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调适实验室建设研究

2023-09-21黄湛煐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交通事故山区驾驶员

黄湛煐,鲁 明,张 倓

(1.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2.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0 引言

我国2022 年机动车保有量4.17 亿辆,增长5.39%;机动车驾驶人数为5.02 亿人,新领证驾驶人2 923 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见图1),尽管2017—2020年期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及受伤人数有所下降,但在2021 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62 218 人,相比2020 年增加了515 人;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73 098 起,相比2020 年增加了28 424 起。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的快速增加,我国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相关交通管理部门需解决的难题,道路交通安全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安全问题。随着驾驶员、交通车辆、道路环境的增加和发展,也带来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日趋增加。道路交通安全压力与日俱增,解决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图1 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统计

1 西部山区地区特点

我国西部,特别是云贵川藏等地区,群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区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地面崎岖不平,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大,极不利于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俗谚,有着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1.1 路窄弯急

虽然现在的公路建设比较完善,但是在山区中修路的难度还是很大,因此干线公路在横向宽度上还是很窄。公路绝大部分都是曲折的山路绕道,要不就是紧靠大山或是河流,弯弯曲曲,延绵不绝,时常出现雾霾天气,视线更差。开车过程中必须提前减速,频繁换挡,经常做好避停准备,如果是不熟悉路线的驾驶员,往往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能耗大,极易疲劳。

1.2 坡长且陡

云贵川的道路经常需先翻越高山峻岭,再降到很低的河谷地形,断断续续的上坡下坡绵延数公里以上,甚至几十公里。尤其这些坡道极陡峭,紧邻悬崖陡壁。汽车上坡时,需一直低速挡行驶上坡;而在下坡时又要一直踩住制动,驾驶员长时间一个姿势控制车速,容易疲劳。

1.3 险情多

在夏天雨季时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垮塌,特别是云贵川的公路边坡特别多,山洪常将公路冲毁、隧道堵塞。很多山区经常有风化的石块滚向路面。在冬季,山区有冰川、积雪或者是路面结冰。一旦险情出现,车辆只能在便路、便桥上缓行甚至停车等待,给行车增加了困难或危险。

1.4 气候多变

由于地形、海拔和季节因素,发动机燃烧异常,功率下降;大部分驾驶员一时不适应山区环境,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很大地影响着安全行车。近几公里的范围内可能山下骄阳似火,山中却温暖如春,山顶则是寒冬冰雪;很多大山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有的山地阳面坚实干燥,阴面却湿滑泥泞;有的山区因气压低,使水的沸点下降,冷却液容易烧开,给汽车的安全行驶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 驾驶员适宜性检测的理论研究

获取驾驶适宜性数据是进行驾驶员行车安全性研究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分析的准确性。

2.1 驾驶员事故倾向性和适宜性理论

1919 年,英国学者就对军工厂的少数工人反复发生事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事故倾向性理论,即不同个体在生理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在大量的研究之后,事故倾向性理论的范围被应用于汽车驾驶员,日本学者发现交通事故率非常高的20%驾驶员群体占事故总数约50%。该理论认为,驾驶员事故倾向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和驾驶行为。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驾驶技能和驾驶经验等。研究表明,年轻驾驶员和男性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事故。此外,驾驶技能和经验较差的驾驶员也更容易发生事故。环境因素包括道路条件、天气状况和交通流量等。研究表明,道路条件差的地方和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事故风险更高。此外,交通流量密集的地方也容易发生事故。驾驶行为因素包括酒驾、超速、不规范转弯等。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饮酒后驾车或者超速行驶时,事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不规范的转弯也是常见的导致事故的因素。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理论为提供了一种系统分析和预测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的方法。

职业适宜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要求职业的个性品质及发展水平,而不是职业活动本身的项目和相关规程。所需的生理心理素质是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融合形成的。职业适宜性包括很多方面,要点有工作效率、无事故倾向、最低能力和特性要求、熟悉工作速度、意愿适应、个人背景等等,根据不同职业特点说对应的要点侧重不同。驾驶适宜性属于其中之一,指能够安全行车的驾驶员所需具备的身体反应、心理适应的特质,身体和心理既要稳定又要相互协调,是交通安全“人、车辆、环境”中人必需的重要条件。

