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做大、做好“蛋糕”。事实上,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相对于14 亿人口而言,社会财富的总量还不够大。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脱离了这一点,就脱离了实际,共同富裕就会演化为一种“乌托邦”。这样,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做大、做好“蛋糕”;另一方面,必须将建立和完善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向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分好“蛋糕”。面对这种实际,党和国家提出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4 页。的任务。应该说,再分配、三次分配对于共同富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初次分配仍然是基础,是分配形式的主体。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新时代,保障人民的充分就业、提高每一个人的致富本领,便是最大的公平正义。

(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领路人,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67 页。,党必须也只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是什么神秘力量的赐予,只能靠全体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落实在“两化”上,即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因此,总体而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一是依靠人民进行国家治理。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落实到国家治理上来,人民的国家只能由人民来治理。治理是与管理相对而言的,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同: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政治国家与政府,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既包括政党、政府在内,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二是方式不同。管理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治理的方式则是自下而上的、民主式的。也就是说,尽管国家治理是多元主体共治,但最后都落脚到人民主体上。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保证人民更好地行使权力,实现人民利益。因此,“中国之治”是党领导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而进行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此。没有人民的参与,国家治理不可能进行,其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人民不仅履行对党和政府监督的权力,还以一种自觉的方式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不仅可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还能培养人民的民主精神,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依靠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重要体现与证明,在一定意义上,两者具有直接同一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其本质特征是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从表面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主要强调人民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即将人民看成是目的,但实际上内含着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即人民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才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之处。正因为如此,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体而言,有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594 页。。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与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根本不同,它把人的素质提高及其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人的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是一个综合体系,其中,创新能力居于核心地位。“五个文明”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前提。其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9 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人民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首创精神,人民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本质上,首创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新路,需要党领导人民筚路蓝缕、开拓前行,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四)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那么,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28 页。实际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70 页。居于第二位。因此,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中,居于前三位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而这三者又不是彼此分立、各不相干的,而是一个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的统一整体,也就是说,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的核心内容,而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居于领导地位。党的性质、宗旨、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坚持党的领导就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区别。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保障,也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的公平正义,是人民最根本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由哪一个个人说了算,而必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法律明确、固定下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①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 年第23 期。。或者说,这个科学的制度体系就是围绕着人民当家作主来展开的,其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彰显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但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不断完善而趋于至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还是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主体、利益主体、权力主体、监督主体、评价主体,这个制度好不好、该如何发展,人民最有发言权。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或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250 页。,确保人民权力落到实处。

其三,提升人民主体的国家治理效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制度的执行就表现为国家治理,因而制度的优势只有通过由“制”转“治”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前提或表征,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5 页。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或显著优势,就是人民主体,是人民的治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制”转“治”的过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的效能即制度运行的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以人民为制度运行效果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裁判者,才能使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