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体系建构
2023-09-22田川流
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当代艺术类学术研究的学科谱系中,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艺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搭建了重要的桥梁,而且对于艺术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探索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支撑;艺术美学不仅为艺术学整体研究奠定基石,也为艺术门类各分支学科的互融予以有力的推动;艺术美学研究不仅有助于艺术与各人文社会学科的链接,并能凸显艺术世界与大千世界的有机融合。研究艺术美学的深层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初,德国美学家玛克思·德索提出了一般艺术学的概念,并致力于美学和一般艺术学关系的研究。德索认为,美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美是艺术活动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但是美学不能代替艺术,“美学在范围上便超越与艺术”“我们必须赋予美学以更广于艺术的天地。”但是,“这并非是说艺术的范围狭窄,恰恰相反,美学并没有包罗一切我们总称为艺术的那些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1](P2)他指出,“普通艺术科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正的评判。”美学“不能去越俎代庖”[2](P2)。他特别强调,“美学与艺术科学即使在现在也都经常是联合行动的,诚如挖隧道的工人们那样,他们从相向的两个点挖进山去,然后相遇于隧道的中心。”[3](P2)
那么,德索所说“相遇于隧道的中心”是指什么?其实这正是我们当下艺术学界关注的重心之一,即艺术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美学界均在其研究范围上不断拓展,提出了从属于美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例如:社会美学、科技美学等,而艺术美学也就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分支,出现于美学的宏观体系之中,同时也与一般艺术学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
一、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
艺术美学的创立,是审美研究历史演进的结果。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美学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自18世纪德国学者鲍姆加登创立美学以来,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世界文明进展中显现其不可或缺的地位。鲍姆加登的“美学”,其实质为“感性学”。“美学”是这一范畴的延伸和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虽然艺术美学的正式命名是当代的事情,但是这一学科的出现及其研究的深入,可以溯源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这一时期,属于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流派的康德、席勒、谢林等均深受鲍姆加登的影响,不断丰富和深化了美学这一学科的内涵,人们把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初步确立了美学学科独立的研究对象与范畴。这一范畴确认美学是关于自由艺术的理论,把包括诗在内的“美的艺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确认它是关于美的认识的本质的理论,以及通过正确途径获得美的认识的方式方法的理论。及至黑格尔,则将这一学科与艺术活动实现更为紧密的链接,予以集大成的发展,使之趋于成熟。
黑格尔的重要著作《美学》,不仅从根本上实现哲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对艺术予以哲学的阐释,赋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将艺术置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予其厚重的历史内涵。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多后继学者一步步将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基于黑格尔《美学》的诞生,以及更多人们学者的推进,使其在哲学美学之下,出现了一门与艺术联系更为紧密的学科,即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的出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中,艺术活动既具有应用的实践的特性,同时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意蕴。历史上不同民族各个时代的哲人们均对此予以探究,美学的出现,为人们深化研究艺术的精神价值铺设了道路。然而,人们也看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尚有一段距离,甚至有一定的阻隔,使人们由美学通达艺术时不够畅达,难以直接贯通。加之艺术更多属于应用的实践的技艺的活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美学难以阐释和解决有关艺术活动领域的大量课题,而更多艺术活动则十分需要得到美学的引领。其间,正是需要一门学科,能够上通哲学美学,下至艺术,显然,这一学科范畴非艺术美学莫属。