2.2 驾驶员适宜性检测

驾驶适宜性是交通运输中驾驶员应具备一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在通过特有的设备仪器对驾驶员或需驾照人员的心理和生理指标评测后,综合历史数据的范围评估出被测人员是否能符合成为或继续胜任“安全”的驾驶员[1]。从驾驶员的大群体中能快速地辨识出不适宜或适宜差的驾驶员,是一种提高交通安全的有效辅助监测措施。适宜性检测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对已有的驾驶员进行评估及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优化心理内涵,从根本上进行改善[2]。其次是防止有“不安全”特征的人员成为驾驶员,从根本上加以杜绝,两方面的方法措施来降低交通事故,提高西部山区驾驶员群体安全的维度。

2.3 适宜性测评指标研究

国内学者在分析流行病特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后发现国内有接近6%~8%的驾驶员群体具有事故倾向性。日本也相继出现CRT 驾驶适宜性综合检测器、驾驶适宜性检测系统NATS 等适宜性检测,通过这些检测方法,日本连续9 年间成为交通安全事故上最为“安全”的国家,且在不断地开发更加精密检测的设备仪器。而中国的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和长安大学相关研究团队也在不断地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内外的相关事故案例和经验设计出适合不同地区条件的检测设备,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作出很大的贡献。道路交通事故可由直接因素和潜在因素造成。直接原因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如感知错误、判断错误、反应迟钝、反应不准确、操作错误等。潜在原因指的是司机的水平和状态,如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这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3]。驾驶员的适宜性检测指标是对驾驶员在感知、判断、操作等特征上进行量化检测,研究人类行为模式后将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划分为图2 所示的简化模型。

图2 简化模型

3 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调适实验室建设

3.1 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调适实验室

按照交通运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清镇校区以省部共建模式建设了“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见图3)。该基地是交通运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西南地区第一个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该基地建设结合贵州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复杂,多山路、多隧道、多临水临崖危险路段的实际,以事故案例警示和应急处置学习为核心,运用现代声光电、VR 等高科技技术展示,使前来参观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驾校教练员、学员、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在紧张、新奇、震撼的体验中,认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体验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感受事故带来的惨痛教训,从而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依托该基地,建设“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调适实验室”(见图4),场地大、资金充足,用于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应性测评及调适系统开发和标准制定方案可行,依托基地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多,后期研究采集的样本量大,得出的结果更可靠。

图3 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

图4 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心理调适实验室

3.2 检测设备系统及评价结果

实验室有8 台专业检测设备、10 台计算机、专用检测应用程序、信息数据库,组成计算机局域网检测系统,实现检测、评价过程信息自动传输、自动保存检测数据、自动生成评价结果。检测评价流程图如图5 所示。实验室检测信息、数据实现专用数据库系统管理,可导出电子版表格,便于统计分析。驾驶员检测评价表包括14 个单项指标和1 个综合指标,根据交通部《道路运输驾驶员适宜性检测评价方法》(JTT 442—2014)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出4 个等级如下:①级别为A,驾驶员该项指标适宜性好;②级别为B,驾驶员该项指标适宜性较好;③级别为C,驾驶员该项指标适宜性一般,需要注意;④级别为D,驾驶员该项指标适宜性差,不适宜[4-5]。综合评价为C 的驾驶员,如其关键性单项评价指标(选择反应错误次数、动体视力、夜间视力和深度知觉)出现不适宜,企业用人时应注意回避使用不适宜项。

图5 检测评价流程图

4 结语

道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的基础,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因是驾驶员安全素质问题。在山区,特别是云贵川藏等地区,群山峻岭,沟壑纵横,道路运输是社会保障供给的生命线,道路运输车辆驾驶员的安全素质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关键要素,所以建设西部山区驾驶员适宜性测评及调适实验室意义重大,能有效地找到驾驶员的操作短板,并提供有效建议以提高驾驶能力,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交通事故山区驾驶员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起步前环顾四周是车辆驾驶员的义务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