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兵
2023-09-20陈玮
一
我的老家在农村。父亲是家中长子,他早早就辍学挑起家庭的重担。
1968年12月,父亲穿上新军装和战友们坐上火车奔赴远方。车厢里安静极了,父亲思绪万千,他不知道火车要开往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一天一夜之后,火车终于停下来,有人招呼着大家带好行李下车。父亲这才知道,他脚下站立的地方,是北京的郊区。一听是北京,父亲的眼睛都睁大了,心“扑通扑通”直跳:自己居然来到了毛主席生活、工作的地方当兵!
不过,一切和父亲报名时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没有等来配发的枪支弹药,也没去练习想象中的擒拿格斗,受領的居然是一项施工任务,手里的“武器装备”也不过是一把铁锨、一双手套。
父亲和战友们每天在清晨的军号中起床,饭后就扛着铁锨、推着车来到火车站,把巨大的石头从火车上卸下来,运送到指定地点作为施工原料。
父亲的新军装很快就脏了、破了,十个手指常常血肉模糊。可是,对新中国建设最淳朴的热爱和忠诚,让父亲在每次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会主动帮助战友,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父亲对我们说:“我是农村的孩子,苦活累活干得多,习惯了。城里的战友在家都没挑过几桶水,根本弄不动那些大石头,又气恼拖了后腿,晚上就偷偷地哭,想家也想得厉害。我帮帮他们,他们就不会太想家了。”这些话,父亲从没对战友说过,不善言辞的他,总喜欢默默承担起一切。
当兵的第二年,父亲因为吃苦耐劳、关心战友,被评为“五好战士”。
二
1969年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父亲所在的部队将抽调一批优秀官兵组成红旗方队——每个战士手里都有一面红旗,要在开幕式上亮相。父亲成功入选,还成为站在第一排的战士。
从当兵第一天起,天安门就是父亲向往的所在、精神的寄托。一想到能作为旗手站在天安门前,再苦再累都不流泪的他湿了眼眶。
4月1日,艳阳高照,天安门广场上站满了解放军官兵和群众代表,红旗方队排在最前面。下午3点左右,毛主席站在一辆敞篷车上,绕行天安门广场一周,并挥手致意。望着只在广播里听过声音的伟大领袖从眼前经过,父亲心里激荡着无比的幸福和无上的荣耀,眼中再一次蓄满了泪水!
1971年9月,父亲和战友放炮炸山作业时,出现了一枚哑炮,一名四川籍战士前去排障。当他低头排查时,父亲突然发现他身后的石山要塌方。紧急关头,父亲想都没想,冲上前去,将那名战友猛地推到一旁,自己却被石块裹挟滚到了山下。昏迷的父亲被送进了医院,他腰部受伤,腿骨骨折……还好那时年轻,他很快恢复良好。之后,父亲荣立三等功,并被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
1973年3月,父亲最终没能留在他热爱的部队,遗憾地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种地也好,进工厂也好,无论在哪里,父亲的干劲,与在部队没什么区别。
三
父亲一直怀念部队,也把对部队的感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1997年9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了家乡小学的一名老师。不久,父亲的一个老战友,给我介绍了空军某部军官老徐。
同年12月,弟弟胸前戴着大红花入伍,离开家乡,前往内蒙古服役。
冰天雪地的训练场上,弟弟的军棉衣常常结着一层薄冰,内衣却被汗水浸湿,草原上的北风一吹,刺骨地寒冷。但弟弟一直坚持着,训练成绩是新兵连的第一名。
“当兵不吃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这是弟弟在信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米七六的弟弟其实不算瘦弱,但和北方的战友一比,力量上差距不小,手榴弹投掷是他的一道“障碍”。人高马大的战友轻轻松松就能投三四十米,一开始,弟弟使出浑身力量,也只能扔出20多米。怎么办呢?在班长的指点下,弟弟一有时间,就拿着背包带来到训练场上,把带子的一头拴在大树上,另一头绕在自己的手上,再拿起训练用的手榴弹一遍遍投掷。树上的雪哗哗地往下掉,手上勒出一道道血痕,可弟弟不喊苦、不喊累。
弟弟的投掷成绩从20多米到30多米,再到40多米,最后在新兵考核中达到了51米。弟弟引以为豪,我们也为他骄傲。
1998年7月,弟弟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大比武,取得优异成绩,获团嘉奖一次。当年底,弟弟被评为“优秀士兵”。大红的喜报寄到家里时,父亲高兴地喝了一大杯酒。
1999年春节前夕,弟弟退伍回到家乡。在部队两年间,他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次荣立三等功,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役后,弟弟成为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充分发扬部队作风,勇于担责,勇于挑战,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过芜湖港口集团“职工技术比武状元”。
1998年11月,陈玮弟弟在国境线上巡查。
弟弟每获得一项荣誉,父亲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和老徐。在他的心里,儿子和女婿,都是自己的骄傲。
记得老徐第一次到我家来,除了送给我一本书,还带来了自己的2枚三等功奖章。就是这2枚军功章,让父亲认定了老徐。
作为军嫂,我经历了两地分居和许多辛苦,父亲却总说:“这些辛苦和军人的奉献比起来,都不值一提。你既然成了军嫂,就要有军嫂的担当!”
父亲的军功章、弟弟的军功章,还有老徐的军功章,都承载着父亲最深沉的情感。
如今,父亲已经75岁,还担任着芜湖市弋江区洪桥社区月恒园党支部书记。夏天洪涝发生的时候,他是圩堤上年纪最大的巡防员;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他不分昼夜带领社区工作者摸查信息……
2022年8月1日,父亲获评芜湖市弋江区“最美退役军人”。捧回荣誉证书那天,父亲很高兴:“我是一名老兵,在我的心里,一直有我的岗哨,永远穿着我的军装!”
(作者丈夫单位:空军某部)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