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应该积极回应新时代要求

2023-09-20李超德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0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美术创作

李超德

论及学理性很强的“文艺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实则无法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讨论截然分开,更无法单纯抽象谈论文艺理论,必须要和门类艺术学研究相结合加以探讨。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就更应该从实践出发,突出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正确理解以作品为先导的“史、论、评”的关系,探究其“三大体系”的历史脉络与生成发展。

文艺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突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以具有中国“原创性”美术理论知识体系的新构建作为突破口。

我们强调要用正确的文明史观确立民族文化自信,从不反对汲取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共同优秀成果作为自身成长的养料。然而,在当今“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西方学术体系主导的所谓“主流”文艺理论话语所掌控,有些文艺理论家对中国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少有涉猎,对其应时而变的理论思考充耳不闻,热衷于转译西方文艺理论著作。而强调文化自信与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文艺理论和美术创作理论话语权式微。

中国传统经典美术理论如何能够完成现代表达和活化?相关美术理论知识体系如何回应当代美术创作重大理论问题?确实还存在着体系结构松散乏力、重大研究成果鲜见等不足。好的美术作品必须要有优秀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在作品中既能反映出美术家内在品性和筋骨,又要有观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温度和温情。因此,以传统画论和文论为基础的中国美术理论知识体系,尤其值得探讨其独创性的理论源流,并完成现代话语的阐释。

近40多年来,美术研究总结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美术创作与理论建设的经验,借鉴了西方较为前沿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图像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学术研究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进入了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关于美术创作与美术知识理论体系构建又有了新的思维触角,拓展了新的学术研究视野和知识体系构建基础。但是,关于中国美术理论知识体系研究,却少有人从中国“原创性”理论视角出发,探究知识体系的自我生成与构建。我们通常将中国传统文人美术理解为“诗、书、画、印”的必备之学,将民间美术看成是劳动人民朴素情感和丰富心灵的外显,也经常将西方语境中的“文、史、哲”打通,古代文人的学识因此成为通人之学。今天,谈论美术理论知识体系,不仅要通古今,还要融中外,既要着重围绕本民族的文化和美术实践本体展开思考,又要突破美术理论知识体系固有的认知障碍,将知识体系的构建置于宏阔的社会大背景下加以归纳与总结。如果仅仅以某幅古代绘画作品之外的“知识生成”做研究,虽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也丰富了文献研究的学术内涵,在某些特定的环节,也确实为鉴定古代画作的真伪提供了不可缺失的文献支撑,却只能是从属性和辅助性的。

作为学术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研究,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不应该仅仅陶醉于古代文论和画论中传统士大夫的雅俗观辨析和哀怨彷徨的自言自语。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不仅是阐述美术创作的历史总结、理想蓝图和理论归纳,还应该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美术创作方法和理论路径的不断探索、评价与完善。

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如何聚焦现实美术创作所倡导的内容?艺术的文化主张是什么?艺术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什么?在西方现今美术创作语境中,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表达人的美好生活的写实主义美术和再现性艺术,被西方主流美术逐渐抛弃。西方当代艺术宣扬的“以人为中心”,着重强调艺术家个人主观偏狭的小我之“人”,迷茫于艺术界在现行社会中的历史方位,拒绝于表达现实生活的光明和宏达叙事的美术实践,远离高扬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和魂魄,单纯强调以个人眼光看世界,疏离于大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囿于抒发极端自我的精神迷思。作为时代命题,如何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美术创作的“人民性”,我理解必然包含着真正关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把握时代节律、彰显人文关怀的胸怀和心灵。这是新时代的客观命题,只有将美术家个人风格和兴趣转化为时代要求的主观自觉,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悟,既是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美术创作如何展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深沉底色。我们既要尊重“与古为徒”的学术坚持,认真分析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传统士大夫绘画浸润于诗、书、画、印的文人之学,又要“与古携新”,理性分析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西方文化占领主流文化前沿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既要看到国际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又要复观再现艺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寻找滋养生息的土壤。

当代美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我理解应该是更为开放的系统。

艺术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又是社会变换的缩影。见证这一伟大实践的每一位参与者,既要认识到美术创作与理论建设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又要包容和吸纳全世界范围内先进文化的精华,这是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时代之变一定有时代影响下的精神气象,美术作品必然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必然烙印了时代的典型性话语特征。古代社会时空间隔很长,因此有了“虚空”“思念”和“离愁”,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今天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应该积极回应时代变革中的新要求。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表达的审美情感确实有陌生感,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想表达什么?应该褒扬什么?揭露什么?我们又如何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时代气象用饱含东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艺术语言展现出来?

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不可否认会强调艺术的自由创造。但是,所谓的创作自由并不可能有超越于特定社会制约的绝对自由,更不能回避社会道义和文化责任。在复杂和多重社会条件下,每一个人都有家国情怀、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要求。作为美术家,艺术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时刻蕴含在自律和他律的矛盾之中。美术家的“自律”往往是指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和本体规律,以及美术家在创作和批评过程中对美术规律的依从。而所谓“他律”,我理解则是指美术创作过程中,受到诸如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等他者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约束。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自律和他律,两者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又是共同推动当下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平衡点。

用正确的文明史观看待美术发展和理论知识体系构建,我们应认识到新时代美术理论知识图谱必然会有新的理念、新的图像和新的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以人的正常情感为基础,人的情感又随着的时代变化而变化,进而发生嬗变。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新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确实是每一位美术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的责任。

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仍然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应该承认,我们面临着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主流学术话语和文化渗透的挑战。我们需要直面世界,用高度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理性,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融合。“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为可待。”必须承认,中国文化发展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转型期这一特殊的社会现实,中西方学术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应该互为他者,更应该强调文化与文明的互鉴。学术界既要警惕“从工具到工具”“技术中立”的民族虚无主义惟技术论和泛文化论的身份焦虑,又要避免为谈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而唯我独尊的鸵鸟心态。美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立足点,应该超越一般传统文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雅俗观”讨论,积极吸纳全世界优秀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成果,在与当今艺术界进行广泛的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才能实现。

“星辰大海,沧海一粟”。我们既无需为汤因比的“文明交融论”“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过于乐观,也不用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杞人忧天,更无需为赛义德的“东方学”控诉西方文化霸权无理而沾沾自喜。无论是强调中西方优秀文化的互鉴,还是在和世界当代美术创作与研究的对话和交锋中真正实现“话语体系”的重生与构建,都需要聚焦于中国的美术理论知识体系如何“吐故纳新”,真正打造契合于时代发展的“有为之学”。美术家的责任使命就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和先觉者,就应该用自己的艺术才华抒写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伟大时代的华彩乐章。守正与创新互为关系,如何以新的视野、新的状态,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破除传统美术界固有的门派之见、理论界常见的帮闲游杂状态,确立新知识体系的科学图谱,建设美术理论的学术新生态,我想这也是美术理論知识体系构建积极回应新时代要求的最好精神指引。

(作者系苏州大学卓越人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美术创作
创意美术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创作心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