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学会智能铁路委员会专家库入库条件
2023-09-20
为发挥专家在智能铁路发展中的指导和支撑作用,规范和加强中国铁道学会智能铁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专家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智能铁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铁道学会智能铁路委员会专家库管理办法》,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审议通过并予以发布。
专家库按照“统一建设、动态管理”和“专业引领、突出能力”的原则建设和运行。注重专家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综合考虑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入库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责任心强,能够以独立身份履行专家职责;
(二)从事智能铁路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丰富的科研、管理或实践经验,取得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身体健康,能胜任会议评审等专家活动、热心为智能铁路发展服务,院士或有特殊专长的专家可不受年龄限制;
(四)了解智能铁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和前沿技术动态,熟悉相关专业技术和标准规范。
专家入库采取单位推荐和邀请入库两种方式。单位推荐和邀请入库的专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一)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
(二)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国铁集团重大以上课题负责人,课题验收结果为“良好”及以上;
(三)近十年内获得国家奖或省部级科技特等或一等奖;
(四)担任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或国铁集团企业标准的核心编写人;
(五)在智能铁路或智能技术领域及其典型应用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和重要成果。
智能高铁2.0
智能高铁2.0是在智能高铁1.0基础上,面向系统综合效能最优开展体系架构正向顶层设计,基于“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念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业务要素协同,推动数据分析能力走向预测性分析应用,打造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智能高铁技术创新成果。
1.智能高铁2.0顶层设计
围绕全生命周期与全业务融合目标,研究提出满足大系统整体效能最优的智能高铁2.0体系架构,优化完善技术体系、数据体系、标准体系,制定面向交通强国战略的智能高铁2.0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2.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基于数字孪生、模数一体化技术等,深化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化施工、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开展空天地一体的铁路工程智能勘察技术研究,开展铁路智能选线与集成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自主平台建设。深化桥隧路轨体系化智能施工技术,持续推进少人化工厂建设。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技术,深化研究全时全域全系要素轴面协同、模数一体的铁路工程管理平台,构建铁路数字工程咨询与评价认证体系。
3.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面向CR450科技创新工程,研发新一代更高速度的复兴号动车组,持续深化智能动车组智能监控、智能诊断、智能服务,研制最高试验速度450km/h的高速综合检测车。升级动车组自动驾驶技术,开展新一代智能高速铁路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智能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提升研究。开展云边融合的检测装备智能化、检测监测视频智能分析和预警技术研究,推进基于空天车地多源信息感知、传输与分析的高铁运营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探索“物联网+数字孪生”动车组状态感知关键技术。
4.智能运营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开展面向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多种交通方式深度融合的MaaS+全行程智能服务技术研究,深化基于CPS+数字孪生的智能车站技术研究。开展基于智能综合调度的全过程、全要素运输资源统筹优化与服务升级技术研究,推进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开展高铁应急调度指挥系统与调度集中CTC系统智能化技术深化研究。推进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及工电供一体化运维技术研究,深化动车组PHM技术,探索动车组轮轨一体化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5.基础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研发建设BIM+大数据的模数一体化平台,开展人工智能资源调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等关键技术研究,完善平台数据共享服务、时空大数据智能服务,提高数据安全、信息互联保障能力,实现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模数一体的无损传递,完成基于模数一体化平台的数字孪生交付。健全铁路北斗服务体系,推进各专业卫星导航应用数据融合,建立铁路时空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平台高精度位置服务解算模型、时空数据管理及服务,开展融合北斗示范应用。
铁路货运智能场站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通过强化场站设备数字化升级配置,建立场站“物联+数联+智联”物联生态,面向铁路场站内部安全生产与客户物流服务等需求,提供生产作业、物流服务、安全保障、能耗管理、智能运维、运营决策等多场景业务服务,构建一体化数智化物流场站信息平台,全面提升铁路物流场站的智能感知、智能监控、智能分析、智能决策能力,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建设。
生产全景
模拟清算全景
场站大屏