艺术美学的推出,是美学体系建构和不断完善的需要。20世纪以来,伴随社会发展、 学科建构的规范化进程,以及美学研究和社会应用的需要,各行业及学术领域人们不断推进美学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将社会活动中更多活动与美学精神相连接,使大量社会活动、包括艺术活动在内,均得到美学的滋润,从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中获取素养,令更多社会活动在美学精神的引领下获得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生成一门门属于美学分支的新的学科,诸如社会美学、自然美学、科技美学、生态美学、工业美学、环境美学、劳动美学、生产美学、军事美学等等。 各种分支美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美学体系的构成,使之成为人文社科学界最具亮色的学科体系之一,不仅强化了社会各种活动与美学的链接,而且为社会各类活动增添了精神内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这一美学范畴。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P97)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指人类所有的活动均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来创造,美的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最高目标,任何社会的活动均不能例外。而在所有社会活动中,艺术是最具特殊性的,它既属于社会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又是与美的创造规律最贴近、最亲和的一种,可以说,艺术是美的创造活动的核心,艺术活动最契合美的创造性特征。从狭义角度讲,艺术创造本身就是美的创造,而从广义角度看,艺术活动是大量美的创造活动的一种。也可以说,美的观照与创新并非只有艺术活动才具有,社会大量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均与美的创造息息相关,但只有艺术的美的创造更贴近美的本质。
而从大量社会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进程中也可发现,正是艺术美学的出现,在哲学美学与艺术活动之间搭设了桥梁。艺术美学从艺术的和审美的视野中充分获取哲学美学的素养,使其成为众多分支美学之中的一种,同时又是众多分支美学中对美学接受最直接、阐释最充分的学科,进而又对人类所从事的艺术活动进行阐释、引领与指导,对大量创造性的艺术创新行为和成果予以阐述与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艺术美学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门哲学美学与艺术相互链接与贯通的学科。这一学科没有止步于哲学美学研究的层面,在中外古今众多哲学与美学研究学者的著述中,均可看到大量有关艺术的美学阐述;这一学科也没有滞留于艺术的层面,更多艺术学者试图通过对哲学美学的追索,探寻艺术的深层奥秘。众多学者试图将哲学美学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的渠道予以细化与阐发,同时也尝试通过大量艺术活动的创造性实践,将艺术的真谛予以提升,实现对美学内蕴与审美创造规律的一步步充实与完善,其间大量工作即属于艺术美学涵括的范畴。也正是从这层意义来看,艺术美学是难以为哲学美学替代的。
二、艺术美学与艺术学
在漫长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中,人们逐步创立了艺术学。当代艺术学的发展,已成为灿若群星的新兴学科中最具光彩的学科之一。艺术学不仅承担对各种艺术种类和样式基本理论和创造成果的解读和阐述,同时也承担对居于各种艺术样式和种类之上的具有一般和普通意义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创造活动的阐释与把握。艺术活动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强调艺术方式与科学的、宗教的、实践-理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一样,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人类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活动,能够对人类物质生产及精神活动予以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推进人类社会的积极前行,因而艺术活动又属于人类精神活动以及审美活动中的重要范畴。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专门对艺术活动及其创造予以研究的艺术学,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显现其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艺术学研究与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发现,艺术学的研究从来也未能离开哲学的引领与指导。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及其人类生活与生存方式的终极考量和人类理想的追求中, 艺术活动与哲学研究密切相关,很多有哲学研究的命题及其结论均可通过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果创新获得印证与阐释,而人类各民族也正是一方面通过哲学的指引与艺术的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发展,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完善其价值理想,同时也通过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驱动各民族所有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哲学及其美学研究与艺术活动在这些方面目标的相近与相同,促使人们将二者相关联,一方面不断地从艺术活动中汲取人类社会审美实践的积极能量和成果,同时又从哲学的美学的思考与探究中追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奥秘。而在其间,能够使哲学美学与艺术学实现有机连接的,正是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的连接体现于各个方面,既显现出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的相通之处, 也充分显示其差异与不同点。其一,在最具基础性的特点显现中,艺术活动形式和语言居于前列。