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政策启示

2023-09-20郗胡平

国际商务财会 2023年13期
关键词:国际经验产业链供应链

郗胡平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分化和重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提升和强化本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入分析主要经济体的政策举措,对我国下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我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打造制造业集群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打造多元化的开放型供应链体系,在世界变局中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4

一、主要经济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政策举措

(一)扶持本国重点产业发展,提高供应链本土化程度

加大对半导体、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在半导体产业发展方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先后共计拨款1567亿美元用于支持半导体制造与研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重建更好未来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多项法案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超过1740亿美元财政支持。欧盟颁布《芯片法案》,计划投入超过430亿欧元用于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提高芯片产能,以期实现2030年欧盟在全球芯片生产份额从目前10%增加至20%。韩国制定制造业复兴计划,聚焦电池产业、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和航空工业等重点产业,目标到2030年成为世界四大制造业强国之一,出台了《充电电池革新战略》《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汽车改装支持计划》《2030二次电池产业(K-电池)发展战略》《K-Semiconductor战略实现综合半导体强国》《人工智能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等系列支持政策。

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制造业回流,增强国内生产能力,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巩固和扩大本土竞争优势。美国拜登政府通过《美国供应链行政令》《美国就业计划》《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吸引核心技术回归美国本土,利用联邦财政援助奖励和采购提高美国国内生产能力,并设立美国制造办公室,计划在2022年重振美国制造业,建立供应链长期弹性。日本设立“供应链改革项目”,先后拨付约5168亿日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国,主要针对海外生产地高度集中的产品及对国民健康生活极为重要的产品和材料,以减少进口依赖、缓解供应紧张。

(二)强化技术保护和研发投入,增强核心技术自主权

强化对关键技术保护。美国自2017年开始收紧外资管制,于2020年2月正式實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重点审查金融、信息服务和制造业,限制外国跨国公司对关键敏感行业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2021年度美国外资审查年报显示涉及关键技术的交易约占42%。此外,美国国防部专门设立“战略技术保护与开发”部门,加强对供应链安全方面关键技术的控制。欧盟自2020年10月实施《欧盟外资审查条例》,对涉及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供应安全等领域设立“非穷尽”审查项目清单;截至2022年9月,欧盟27个成员国中仅有2个尚未公开宣布建立外资投资审查机制。与此同时,欧盟2021年5月修订了《欧盟两用品出口管制条例》,扩大了技术管制领域和管制对象。日本2020年7月修订了《外汇与外国贸易法》,收紧技术投资和出口管制,对日本上市公司接受外国投资设置了严格的约束门槛,约3800家日本上市企业被列入清单。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关键战略性技术对外供应依赖。美国扩大对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以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并将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从0.7%提升到2%。 欧盟将电动汽车、网络安全等定位六大战略产业,不断加大对动力电池、超级计算机项目的研发投入,强化对特定领域的专业布局,以期在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应用销售环节的完整价值链,从而降低对外依赖。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建设,畅通国内供应链循环

加快数字化物流建设,促进物流顺畅流通。美国商务部、交通部、农业部共同成立“供应链中断工作组”,专注解决重点产业供应链问题。美国交通部2023年3月启动供应链数据共享计划,拟建立包括重要港口、地中海航运和数字集装箱航运协会等代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共同组成的美国国内货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国内供应链通畅。日本计划在2021—2025年间通过推进物流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可持续物流网络,以高效运转的物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彻底优化,增强供应链韧性。

加强国内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国会于2021年11月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拨付170亿美元用于改善国内基础设施,同时启动“港口基础设施发展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拨款支持港口建设。 英国由基础设施委员会(NIC)牵头出台基础设施升级计划,加大对高铁、公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投入,如在公路网络整修方面,制定了近280亿英镑的交通投资计划。

(四)建立供应链同盟,构建供应链国际互补合作机制

开拓多元海外生产基地。美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通过与日本建立日美工商伙伴关系,与韩国建立“半导体合作伙伴对话”机制等措施,已初步构建了与日韩两国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合作;在低端制造业方面,美国企图通过将印度和越南等新兴工业国家打造成为全球低端制造业中心,以实现替代“中国制造”。日本与东盟共同发布“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强韧性倡议”,出台“日本东盟经济强韧化行动计划”,并实施“强化海外供应链韧性计划”,支持日本企业增加对东盟投资,降低生产地集中度。

建立强化供应链韧性同盟。美国将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作为其打造供应链联盟的重要支点国家。从全球层面,发起全球供应链峰会,与会国家包括美国的重要盟友国家如英、德、澳、日、韩等国,部分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印尼等,以及拥有垄断性资源的国家如刚果(金)和荷兰等。从区域层面,拜登政府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大力推行“供应链外交”。此外,美国和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国举行“四方安全对话”(QUAD),共同发起“半导体供应链倡议”,试图在小范围实现供应链重构,未来扩大到印太地区。日本与澳大利亚、印度三国发表“供应链强韧化倡议(SCRI)”,以期加强印太地区供应链韧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政策启示

我国应充分借鉴主要经济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经验,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深度参与全球合作,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增长活力和完备制造业体系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打造多元化的开放型供应链体系,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供应链合作体系。

(一)坚持底线思维,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密切跟踪关注主要经济体产业链供应链政策调整情况,把握全球供应链演变动向和趋势,深入分析判断对我国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影响。研究建立供应链安全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设立由政府、智库、产业协会、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组织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委员会,对我国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测评估,制定与我国重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供应链安全预警指标,并建立应急预案。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支持大型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强联动,建立企业联盟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威胁我国供应链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沟通交流,畅通信息传送渠道,鼓励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定期与产业协会、行业协会、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召开供应链安全座谈会,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苗头性问题直报机制,将威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点、最新动态和研判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加强风险防范。

(二)打造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引导各地充分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本地特有优势的的产业链集群。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部的集聚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结合产业链优势和大市场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增强重点产业的根植性和嵌入性,切实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產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提升竞争优势,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对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关键链条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应建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长效机制,增强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防止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被“卡脖子”。一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力度,加强对重点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培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二是加快攻克一批共性技术和基础软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快补短板和锻长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促进共性技术和基础软件的攻关,提高对我国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推进逐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三是坚持“科技兴链”,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机制。科技自立自强是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能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保持稳增长活力和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产业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巩固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中的分工和地位。支持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促进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互动和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型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升链。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全面加强与东盟及东北亚的产业合作,促进中日韩贸易合作和供应链整合,建立密切的区域供应链体系,积极嵌入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治理,共同探讨构建稳定、安全、畅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玫.韩国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1):54-60.

[2]刘戒骄,王文娜,王德华,严锦梅. 美国复兴制造业政策有效性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软科学,2022(7):1-16.

[3]苏杭,刘佳雯.日本供应链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21(6):15-26.

[4]于潇宇.新形势下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的特点、走向与应对——基于美国重点智库报告的分析[J].创新科技,2022(2):85-92.

[5]李巍,王丽.拜登政府“供应链韧性”战略探析[J].当代美国评论,2022(6):1-24.

[6]刘红,刘洪钟.东亚供应链调整背景下的中日合作[J].日本学刊,2023(2):99-127.

责编:梦超

猜你喜欢

国际经验产业链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产业链春之奏鸣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