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YU)”并举 提升学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09-22闫玉环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银发五育长春

□ 闫玉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升了全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待。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阵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长春老年大学紧抓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五育(YU)”办学思想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切实增强了学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扎实有效的教育实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解读“五育(YU)”办学思想

五育(YU),即:育(人)、娱(乐)、(荣)誉、(给)予、预(防)。具体而言:

育人,即教育人、培养人。通过老年大学规范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既满足老年学员增长知识的愿望,也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娱乐,即愉悦身心,收获快乐。通过开设舞蹈、声乐、体育等课程和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三课堂活动,实现老有所乐的教育目标。

荣誉,即指老年学员获得的表彰、奖励。这既是对老有所学的褒奖,也是对老年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给予,即老有所为,服务社会。激发老年学员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长,自主自愿、量力而行地为社会进步贡献银发力量。

预防,即通过老有所学,实现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目的。此外,学校也要积极作为,满足老年学员对优先报名、便捷就医和安全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丰富“预”的内涵。

“五育”之源是“育”人。“五育”中,因“育”而“娱”、而“誉”、而“予”和“预”,教育为始,其他为果,突显了“老”的特点、“育”的属性,并再次深刻诠释了“为老人幸福服务 为社会和谐尽责”的校训。

实践“五育(YU)”办学思想

老年教育对象,决定老年教育目标。“五育(YU)”教育思想,使老年大学服务老年人求知、求乐、求为、求健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教育实践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一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为加强德育教育,学校既开办了专业必修课,也设置了公共必修课。前者是每学年28次课的时事政治班,后者是每学年6学时的讲座,均由省市名家讲授,内容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解读等等,增强老年学员的政治素养;此外,学校各科教案都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在教材使用中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其蕴藏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

二是寓德育于学校文化之中,发挥宣传阵地的育人作用。学校通过校报、微信公众号、官网、广播站以及长廊走廊或墙壁文化等媒介,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校园内每一处都充满着德育氛围。

三是寓德育于丰富的活动之中,发挥第二、三课堂的教学辅助作用。学校将爱党爱国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通过举办时事政治报告会、文艺汇演、作品展览、党史知识问答、多学科竞赛或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员进行德育教育,增强了其政治素养,营造了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

搭建载体,展示风采,实现“学娱”结合

一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如举办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系列活动,通过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形式,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祖国的建设成果,展现新时代老年人风采。

二是组织开展教学成果汇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长春老年大学校园艺术节暨教学成果汇报展演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除受新冠疫情影响暂停3年外,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极为高涨,已经成为老年学员学有所乐的平台、展示风采的舞台和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是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每年“七一”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庆祝党的生日;国庆节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诗会、歌会或笔会;老人节组织学员参加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教师节组织学员同唱一首歌向敬爱的教师献礼等活动。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了学员积极向上、乐观有为的精神风貌。

融入社会,“誉”满校内外,展现自身价值

通过在老年大学的系统学习,学员中成名成家、得奖励获表彰者不计其数。他们有作品公开发表的,有出版个人专著的,有加入省市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作家协会的,还有在各类比赛或演出中获得奖励表彰的。凡此种种,既是对老有所学的高度认可,也展现了老年学员的生命价值。以学员吕松军为例,退休十余年间,她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成为省、市作家协会会员。还连续获得“吉林省优秀志愿者”“吉林好人”“长春百姓学习之星”“最美网格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荣誉的获得使老年学员的获得感更足,精神世界更丰满。

凝聚力量,奉献“给予”,推动老有所为

2020年,市委老干部局下发文件要求:“不断健全引导老同志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激发老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春老年大学响应上级号召,组建银发人才库、举办银发师资班,输送优秀银发人才到城市建设所需之地,推动老有所为进一步落深落实。

学校与长春市中心医院合作,开展为学员义诊活动

首先,摸底调研建立银发人才库。老年大学藏龙卧虎,人才集聚。学校各教学系认真调查摸底,广泛宣传动员,通过班级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征集人才信息,组建了由55位各行业领域专家构成的银发人才库,为老有所为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其次,举办银发师资班并开展培训。长春老年大学肩负基层教育指导职责,针对县(市)区学校专业教师匮乏,而银发人才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等情况,主动承担为基层培养优秀师资的社会责任,开设了银发师资培训班,考试入学,择优录取,学成毕业后,学校负责向基层推荐。“一条龙”的办班模式,充分彰显了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成长的担当与情怀。

第三,输送银发人才助力基层文教。多年来,学校一大批银发人才活跃在社区和居住小区,或承担管理服务职责,或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或坚守在中老年书法、美术、声乐、器乐、舞蹈、体育等教学舞台。例如华彦林老师,应邀服务于平阳街道老年书画课堂,义务教学近十年;初志强老师,在明珠社区急需国画教师的情况下,主动登台执教,解了燃眉之急。不仅如此,长春老年大学各学员社团和各教学系的银发师资班都主动承担了基层老年学校的师资供给职责,这些银发人才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

第四,发挥学员特长延伸文化触角。长春老年大学银发人才中的文艺爱好者,多年来自发走进吉林大学、天光路小学、颐康养老中心、博物馆等单位,送文化、送演出,展现了老有所学成果,也为全市“幸福小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医校携手,“预防”衰老,共筑健康防线

近年来,长春老年大学开拓思路,深挖潜力,通过与医院或养老机构合作以及购买公共责任险等举措,满足老年学员及时就医以及意外伤害赔付的需求,使“预”的思想落到实处。

一是为在校师生争取及时就医便捷通道。这是长春老年大学关于“预”的最新探索。从保障学员生命健康的角度出发,学校与市中心医院充分沟通,几经协商,争取到8项就医便利,如:开辟学员急救绿色通道、设立学员专属缴费窗口、为有需求的学员提供就诊陪检、学员住院床位优先、慢病集中办理、建立学员健康档案,等等。这些便利,全方位满足了老年学员医疗、用药、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需求,解决了困扰老年学员的就医难问题,实现了未病能防、病无所忧的愿望,也更深层次地达成了“五育(YU)”之“预”的期望。

二是购买校园意外伤害公共责任险,保障在校师生安全。近些年,学员在上课期间意外受伤的事件偶有发生,给学员和学校都带来麻烦。2008年始,学校为在校师生购买校园意外伤害公共责任险。十数年来,所有在校意外受伤的老年学员均获得保险公司赔偿,最多的一次(2019年)高达8.1万余元,让身体受伤的学员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治疗的保障。每年数万元的保险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校的安全责任。

“五育(YU)”教育思想实践,满足了老年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愿望,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践行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未来,长春老年大学将加大“五育(YU)”教育思想实施力度,切实转变“玩一玩、乐一乐”的传统办学思维,向着“现代化高水平全国一流示范老年大学”的高质量办学目标迈出坚实稳健的步伐,为长春振兴发展作出老年教育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银发五育长春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初夏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银发网红
印语长春
走进长春净月潭
再现“银发”风采——“2015银发达人”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