艺术学研究既要对艺术活动各部类的创造与创新予以观照,不断通过对人们在艺术实践中的创新加以概括总结与提升,使之上升到具有普泛意义,沉淀为各民族可以普遍认同的美的形式和语言,又可以将其创新活动予以理论的阐释与提高,使之进而具有了可以广泛指导与推广意义的应用性价值。艺术美学一般不承担对艺术活动具体形式及语言的认知与创新,而是重在对其艺术创新的形式、语言特征及其深层蕴含予以哲学的把握和阐释,从而提炼和启示人们从哲学认知的高度,生发对艺术形式及语言不断创新的能量;其二,在其艺术的内涵及其意蕴的提炼中,艺术学重在实施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基本命题的审美观照,显现人们对客体世界的透视与认知,进而获得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富有审美价值和终极理想的探索成果。正是在这一层次意义上,艺术美学一方面与艺术学研究有着一定的重叠,同时艺术美学又不拘于个别艺术活动及其作品精神内涵的表达与揭示,而是直接指向艺术活动的核心,把握和探求其更为深层的具有哲学意味的内涵,及其更具人类普泛意义的审美意境和社会审美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学与艺术美学之间,显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艺术学主要面对社会与大千世界,承担浩如烟海的艺术活动的实践创新、理论研究。而艺术美学则具有涵括性,是对大量艺术活动的具有哲学及美学意义的现象与成果予以哲学层面的透析、提炼、阐释。二者的切入点、研究目标均有所不同。也正是在这样的构架中,艺术美学既显现出与各门类艺术研究的交叉与迥异之处,又显现出与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之间的重叠之处及其深层的区别。艺术学与哲学是两个维度的学科体系,二者同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分支,可以相并列,以及互融与互补。
艺术美学则从属于哲学中的美学,是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而在上述两个维度之间,由于艺术美学自身的属性及其灵动的和敏锐的特征,因而可以在哲学与艺术学之间穿行,活跃于两大学科之间,发挥其催动两大学科之间诸多因子互融互化和驱动其发展与提升的作用,正是由于艺术美学的链接与互融,从而推进哲学美学的深度发展,同时也推进艺术学的不断提升。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美学难以包容艺术美学的全部,艺术学基本理论也不能替代艺术美学的研究。在哲学美学与艺术学之间设立艺术美学这一学科,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此间,当代人们又常常将艺术美学作为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来看待和加以建设,也有其充分的道理。一方面,艺术美学从属于美学,另一方面,又在艺术学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正是其交叉性的体现。
三、艺术美学与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史等分支学科
将艺术美学作为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中的分支学科来看待,就将其置于一个新颖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框架和体系中,使其获得自由的舞台和鲜活的生命,在与各种不同的分支学科的并列及其相融中发挥其重要的使命和作用。在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谱系中,可以如数家珍地表述: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比较学、艺术经济学、艺术人类学,以及具有应用色彩的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市场学、艺术信息学、艺术统计学等等,甚或这一谱系还在不断延伸,为艺术学理论家族体系增添新的成员。
艺术美学可以成为这一谱系的重要构成,已是不争的事实。众多院校业已将艺术美学作为艺术学理论下的二级学科予以设立,令其在艺术学理论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上述分支学科不难发现,其多数学科大都具有如下特征,而艺术美学则表现得更为突显。
其一,交融性。即指多数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均属于两个学科交融而成,艺术学与社会学交融而成为艺术社会学,艺术学与心理学交融而成为艺术心理学,同样,艺术学与美学交融而成为艺术美学。据此,艺术美学显然是一门具有浓郁交融性的学科。有时人们可能会将该学科理解为侧重于研究艺术的美学,或者是以美学为观照视角的艺术学,均有不妥。在其本体上,更确切的认知应为艺术学与美学实现交融而派生的学科。正是由于大量相关艺术学的知识及理论与美学理论的交叉与互融,使之形成化合效应,将大量艺术知识及理论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从而形成一门对艺术活动进行更高层次考察与探究的学科。在这一学科构成中,艺术学知识建构及其基本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哲学及其美学则成为学科研究的理论支撑。二者的交融并非简单的交叉或相加,而是在各种学术及理论元素互融的基础上的化合,其间生成大量新的理论范畴、概念和术语,正是其有机互化的结晶。
其二,普适性。即指上述多数学科均具有较凸显的普遍适用的意义,艺术美学也是如此。首先,该学科对于艺术各种样式和种类均具有适宜性,其研究可以通过对诸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活动的考察和探究,透视其格局及样式的表现形态,辨析其基本特征,进而抽象与提升其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其次,该学科也对与艺术活动相关的其他社会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适宜性。特别是在当代推进艺术创意与社会各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大量艺术的审美的元素融入于各种产业活动之中,促进相关产业文化及其审美素质的提升,而艺术美学正是可以在其间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其三,涵容性。