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3-09-22赵征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赵征 (晋中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2020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理学工学等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实施课程思政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意义非凡。
一、宏观经济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特征决定了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包含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引入中国,有助于我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但也要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须谨防涉世未深的学生对其盲目崇拜、迷信,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战略意义。因此,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征决定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必要性。
(二)学情特征决定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该阶段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完全形成,经济理论素养相对薄弱,缺乏对包括经济事件在内的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在一些问题上易出现极端化。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如在“摩擦性失业”中,告诉学生求职中的暂时未就业是摩擦性失业,要用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讲授中,引导学生对二者有正确认识,提醒其忽视环境与资源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味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宏观经济学课程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很多章节的知识点能体现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是践行立德树人良好的着力点。如在“GDP”一章中,通过展示近年来中国GDP 数据,尤其“2020 年中国是唯一GDP 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形成了对中国道路高度认同。“总需求的决定”一章涉及国外需求。通过讲述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尽己所能地提供疫苗出口和援助,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可见,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能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也使教师更好践行立德树人。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立须与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相契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人才。就此,将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划分为价值、知识和能力目标。课程的价值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国道路形成高度认同,培养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理解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能力目标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并预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未来更好地经营管理企业。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理念改革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如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该假设有一定的阶级立场,教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看待。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象,如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结构性失业;关注2020-2022 年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发展情况;关注2021 年10 月山西暴雨期间政府补贴发放情况,了解政府支出的具体构成;关注2022 年12 月起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后中国经济复苏情况,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形成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避免“为思政而思政”,切忌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中。认真思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各自占比、各思政元素如何巧妙融入课程的问题,积极贯彻隐性思政教育。
(二)教学内容改革
宏观经济学在各高校经管类专业中开设已久,内容体系已相对成熟完整,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深度挖掘与课程有关的思政元素,探索恰当的融入路径。联系中国近年来发展实际,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法改革
首先,推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板书推导、讨论等形式讲内容、说故事、引案例,实现课程思政。同时线上教学中运用学习通发布时政资料,利用讨论、随堂练习、选人等形式,实现对接教学活动课前- 课中- 课后闭环控制。
其次,推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讲授、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选择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的案例,如结构性失业、历年法定准备金率、近年CPI、政府福利支出等,设置由浅及深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案例隐含的知识点,并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加以考查,实现课程与思政有机巧妙融合。
再次,推行分组讨论法。结合相关专题展开分组教学活动,如:次贷危机,组织学生前期搜集资料,然后就危机原因、对各国经济影响及各国对策展开分组讨论,学生能够联系相关知识点解析,并通过该案例思考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实现经世济民家国情怀的成功融入。
2.学法改革
在课前,鼓励学生轮流分享时政要闻,如2021 年学生上台分享了“7 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热点,紧扣政府转移支付知识点进行讲解,还分享谈判代表“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被放弃”的发言,课程思政由教师主导的思政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政。在课中,通过制表、线条图等形式板书呈现教学内容间逻辑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随堂练习一对一辅导,了解其真实水平。课后要求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评价改革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评价既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授课对象的评价。前者包括对思政元素挖掘情况和融入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对师德师风、持续学习等教学素养的评价。对授课对象的评价应注意:评价目标既要重视对知识点掌握等智力层面评价,也要注重对非智力层面如诚信品质、履行社会责任等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将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在过程性考核中加入对思政、育人元素考查,如在师生教学、课后相关活动中考查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和精神面貌等“软实力”。同时在期末考试材料分析题中,加入对思政元素的考查。在其他题目设置上,一方面考查学生经济分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具体问题中将思政元素内化,加大对思政部分的考查力度。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课发展必然之路。宏观经济学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重新确立课程目标,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恰当的融入路径。还要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改革。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设计评价体系,进行课程思政融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