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院”里的“活雷锋”
2023-09-20卢军王志刚
卢军 王志刚
2023年2月21日,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老干部雷玺(前排左三)、演员刘萤(前排右四)、作家陈广生的遗孀张赤(前排右二)向工作人员讲述雷锋故事。摄影/谭长俊
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有一群与雷锋有特殊情缘的人。他们60年如一日,写雷锋、唱雷锋、演雷锋、学雷锋、做雷锋,被誉为——
93岁的离休干部顾威如今很健忘:刚刚还拿在手上的报纸,去厨房倒杯水的工夫,就想不起搁哪儿了。记忆力大不如前的他,对《像雷锋那样》这首歌却记忆犹新。见到来看望他的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他就声音洪亮地教大家唱了起来:“像雷锋那样,像雷锋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
“在我们所,顾老是第一个唱响这首歌曲的人。”干休所所长于天飞说,像顾老这样的老同志,在该所有一个群体。20世纪60年代,他们因宣传雷锋与雷锋结缘,从此用毕生精力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成为时代先锋。
学习雷锋“第一人”
60多年前,这些老同志在原沈阳军区政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都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有写雷锋故事的“第一人”陈广生,有让雷锋事迹见报的“第一人”佟希文、李健羽,有说快板赞雷锋的“第一人”朱光斗,有演雷锋的“第一人”张玉敏,有把雷锋形象搬上话剧舞台的“第一人”贾六,有让雷锋日记见报的“第一人”董祖修,有唱歌曲《像雷锋那样》的“第一人”顾威,还有画雷锋的柳青,跟踪采访并给雷锋拍照的董哲,编写《雷锋》剧本的田呐、王德英、吴振军、张矢、江波,等等。
在雷锋离开后的日子里,这些老兵不约而同地坚定了一个信念:让雷锋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20世纪80年代初,离休后同在一个干休所的这些老同志,自发成立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不遗余力地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树雷锋形象,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到2023年3月9日,广生离开整整5年了。”在干休所宁静的院落里,陈广生的遗孀张赤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中。
陈广生生前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写雷锋、讲雷锋、学雷锋,几乎成了他离休生活的全部。他担任过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革命传统报告团副团长,是全国几十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作报告300余场,听众达60余万人次。他参与编写的有关雷锋的书籍17部。其中,《雷锋的故事》一书发行量达2000万册,并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成为把雷锋介绍给全世界的“第一书”。陈广生带病完成著作《雷锋在我心中》后,曾动情地说:“我是雷锋的战友,雷锋一直活在我心中、活在我笔下,捍卫和弘扬雷锋精神是我的使命!”
佟希文是干休所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沈阳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也是原沈阳军区和辽宁省、沈阳市表彰的“学雷锋标兵”。一次,佟希文受邀给沈阳工业大学铸造系学生宣讲雷锋精神。面对同学们提出的“为什么要学雷锋”“如何结合实际学雷锋”“怎样坚持经常学雷锋”等问题,他坦诚相对、耐心解答,从下午6点一直交流到深夜。入情入理的讲解,拨开了大家心头的“迷雾”。后来,该系成为学校的学雷锋先进集体。
在干休所,有一张特殊的立功喜报。喜报的主人是原沈阳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王致新。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王致新,离休后应邀担任沈阳市北一经小学主抓思想品德建设的名誉校长。家和学校之间相距5公里,他谢绝公车接送,身揣急救盒、脚蹬自行车,每天往返。其间,他还请来郅顺义、叶景林、铁源等英模人物,给孩子们讲理想、话传统,教育他们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几年下来,该校全面建设上了台阶。原沈阳军区党委破例为已离休的王致新记三等功1次。
老干部们学雷锋见行动,干休所被驻地关工委命名为“雷锋院”,群众称他们为“活雷锋”。
当好雷锋的战友
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冒出一股“恶搞英雄”歪风,个别人扭曲雷锋精神、诋毁雷锋形象。作为历史见证者,这些老同志义愤填膺,有的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有的撰写回忆文章,坚决予以回击。
为了批驳“雷锋精神过时论”,老干部罗木法利用3年时间,创作出18万字的《雷锋精神新论》,从时代性、先进性、民族性等方面系统阐述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罗木法在创作弘扬雷锋精神新著《心灵长城之歌》时,被查出前列腺癌晚期,家人劝他好好休养,但他没有停止创作。从重症监护室一出来,他又拿起了笔。直到书稿完成,他才松了一口气:“现在没啥遗憾了。”当年底,罗木法安详离世。
佟希文、李健羽、康鹏程等十多名老同志共同策划并撰写《新时期学雷锋讲座》一书。为早日成稿,大家加班加点,董祖修、李健羽累倒住院,其他同志就接着他们的工作写。该书1990年3月出版,已印刷3次,发行量突破50万册……
学习宣传雷锋,有鲜花掌声,也有不同声音。但老同志们始终态度坚定:“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有一次,佟希文陪老伴到北京看病,在公共汽车上,当他把座位让给一名孕妇时,换来的却是个别人的风凉话。他憋了一股劲:“越是这样,越要把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好!”