即指有的二级学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视阈下,已然超越既有的学科内涵,具有了涵容其他学科元素的属性,艺术美学尤其突出,其内涵不会局限于单一的美学或艺术学,而是跨越多个学科,实现对相关学科重要元素的吸纳和融会,从而延展自身的学术范畴,深化其学科内涵。在艺术美学的学科构成中,哲学和美学贯通于学科整体,当然应以对艺术的美学内涵研究为主体,而在同时,基于艺术活动内涵的丰富性,其研究又应适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融入上述学科的重要元素,使之成为艺术美学的基本构成。在其本质上,艺术美学正是基于对当代艺术活动多元性、丰富性的不断探究,持续深化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及其作品的哲学和美学内涵与价值的研究,获取更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不难看到,艺术美学与其他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既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同属于艺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又在与其他分支学科的比较中,具备特有的综合性、提升性、引领性作用。它在各艺术学分支学科与哲学和美学的连接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有助于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化其学术内涵和哲学意味;又在各学科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推进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支撑;还可以通过自身学术内涵的丰富与提升,对相关学科的持续深化研究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上,艺术美学逐步显现其在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中的核心性地位。
四、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
无论是在哲学美学的拓展之中,还是在艺术学或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中,艺术美学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因而应以其丰富的理论积淀为基础,建构其科学的学术体系。其体系建构,需要充分体现出以下的原则。
第一,以哲学的视野,对艺术活动实现全面观照。
在当代,艺术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捷发展的态势。一是更多新颖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样式和艺术活动方式不断涌现,同时创造出大量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特别是在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科技的推动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的涌现,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的推出,均要求艺术美学予以密切关注和研究;二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艺术产业及其艺术市场迅猛发展,艺术与各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艺术在经济活动及其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艺术的审美的和经济的商品的因素交织于一体,需要予以深层的理论辨析;三是大众审美艺术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各种特点,呈现为多样和新颖的方式,其大众审美心理及其个体体验方式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均值得密切关注;四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艺术传播、艺术交流的迅速发展,国际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和特点,也亟待艺术美学学者加以深入研究。
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奠定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涵育,同时也不能离开对西方文化经典的汲取。历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均有众多哲人对人类的创造活动包括艺术创造进行不懈的研究,积淀了辉煌的成果,已成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今人研究提供重要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括艺术精神方面的建树,至今尚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开掘,理应予以深入探究;西方文化经典的宏阔与深邃,已在我国百余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得到大量汲取和呈现,而今仍需要认真对待。在当今艺术美学研究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成为艺术美学研究的精髓和指针;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包括儒道释各家相关哲学经典及其有关艺术和美的创造的论述,均应成为艺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自古希腊以来历代西方哲学家们的重要论述,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得到我国近百年来大批学人的青睐,在当代,科学汲取和借鉴其学术精华,当属十分必要。同以往某些艺术美学或美学类著述相迥异,当代艺术美学建设应当改变有的学者偏执地以西方著述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牢牢立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同时充分借鉴西方哲学与美学的精华,构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理论体系。
