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刺猬”
2023-09-21饶娟
饶 娟
一、初识“小刺猬”
小雅(化名),五年级女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穿着不太整洁,瘦瘦弱弱,目光躲闪,说话含糊不清。后了解到小雅父母经常争吵,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开学一个月,小雅常对同学表现出愤怒和敌意,甚至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班主任询问原因,她认为班级同学都很坏,经常捉弄她,让她出丑。在同伴交往中,小雅表现得过分警觉、敏感,像刺猬一样让人难以接近,所以人际关系比较差。为此,她变得焦虑、愤怒,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读懂“小刺猬”
1.家庭关系失和,安全感缺失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来源。小雅父亲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经常对小雅母亲恶语相向,而母亲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于是,小雅体验到无力感和恐惧感,进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
2.偶然事件刺激,认知歪曲
对单一的负面经历进行过度概括形成的歪曲认知容易让人无法看清事实真相,进而产生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小雅一年级时被同学故意推入男厕所,体验到极度恐惧、愤怒、羞愧的情绪,由此产生了“班级同学都很坏,经常捉弄我,让我出丑”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不利于小雅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长期镜映缺失,自体虚弱
“镜映”指养育者需要长期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作出适当的反应,帮助孩子逐渐完成从“外部肯定”到“自我肯定”的转变,从而在未来生活中以自信、高自尊的方式展示自己。小雅在成长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来自父母的“镜映”,这致使她“自体”养育不足,无力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商定咨询目标为:觉察歪曲认知,理解情绪;矫正歪曲认知,重构认知;掌握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三、转变“小刺猬”
1.觉察歪曲认知,理解情绪
第1、2 次咨询时,我专注地倾听小雅的人际困扰,了解相关重要事件对她的影响。我从小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她对我的信任。在第3次咨询时,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三栏表技术引导小雅觉察自我情绪背后的歪曲认知,鉴于小雅的年龄特征,我和她一起梳理。我问:“小雅,说说最近让你生气的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小雅不高兴地说:“组长漏收我的作业本,我觉得他是故意的,想让我出丑。然后,我就生气地把作业本扔给他。”
通过梳理,我引导小雅“看到”情绪背后的歪曲认知,即“班级同学都很坏,经常捉弄我,让我出丑”。
2.矫正歪曲认知,重构认知
第4、5 次咨询的重点是改变小雅的歪曲认知。我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启发小雅思考,帮助她澄清歪曲认知。
我问小雅:“在班级里,谁跟你关系较好?你们在一起时会说什么和做什么?”我在启发小雅主动思考的同时评估了她的心理状态,采用了面质技术。我看着她说:“刚才你说跟他们有时相处得还不错,这与你之前说的‘班级同学都很坏,经常捉弄你,让你出丑’不一样。”她惊讶地看着我,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们有时候就是有点坏。”接着,我分别对“有时候”“有点”“坏”进行了澄清,并问小雅:“对于组长漏收你的作业本这件事,你现在怎么想?”小雅想了想说:“他也许不是故意的。”
此阶段,我帮助小雅澄清认知中的不合理部分,调整歪曲认知,缓解不良情绪,进而发现她产生了改变人际现状的强烈意愿。
3.掌握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第6~8 次的咨询目标为训练小雅的沟通技巧。鉴于小雅生活中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榜样,我通过观察学习、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技术帮助她习得有效的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观察学习。我让小雅重点观察视频中人物的沟通技巧,特别是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恰当的肢体语言以及语气语调。接着,我引导小雅根据视频内容学习并练习沟通技巧。
其次,角色扮演。我以“组长漏收小雅作业本”为例进行正向示范:“组长,你漏收了我的作业本。”在小雅练习时,我及时给予鼓励、指导和强化。针对小雅同伴交往中的具体事件,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让小雅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
最后,行为拓展训练。我引导小雅将学会的沟通技巧运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情景,她感到有压力。于是,我和她一起制作了“人际交往压力情景应对卡”,进一步指导她在不同人际交往情景中的行为、语言表达等沟通技巧。
经过8 次咨询,小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歪曲认知发生改变,情绪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逐渐拥有了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咨询反思
小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师应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成长、解决现实困扰。小雅在学校生活中产生了人际困扰问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下,调整了歪曲认知、掌握了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结束后,她不断提升人际交往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困境。
另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小雅原生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模式对她产生了负面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不违背心理咨询伦理的前提下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小雅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养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