这些年来,老同志们始终保持政治本色不褪、理想信念不变,牢牢坚守在学雷锋的阵地上,用自身努力弘扬雷鋒精神、光大雷锋形象。据统计,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宣讲雷锋事迹700余场,听众100余万人次;为“希望工程”和困难群众捐款150余万元、捐物2000余件;撰写文章和史料830余篇,著书60余部;60人次先后被全国、全军和原沈阳军区以及省、市评为先进。
永不退休的事业
60年一甲子,弹指一挥间。如今,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中的大多数老同志已经逝去,健在的6位也已步入鲐背之年。无论人多人少,无论身前身后,他们当年的那股劲头始终没变,宣讲雷锋事迹、践行雷锋精神从未停止。
老干部冯玉君临终前,写下遗嘱向组织交纳特殊党费20万元;老干部刘达在生命最后一刻,委托家人交纳当月的党费,并留下“不准向组织提困难、不给亲人和好友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三不一捐”遗嘱;老干部董祖修和杨振邦去世后,都捐献了遗体;“在舞台上演了一辈子雷锋、台下做了一辈子雷锋”的张玉敏,在生命垂危之际,含着热泪对干休所领导说:“下辈子,我还要演雷锋、学雷锋、做雷锋……”
“竹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台上说雷锋,台下做雷锋。”多年来,老干部朱光斗揣着一副竹板,跑边防、下海岛,钻山沟、上高原,北到漠河,南到西沙,哪里艰苦去哪里,哪里需要哪里去,创作曲艺作品200余件,为部队、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演出300余场,被誉为“红色曲艺家”。2017年央视“春晚”,86岁高龄的朱光斗登台表演了快板《强军路上谋打赢》。
“本该安享晚年,为何还要东奔西走到各地宣讲雷锋精神?学雷锋到底啥时候能学到头?”有人这样问朱光斗。他笑着回答:“只要我还有力气,只要永远离开的那一天还没有到来!”
“只有离休的干部,没有离休的事业。这群老干部心里装着永不退休的学雷锋事业,像一支支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领路人。”沈阳警备区政委张云锦说。
“跟着典型学,照着先进干,雷锋自有后来人。”于天飞表示,“干休所官兵将以老干部们为榜样,坚定‘接过雷锋的枪,做好老干部晚年生活的服务保障,在提升自身全面素质的同时,上学校、走军营、到机关、进社区宣扬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卢军为驻京某媒体记者,王志刚为辽宁省军区沈阳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
精神火炬
我所在的干部休养所,就是“雷锋院”。我很荣幸,能够在“雷锋院”里与这群“活雷锋”朝夕相处,接受雷锋精神熏陶。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把这群“活雷锋”照顾好,让他们安享晚年,而且有责任聆听他们关于雷锋传承的口述历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带头学雷锋,继续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这群“活雷锋”性格各异——顾威沉着冷静,喜欢歌唱;佟希文对社会活动充满激情,处处乐于助人;王致新热衷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经常去学校讲课;罗木法以笔代枪,为宣扬雷锋精神一直奋战在舆论一线,惦记着雷锋的“教诲”直至离世……这些可爱的老同志是我们所的骄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们要接续奋斗,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遼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 刘骏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