第三,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对艺术美学内涵予以持续不断的发现与开掘。
艺术美学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和体系化的学科建构,呈现为相对稳定和坚实的构架,同时,艺术美学又具有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态势,不断吸纳和融入社会与时代发展中更多与艺术相关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诸如人类对世界和平、生态保护、人的生存方式、科技发展等等课题的观照,已然进入更多学者的视野,艺术美学理应对上述种种问题加以充分思考,并作出积极的回答。伴随社会各种活动的深化,艺术活动及艺术创造同样在不断更替,新的艺术形态和样式的持续涌现,文化创意与各相关产业的融合,各门类艺术内部因素的融汇与创新,人类审美语言的多元呈现,地域文化和地缘结构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融,社会多元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相契,均对艺术美学研究提出更多课题,令艺术美学研究者应接不暇,需要予以审慎的思索和艰辛的探索。
对艺术美学体系建构的科学性把控,应当准确地把握其基本属性,既不应将自身紧缩于一个狭窄的境地,也不应过度泛化,从当下艺术美学研究的整体结构来看,艺术美学的体系及构架应大致涵括以下维度:
第一个维度,艺术美学本体研究。应首先厘清该学科的基本学科属性,包括艺术美学的基本内涵,艺术美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观念衍进的历史,包括对东方艺术审美观念和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审视,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审美的阐释和研究。其研究既与哲学美学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立足于美学的高度,也与艺术学关于艺术本体的研究划开界限。
第二个维度,艺术活动审美研究。如,艺术生产活动的审美研究,包括艺术的创意与策划、创作与制作等环节的审美意涵;艺术传播活动的审美研究,包括艺术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加工与播扬等环节的审美把握;艺术市场营销的审美研究,包括营销与消费、接受与批评等环节的审美运作。
第三个维度,艺术审美意识研究。如,艺术审美思维的心理因素,包括审美的感觉与知觉、想象与情感等属性的透析;艺术审美意识的体现,包括情愫与意志、经验与体验、联觉与通感等领域的洞察。
第四个维度,艺术审美内涵研究。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层揭示;人性与人类性、社会与时代、民族与历史等方面的审美透视;意象与情境、典型与意境等方面审美创造。
第五个维度,艺术审美形式研究。如,艺术形式美感的生成与重塑;艺术审美形式的再现与表现、抽象与象征、图像与符号;艺术审美语言的区域形态与类别差异;民族审美形式的历史基因与原型传承。
第六个维度,艺术审美范畴研究。包括优美与丑、壮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荒诞与怪异、滑稽与幽默等艺术的审美范畴的探索,以及在当下数字技术时代所生成的新的审美范畴的关注。
第七个维度,艺术技术审美研究。包括对当代数字技术背景下所生成的种种新媒介、新技术、新的艺术形态的把握,对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营造的理解,对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的运用,对由之所营造的多维化审美环境,以及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特点的重视。
第八个维度,艺术审美价值研究。如艺术审美形态的高雅化与通俗化、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审美价值呈现方式的品赏性与商品性、经典化与市场化;艺术审美价值实现路径的多元性与多维性、跨域性与跨媒介性;大众审美素质提升及其美育实施的基本策略等。
第九个维度,不同艺术门类美学研究。如音乐美学、戏剧美学、舞蹈美学等表演艺术层面的美学研究;绘画美学、书法美学、设计美学等造型艺术层面的审美研究;电影美学、电视艺术美学、动漫美学以及游戏艺术等属于影像艺术层面的美学研究;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移动艺术等属于数字艺术层面的美学研究。
第十个维度,与美学相关的研究,如社会美学、伦理美学、科技美学、传播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旅游美学、工业美学、城市美学、乡村美学、环境美学等,均与艺术美学有着难分难解的联系,无不浸润着艺术美学的基因。
以上维度的呈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应在自我完善中伴随时代脉搏的律动而衍进;既是具有学科边际的,又是不断延扩的,应在坚守本体属性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共享交叉区域。
五、艺术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深化艺术美学的学科建构及其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我国,尽管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与艺术学基础理论及一般艺术学理论相关的体系化研究也已有百余年历史,但是,作为一般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仍属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领域,其研究成果相对偏少,研究人员不够充实。特别是与门类艺术理论的研究基础和队伍相比较,更是显得不够厚重。也正是因其相关研究力度的偏弱,致使至今有的学者对是否可以全面展开一般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表示疑虑。加快艺术美学的体系建构及其学术研究,能够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水平的提升。首先,艺术美学研究可以将丰富的哲学美学理论融入诸如艺术学基本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基础类分支学科之中,促进各学科的深化;其次,艺术美学注重于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互融与互鉴,形成与上述学科的互动式发展;又次,艺术美学可以对具有应用属性的各分支学科予以理论视角的关注,包括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市场学、艺术教育学等均可以通过对艺术美学深层内涵的融注,获得理论层次的持续提升。
其二, 增进艺术学原理与门类艺术研究的互融与互化。
艺术美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研究,可以促进艺术学一般理论研究与门类艺术研究的紧密融合。一方面,艺术美学可以通过一般艺术学研究的深化,从宏观的和全局的视域对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予以透视,汇聚门类艺术理论研究的大量成果,充实和完善一般艺术学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艺术美学还可以与属于门类艺术美学的研究方向相联接,例如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等等。在以往的研究中,上述各门类的美学研究已相继生成,不仅对丰富各门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深化研究作出贡献,同时也通过对门类艺术审美特性的透析,为艺术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丰富案例。而在以往此类研究中,有的也显现出一定局限,包括在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及其哲学素养方面等方面的局限,以及某些研究体例不够规范等,均需要在艺术美学的整体架构下对各门类艺术美学的加以审视与整合。从一定意义讲,各门类艺术美学研究既从属于各门类艺术理论,同时也从属于艺术美学,是美学体系中的更为具体化的分支,艺术美学研究理应对此予以充分的观照,并推出积极的举措。
其三,强化艺术学理论与人文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科学技术的互鉴与互融。
艺术学理论从来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而是处处充溢着与各学科相关质素的相互借鉴与交融。面对当代社会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化,艺术学科亟待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滋补,更多人文社会学科也需要得到艺术学理论及各门类艺术学的滋养,以求获得互补与化合。许多学科与艺术在其某些方面具有相近和相似的特性,更具有互融的可能。特别在文化与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当代,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产业活动的广泛结合,文化与艺术活动的市场化和经营化,大量艺术活动、艺术元素及艺术理论对经济活动的融入,作为立于时代前沿的艺术美学理论,更需要与时俱进,对不断出现的社会课题和艺术现象予以哲学的阐释和美学的解读,以其深远的全面的哲学思维和美学精神,对社会艺术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前瞻性思考,对艺术与经济活动的有机融合予以建设性导引。而在当代社会大量新兴科学技术的出现,对艺术活动、艺术创造及其艺术成果的衍变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对艺术活动的进入,深刻影响着艺术活动的基本走向、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艺术创作者的思维模式。作为艺术美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对上述现象作出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同时应对其发展态势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领。
其四,促动艺术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艺术美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研究,将为促动艺术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作出积极的贡献。在当代,无论是社会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建设,均需要得到审美文化的支撑。在文化建设方面,从不同层面审视包括社会文化活动以及社区与乡村的文化活动,均需要得到艺术美学理论的全方位融入。艺术领域各门类的交融需要得到审美理论的推进,社会与审美文化活动相关领域需要得到艺术美学理论的滋养,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以及体育、教育等领域,也离不开艺术美学理论的涵育。在更广阔的社会物质生产领域,艺术创意与各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充分表明,艺术元素及其艺术理论的进入,不仅为各种业态增添了艺术和审美含量,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工业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其经济运行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充分表明,各类经济活动的文化化,其首要因素即在于对审美文化元素及其理论的吸纳。艺术活动及其元素的进入将在各种业态的生产与服务运行机制中起到重要的文化提升及其审美催化作用,而在其间,艺术美学的理论指导及其引领均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在艺术美学的衍进系统中,既呈现从传承到凝聚的本体性意义持续生成与深化的过程,也具有从交融到互鉴的普泛性价值不断拓展和提升的特点。正是经历了多重的披沙拣金与分解组合,方能获得更多规律性彰显,逐步确立其学科地位和体系建构。以此为基础,经由更多学人的砥砺奋进,艺术美学定能广泛汲取他者优质元素,保持博采众长、适时变通的优势状态,获得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